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讲录(一相无相分第九) 信息来源:中国佛教网 作者:道源法师 发布时间:2012-05-18 金刚经讲录 (一相无相分第九)
道源法师讲述 基隆市海会寺能仁佛学院
一相无相分第九
乙二、推广降住开解分(分三) 丙一、推广降住(分三) 丁一、正与推广(分二) 戊一、推广降心之法(分四)
‘一相’就是实相,无二之相,这个实相是无相的。通理大师把它科判为推广离相之法,也就是推广降心之法。降心就必须要离相,在那里推广离相呢?就是讲到后头,不要忘掉前头略明降心之方,就是前面第三分讲过度生要离相,那得果要不要离相?一切相都要离,得果照样要离相。行菩萨道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下化众生要离相,上求佛道也要离相。在般若会上回小向大的二乘圣人就说:这个度众生离相的功夫很难,如果度众生著了相,妄心就降伏不了,这个降伏其心的功夫真难。佛说不难,你们二乘人都证过四果了,你们证果时,是不是都动了念头,说我证了果,有没有动过这个念头。答曰:‘没有’。既然没有,那不叫离相是叫什么呢?你证果能离相,你度众生照这个离相功夫用上去,不就对了吗。‘一相’是在推广度化众生,心要离相,得果也要离相,互相应用的道理。度众生离相怎样离呢?不离相妄心就降伏不住,这妄心多难降呀!不难降,你拿证果的离相功夫用上去就对了,此科大义如此。现在讲经文。
己一、初果离相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
‘须陀洹’是梵语,翻成中国话叫‘入流’,也叫‘预流’。‘预’就是参预,参加的意思。‘流’是流类,已经入了圣人之流类了,所以叫做‘入流’。他已经参预圣人流类,所以叫‘预流’。小乘有四圣果,须陀洹是初果,他已经断尽了三界八十八品见惑,所以才能参预圣人之流。这段经文为什么会从这个地方问起呢?因为须菩提是当机者,是个证过四果的过来人,既然是个过来人,在会之中回小向大的二乘圣人,一听这个话,如数家珍,这就好像算数自己家里的珍宝一样,自己通通知道。这个度众生离相的功夫,你们二乘声闻人都已具足,只是你过去没有发心去度化众生,你发心去度众生,这个离相的功夫很好用,就像你证过初果的时候那个不著相一样。佛在这里是提醒他们已经用过的功夫,要他们拿这个亲证过的功夫来证明离相,所以这才叫做推广降心之法。但是妄心要怎样才能降伏呢?离相就能降服。因此这里才说:‘须菩提!在你心意之下以为怎样?那个证圣果的须陀洹他能否作是念——也就是生心动念,说我今天可了不得了,证了须陀洹的圣果之位了。须菩提以你的经验又认为怎样呢?他初果人是否会有作这个念头呢?’须菩提回答说:‘没有!世尊,初果圣人怎么能动这个念头。’须菩提是过来人,他心里知道,他证初果就没有动过这个念头。下面就是须菩提解释这个道理,是什么原因我敢答覆世尊说,须陀洹证初果时,没有动过这个念头。‘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因为须陀洹,是初果圣人,证得了入圣人的流类,不是凡夫位了,已经脱离了凡夫的层次。凡夫和圣人又怎样去分别呢?凡夫他流转生死,无穷无际,不能脱离,所以才叫凡夫。圣人他的生死已经解脱了,所以才叫圣人。但是佛教所讲的圣人与世间上所讲的圣人,名字虽然是一样,意义却大不相同。佛教所讲的圣人是能了生脱死,出三界,才能叫做圣人。但是初果他还未出三界,欲界都还未出去,初果只是把三界以内的见思二惑分别生起的粗惑,也就是三界见惑断掉而已。