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端佛学移动版

主页 > 佛学名刊 >

普贤行愿品讲记(十一)-云端佛学(3)

例如,阿弥陀佛的报身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有八万四千好,一一好有八万四千光明,一一光明遍法界摄受念佛众生。众生受到佛光的照触,身心顿时柔软。这种以光明做佛事的境界,都源于阿弥陀佛的悲愿。又如,极乐世界七宝池中的水,波扬无量妙音,池中的人可随自己的意乐听到慈悲喜舍声、波罗蜜多声、空、无相、无愿声等等,这种水能做佛事的妙用,也源自阿弥陀佛的大愿。总之,阿弥陀佛无量的光明、无量的音声、无量的报化身、无量的神通力、无量的名号功德、无量的净土庄严都是从愿力流现的。像这样,三世诸佛自利利他的无边力用都来自愿力。

从菩萨修道的历程来说,以愿的力量能摄受殊胜身,以此妙身恒时趣入布施、持戒等。所以,有愿摄持就能令修持善根相续不断。

我们的心本来清净,但无始的颠倒习气很难一时消除,所以需要经过多生多世地努力。在我们流转生死期间,不遇佛法的胜缘就会堕落。那怎样才能保证常遇胜缘修行不退呢?在外面找不到办法,唯独能依赖的是自己的愿力,只有在心中发大愿才有保证。

发普贤愿是修习大乘的核心,以愿恒时摄持悲智救度众生,行与愿互相资助,如车二轮,运行不息,直至菩提。所以修学大乘之初必须发菩提愿,这是决定义。《普贤行愿品》说:若人临命终时,最后刹那,一切诸根悉皆散坏,一切亲属悉皆舍离,一切威势悉皆退失,一切财宝无复相随,唯此愿王不相舍离,常为引导,直至菩提。所以发普贤愿是关乎生生世世自他二利的大事。在这个关口,有愿才能尽未来际坚持菩提行,无愿就像蒸沙不能做饭,大乘道一步也无法跨进。其它世间法——身体诸根、亲人眷属、财富地位都靠不住,都要舍弃。能够一切生引导我们的只有普贤愿王。

(四)大乘愿的分类

胜解行地有很多种发愿,在此阶段还没有证得法界遍行义,基本情况是观见轮回的过患后愿求息灭,心缘功德后希欲修持,以此发愿:愿我未来为利有情能如是如是成就等,分门别类有众多发愿。证入初地后,发起广大的十大愿[5]。从此,乃至证得究竟菩提之间,在二到十地,发愿会辗转增上,逐渐广大、超胜、清净。

可见,发愿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它有从狭小到广大、从肤浅到深入、从浮泛到切实的上升过程。《无量寿经》上讲,阿弥陀佛在因地经过五劫时间精勤求索,才结得四十八愿,这绝不是泛泛悠悠、有口无心之事。

我们初学者在胜解行地发心随学诸佛菩萨,心开始缘愿文熏习,这是最初的发愿。随着修行增上,发愿会日益深广、切实,愿增上了又推动修行增上,像这样,愿和行彼此资助,如车二轮辗转上进,直至无上菩提。

除了原则性的发愿之外,还要结合当前的时代、环境、自身的因缘条件,通过智慧仔细观察,逐步形成具体、切实的愿。所以既要有原则性的发愿,又要有具体、切实的发愿,这样逐步前进,才形成如海的大乘行愿。

--------------------------------------------------------------------------------

[1] 人师子比喻诸佛。狮子无论行于何处都心无畏惧,诸佛在人天世界中也是如此,故比喻为狮子。而且,佛在人间示现为人像,故名人师子。

[2] 刹尘身: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那么多的身体。

[3] 刹尘佛: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那么多的诸佛。

[4]“世间灯”是诸佛称号。佛的智慧能息灭世间一切无明,比喻为灯。

[5] 此十大愿见《华严经·十地品》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