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能人人金刚经口诀 卷下(一)云端佛学
时间:2016-08-25 13:23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网络 点击:
次
般若文海,佛经、古大德著作、佛教文集、精华集、法师开示、念佛感应、因果报应等,一部适合现代人阅读的佛教文集。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卷下(一)
东晋武帝时后秦沙门鸠摩罗什 奉诏译
梁昭明太子嘉其分目
唐六祖大鉴真空普觉禅师 解义
○尊重正教分第十二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
所在之处,如有人即说是经,若念念常行无念心、无所得心1,不作能所心说,若能远离诸心,常依无所得心,即此身中有如来金2身舍利,故言如佛塔庙。以无所得心说此经者,感得天龙八部,悉来听受。心若不清净,但为名声利益而说是经者,死堕三途,有何利益?心若清净,为说是经,令诸听者除迷妄心,悟得本来佛性,常行真实,感得天人阿修罗等,皆来供养持经人也。
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自心诵得此经,自心解得经义,自心体得无著无相之理,所在之处,常修佛行,念念心无有间歇,即自心是佛,故言所在之处,则为有佛。
○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3。”
佛说般若波罗蜜,令诸学人用智慧除却愚心生灭,生灭除尽,即到彼岸;若心有所得,即不到彼岸。心无一法可得,即是彼岸;口说心行,乃是到彼岸。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
佛问须菩提,如来说法,心有所得不?须菩提知如来说法,心无所得,故言无所说也。如来意者,欲令世人离有所得之心,故说般若波罗蜜法,令一切人闻之,皆发菩提心,悟无生理,成无上道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如来说众生性中妄念,如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微尘;一切众生,被妄念微尘起灭不停,遮蔽佛性,不得解脱。若能念念真正修般若波罗蜜无著无相之行,了妄念尘劳即清净法性;妄念既无,即非微尘,是名微尘。了真即妄,了妄即真,真妄俱泯,无別有法,故云是名微尘。性中无尘劳,即是佛世界;心中有尘劳,即是众生世界。了诸妄念空寂,故云非世界。证得如来法身,普见4尘刹,应用无方,是名世界。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三十二相者,是三十二清净行。三十二清净行者,于五根中修六波罗蜜,于意根中修无相无为,是名三十二清净行。常修此三十二清净行,即得成佛;若不修三十二相清净行,终不成佛。但爱著如来三十二相,自不修三十二相行,终不得见如来。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世间重者,莫过于身命。菩萨为法,于无量劫中,舍施身命与一切众生,其福虽多,亦不如受持此经四句之福。多劫舍身,不了空义;妄心不除,元是众生。一念持经,我人顿尽;妄想既除,言下成佛。故知多劫舍身,不如持经四句之福。
○离相寂灭分第十四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意5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
自性不痴名慧眼,闻法自悟名法眼。须菩提是阿罗汉,于五百弟子中,解空第一,已曾勤奉多佛,岂得不闻如是深法?岂于释迦牟尼佛所始言闻也?然或是须菩提于往昔所得,乃声闻慧眼,至今方悟佛意,故始得闻如是深经,悲昔未悟,故涕泪悲泣。闻经谛念,谓之清净;从清净体中,流出般若波罗蜜多深法,当知决定成就诸佛功德也。
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
虽行清净行,若见垢净二相,当情并是垢心6,即非清净心也。但心有所得,即非实相也。