能断掉了见惑,才属见道位,也就是证得初果须陀洹了。初果虽断了见惑,但是思惑还未断,所以还有七番生死。但是他的生死流转已经有限度了,再没有第八番的生死了。时间一到,仍是很自然的把生死了脱。小乘初果圣人算是已经入了顺流之水了,不会再流转于第八番的生死,从此顺流的断,断一番,断二番......断七番。断了最后的第七番,从此以后就永远跳出生死的束缚了。由于证了初果的圣位以后,他一定会出三界的,所以叫他为圣人,不再是凡夫。以上是解释初果叫圣人的原由,再下来就解释须陀洹为何叫‘入流’,‘入流’就是入了圣人之流。为什么他会入了圣人之流呢?因为他不入色声香味触法。色声香味触法是六尘境界,他对六尘的境界不起分别,所以他不入六尘境界,已经不再生新的烦恼。我们凡夫受生死轮回,为何会无穷际呢?就因为我们前生贪著于六尘境界,而生起烦恼。生起了烦恼以后,就顺著这个烦恼去造生死之业,造了业就随业流转生死去了。今生受生死的果报是来自前生所造的生死之业因。今生受过了生死果报,这一报过之后,不是就可完结了吗?生死就可了脱了吗?答案是:还不一定会了脱的。何以故?因为你今生得了凡夫的果报,对色声香味触法又起了强烈贪著,又被六尘境界粘住了,又再生起了新的烦恼来,这个新的烦恼还是生死之因!来生还得受生死。正是因为这样才生死无穷无际!须陀洹他叫初果圣人,他的生死只有七番,为什么只有七番而没有第八番呢?因为他对六尘境界,从此不再涉入,不再加入进去,不再生起新的烦恼,他的六根已不入于六尘。因为根尘是相对的,中间才会生出六个识。他的六根对六尘不发生关系,不涉入六尘,不生六个识,就可以不起分别心。所以他把分别心断了。详细的讲,三界之内的分别烦恼,也就是见惑,共有八十八使,六根对六尘才起了六识的分别,这个六识就是从六尘上生起的分别。六识是从六尘上生起的,生起了以后再去贪著他而不放。你们听了大概会觉得很抽象吧!我今打个比喻来说明这一点。一个画家很会作画,他把画作得很好,因此他又去贪著这幅画,其实这幅画是他自己画的,自己又去贪著自己画的画,越贪著越利害,心里不断赞叹,画得太好了,画得太好了。‘识’就是跟这个画家一样,‘识’是搭著六尘上生起来的,反过来再去贪著六尘,再生新的烦恼。这个须陀洹他已不入六尘,他不起分别心。这见思二惑有分别起,有俱生起的。俱生起的叫思惑,这很难断,这留待下一段经文才解释。分别起的,就是对世间一切的境界,因分别而起了新的烦恼。初果断了见惑,就不入六尘,因为他不入六尘,他的名字才叫须陀洹。这里就是要合在前面经文,他不‘作是念’上。‘作是念’就是他起了分别心。不起分别心,他又怎能作是念呢!‘我今天证得了初果,我已经超过凡夫了。’一起了这个念头就是法尘。既然不起分别心,又怎么会作是念呢!这是解释须陀洹‘不作是念’,须菩提都答对了。其实这个道理在会的大乘菩萨了解,二乘人也都了解,这都是他们修过的境界,他们都是过来人,他答得对。下面佛再接著问:
己二、二果离相
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合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
