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更欲与语,且见徒众总在左右,乃令随众作务。予曰:惠能启和尚,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离自性,即是福田。未审和尚教作何务?祖云:这獦獠根性大利!汝更勿言,着槽厂去。能退至后院,有一行者差能破柴踏碓。经八月余,祖一日见能曰:吾思汝之见可用,恐有恶人害汝,遂不与汝言,知之否?能曰:弟子亦知师意,不敢行至堂前,令人不觉。
【祖更欲与语,且见徒众总在左右,乃令随众作务。】你不能掉入陷阱,你喜欢法,但不可以执着法;你喜欢问法,但是不可以停留在喜欢问法;你喜欢聊天,也不能总是喜欢聊天。五祖与六祖经过这段对话之后就知道他的根性了,但身旁徒众太多,不方便多说什么,便要他随大众去做事。
【予曰:惠能启和尚,弟子自心常生智慧,】每次你起烦恼,就要想起这句话:我是不是也应该常常生起智慧?【不离自性,】看到这个就应该明白,原来智慧是从自性生起的。智慧的人不烦恼,用聪明才智还是会烦恼。【即是福田。】你今天学习就要福慧双修嘛!唯有不离自性,才是真正的福慧双修。为什么呢?不起烦恼的人不是世界上最有福报的人吗?他不起任何的念头来折磨他自己,这不是大福报吗?你要是离开自性,既没有慧也没有福。修来的福是小福,叫有漏的福田。见性的福才叫无漏的福田。漏,就像你用一个有漏洞的桶去提水,我看你要提到什么时候?!一样的道理,你今天行一个善,接着又造十个恶,我看你要行到什么时候?!
【未审和尚教作何务?祖云:这獦獠根性大利!汝更勿言,着槽厂去。能退至后院,有一行者差能破柴踏碓。】六祖此时还是带发修行,并未出家。〔行者〕就是修行人,也是一种尊称。你到底是不是行者,我们要扪心自问,如果只是把佛法当做哲学来研究,你没办法从内在来改变自己。
【经八月余,】这八个多月来,六祖没有到法堂前听经,也没请五祖开示佛法,只是每日破柴踏碓,做一些粗重的工作,感觉上好像让他自生自灭,事实上这是六祖自修自悟的阶段。
【祖一日见能曰:吾思汝之见可用,】五祖与六祖对话后,就知道此人根性大利,是可传法之才,但是【恐有恶人害汝,】所以【遂不与汝言,知之否?】读了《六祖坛经》,难免会感叹,不管是出家人还是在家人,在开悟之前,都只是一般人,人性的贪瞋痴都还会有,所以要防恶人加害。出家人有戒律要遵守,在家人也是有伦理道德规范,要懂得自我要求比较重要。
【能曰:弟子亦知师意,不敢行至堂前,令人不觉。】六祖知道五祖为了保护他的用心良苦,所以行事低调,不敢引起别人的注意。
祖一日唤诸门人总来,吾向汝说: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来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为第六代祖。火急速去,不得迟滞。思量即不中用,见性之人,言下须见;若如此者,轮刀上阵亦得见之。
【祖一日唤诸门人总来,】五祖大师知道,传法的时机已经成熟了,所以把大众都召集来。 【吾向汝说: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 我们常常短视近利,只看到眼前的祸福得失,习惯和别人计较、比较,心里充满了嫉妒、羡慕、不满…的情绪;如果你能够把视野打开,把时间拉长、把空间扩大,从这样更宽广的角度来看人生,你应该知道〔生死事大〕,生命的本质才是值得去面对、探讨的问题。
有人认为只要活在当下,好好过日子就好;日子当然要好好过,但是你会死呢!死了就死了、一了百了吗?事实上不是这样子,生死问题如果只是这一辈子,那还是小事。生死生死…死了又生、生了又死,永远没完没了。因为没完没了,所以你要去了解生命的本质啊!—生从何来?死从何去?从生到死的这个过程要如何提升生命的品质?生命不在于长短,而在于品质的优劣,在于你能不能享受做每件事情的那个当下。但是我们都在生命以外的东西上打转,把精神、时间都浪费在没有意义的事情上面,终日惶惑不安、追求不断、永远都不满足,这是社会价值观偏差,产生集体催眠的现象,导致躁动、忧郁、情绪障碍、精神疾病的人那么多。
如果你真正去了解有关生命的问题,对过去的生命我们或许无知,但对现在的生命要保持觉知,现在的生命状态将决定未来何去何从!任何事情必然有因有缘有果,造什么因得什么果,所以生命的品质由自己决定,死后到哪里去的问题也由自己决定,没有一件事情比它更重要。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