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端佛学移动版

主页 > 放生戒杀 > 护生 >

学诚法师:放生的意义 中国释教放生网_放生仪规 放生感到 放生好事 放生心得 放生愈病云端佛学

  列位法师、列位同窗:上午我们将进行放生勾当。由于放生物还没有运到,以是就操作这样一小段时刻,同各人谈一谈关于放生的一些意义。
  
  放生,就涉及到生命的题目。生命是怎么来的?一样平常来讲有三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生命是天然的。也就是以为我们人,生也好,老也好,病也好,死也好,就这样来到凡间,就这样一天一天过日子,死了后也不知道会去什么处所?横竖灵活烂漫。这是较量多人的一种熟悉。
  
  第二种说法:生命是靠非天然力而存在的。也就是以为我们生命的来历,是靠神来给我们布置和缔造的。
  
  第三种说法:每一小我私人的生命都是一个主体,它是怎么来?怎么去的?靠什么力气来敦促?就释教的概念来讲——业。我们经常讲:业感缘起。生命敦促的力气就是业力,我们在无明长夜傍边循环也好,转凡成圣也好,都是业的力气在起浸染。业的力气有凡间业的力气,有出凡间业的力气,也就是说假如我们不想活着间傍边循环,就要反其道而行之——逆存亡流。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以致生老死灭。随顺凡间轮转的业力,都是从无明出发,则全部的造作都是存亡循环之因,都是存亡循环的敦促力。反过来,就是伶俐。伶俐敦促力所发生的功效跟无明敦促力所发生的功效是完全纷歧样的。
  
  这是对生命来历以及它的何去何从的三种说法。
  
  怎样把放生同本身的生命,同这些放生物,以致其余动物的生命接洽起来呢?我们看到这些放生的小动物,会奈何作意呢?
  
  你在家里,也许养了金鱼,养了猫、狗等宠物。对付这些宠物,我们也许会很在意,会说:这是我的金鱼。这是我的猫,这是我的狗等等。会很在意本身所养护的这些小动物,会很专心去照顾。
  
  在家里,本身对怙恃,对兄弟姐妹,对本身家里的人,也会很专心去照顾,专心去孝敬、和气、爱惜等等。这些都是由于你内心想:他是我的父亲,她是我的母亲,他是我的弟弟,她是我的姐姐,她是我的妹妹……总之,跟“我”有相关的人,我才会对他好,这就是众生的别离心。
  
  同样都是动物,我们看到这些放生物,跟看到天然界所存在的其余动物,以及你家里养的动物,以致我们本身家里的人,大街上的人,天然而然我们的观点、熟悉、感觉就会纷歧样,这就是业纷歧样。你的感觉奈何,取决于你以为对方跟本身的生命是否接洽在一路。
  
  我们要学大乘发心,普度众生。所谓普度众生,就是要把我们的心跟统统有情的心相接洽,把我们的生命跟全部众生的生命相接洽。释教有句话:“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无缘——大慈是没有前提。所谓没有前提,就是没有工钱设立的这是什么相关,那是什么相关;同体——大悲是统一个别性的,面临任何众生都是无二无此外。
  
  我们适才谈到生命的来历有三:天然的力气,神的力气,尚有我们本身的造作。在实际社会傍边,有许多的身分都是工钱造成的,就是工钱给他加上去:这件工作是什么意义,那件工作是什么意义;这件工作故意义,那件工作没故意义。这是人在实际糊口傍边,人在社会傍边的一种属性,是社会赋予我们的一种意义,而不是人自己本身存在的意义。
  
  宗教对人的意义之观点又纷歧样,是更高层的。我们学佛法,要从哪一个形态来熟悉本身生命的意义,就很重要了。假如我们看到那些被捕杀的生命无动于衷的话,我们对其余动物,对其他人的疾苦快乐、他们的题目,也会无动于衷。无动于衷,不是说我们已到达一个很高的地步,不会受到外境的影响,反而恰好是声名,我们面临生命受到威胁,面临衰亡,面临十分疾苦的时辰,心田里没有悲悯心,没有怜悯心。这就声名,我们学佛法,发心上尚有很大的题目。
  