‘斯陀含’是二果,翻成中国话叫‘一来果’。就是他一来天上,一来人间,就可超出欲界而证得了三果。那么这斯陀含为什么叫‘一来果’呢?因为初果断了见惑以后,还有见思二惑俱生起的那个细的思惑还未断。思惑微细难断,这个道理我们可以在自己心中揣摩一下,我们现在虽然还没有断惑,但是这个道理是很容易理解的。譬如告诉你说:我们学佛的人,不可起贪心,不可起嗔恚心,这个道理大家都听得懂,而且都容易相信。但是你一旦碰到可贪的境界,你还是起贪心;碰到可嗔的境界,你那样起嗔心,微妙的地方也就在这里,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这个贪心是与生俱来的,这不但是前生前世带来的,而且是多生多劫,与生俱来的。这就是为什么见惑容易断,思惑难断的原因所在,三界九地中,一地有九品思惑,九九八十一品。但是在八十一品中最难断,最令人颠倒的就是欲界的九品。为什么呢?因欲界还在淫欲之界,一切众生由于淫欲而生起烦恼,而成为流转生死的根本。这是最粗、最重、最难断,所以称之为生死的根本。欲界烦恼虽难断,但是还是要把他断掉,虽然没有办法一下九品马上断,但是可以先断前六品。初果的七番生死已了断六番,还剩下一番生死而已,所以一来天上,一来人间。二果只要再受一番生死,等到后三品思惑都断掉了,就可以超出欲界得证三果了,所以斯陀含故名‘一来果’。这欲界九品的思惑能润七生的烦恼,所以有七番生死。斯陀含是二果圣人,佛就问须菩提,斯陀含得二果有作是念‘我今得了斯陀含果’会作是念吗?须菩提答覆说:没有!世尊。他不能作这个念呀!我为什么这么回答世尊呢?因为斯陀含名为一来而实无不来,才名为斯陀含嘛!斯陀含叫一来果,只是一个名字而已。而事实上并没有一来之相,就按著他渐次证得的立场上来说,没有一来之相,为什么呢?初果不起分别心,他不起分别心来一次,来二次,他是随他的业来润生死,欲界之惑还有后三品没断,所以仍旧很自然地还要来受一番生死。在他心里证得二果,他没有起分别。因为初果就已经不起分别了,所以在渐次的证入上来说,实无不来,也没有来不来的相。小乘人有渐根有顿根,对顿根的人来说,二果并不一定要一来天上,一来人间,才证得三果。现在法会的四果阿罗汉,他在人间没有动,他就证三果,证四果了,不必要再等著受一番生死,才证到三果上。就好像鸠摩罗什的母亲,由初果直接证三果,就是顿根的最好说明。
斯陀含所以名字叫一来果,因他还有欲界思惑后三品未断,应该有这一番生死,而实际上没有真实一来之相,没有来不来之相,所以才没有说实无一来,而说‘实无不来’名字叫‘一往来’而没有这个往来之相。这‘往来之相’就是一往天上,一来人间之相,因为他心里没有起分别这些往来之相。这是针对渐次的根机人说,对顿根来说,他根本不必一往天上,一来人间,他就证三果了,前面已举出例子说明了这点。心里没有生心动念,起这个一来之相,他又怎会作是念:我证二果呢?这还是证明二果不作是念。须菩提答得对,向下佛再问:
己三、三果离相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
证三果的圣人叫阿那含,他能作是念,我得三果吗?须菩提回答说:不也!世尊。不能作是念呀!为什不能作是念呢?须菩提自问自解释,因为‘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阿那含叫做一来果,也叫做不还果,已不来欲界受生了。不还的意思就是他升到天上,再也不回来了。我们为什么超不出欲界呢?就是因为有见思二惑的业绳子把我们牵到,绑到我们,使我们不得解脱。三界的见惑一断一切断,三界的思惑,一品一品的渐渐断,把欲界的前六品断了,还要一来天上。到了三界后三品一起断掉,就不来了,超出去了。你要了生死,打从那里了呢?就是从断烦恼这里了。你不去断烦恼,天天叫著要了生死,这不是自己在骗自己吗!要怎样才能断烦恼呢?主要是在断旧的烦恼上下手去修行,不这样去修是不行的,因你天天生新的烦恼,那个旧的烦恼,什么时候才能断掉呢!
