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贤行愿品讲记(十五)-云端佛学
时间:2016-08-27 17:35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网络 点击:次
8、常见如来常兴供养 于彼皆兴广大供,尽未来劫无疲厌。 念这一颂时,应当发愿:愿我恒时无障碍地亲见十方世界中成为众生唯一怙主的佛陀,都在佛子海众的围绕中。愿我一一刹那都对诸佛菩萨献上殊胜供养,如虚空般广大,遍满法界广兴供养。这样尽未来际,也无丝毫疲厌之心。 大家发愿时,意境里要有三个大——境大、供养具大、供养心大。境是十方世界的诸佛菩萨;供养具是一切财物和法,即以一切花香灯果、饮食衣服、幢幡宝盖、伎乐歌舞,殊胜美妙,胜过诸天所有,乃至一切殊胜正行,都奉上诸佛;供养心是尽未来一切劫数,毫无疲厌。 初地菩萨就是这样发愿的,《十地品》说:“佛子,菩萨住此欢喜地,能成就如是大誓愿,如是大勇猛,如是大作用。所谓生广大清净决定解,以一切供养之具,恭敬供养一切诸佛,令无有余。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尽未来际一切劫数,无有休息。” 龙树菩萨说:童子过了四岁以上还没有满二十岁的阶段,叫做鸠摩罗伽地。菩萨最初生在菩萨家时,就像婴儿。得到无生法忍乃至十住地,远离诸恶,叫做鸠摩罗伽地。要证得如是地,应当修学般若波罗蜜,常欲不离诸佛。 问:菩萨本应度众生,为什么常常发愿不离诸佛呢? 答:菩萨在还没有入菩萨位、尚未获得不退转而得佛授记的阶段,如果远离诸佛,就会失坏诸善根,沉陷在烦恼中,这样尚不能自度,怎么能度他人?就像一个人乘着船想救人,船到江中就出故障,救人不成,自沉水中;又像把少量的热水投入大冰池中,虽然融化了一点冰,自己却凝成了冰块,同样,菩萨在没有入法位时,如果远离诸佛,以功德微少没有方便力,这时想度众生,虽有些许利益,自己却反而堕落。因此新学菩萨不应远离诸佛。 而且,菩萨思维:我未得佛眼的缘故,与盲人无异,如果没有佛的引导,就会无所趣向、误入歧途。 再者,菩萨见佛,能获得种种利益。或者眼见佛,心得清净。或者听佛说法,心中爱乐,能得大智慧,随法修行而获解脱。既然值遇佛有这样的无量利益,怎么不一心常求见佛呢?比如:弱小的婴儿,不应远离母亲;出门远行,不应离开粮食;炎天酷暑,不应离开凉水凉风;数九寒天,不应离开火炉;渡越深水,不应离开船筏;身患疾病,不应离开良医。比这些更不应的是菩萨不应离开诸佛。为什么呢?因为父母、亲属、一般的善知识、人王、天王等都不能像佛那样利益菩萨,佛能利益菩萨,令菩萨远离种种苦处,安置到佛的果位,以此原因,菩萨应当常不离佛。 弥勒菩萨说:“牟尼尊难见,常见得大义,以闻无等法,净信资养心。若于教授中,法门如欲住,如人拔险难,佛劝亦如是。”(《大乘庄严经论》)心不清净的人很难见佛,如果能常见佛,就能得到极大义利。在佛前听闻无上的大乘法,所引生的净信将恒时充满相续,这样毫无疑问,无须精勤就能证得无上菩提。所以没有比常见佛更切要的了。而且,如果想安住法门,诸佛常常亲授教言,就像有人陷在泥沼中无法自拔,以力士的力量能抓其发髻轻松地抛置岸上,依靠佛的加持和宣说教授,以大悲之力能把他从罪业深渊的轮回引到菩提果位。 以上显示了见佛能获得教授等极易成就菩提,因此,发愿常见诸佛极为切要。 《华严经·入法界品》云:“如来世间灯,通达一切法,普生三世福,令众悉清净。如来妙色身,一切所钦叹,亿劫常瞻仰,其心无厌足。若有诸佛子,观佛妙色身,必舍诸有著,回向菩提道。”(如来是照亮世间的明灯,通达一切法门,普能生长三世众生的福德,令众生皆得清净。如来妙色身,为一切世间钦仰赞叹,即使在亿劫中常常瞻仰,也不会生厌足心。如果佛子观视佛的微妙色身,必定弃舍对三有的耽著,回心向往于菩提之道。)又云:“若得见于佛,除灭一切苦,能入诸如来,大智之境界。若得见于佛,舍离一切障,长养无尽福,成就菩提道。”又云:“如来出世间,为世大福田,普导诸含识,令其集福行。若有供养佛,永除恶道畏,消灭一切苦,成就智慧身。” 有人怀疑:由发愿真能实现常见诸佛的愿望吗? 龙树菩萨说:菩萨常常爱乐念佛的缘故,舍身受身常能值遇佛陀。譬如众生串习贪欲深重,就会受孔雀、鸳鸯等淫鸟的身形;串习嗔恚偏多,就转生恶龙、罗刹、蜈蚣、毒蛇等的恶毒旁生。同样,菩萨不看重转轮王人天的福乐,唯独心念诸佛,随他心中所重的就受相应的身形。而且,菩萨常常善修念佛三昧因缘之故,所生之处,常遇佛陀。 所以,平时常发见佛之愿,加上能善修念佛三昧的因缘,以愿力和修习力一定能常见诸佛永不分离。 愿持诸佛微妙法,光显一切菩提行, 究竟清净普贤道,尽未来劫常修习。 念这一颂时,应当发愿:三世诸佛所宣说的十二分教所有法蕴的文句义理,我都以不忘陀罗尼门真实摄持,并对众生无误解说一切能成就菩提的修行。而且,愿我能令普贤道——菩萨的菩提心究竟清净。尽于未来一切劫,恒常无疲厌地勤修。 “光显”:如光明显示万物的形态,以说法能显示成就菩提的道路。“究竟清净”指极善净治违品,令普贤道究竟清净。为什么说普贤道是菩提心?因为菩提心是普贤道的体,普贤道则是菩提心最具体、最圆满、最深广的展现。 为了发好此愿要把握两点:一、要明确所愿境,就是要知道在哪个方面发愿心;二、要知道为何需发此愿,对发此愿的必要性要有深刻的认识。 首先,观察所愿境有这几方面:一、发愿自己摄持正法的文义(第一句);二、发愿为众生开示教法,主要从能诠句的角度解释教法文句涵义(第二句);三、发愿在自他相续中长养正法,实修实证(第三句);四、发愿:如此尽未来际摄持正法,永无止境(第四句)。总之,发愿摄持一切正法、开显一切正法、修证一切正法,尽未来劫,念念相续,时时修习,无有疲厌。如同《十地经》所说:“愿受一切佛******,愿摄一切佛菩提,愿护一切诸佛教,愿持一切诸佛法。”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普贤行愿品讲记(十四)-云端佛学
- 下一篇:普贤行愿品讲记(十六)-云端佛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