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月1日和3月24日,北京大学近百名同学(文中简称同学)参访北京龙泉寺,参加了寺院共修活动,体验了一番出家人的生活。上殿、过堂、诵经、听开示、寺院巡礼,对他们来说,每一件事都充满新鲜感和神秘感。龙泉寺常住热情接待了同学们,学诚法师(文中简称法师)应邀回答了同学们的一些疑问。对话场面热烈,气氛活跃,现将部分内容摘录如下:
同学:法师您好!高中时,我过着非常快乐的时光。学什么都挺有意思,挺有收获,和周围的同学、老师相处,也感觉很温暖。可是高三以后,突然有一天眼睛出了问题,不能长时间看书;我保送上大学,不必参加高考,周围的同学都忙着高考,和同学之间也渐渐疏远了。并且因为眼睛不好,不能看,很多时候是在思考,有的时候觉得悟到了一些东西,有的时候又好像什么都没有。我很痛苦,很迷茫,于是想用哲学的方法去解决这种心态。当时也想明白了一些东西,比如说,想清楚了这个”我”只是一个名相上的东西——但是依然是非常痛苦。到了北大以后,处在一个新的环境中间,就觉得很陌生,很紧张。看到有的东西,稍微不如我的意,就很容易起烦恼,感觉心一下子就很紧张。我越来越不了解自己,请法师给我指明一下人生的道路。
同学:法师您好!去年我在美国访问了一年,接触基督教比较多。基督教的《圣经》,讲述的是一个非常完整的故事,就是说世界从何而来,将来要往哪个方向走。佛学里边,佛陀是不是也给我们讲了这样一个完整的故事?世界怎么来的?将往何处去?目前我对佛学的理解是:它只告诉我们人心将往何处去,通过修心把你自己修到何处去。但是佛学能不能给我一个答案,告诉我世界怎么来,又要到何处去?
同学:法师,我在学习佛法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其中一个根本的问题,就是在佛法中,轮回是重要、基本的概念,但佛法讲“去除我执”,这个“我”是假合而成的,并不是一个真实存在的我,那么,是什么东西在轮回呢?这一世的我和下一世的我又是什么关系呢?是不是从某种意义上说,那个轮回的我是真实的?或者说,在真实的意义上,它又是个假合的?这是我一直想不清楚的问题,希望法师对这个问题开示。
同学:请教法师,在现实中,如何做到明心见性?我是个俗人,但希望能找到这种感觉。
同学:法师好!首先声明,我是唯物主义者。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我得了一场大病,当时医生跟我妈说,这孩子没救了。我妈就要崩溃了,于是找到当地一个寺院里的法师去倾诉,后来不知道法师是怎样解释解决的,然后很诡异的,我的病就好了。所以,我也模模糊糊地觉得冥冥之中好像确实是有一种什么力量。我想请问,这样对佛的一种信任、一种依赖,是否算是一种迷信呢?就像高三时,很多父母非常虔诚地到寺庙、到妈祖庙去乞求,希望他们的孩子能够考上一个好的大学,他们都是很虔诚的,但是为什么到了最后,有的孩子考上了大学,有的孩子没有考上?这是一种迷信呢,还是他们心不够诚?或者是因为别的什么原因?
同学:法师您好!我本人对佛学了解是很肤浅的。我有个问题,是关于“佛性本清净”的问题。我们人的本性是很清净的话,那么那些尘埃无明是从哪里来的呢?如果说,在我们获得这种无明之后,通过修习佛法可以剔除这些无明、达到涅槃的话,那我们怎么能够保证,在我们达到涅槃之后不复归到那种无明状态呢?
同学:法师您好!我有这样的疑问,我上大学之后走了很多地方,总感觉社会太不公,大部分人生活太苦,当然我也觉得我的人生也很苦。怎么样才能解脱这种痛苦呢?或者说,我能做些什么才能帮助世界上大部分人解脱这种苦?
