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与净土虽同属于实践的宗派,云端佛学,但一主自力,一主他力,其基本见地以及修学路线,则显然有所别异,永明延寿曾作《参禅、念佛四料简偈》,可作为禅净双修之准则,为修行人确示之要道,四料简:(一)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二)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若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三)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四)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此永明四料简,乃为大藏之纲宗,修持之龟鉴,但先须认准如何是禅,如何是净,如何是有,如何是无,然后逐文分剖,则知字字得当,无一字能移易。禅者,即人本具之真如佛性,即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即无能无所即寂即照之离念灵知,是超言说、超理论的,所谓直接的经验,顿悟的境域;在修证上,被认为必须是上根利智者,如能领悟,并不是普通根器的人随便可以参到的。因此,其他宗派往往用尽言辞、比喻、分别解说,结果都是归结到“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净土者,即信愿持名,求生西方(这是非偏指唯心净土自性弥陀)。有禅者,即参究力极念寂情亡,澈见本来面目,明心见性。有净土,即真实发心,生信发愿持佛名号,求生西方。禅与净土,是约教约理,有禅有净土,是约机约修。一理一事,理虽如是,须如理起行,行极证理,务使理事圆融,互契互入。倘参禅未悟,或悟而未澈,皆不得名为有净土。
禅净互入的方便殊胜
净土法门随着佛教经论传译到中国以后,逐步得到发展。虽然不同于禅宗和其他宗派的直系传承,但由于它的影响很大,收机甚广,容易令人信解修证,所以在不同时期、不同朝代,净土宗的高僧大德层出不穷。但我们若仔细考究净宗祖师们行履时,不难发现他们大都是先为禅师而再入净土的相同过程。中国净土宗初祖慧远大师之结社念佛,是依念佛三昧法见佛而求往生,当时《观无量寿佛经》尚未传译,所以其思想是基于《般舟三昧经》以三昧是专思寂静,则气虚神朗,自发鉴照之智,得透澈幽微。然而种种三昧中,念佛三昧最功高易进,因为如来是穷玄极寂,体神合变,随宜应物,所以使入此三昧者,寂然忘知,就所缘之境,成就鉴智,此是说明若一心专念,止寂他想,则鉴照之智自发,而得见佛之境界,所以慧远大师的念佛法门完全与禅境相融合,故念念与禅,禅中念佛。其师道安大师也是一代著名禅门龙象。
藕益大师主张念佛有念他佛、念自佛、念自他佛三种,以庐山一派之净土念佛,名为念他佛,达摩所传之禅及南岳天台所传之观心,名为念自佛,永明一派之事理双修,名为念自他佛。因此大师的念佛法门犹为灵活,念佛修禅,修禅念佛,无挂无碍,由禅入净,由净入禅方便自在。
念佛之法门风靡天下,禅师之兼净业者多。我们可以仔细一看,净土宗和禅宗的大德高僧都有很多牵连的关系,有的先修禅宗弘扬禅,然后归心净土,弘扬净土,而在归心净土后又不离禅境,弘扬净土中,又主张由净入禅之殊胜方便,像这种情况,历代以来,不乏其人。
唐代时期就有善导,道镜二人合集的《念佛镜》二卷。到了五代末,杭州永明延寿禅师撰述《万善同归集》三卷、《神栖安养赋》一篇,宋朝初期亦有禅宗许多高僧,除弘扬本宗之外又兼弘净土,就像云门宗的天衣法师,义怀法师和他的弟子慧林等等,著有《劝修净土说》,曹洞宗的长芦法师撰有《净土集》。到了元代,大力弘扬净土的法师也很多,就像宋末元初,临济宗的明本禅师,他把禅宗律宗经教和密宗融合会在一起,修行净土礼净土忏法,还有普度大师著有庐山《莲宗宝鉴》,到了元末明初,就有性澄大师撰述《阿弥陀经句解》一卷,大佑法师著有《阿弥陀经略解》一卷。幽溪大师著有《净土生无生论》一卷。到了明末,就有莲池大师、憨山大师、藕益大师和他们的弟子,大力提倡禅净一致,就像莲池大师一样本来是修禅宗,后来又在云栖一心念佛,专修净土,憨山大师在年轻时代,也是致力于禅教,到了后来也专修净土,二六时中一心念佛,著有《憨山大师梦游集》。
综上所述,古今祖师大德们的行持或由禅转入净土,或由净土转入禅境,皆是那样运用自如,无挂无碍,修禅虽需上根利器之人方可入门,而净土则钝利全收,上下兼被。修禅之人如感自身资粮不足,吃力难行,不妨转入净土念佛消业,补充营养,再向高速路上行驶。而念佛之人,日长月久,有了很深功力,佛声、磬声、鱼声融为一体,能所俱空,不知念佛者谁,到了这种火候,不妨进入禅定自观,这样才恍然大悟,方知山外有山,无处不是禅。
自力他力的善巧结合
佛道有二力,自己所修之善根为自力,佛之本愿力加被力为他力,修行别的法门,光凭自己的力量,经过长久时间,加上环境恶劣,很容易退堕到这个娑婆世界。再要努力修行,修得信心具足,善根成熟的时候,才能不退。可是念佛法门,凭藉自己修行力量之外,更仗佛力的加被和护持,佛的光明时时照耀着我们,很容易得到不退,只要一生极乐世界,当下就圆证三不退(即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同时那里都是助道因缘,而永远没有退堕和障碍修行的因缘。在这种超胜美好的环境里,就自然而然地一步一步地前进,很快就会成佛得道。总之,只要一心专持“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念念相续,没有间断。就是我们在行住坐卧四威仪之中,也不离这一声佛号,提起能念的心光,照著所念的佛号,要心佛相应,心佛不离。一定要念到心中唯有佛,佛外更无心。只要诚心诚意地念,绝对可以成就事一心不乱。正如中国近代高僧圆瑛法师说的“欣修净业念弥陀,莲心标名在刹那,慧照分明心即佛,功成禅指出娑婆。”
念佛念到这种境地,能够不住著于有念念佛,更进一步要做到终日念佛,终日无念,了知能念之心,自体本来是空,所念之佛,也是不可得,念到境寂心也空,也不住著于有念。从这里又进一步念到无念而念,念而无念,了知能念之心,灵灵不灭,所念之佛,历历分明,真是无念而念。能念之心,心即是佛,也不存在心相。所念之佛,佛即是心,也不存在佛相。所谓能所双亡,心佛一体,即是由持名念佛而深达实相念佛,得到理一心不乱。因为念佛一方面是仗自己的信力、愿力、净行之力。另一方面更要有阿弥陀佛的慈悲愿力,有了自他二种力量,纵使自力不够,还有佛力可以依靠,所以说修行以禅净双修最为殊胜和稳当,自力的开发就要靠禅观自性,内自挖掘,由定生慧,破除无明,自性本来是佛。坐大道场,如如不动,无去无来。无所不在,所谓“于一毫端现三千大千世界,坐微尘里转大*轮”。然而凡夫未证实自性,迷茫愚痴,一时不能发现自身宝藏,此时急需名师指导引路,加之自己身体力行,方能早日明心见性,得见弥陀。念佛则是如子忆母,如病思医,久而久之,自己愿力与佛陀悲力相通,二力合一,方知自性与三世诸佛本来一体,无二无别,正如古往行者所云:
住时念佛好观身,四大之中那一真。
我与弥陀非两个,影兼明月恰三人。
空房渐朽应难住,净土虽遥尚易生,
何日如蝉新脱壳,莲花胎里产金身。
真如三昧与念佛三昧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