  放生,就是要把我们心田傍边的这些杀心杀机、损恼众生的念头和烦恼去掉、放掉。这就必要一个外在的地步来作育我们心田傍边的这种慈悲心,来帮我们把心田傍边的憎恨、嗔恨、杀心、损恼心去除去,也就是要作育我们对其余众生的怜悯心、悲悯心、慈祥心。
  
  佛法长短常详细、可以实践的,在实践的进程中,我们是可以或许获得好处的。经常说,修学佛法的目标是要离苦得乐。离苦得乐有面前的,有毕竟的。就面前的来说,一小我私人假如佛法学得较量好的话,他必定是一个很是乐观的人,一个起劲向上的人,必定有很好、很正确的人生观、天下观。由于当佛法现起的时辰,心田里就会有力气去面临全部的地步,去面临全部的人跟事。由于当佛法现起的时辰,你的无明烦恼就消除了;反过来说,假如我们烦烦恼恼、魂飞魄散、踌躇不决、倘佯不安,不知道怎么办?那都是烦恼当道的一个示意,一个特点,一个征象。
  
  偶然辰,佛法学得较量久的人,会有一些题目,他会认为:我学佛法学了那么久了,怎么没有灵验呢?佛法学了这么久,这么有领会,别人怎么不相识我?他就会很苦恼,就会有迷惑,我们心田傍边,就会跟信念南辕北辙。我们兴奋的时辰,很是轻易去辅佐别人、去给别人讲佛法、去引导别人、发动别人,这是神色好的时辰。也就是我们做善事、辅佐别人,是由于本身神色好,以是生命的内涵有动力去做,以为辅佐别人是一件快乐的工作。以是谁人时辰,你就乐意去辅佐别人。可是,利人、好处众生是很难的工作,辅佐久了,一天、两天、三天,到最后就不提了,提的话本身也不照着去做了,这就是在退失。这种好处别人的心逐步在淡化、逐步在缩小,淡化就是没那么强,缩小就是缩小范畴——你乐意听,我就给你讲一讲,不肯意听也就算了,以致逐步地,就不想去跟别人说法,不想去辅佐别人了。这样的话,随着学的人,也会感觉到:这小我私人为什么不怎么管我们,也不给我们讲佛法、发动我们了?逐步地,心田里就会有很多积怨、诉苦。积怨久了,就会很是疾苦,由于心田里有许多的题目没有办理掉。
  
  有这些题目怎么办呢?这些烦恼、垃圾、尘垢,必要把它说出来,倒出来。于是有些人就会去找一个倾吐的工具,讲给人家听:我最近被法师、偕行品评了,神色怎样欠好。对方也许就会想:你已经这么发心了,别人还品评你,是不该该的。于是对你发生怜悯心。这时,你就会认为:对方很相识我。只有这小我私人才相识我。这是很有题目的设法。着实,谁人时辰,只是对方对你这种疾苦的一种怜悯心。现实上,这些疾苦是怎么激发的,其进程是怎么一回事,我们住在寺里边,学佛法,是为了什么,这些他都毫无相识。
  
  学佛法学久了之后,就很轻易想要把我们心田里的烦恼、无明、尘垢、那些情绪、那些领会,向其它的人表达。可你的领会是什么呢?都是一些疾苦。为什么这么多疾苦呢?是由于佛法没学好呢,假如佛法学好了,天然而然就不会有那么多疾苦了。
  
  有些人说,这个法师这么讲,谁人善常识那么讲,尚有第三种、第四种讲法,是不是相互抵牾?这都是我们非理作意的示意。讲佛法的目标,是为了要对治众生身上的短处,云端佛学,讲说的人有也许看的角度差异,办理的题目差异,以是都是必要的。差异的人在差异时期存在的题目也纷歧样,他要去对治,就是别别差异的。可是各人又有配合的处所,配合的处所跟别此外处所又有区别。也就是说,我们在寺院里,可能在家里,也许城市问:要怎么勤奋?怎么进修?这个就是共的。不共的处所,则是每小我私人的文化、年数、学佛时刻黑白、发心巨细、气度名堂的巨细各有差异。
  
  对同样一个地步、一句话,小我私人的领会也会纷歧样。10岁,20岁,30岁,以致70岁,80岁,差异年数阶段对统一句话的领会是纷歧样的。我们学佛法也是云云,第一年,第二年,第三年……十年,二十年……五十年,我们的领会都是会纷歧样的。纷歧样不便是说此刻我以为对的,已往就以为错了,可能已往以为错的,此刻以为的就对了。已往怎么领会,代表你已往对佛法认知的程度;此刻怎么领会,代表你本日对佛法认知的程度。已往做的,是已往的后果,本日做了几多,是本日的后果。
  