综合以上同学的问题,法师回答说:
刚才这几位同学的问题其实是把所有问题都包括进去了。既有世界的问题,又有人的问题,又有心的问题,又有怎样修心的问题,以及明心见性的问题等等,包罗万象,概括一切。
至于说世界是怎样形成,是怎样变化,以及最后怎样毁灭的,各个宗教都有它的说法。我们佛教也有自己的说法。比如在《俱舍论•世间品》里对这个问题就专门有谈到。但是佛教所讲的世界,跟我们现在所认识的世界,观念是不完全一样的。我们现在所认识的世界,是从我们的肉眼,从我们凡夫这样的一个认识水平去认识的。佛教的认识就不一样了,它有圣人的世界,有凡人的世界。同学们如果能照着经论慢慢学习了解,对这个问题就会越来越清楚。当然基督教也有基督教的说法,科学也有科学的说法。
至于说人为什么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会有这些变化,甚至说我们岁数越大,这种问题越多,痛苦越多,快乐越少,对人的信任日渐减弱,原因也很简单,就是因为我们人有烦恼。岁数小的时候,相对来讲烦恼也比较少,烦恼引起的业——去做错事、坏事也比较少。岁数大了,错事、坏事做得越来越多,痛苦就越来越多了。大家现在还年轻,相对好一些,等再过十年二十年就会发现你越来越痛苦,到老的时候更痛苦。很多人到六十岁以后就退休了,吃吃喝喝,无所事事,不知道要干什么。这就是负面的累积太多了,不好的成分越来越多,人就越来越痛苦。佛法就是要来解决这样一个问题,就是要把我们内心当中的负面累积去掉,而累积正面的成绩、优点、功德。如果不是靠修行,不是靠这种宗教方面的体验,我们负面的累积就会非常多,包袱也就会越来越沉重。
至于说我们去拜菩萨,为什么有些得到保佑,有些没有得到保佑,有些能够求得到,有些求不到?这一方面来看,是你求得诚心不诚心;另一方面,每个人的业力不一样,福报也是不一样的。不等于说我们每个人去求一下,每个人最后的答案都一样,那是不可能的。因为寺庙又不是保险公司,每个人所受的果报都是他自己的业决定的,是不是?总的来讲,菩萨对众生都是一视同仁的。你考不上,是因为不用功,题答不出来。你的卷子分数不够,学校当然不会录取。题目答得出来,分数够了,你自然就被录取了。有人考得上、有人考不上是很自然的,对不对?其实这些都是很简单的道理,不可能所有人都考得上,更不可能说你不读书,求一下菩萨,你就考得上,那么大家都可以不要读书了!这是邪执,自作自受。
至于说怎样轮回。这个“我”,本身是一个代号,是“色受想行识”五蕴和合的。我们说有两个层面的佛法,一个是精神层面的,一个是物质层面的。肉体属于物质层面;心怎样想,是属于精神层面的。精神,用佛教的话来讲就是心识。心是无形无相的,而我们的肉体是有形相的。科学不是讲“物质不灭”吗,有形相的东西可以不灭,没形相的东西就更可以不灭了。只是说我们人死了,就如同衣服破了再换一件,房子破旧了再搬到另一个地方去住。这很简单的过渡,大家能不能理解?怎么过渡呢?就是自然的过渡。怎样叫自然过渡呢?就比如说今天是24号,明天是25号,晚上11点59分之后是12点,自然就过渡到25号,不需要刻意怎样,它就这样过渡过去了。轮回也是一样,只是我们自己的心很粗,觉察不出来,感受不到。这个人身,我们对它生灭的感觉,都是在时间当中去认识的,但是我们认识的东西还是很肤浅、很粗糙、很简单的,更加细微的东西我们就认识不到。就如火把一样,这把火点燃那把火,火是怎么点的?是自然而然的,两个火把碰到一起就点着了。人也是一样,生命这边结束,那边就出生了。这是很简单的道理。
一个回合下来,同学们提问的兴致越发高涨,争先恐后地举起手来。
同学:听说您的老师是弘一法师的弟子。我觉得贪瞋痴中,断贪、瞋是好理解的;痴,我认为是执著,对于名利的执着,这个也容易断除;但是执着于情的话,我觉得就很难断除。弘一法师出家前也有过为情困扰的经历吗?是什么样的机缘而出家呢?忘情是把个人的情感转移到对众生的情感吗?
同学:我提一个关于吃荤吃素的问题:比如中药里有些用动物的材料作药引,或用酒做药引,法师能不能吃?另外,现在科学证明,植物也有感情,那么植物是不是也不该吃呢?
