何名摩诃?摩诃是大。心量广大,犹如虚空,无有边畔,亦无方圆大小,亦非青黄赤白,亦无上下长短,亦无瞋无喜,无是无非,无善无恶,无有头尾。诸佛剎土,尽同虚空。世人妙性本空,无有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复如是。善知识!莫闻吾说空,便即着空。第一莫着空!若空心静坐,即着无记空。
【何名摩诃?摩诃是大。】石头比较大还是桌子比较大?我们一般人认为的「大」是对待的大,〔摩诃是大〕的〔大〕,是超越一切的对待,这个〔大〕就是佛性。我跟你谈佛性,你一定会吓一跳,我们感觉到「众生皆有佛性」,好像佛性就只在身体的范围内,如果是这样,当然不叫大。你可以看得到北极星,也可以看得到月亮,不是你的佛性到北极星、月亮那边,而是北极星、月亮都在你佛性里面。根据科学杂志的报导,你看到天上的星星闪一下,这一闪不是现在发生的,而是好几百、几千年前的事,佛性是突破时间跟空间限制的。佛说,开悟的人看这个世界,就好像他手中的一粒果实这么清楚,这叫见性,要好好去体悟一下。
【心量广大,犹如虚空,】自性本空,我们今天心中就是不空,才没有能力跟「空」相应,才有障碍,若你心中真空了,就能产生妙有。我常跟同学讲:「你不要抓住任何一点概念。」你表面上听得懂,但要做到很难。从你跟别人谈话时最容易观察得到,你时时刻刻用你的概念在批判对方,甚至轻视他、对他不屑、认为他说错了,或时时刻刻在比高下,你既有的概念挥之不去。有同学看我在跟别人聊天,就问我:「师父,你那么有耐性陪他讲,如果是我早就走了。」他说「耐性」,好像是忍耐,要很有修养,我为什么坐在那边听呢?我就说:「你们不是想要修行吗?那何处不是修行?」你不需要刻意跑去树下盘腿、打坐、看自己的心;你跟人家说话,就很容易看到你的心的样子,你很想跟他辩、跟他讲,你这样是错的,你为什么不从这里修呢?你如果能不抓住任何概念,你的心就像虚空,他的话就像微风,不会对你造成干扰,你的心不空,就要忏悔。不要去抓住你的概念,纵使它是正确的,也不要去抓,因为自性离开善恶对待;这样子练习,渐渐的就跟「空」相应了,你就会有感触,会有轻安的感觉。
【无有边畔,亦无方圆大小,亦非青黄赤白,亦无上下长短,】〔无有边畔〕是没有界限。〔方圆大小、青黄赤白、上下长短〕都是形象的概念。我们就是被形象拘锁住,停留在色身,所以无法进入法身、佛性。《普门品》讲「应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如果不空,如何做得到?!但是你现在也可以试着去做,比如你遇到小孩子,应以小孩身得度,你就要化成小孩子;应以老人身、知识份子得度,你就要化成他们,这当下你就是观世音菩萨,空就是这么妙不可言。
【亦无瞋无喜,】喜欢的东西就想要取得,「取」和「贪」相应;如果得不到就生起瞋恨,「舍」跟「瞋」相应。六祖大师讲的修行重点是「面对一切法不取不舍」。
【无是无非,】「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我们常讲:现在的政治人物怎么样,外面的情形怎么样…,我们不要把自己的命运交给任何一个人,你的生命要交给自己,也不要将你的快乐交给别人,这并不是叫你自私,而是将你的概念回归你的心,由自己决定你能不能快乐,由自己决定你要过怎样的生活,不要去讨论外面的是是非非。
【无善无恶、无有头尾。】经典这样写,并不只有这些概念,只要是任何相对的名词,都是对待。《道德经》言:「名可名,非常名。」所有的人都是活在名词当中,你的概念都是由名词串连起来的,不然为什么我骂你,你会生气?如果你脑袋没有那些名词,我骂你,你不会生气;你为什么说:「你伤害我的自尊心。」又出现了「自尊心」这个名词。你讲任何一个字都是名词,讲佛就是众生,讲迷就是悟,讲正就是邪,讲修就是不修。那怎么修?你能够领悟到吗?你要见性,要离开一切的语言、文字,还有意识,它并不抽象,问题是,你要做到这样,需要下功夫;也许你觉得太难了,但是你也不要被「难」这个名相障碍住,把「难」跟「易」拿掉,佛性非难非易;那究竟是什么?不要多此一问,因为你又要创造另一个名词了。当你静下来的时候,你看到你的概念就是名词,都是名相,相续不断,你的心怎么会净?!但是名相并不是罪过,你要会用,只是你不要执着它。不要自从学完佛之后,就说:我从今之后不再说「我」这个字;你表达意思需要借助某些名词。你要在这里去悟到这个概念,真正究竟的法门你才会看得懂。
【诸佛剎土,尽同虚空。世人妙性本空,无有一法可得。】〔诸佛剎土〕这个佛不是指其他的佛,是指你的心,你的佛性,佛土就是你的心地。我们一般人掉入一个陷阱,心中「有法可得」,你今天来听课,不要想得到什么,而是你什么概念被我打破,你有什么好得的?!所以这样的概念,你要时时刻刻把它建立在你的内在,变成你的正见,有时候要很久,不是那么容易的,你现在上课时清清楚楚,下课就迷迷糊糊。
【自性真空,亦复如是。】我们现在讲的「空」是〔真空〕,不是顽空,顽空是不清不楚,真空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就像镜子一尘不染。它若是不空,它就不能妙用,真空妙不可言。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