  我们进修佛法,讲业果,是按心心念念来计较的。我们动了一个动机,做了一件工作,也不是说要比及最后再来细算,全部这些都是会有业果的。也就是说,我们怎样思索、判定、决议毕竟佛法应该要怎么学,毕竟奈何发大乘心,是很重要的。以致说我们有没有发大乘心,我们要不要发大乘心,我们有没有筹备要发大乘心,这都是很重要的。
  
  什么叫做发大乘心?什么叫做发菩提心?大乘人应该具备什么前提?应该要做些什么工作?这是很要害的,是有尺度的,是有谜底的。谜底首要在两个方面:一个是缘起的部门,一个是空性的部门。空性的部门首要按照是中观,是我们内涵的一种领会和心灵上的一种地步。缘起的部门首要按照唯识,怎么学才是菩萨,菩萨应该怎么学。
  
  缘起性空是什么意思呢?起主要通达缘起,才气够来观空。由于你心田有这种正见,心田对空性有体悟,以是对外在无自性的对象就不会执著,可以或许把工作办妥、办圆满,不会起烦恼。由于你知道奈何做,最可以或许切合实际缘起,最可以或许切合各人的必要。
  
  在空性方面,我们的领会是否如法,我们本身是很难验证的。由于“下下人不知上上智”,只有更高的人,才气够清晰我们这种空性的看法是不是有偏。可是对外在缘起的部门,我们是可以或许检讨得出来的。好比说我们这个园地,部署得公道不公道,肃静不肃静,音响的调配是不是吻合等等。也就是说,在详细的、有形有相的对象、事物上,是有必然的外在的尺度可以权衡和判定的。
  
  我们学佛法,在这两个方面,都要去留意和专心。不学佛的人,也许更多的只是留不测在事相的部门,注重外在的举动,我们学佛法,既要注重外在的对象,也要注重心田的掌握,是难上加难,缺一不行,不能偏离。这是一个事物的两个熟悉角度,两个熟悉角度都具足才是一个整体,才是圆满的。也就是说,你坐在哪里思想,跟你在这里介入集团念佛,从佛法的毕竟了义上讲,好事都是一样的,由于你都是和法响应。
  
  那么,题目在什么处所呢?题目在于本身一小我私人的时辰,能不能真正跟佛法响应呢?这就是一个很大的问号。儒家讲“慎独”,我们佛家讲共业的力气。一小我私人跟佛法响应,只是一小我私人的力气,能不能耐久保持这样的欢欣心,保持这种内涵生命无有穷尽的动力,这种力气对本身,对别人又有什么浸染,这些长短常要害的题目。
  
  你也许会说,我心田里有许多佛法的领会,可是我们讲出来,人家愿不肯意听?听不听得懂?或是人家听了往后能不能发生好的结果?这些都是很大的题目。
  
  其次,若是寺庙里没有共修,近一步来讲,寺庙里没有居士,没有俗众,也就没有僧众,也就没有伽蓝,没有僧宝,没有僧宝,佛法也就消亡了。这些都是有连带相关的。僧俗是一体的两面,只有俗浩瀚了,才有人发心出家,出家往后,才气更好地撒播佛法,包袱如来家业。我们步伐会,就是要利人,各人来念佛,吃斋,交换,净罪积资,才气够获得好处。各人看到碟片,看到我们的收集上的弘法,可以或许生起信念,这样就可以或许好处许多的人,这就是学佛法,这就是佛法和这个期间的人缘相团结,这就是我们借助科技平台来好处众生。弘法不能分开整个期间配景,不然的话,我们就会偏离缘起,轻易停滞不前,离开社会,离开实际。以是要从更大的意义上来熟悉本身的生命跟全部众生的生命是一体的,是自他不二,依正不二的,这是释教大乘精力的浮现,这才叫作菩提心。我们要不绝作育、策励这种心,有了菩提心,才气够谈得上我们是在学菩萨的法,学佛的法。不然,就是在学二乘的法,乃至二乘的法还不到。即便你要学二乘的法,也要先从学人的法开始,就是从做人开始,以是学佛先从做人开始。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