法师笑着说:
你们这两个问题也有关联。这个世间上的感情都是虚幻的,都是不真实的。为什么呢?因为这些都是我们内心的一种执着。执着为好,就会产生快乐;执着为不好,就会产生痛苦;如果不执着,内心就会非常麻木、非常陌生——这是指你内心对外界客体的认识,这就关系到佛教对内心的认识问题。通常的人,从我们佛法的观点来看,他的思想是混乱的,并且自己不晓得这种错乱。我们常常以一些混乱的观念、意识,来主导自己的思想,所以,我们这个世界常常会由一些很偶然的、很莫名其妙的观念来主导,然后就会由此引发对外在境界的追求,形成瞋恨等等。比如你对一个人看不顺眼,很讨厌一个人,就是因为内心中的瞋恨,实际上可能对方也不知道,他也不会觉得你对他怎样不好;反过来说,你可能对对方很好,对方也不一定会用同样的态度来回馈你。如果说你对他那么好,他却对你不好,甚至是应付你;或者反过来说,你今天认为他非常好,过两天他又变掉了,你又会怎么样呢?所以说,我们的思想没有一贯性,经常是在变化的。
至于吃荤吃素的问题,如果说动物不能吃,植物也不能吃,那我们除非不吃饭。如果当药的话,这在戒律里面也是开许的。我们不吃动物,是从佛教的慈悲观念出发的,目的是为了长养人的慈悲心。在南传、藏传佛教里,跟我们汉传佛教不太一样,他们也不一定都吃素。但是汉传佛教就规定要吃素。并且在佛教的观念里面,不吃荤跟不吃肉的概念也不一样:不吃荤是指不吃葱、蒜、韭菜之类的才叫不吃荤,不吃肉只是说不食肉,跟不吃荤不一样,但是我们通常把不吃荤就当成不吃肉。既不吃荤又不吃肉,才是吃素。吃斋又不一样,在吃素的基础上,根据戒律,过午不食才叫做吃斋。这也就是说,我们对佛教的许多认识常常是错误的。在社会上,在一般人的认知中,误解程度就更深了。所以,社会上流传的很多观念,不一定是对佛法的正确认识,不能从中了解佛教的道理。我们佛教有很多戒律、很多教规,这些都是为了维护四众弟子修道,维护大家如法学修的。
同学:法师您好!144天前,我上大三的弟弟去世,这件事对我打击很大。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世界上真的有因果报应吗?为什么我家都是好人,还要遭受这样的痛苦呢?并且,人死了,真的有灵魂存在么?为什么我会一直感觉我弟弟还在眷恋着我们家呢?
法师:因果肯定是有的,但至于自己怎样痛苦,这都来源于执着。所谓执着就是自己想不开。人死了,就是换一个地方住,如同换一件衣服穿,他会再去投胎转世的。人有生老病死,迟早都是会死的。有些人20岁就死了,有些30岁,有些40岁,有些能活到一百岁,最后还是要死,只是我们通常习惯性地觉得人一定要等到70、80岁才会死,而不会觉得20、30岁死也是正常的。实际上有些人死得更早,有些人可能还没有落地就死了,也有人活几个月就死了。这是不是因果呢,肯定是因果。我们整个地球上,堕胎的人有多少?胎儿也是一条生命啊!全球每年有多少儿童因饥饿和疾病而死?这都是有因果的。但是死了不等于没有。你的父母善良,这是你父母的因果,子女们又是另外的因果,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因果。当然我们的因果,跟别人的因果会有一定的联系,但主要还在我们自己。他过世了,也许会去更好的地方,也许会去更差的地方,这由他的业力决定。对于我们来说,关键看自己怎样很好地对待。世间上本来就有顺境与逆境,有悲欢离合,用佛教的话来讲就是无常。无常,是世间的本质。人的生命,周围的一切,都是无常的。所以要想开一点,否则你自己会很难受。
同学:龙泉寺提倡“八宗并弘”,但是我觉得我自己学不了那么多。有没有这种可能,一部分法师带修净土,一部分带修禅宗等等?