烦恼又是怎样生起的呢?这是你对外边的六尘境界,生起了分别染著,这叫无事生非;本来六尘是无分别心的,生起是非取舍的心都在你自己,你对外面的六尘境界起了分别心,这就是无始生死之因。六尘本来无心,本来是空,为什么要去起执著呢!不该贪的你就起贪,不该嗔的你去起嗔,不应该痴的你反而起痴,这就是所谓‘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一天到晚贪嗔痴炽燃,你到什么时候才能了生死呢?你天天叫著要了生死,不都是自己在骗自己吗?将来你要讲经说法劝众生断烦恼,这不是骗众生吗!所以要觉他,必须自己先去努力,脚踏实地去用功。怎样去用功呢?就是让一切新烦恼不起,旧的烦恼也跟著不起了。何以故?因为新旧烦恼都同时在现前这一念中现起的,你是个顿超根机的,说断一起断。所谓‘无明无性,本是诸佛不动之体,’你等执著,妄起无明,生起烦恼,这好比病目见空中的花,其实空中本来就无花,若是你明白这个道理,无明也就熄灭。心中正念分明,永不生烦恼无明,不正是诸佛菩提妙用现前吗!不就是得到大自在大解脱了吗。这是顿超根机断烦恼修行的方法。
渐次根机断烦恼修行的方法又怎样呢?他慢慢的断,断了前六品证二果,断了后三品,证了三果,于是就超出欲界了。其实要断烦恼还是在于自己呀!天天要用智慧去观照,回光返照,照自己,因为今天我们还在凡夫位,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你遇到了境界,便动了贪心,起了新的烦恼,这就是境界现前,正要把你所学的道理用上去的时候,此时也正是转烦恼为菩提的时候。人家打你骂你,你把忍辱的功夫提起来,忍一下,冲突不就被你超越过去了吗!这就是真正受益的用功修行方法。
为什么三果不作是念?因为他心里面没有这个不来之相,他心里因为没有这个相,所以他心里面不起分别。没有这个不来之分别心,这是按渐次的功夫而说的。三果圣人超出欲界,到色界第四禅天,这上面有五层天叫五不还天,都是三果所住,也叫五不来天。现在法会的阿罗汉他根本不动本位,就证得三果圣人,那有来不来的相,那里还会动个念头说:我证得三果呢?此节证明三果不作是念。
己四、四果离相 庚一、问答显理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
阿罗汉梵语,翻成中国话有三种意思,第一叫杀贼,第二叫应供,第三叫无生。杀贼是譬喻,烦恼会害我们的法身慧命,等于贼一样,把烦恼断尽了,就是把贼除灭了一样。阿罗汉能把三界以内的烦恼断尽,所以他叫做杀贼,意即杀烦恼贼的意思。第二叫应供,他把三界的见思烦恼断尽了,成了四果圣人,应受人天供养,给众生种福田。第三叫无生,三界以内的生死,他了脱了,有生才有死,无生自然无死。这金刚会上就单指著无生的道理来解释。佛问须菩提,阿罗汉证得了阿罗汉道,他能说我得到阿罗汉道,他能作是念吗?须菩提答说:‘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这段经文的意思就是说,三界以内的见思二惑,阿罗汉已断尽了,断尽了以后,他才叫无生。他既然证得了无生的果位,这三界的一切法,他都不生起了。不生起了那会再有一个什么了生脱死的阿罗汉这个法呢?其实根本就没有实实在在的法,叫‘实无有法,名阿罗汉’。意即是说只是有个阿罗汉的假名而已,根本上没有实实在在阿罗汉的法,因此他不说他今天得了阿罗汉法。阿罗汉他已证入了无生,你若有个法,这不是有生了吗?他得了个无生法,那里有个法可得到呢?这是解释无生,既然已证入无生了,他还怎么能作是念呢?这里还有一个地方要解释,前面都是讲证得了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这里为什么不说证得阿罗汉果,而说证‘阿罗汉道’呢?对这个‘道’字,心印疏有解释,为什么叫‘道’呢?就是他近于佛的觉道了,因为对二乘人来说,除了四果就是佛。但是这种解释,并不太恰当,因为小乘人他执著的厉害,他执著他只能证得阿罗汉果,他不能成佛。到了这个大乘般若法会上回小向大,他了解人人皆可成佛,在这里就可以这样讲了。若是按他小乘位上,他还不敢说‘近于佛道’这句话。那么怎样叫‘阿罗汉道’呢?就是他在小乘这个最极果的‘道’,他得到了,这叫做无学位。前面称为得果,是分位之果,还不能说得到了最高最极的无生之道,要等到了四果,才算是得了真正究竟的道法。这就是一个究竟,一个不究竟的意思。佛赞叹这究竟之果,故而称之为‘道’。下面是须菩提自己再推广来解释‘实无有法’,他证到的是无生法,那里有个法叫阿罗汉,要是有个法,那不是又有生了吗?