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戒、学戒与持戒-云端佛学
时间:2016-08-27 06:36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网络 点击:次
《华严经》说:“戒为无上菩提本。”因此,释教的基础精力即在于戒律的尊严,即在于释教学生们对付戒律的尊重与遵守;以是凡为佛子,岂论在家,可能出家,一进空门的第一件大事即是受戒。不然,纵然自称信佛学佛,也是不为释教之所认可的。换句话说,那是一个生手人。 释教的戒律,由于佛子身份的差异以及品级的不同,以是也分有如下的各类名称: 甲、在家戒,共有四种: 一、三归戒。 乙、出家戒,共有五种: 一、沙弥及沙弥尼戒。 这里有三点要声名的: 有人以为三归不是戒,五戒以上才是戒。着实,三归也是戒,由于戒是榨取的意思,三归之后,也有三种榨取: 第一、归依佛,尽形寿不归依天魔外道。 以是,归依三宝的自己就含有一种戒的特质了。 其次,在家人的八关斋戒,等于出家沙弥及沙弥尼所受十戒的上来九戒。由此关隘通向出家之道,封锁死生之门,以是称为八关。另加午时事后不食,称之为斋,合起来即是八关斋戒。 再说菩萨戒。在中国的近世通行梵网戒本,此一戒本,可以通于四圣六凡(地狱道不能受戒,但也有人以为或可受戒)的统统众生,以是也不分在家的或出家的。连年,台湾传受菩萨戒,僧俗分隔,出家人受梵网戒,在家人受《优婆塞戒经》中的六重二十八轻戒。着实,这是另有接头余地的;由于,《优婆塞戒经》中显着汇报我们,六重二十八轻戒乃是菩萨戒的基础,并非等于菩萨戒。 照理说,菩萨戒岂论在家或出家,都是划一的。 不外,佛法虽讲划一,乃是讲性体上的划一──驻足点上的划一,不是讲事相上的划一──没有老小,没有尊卑,没有前后的划一;佛说人皆可以成佛,由于人皆本具佛性,众生不是诸佛,因其佛性未显。故在释教的戒律上也是有品级和条理的,从三归、五戒,级级增进,层层上升,以三归为基本,菩萨比丘为具足;受了三归戒的人,天然不能到达菩萨比丘戒的戒行,却没有一个菩萨比丘是不受三归戒的。由此可知,三归仅是引导入门的利便,菩萨比丘才是进入空门的最后身份。三世诸佛在人世成佛,也都现的比丘相。因此,往往受了三归戒的人,应该继承发心,求受五戒;受了五戒的人,应该再进一步,求受菩萨戒;受了在家菩萨戒的人,假如发心出家,自是好事无量,倘若无法挣脱世缘、无法披剃出家者,也该受持八关斋戒,为存亡的监狱打开一条出离的阶梯,切不要觉得信了佛,归依了三宝,就是佛子身份的“所作已办”了。 二、学戒 受戒虽然不能没有受戒的典礼,或在师僧之前,发殷重诚心之心而感发戒体,纳受戒体;或在佛菩萨形像前星期怨恨,见到好相,如见光、见华、见佛菩萨前来摩顶,而得受戒。可是,受戒者只是一个佛子身份及其阶段条理的开始,云端佛学,绝对不是其身份阶段的完成,以是在受戒之后,必需学戒。四宏誓愿的“窍门无量誓愿学”是什么窍门呢?无非是学佛所学,行佛所行,以期证佛所证。释教的戒律即是教人学佛所学,行佛所行,而至证佛所证的宽大窍门。大概有人不解,戒之为物,是在防非止恶,亦如社会的规约及国度的法令一样;戒是榨取,榨取佛子不得作恶,可是释教的戒条有限,起码的只有三条,最多的比丘尼戒也只有三百四十八条,那边可以或许统摄统统窍门呢?着实,释教的戒律榨取作恶,也榨取不作善。看成要作,称为作持;假如看成而不作,即是犯戒。不妥作,称为止持;假如不妥作而去作,即是犯戒。一样平常人对付佛戒的熟悉,只知有其悲观一面的防非止恶,却未看到另有起劲一面的众善履行。