法师:八宗并弘,不是说让每个人什么宗都学,实际上也是学不过来的。八个宗派,都是佛法,如果你能够精进地学任何一个宗派都是可以的。要是一下子想什么宗都学,也是学不会的。我们学佛法,就像吃饭、喝水一样,能吃多少、喝多少,就按量吃喝,吃到肚子饱就可以了,是不是?你自己喜欢吃什么就吃什么,很简单。
同学:我觉得我们大部分同学对寺庙的印象就是“庑殿顶”,今天到这边,我却大吃一惊,有一种富丽堂皇的感觉,现代化设备在寺庙里也是随处可见,还听说新区要建三千人的大殿。我想问的是,现代佛教跟以前的古老佛教是不是不太一样了,它们是怎样连接在一起的?这样发展下去的话会不会变质?在这样的条件下,现代生活对你们的学修也是有很大冲击吧?那你们的日常修行、生活,会不会因为受到现代生活的影响而有所改变?你们是怎样在这个环境下,还保持修行的心态呢?谢谢。
法师:这也很正常。不要说几百上千年的传统了,五十年前,三十年前,那个时候有几个人家里有电话、有手机呢?那时谁家里能有电话,就不得了了。手机、电脑更不可能有。可是现在,手机、电脑、汽车、电灯,所有一切应有尽有,这是社会发展的潮流。如果寺庙里不用麦克风,不用电灯,不用电话,那你们就来不了了——你们联系不到我们。它是一种工具,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弘法,所以特别要借助这些科技的成果。至于说我们要怎样修行,这就是比较大的题目了。现在人的根机跟过去人不一样,过去人的头脑比较单一,比较单纯,现在人比较复杂。在寺院里,关于怎样学修,我们也一直在摸索、探索:怎样弘法大家比较喜欢听、比较容易接受等等。不仅是佛教,每个宗教都面临这样的问题。不仅是宗教,教育也是一样,文化也是一样,它都面临着全球化的挑战。我们常常谈到全球化,也有些人反对全球化。全球化的话,我们传统的一些价值观,传统的区域文化、伦理道德、社会结构,都会受到一定的冲击,这已经是一个客观趋势,不可避免,包括宗教也是如此。不是说你想不想的问题,整个时代潮流就是这样的,它会冲击到每个角落去,不可能说一个寺庙、一种宗教可以孤立存在,它势必要跟社会、跟人群联系在一起。只是有时候我们自己很天真地认为能够孤立存在,实际上是不可能的。
同学:法师您好!今天来龙泉寺,尤其是能够见到各位法师,我感觉非常不一样。在我的家乡云南,有些寺庙是没有僧人修行的,所以我就觉得那边的寺院不是很传统的佛教,让人觉得有点威严、压抑,甚至有一种”阴”的感觉,反正我就是很害怕去那种寺院里。我们那边信奉佛教的人也非常多,我有一个远房亲戚因为特别信奉佛教,最后遁入空门,脱离家庭到寺庙里生活,家人都很反对。所以我觉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出家会给家人带来失去亲人的痛苦。您觉得在现在这个社会,对这样的问题,应该怎么看呢?您有什么开示吗?谢谢!
法师:这也不算什么问题了。出家就是要割爱辞亲,跟参军一样,当兵也是要离开家啊!当法师也不是不能回家,这是很简单的事情,你自己要想办法去克制这种情绪。即便不出家的话,我们也不可能天天都在父母身边,你现在不就出门在外吗?这都是人的观念,如果观念中认为出家、当法师很不好,不了解出家人生活的意义,自然不能接受。如果了解了就不同了,是不是?了解到出家功德的话,就会很支持。这就是因为对佛教缺乏最基本的了解和认识,以后多了解一点,慢慢就会想开了。
同学:法师好!您能展现一下龙泉寺的蓝图和整个佛教的蓝图吗?
法师:我们要慢慢去做啦,呵呵!我没有神通,怎么展现?要靠大家共同努力啦。
同学:法师好!我自己大概是一年以前开始接触佛法的,也去了一些寺庙,觉得很欢喜,我很想让我的父母也学习佛法。为此自己做了一些事情,但是到现在为止我觉得没有什么成效。所以想问一问,怎么样才能够让他们断疑生信?另外,我想请问法师,您自己现在心里还有没有烦恼?如果有的话,是关于什么的烦恼?