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须菩提深悟佛意,盖自见业尽垢除,慧眼明彻,信解受持,即无难也。世尊在世说法之时,亦有无量众生,不能信解受持,何必独言后五百岁?盖佛在之日,虽有中下根不信及怀疑者,即往问佛,佛即随宜为说,无不契悟。佛灭度后,后五百岁,渐至末法,去圣遥远,但存言教,人若有疑,无处咨决,愚迷抱执,不悟无生,著相驰求,轮回诸有;于此时中,得闻深经,清心敬信,悟无生理者,甚为希有,故言第一希有。于如来灭后,后五百岁,若复有人,能于般若波罗蜜甚深经典,信解受持者,即知此人无我人众生寿者之相。无此四相,是名实相,即是佛心,故曰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
佛印可须菩提所解,善契我心,故重言如是也。
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
声闻久著法相,执有为解,不了诸法本空,一切文字皆是假立,忽闻深经,诸相不生,言下即佛,所以惊怖。唯是上根菩萨,得闻此理,欢喜受持,心无怖畏7退转;如此之流,甚为希有。
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
口说心不行即非,口说心行即是;心有能所即非,心无能所即是。
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
见有辱境当情,即非;不见辱境当情,即是。见有身相当彼所害,即非;不见有身相当彼所害,即是。
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瞋恨。
如来因中,在初地时,为忍辱仙人,被歌利王割截身体,无一念痛恼之心。若有痛恼之心,即生嗔恨。歌利王是梵语,此云无道极恶君也。一说如来因中,曾为国王,常行十善,利益苍生,国人歌赞此王,故云歌利王。求无上菩提,修忍辱行,尓时天帝释化作旃檀罗,乞王身肉,即割施,殊无嗔恼。今存8二说,于理俱通。
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如来因中,于五百世修忍辱波罗蜜,以得四相不生。如来自述往因者,欲令一切修行人,成就忍辱波罗蜜。行忍辱波罗蜜人,既行忍辱行者,不见一切人过恶,冤亲平等,无是无非,被他打骂残害,欢喜受之,倍加恭敬。行如是行者,即能成就忍辱波罗蜜。
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
不应住色生心者,是都标也。声香等,別立其名也。于此六尘起憎爱心,由是妄心,积集无量业结,覆盖佛性9;虽种种勤苦修行,不除心垢,终无解脱之理。推其根本,都由色上住心。如能念念常行般若波罗蜜,推诸法空,不生计较10,念念常自精进,一心守护,无令放逸。《净名经》云:求一切智11,无非时求。《大般若经》云:菩萨摩诃萨昼夜精勤,常住般若波罗蜜多12,相应作意,无时暂舍。
若心有住,则为非住。
若心住涅槃,非是菩萨住处;不住涅槃,不住诸法,一切处不住,方是菩萨住处。上文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也。
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
菩萨不为求望自身快乐,而行布施,但为内破悭心,外利益一切众生,而行布施。
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则非众生。
如者,不生;来者,不灭。不生者,我人13不生;不灭者,觉照不灭。下文云: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如来说我人等相,毕竟可破坏,非真实体也。一切众生,尽是假名;若离妄心,即无众生可得,故言即非众生。
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真语者,说一切有情无情,皆有佛性;实语者,说众生造恶业,定受苦报;如语者,说众生修善法,定有乐报;不诳语者,说般若波罗蜜法,出生三世佛,决定不虚;不异语者,如来所说初善中善后善旨意微妙,一切天魔外道,无有能超胜及破坏佛语者也。
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
无实者,以法体空寂,无相可得;然中有恒沙性德,用之不匮,故言无虚。欲言其实,无相可得;欲言其虚,用而无间,是故不得言无,不得言有。有而不有,无而不无,言譬不及者,其唯真智乎!若不离相修行,无由臻此。
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
于14一切法,心有住著,则不了三轮体空,如盲者处暗,无所晓了。《华严经》云:“声闻在如来会中闻法,如盲如聋”,为住诸法相故也。
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若菩萨常行般若波罗蜜多无著无相行,如人有目,处于皎日之中,何所不见也?