所以说‘实无有法’名字叫‘阿罗汉’,实际上没有个实实在在的‘阿罗汉法’被他得到,他又怎能作是念呢?再次地,再返过来解释证明这个不作是念。‘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须菩提怎么敢解释敢说‘阿罗汉不作是念’呢?假如阿罗汉作是念,今天我得了阿罗汉,就有我、人、众生、寿者,四个相在,那我怎么能得阿罗汉果呢?我是能证,阿罗汉是所证,能所差别就是个众生相,执著不舍成寿者相,四个相都在合起来就是我执。我执不断,怎么能证四果呢?既然证了四果,一定是断了我执,既然断除了我执,绝对没有我等四相,没有我等四相,又怎么能作是念呢!连我都空了,谁在作是念?这是反过来讲,以此证明决不会作是念。下面须菩提再拿自己来作证明。
庚二、引己作证
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这里是须菩提拿自己作证明,过去佛的弟子中,用功好的,佛都赞叹,佛弟子中有很多特殊的第一。须菩提说,世尊!你赞叹过我须菩提,说我得了无诤三昧。‘三昧’是梵语,翻到中国话叫‘正定’,也叫‘正受’。不受一切诸受叫‘正受’,入了无受的正定,简单讲叫‘正定’。我得到了无诤的正定。‘无诤’者,不起诤。诤论是由语言而发生的诤论,你说我的是非,我说你的是非,这就是诤论。心里要是不动这个诤论的念头,就不与人诤,不与世诤,无诤之心就可以修成功了。我须菩提对于这个功夫应用得很好,得到了‘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此‘人中’不是指著普通的凡夫,得‘无诤三昧’的不止我一个人,佛却赞叹我须菩提于‘无诤三昧’中,最为第一,比别人更高深。还有赞叹我‘是第一离欲阿罗汉’。‘欲’是欲望,为什么要诤呢?因为你还有一个欲望心在。要是能远离欲望,没有欲望心,还诤个什么呢?一切的诤,不是争名,就是争利呀!不争名,不争利,但是却争恭敬。贪名、贪利、贪恭敬才起诤论的,都是在于欲望所起的妄想。我无欲了,既不欲望名,也不欲望利,更不欲望恭敬,所以我与人无诤,与世无诤。世尊再赞叹我是离欲阿罗汉中最第一的。凡是阿罗汉都是离欲的,没有欲望之念。世尊你虽然过去赞叹我,‘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也‘是第一离欲阿罗汉’。但是当时我不作是念,到今天我也不作是念,‘自己认为了不得,我是个离欲阿罗汉’。我从来没有动过这个念头。为什么?我没有欲念,既然没有欲望之念,我怎么会动这个念头。我拿我自己来证明,阿罗汉果人,决不作是念,说我证了阿罗汉果。
再次地,再以反面作证明。‘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阿兰那翻成中国话叫‘无諠’,没有諠哗,也叫做‘寂静’。我得到了这个‘寂静’的功夫,假若我心动个念头,我是个离欲阿罗汉,那么世尊也不会赞叹我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了。‘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实无所行’,就是不生心动念,不著「阿兰那行’的相,所以世尊才给我取这个名,说须菩提是个‘乐阿兰那行’的人。讲到这里,把初果二果三果四果都不作是念的道理已经解释清楚。
不作是念,就是离相。须菩提你是过来人,离相降心的功夫你应该懂,大乘佛法叫你去度众生,你却著了众生相,这样你能度得长远吗?你一定要离相度生,妄心才能究竟降伏。那么四果已经离相,把妄心降伏了。今天回小向大,你怎么又起了这个问题来问呢?这就表示你还未发心去度众生,现在一发心要去度众生,就有众生相生起来了。度化众生是大乘必须做的,但是你要离相度生,远离众生相。这样一听,不但须菩提老早悟到了,就是现前在会的大众,这一班大阿罗汉,通通明白这个度生离相的功夫。这功夫是什么样子呢?原来就像我们过去证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离相的功夫一样。
现在反观我们自己,我们不是四果阿罗汉,只是一个薄地凡夫,今天你发了菩提心,发了心就得去度众生,你一定要照这个方法去做,你度众生一著相,就不能降伏妄心了。到此把戊一、推广降心之法一科,讲演已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