故瑜伽菩萨戒本中的四重四十三轻,一共四十七条,除了四条基础戒外,别的四十三条竟可以三十二条摄入六度项下,十一条摄入四摄项下;也可以说,六度四摄统摄了瑜伽菩萨戒本,前四重戒虽未别离摄入,可是轻戒皆由重戒的基础中开出;轻戒是重戒的分支,重戒是轻戒的基础。至于六度四摄,即是大乘菩萨的利他积德之门了;如再推广,六度涵盖万行,万行则可演化成为无量窍门了。至于瑜伽菩萨戒本,出于《瑜伽师地论》中。 五戒是佛戒之中最简朴的项目,但也是统统佛戒的基础,故称五戒为基础戒。无论是八戒、十戒、比丘、比丘尼戒,以致菩萨戒,无有一种戒不是按照五戒引生的,也没有不将五戒列为重戒的。以是统统戒中,以五戒最重要,五戒学欠好,统统戒都将无从着手;五戒持得清净,其他的戒也就轻易持了。 看起来,杀、盗、淫、妄、酒的五条戒律是最平凡简朴的事,但要细心研究了五戒的内容之后,便知道并不是一样平常人所见到的那么简朴和轻松的事了。弘一人人是近世的高僧,并以学律持律有名,但他自验,他非但不足比丘的资格,也不足沙弥的资格,乃至还不足一个五戒满分的优婆塞的资格。我们试想,一位持律谨严的高僧竟还不敢以满分的五戒净人自诩,降至一样平常而下的人们,谁还敢以五戒清净自居呢?在此必需大白,弘一人人的自验绝对不是因他破了基础大戒,而是说五戒的微细部门无法顾得周全的意思。以此可见五戒的重要性及其严峻性了,由于五戒是众戒的基础,众戒多由五戒开出,众戒稍有缺失,五戒即非绝对的清净了。这一点,但愿受了戒的人切实留意,不要心高意狂,觉得本身已是清净佛子了。可是,受戒而不学戒,那就不会知道戒律的严明和神圣。 三、持戒 不外,受戒和学戒的目标是在持戒,假如受而不学,那是怠惰愚痴;假如学而不持,那是说食数宝。佛陀制戒,是要佛子去遵行践履的,不是仅让空学生们增添见闻,充分口实,而去品评这个僧人犯戒,谁人尼姑不端正的。这也正是今天的空门最感痛心的事!空门丑事多数是由佛子撒播出来,并且添油加醋,愈传愈不像话,你说我的丑事,我揭你的疮疤,唯恐说得不狠,唯恐揭得不深,到最后,使人听来,的确就没有一个是较量清净的空学生了。这不单毁了佛子自身的名望,也破了很多善信者的信念,尤其糟糕的乃是破坏了三宝的尊严。 假如全部的佛子大家都能学戒持戒,犯戒的人当然少了,对付犯戒者的妄加品评、乱施进攻也不会有了。由于一个真正持戒的人,他是不但愿本身犯戒的,假如见他人犯戒,他只有向谁人犯戒的人对面劝说,以致周到三谏;颠末三番劝谏,听者固善,假使不听,在此羯磨作法──僧团集会会议制度无法遵行的气象下,只好心田为他悲哀,不然的话,可在布萨诵戒之时,为之举罪,由公共秉公处断。毫不腥傩益见随说,见人便说,不分场所,不拘时刻,也不管对方听者的身份。要否则,他说他人犯戒,假如说的是实话,他本身便犯了“说四众过”戒;假如所说不实,越发犯了“妄语戒”;假如被嗣魅者是出家人,他则犯了“诋毁三宝戒”。这三条戒都是菩萨的重戒,无论在家出家,都是犯的波罗夷罪。波罗夷罪是此刻失去戒体,身后当堕地狱的大罪;若犯一条,堕地狱的时刻是他化自在天寿十六千岁,相等于人世的九十二万一千六百万年。以是一个持戒谨严的人,毫不会等闲说他人犯戒,假如经常爱说他人犯戒的人,他本身起首就是一个经常犯戒的人。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接待中的请茶礼-云端佛学
- 下一篇:寺院常住居士礼仪-云端佛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