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当来之世者,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浊恶之世,邪法竞起,正法难行。于此时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得遇此经,从师禀受,读诵在心,精进不忘15,依义修行,悟入佛之知见,则能成就阿耨菩提。以是三世诸佛,无不知之。
○持经功德分第十五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
佛说末法之时,得闻此经,信心不逆,四相不生,即是佛之知见;此人功德,胜前多劫舍身功德,百千万亿不可譬喻。一念闻经,其福尚多,何况更能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当知此人,决定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种种方便,为说如是甚深经典,俾离诸相,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得福德,无有边际;盖缘多劫舍身,不了诸法本空,心有能所,未离众生之见。如能闻经悟道,我人顿尽,言下即佛,将舍身有漏之福,比持经无漏之慧,实不可及。故虽十方聚宝,三世舍身,不如持经四句偈16。
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
持经之人,心无我所;无我所故,即是17佛心。佛心功德,无有边际,故言不可称量。
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则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大乘者,智慧广大,善能建立一切法。最上乘者,不见垢法可厌,不见净法可求,不见众生可度,不见涅槃可证,不作度众生心,亦不作不度众生心,是名最上乘,亦名一切智,亦名无生忍,亦名大般若。
若有人发心求佛无上道,闻此无相无为甚深之法,即当信解受持,为人解说,令其深悟,不生毁谤,得大忍力,大智慧力,大方便力,方能流通此经也。上根之人,闻此经典,得深悟佛意,持自心经,见性究竟;复起利他之行,能为人解说,令诸学者,自悟无相之理,得见本性如来,成无上道。当知说法之人,所得功德,无有边际,不可称量。闻经解义,如教修行,复能广为人说,令诸众生,得悟修行无相无著之行,以能行此行,有大智慧光明,出离尘劳,虽离尘劳,不作离尘劳之念,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名荷担如来。当知持经之人,自有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功德。
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
何名乐小法者?为二乘声闻人,乐小果,不发大心,故即于如来深法,不能受持读诵,为人解说。
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若人口诵般若,心行般若,在在处处,常行无为无相之行,此人所在之处,如有佛塔,感得一切天人,各持供养,作礼恭敬,与佛无异。能受持经者,是人心中,自有世尊,故云如佛塔庙;当知所得福德,无量无边。
○能净业障分第十六
“复次,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言,持经之人,各得一切天人恭敬供养,为前生有重业障故,今生虽得受持诸佛如来甚深经典,常被18人轻贱。不得人恭敬供养。自以受持经典故,不起人我等相,不问冤亲,常行恭敬,心无恼恨,荡然无所计较,念念常行般若波罗蜜行,曾无退转;以能如是修行故,得无量劫以到今生,所有极恶罪障,并能消灭。又约理而言,先世即是前念妄心,今世即是后念觉心,以后念觉心,轻贱前念妄心,妄不得住,故云先世罪业,即为消灭。妄念即灭,罪业不成,即得菩提也。
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祇劫,于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供养恒沙诸佛,施宝满三千界,舍身如微尘数,种种福德,不及持经一念悟无生理,息希望心,远离众生颠倒知见,即到波罗19彼岸,永出三涂,证无余涅槃也。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即狂乱,狐疑不信。
佛言末法众生,德薄垢重,嫉妒弥深,邪见炽盛。于此时中,如有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圆成法相,了无所得,念念常行慈悲喜舍,谦下柔和,究竟成就无上菩提。或有人不知如来正法常在20不灭,闻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人能成就无相心,行无相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则必心生惊怖,狐疑不信。
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是经义者,即无著无相行也。云不可思议者,赞叹无著无相行,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究竟无我分第十七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
须菩提问佛,如来灭后后五百岁,若有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依何法而住?如何降伏其心?佛言,当发度脱一切众生心,度脱一切众生尽,得成佛已,不得见有一众生是我灭度者。何以故?为除能所心也,除有众生心,亦除我见心也。
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
菩萨若见有众生可度者,即是我相;有能度众生心,即是人相;谓涅槃可求,即是众生相;见有涅槃可证,即是寿者相。有此四相,即非菩萨。
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
有法者,我人等四法是也。不除四法,终不得菩提。若言我发菩提心者,亦是人我等法。人我等法是烦恼根本。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
佛告须菩提:我于师处,不除四相,得受21记不?须菩提深解无相之理,故言不也;善契佛意,故佛言:如是,如是。言是,即印可之辞22。
“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然灯佛即不与我授记23:‘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24,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
佛言实无我人众生寿者,始得受菩提记。我若有发菩提心,然灯佛即不与我授记25;以实无所得,然灯佛始与我授记26。此一段文27,总成须菩提无我义。佛言诸法如义者,诸法即是色声香味触法,于此六尘中,善能分别,而本体湛然,不染不著,曾无变异,如空不动,圆通莹澈,历劫常存,是名诸法如义。《菩萨璎珞经》云:“毁誉不动,是如来行。”《入佛境界经》云:“诸欲不染故,敬礼无所观。”
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
佛言,实无所得心而得菩提,以所得心不生,是故得菩提。离此心外,更无菩提可得,故言无实也。所得心寂灭,一切智本有,万行悉圆备,恒沙德性,用无乏少,故言无虚也。
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能于诸法,心无取舍,亦无能所,炽然建立一切法,而心常空寂,故知一切法皆是佛法。恐迷者贪著一切法以为佛法,为遣此病,故言即非一切法。心无能所,寂而常照,定慧齐行,体用一致,是故名一切法。
“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则为非大身,是名大身。”
如来说人身长大、则为非大身者,以显一切众生,法身不二,无有限量,是名大身;法身本无处所,故言则非大身。又以色身虽大,内无智慧,即非大身;色身虽小,内有智慧,得名大身。虽有智慧,不能依行,即非大身;依教修行,悟入诸佛无上智28见,心无能所限量,是名大身也。
“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则不名菩萨。
菩萨若言因我说法,除得彼人烦恼,即是法我。若言我度得众生,即有我所。虽度脱众生,心有能所,我人不除,不得名为菩萨。炽然说种种方便,化度众生,心无能所,即是菩萨也。
何以故?须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菩萨若言我能建立世界者,即非菩萨。虽然建立世界,心有能所,即非菩萨。炽然建立世界,能所心不生,是名菩萨。《最胜妙定经》云:“假使有人造得白银精舍,满三千大千世界,不如一念禅定心。”心有能所,即非禅定。能所不生,是名禅定。禅定即是清净心也。
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于诸法相,无所滞碍,是名通达。不作解法心,是名无我法。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随分行持,亦得名为菩萨,然未为真菩萨。解行圆满,一切能所心尽,方得名真是菩萨。
○一体同观分第十八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
一切人尽有五眼,为迷所覆,不能自见。故佛教除却迷心,即五眼开明。念念修行般若波罗蜜法,初除迷心,名为第一肉眼。见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起怜愍心,是名为第二天眼。痴心不生,名为第三慧眼。著法心除,名为第四法眼。细惑永尽,圆明徧照,名为第五佛眼。又云,见色身中有法身,名为天眼。见一切众生,各具般若性,名为慧眼。见性明彻,能所永除,一切佛法本来自备,名为法眼。见般若波罗蜜,能生三世一切法,名为佛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甚多,世尊!”
恒河者,西国祗洹29精舍侧近河,如来说法,常指此河为喻。佛说此河中沙,一沙况一佛世界,以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举此众多国土30者。欲明其中,所有众生,一一众生,皆有若许心数也。
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
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一一众生,皆有若干差别心数;心数虽多,总名妄心。识得妄心非心、是名为心,此心即真心、常心、佛心、般若波罗蜜心、清净菩提涅槃心也。
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过去心不可得者,前念妄心,瞥尔31已过,追寻无有处所。现在心不可得者,真心无相,凭何得见?未来心不可得者,本无可得,习气已尽,更不复生。了此三心皆不可得,是名为佛。
○法界通化分第十九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七宝之福,不能成就佛果菩提,故言无也。以其无量数限,故名曰多。如能超过,即不说多也。
○离色离相分第二十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
佛意恐众生不见法身,但见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紫磨金辉,以为如来真身,为遣此迷,故问须菩提,佛可以具足色身32见不?三十二相即非具足色身,内具三十二净行,是名具足色身。净行者,即六波罗蜜是也。于五根中修六波罗蜜,于意根中定慧双修,是名具足色身。徒爱如来三十二相,内不行三十二净行,即非具足色身。不爱如来色相,能自持清净行,亦得名具足色身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如来者,即无相法身是也,非肉眼所见,慧眼乃能见之。慧眼未明具足,生我人等相,以观三十二相为如来者,即不名为具足也。慧眼明彻,我人等相不生,正智光明常照,是名诸相具足。三毒未泯,言见如来真身者,固无此理;纵能见者,只是化身,非真实无相之法身也。
○非说所说分第二十一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凡夫说法,心有所得,故告须菩提:如来说法,心无所得。凡夫作能解心说,如来语默皆如,所发言辞,如响应声,任用无心,不同凡夫作生灭心说。若言如来说法,心有生灭者,即为谤佛。《维摩经》云:“真说法者,无说无示,听法者,无闻无得”。了万法空寂,一切名言皆是假立,于自空性中,炽然建立一切言辞,演说诸法无相无为,开导迷人,令见本性,修证无上菩提,是名说法。
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灵幽33法师加此“尔时慧命须菩提”以下六十二字,是长庆二年,今见34在濠州钟离寺35石碑上,记六祖解在前,故无解,今亦存之。
○无法可得分第二十二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言:所得心尽,即是菩提。佛言如是如是,我于菩提,实无希求心,亦无所得心,以如是故,得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净心行善分第二十三
“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此菩提法者,上至诸佛,下至昆虫,尽含种智,与佛无异,故言平等,无有高下。以菩提无二故,但离四相,修一切善法,则得菩提。若不离四相,修一切善法,转增我人,欲证解脱之心,无由可得36。若离四相,而修一切善法,解脱可期。修一切善法者,于一切法,无有染著;对一切境,不动不摇;于出世法,不贪不著不爱;于一切处常行方便,随顺众生,使之欢喜信服,为说正法,令悟菩提。如是始名修行,故言修一切善法。
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37非善法,是名善法。”
修一切善法,希望果报,即非善法。六度万行炽然俱作,心不望报,是名善法——
〖注解〗
1.《卍续藏经》本原为“如有人即说是经者,念念常行无念心、无所得心”,“是经”后有“者”字,“念念常行”前无“若”字。今从《五家解》本改。
2.《五家解》本作“全”。
3.坊间流通本,“即非般若波罗蜜”后有“是名般若波罗蜜”。《大正藏》、《卍续藏经》本及《五家解》本均无此句。
4.见,同“现”。
5.意,一作“义”。
6.《卍续藏经》本及《五家解》本均作“心”,坊间流通本作“也”。
7.原作“畏怖”,今从《五家解》本改作“怖畏”。
8.原作“有”,今从《五家解》本改作“存”。
9.《卍续藏经》本原作“由是妄心积身,无能觉照,益远佛行”,今从《五家解》本改定。
10.《五家解》本作“记著”。
11.原作“知”,据《五家解》本改作“智”
12.原作“法”,据《五家解》本均作“多”。
13.《卍续藏经》本及《五家解》本,“我人”后均无“等相”二字。
14.原作“施”,据《五家解》本改。
15.原作“妄”,据《五家解》本改为“忘”。
16.坊间流通本后面有“法云心有能所四字,一本云,有能舍所舍心,有元来未离众生之见。此解意又分明,故两存之”数句。《卍续藏经》本及《五家解》本均无,故从之。
17.原本无“即”字,据《五家解》本改为“即是”。
18.原作“彼”,据《五家解》本改正。
19.《卍续藏经》本及《五家解》本均无“蜜”字,而坊间本有“蜜”字。
20.《卍续藏经》本及《五家解》本均作“在”字,而坊间流通本作“住”。
21.《卍续藏经》本及《五家解》本均作“受记”,坊间流通本作“授记”。
22.《五家解》本作“如是之言,是印可之辞”。
23、24、25、26.此四处“授记”,《卍续藏经》本均作“受记”,今据《五家解》本改定。
27.“此一段文”的“文”字,原作“乃”字,据《五家解》本改。
28.《五家解》本作“知”。
29.洹,坊间流通本有作“园”,今从《卍续藏经》本及《五家解》本,作“洹”,音huán。
30.土,原作“数”,据《五家解》本改作“土”。
31.原作“潜然”,据《五家解》本改为“瞥尔”,一作“瞥然”。
32.“色身”后原有“相”字,据《五家解》本,删去“相”字。
33.灵幽法师,一本作“幽冥禅师”。
34.一本作“现”。
35.寺:原作“等”字,据《宋高僧传》卷二十五《唐上都温国寺灵幽传》,改作“寺”。
36.得,一作“了”。
37.此处原无“即”字,据《五家解》本补“即”字。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