法师:怎样断疑深信?你可以把你妈妈经常带到庙里走一走,拜拜菩萨啦,她慢慢就信了。
同学:法师,我们那边没有什么寺庙;即使有,也是那种不是很正规的寺庙。
法师:那你可以把她带到龙泉寺来。(众人笑成一片)她看到你们这么多人,马上信心就起来了,是吧?你把她带到别的地方,本来就没有佛法,她信什么?没东西可信啊!让她到这里来看看,这里很热闹,听到佛法了,信心就会起来了。是不是?那么,我们现在还在修行,肯定还有烦恼,只有到成佛了,才会没有烦恼。就是因为有烦恼,所以要修行啊!修行才能够把我们的烦恼一点一点去除掉,是不是?比如我们要建一个大殿,我现在就很烦恼,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快点把它建起来啊!(有人已经笑得喘不上来气了)
同学:法师您好!我家一连死了七口人,都是近亲,我却好像麻木不仁,我是冷血动物?但是刚才听那个同学说她弟弟去世的事,我的眼泪刷地就下来了。怎么回事?我这不是很矛盾吗?请法师开示。
法师:那说明你不是冷血动物了,应该是热血动物了。(笑)人经常会矛盾,自己跟自己矛盾,是不是?不是现在才矛盾,是过去就矛盾。她刚才讲得很生动,大家听了都很感动,你受到影响,受到大家这个氛围的影响,你也被感动,是不是?
同学:问一个比较学术的问题,释迦牟尼佛当年求得四句偈:“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我的问题是第三句:生灭灭已。无常是三法印的一个,那无常怎么去灭?第二个问题,寂灭为什么就是乐?寂灭了还有乐吗?
法师:诸行就是一切有为法,所有一切有为法都是生灭法,即是诸行无常。生灭灭已就是不生不灭,不生不灭的话就是寂灭,就是寂静了。这种境界,就是涅槃,就是快乐。它前面两句谈的是有为法,后面两句谈的是无为法。就这样的意思。明白没有?
同学:……真的很难明白。寂灭之后是谁在乐?
法师:寂灭,把前面的生灭灭掉了,就不生不灭了,寂灭就是前面的生灭灭掉了。生灭就是有为法了,不生不灭是无为法了。
同学:为什么寂灭就一定是乐?
法师:寂灭肯定就是乐了,寂灭不乐那我们修行岂不是白修?
同学:……
法师:你还体会不到无为法的道理。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你没有好好的修行就很难体会出来。
同学:我知道有些朋友喜欢在深山里打坐,不知道为什么坐到后来可以老半天不起一个念头,并且坐到后来就觉得这样很没有意思了,这样就是寂灭了吗?
法师:那不能算寂灭,只是打坐而已。如果一直干坐在那里,不一定对人有什么好处。就像一只乌龟一样,在那里也能一动不动,就开智慧了吗?
又是一阵笑声爆发出来。这位同学把话筒递给司仪,另一位同学起来接他的话说:
打坐究竟如何打?今天打了一下午,觉得腿很痛。还有一个个人问题:人好像总是很复杂,我一方面对国学很感兴趣,加入国学社,另一方面,我又对西方那种浅薄的流行音乐很感兴趣,所以我觉得这样挺矛盾的。此外,我认识一位很博爱的女生,我很羡慕她的那种情怀,而自己就完全做不到。并且,现在自己做很多事情的功利心很强,别人说这个东西有用,自己就会尝试去做,做了之后才发现又不是自己想做的,所以似乎没有什么收获似的。还有,我做很多事情好像都是为了某一人而做的,比如考大学选生物系、选这个学校,就是为了我哥哥。他很喜欢生物,但高考失利没上北大,于是我就下定决心一定要考上。但接下来又发现不知该怎么办了。
法师:这些问题都很简单,你只要好好跟人家学就可以了。看到哪个人比较好,就跟他学,看那个女同学哪方面好,就跟她学习。
同学:有时觉得有些事很好,也可用这些理论去说服别人怎么样做才好,但好多时候无法说服自己那样做是很好的。
法师:不要说服自己,只要照着自己认为好的做就可以了。
同学:如果自己说服不了自己,心里就有矛盾,就很痛苦。
法师:那你如果说服不了自己,怎么能说服别人呢?
同学:看过一本书上说,之所以不想改变现在一些不好的习惯,是因为它仍然能带给你想要的快乐。
法师:你想得挺好的,你的问题很有意思。
一位已经成家有小孩的北大访问学者提问说:
我的一位16岁的孩子告诉我:反正人总要死,不如早死了。我说妈妈很爱你,他就说:那我们一起去死吧。在这个死的问题上,我始终不知道怎样引导他。
法师:经常打电话问候问候他,跟他多沟通,多交流,多给他一点快乐,多关心他。
学者:他不愁吃穿,跟父母也能沟通,关键是在学校的人际关系、学习的压力,他说大学读完,也没有工作。
法师:那仅是很少一部分人,大部分人还是有工作的。你慢慢去引导。不可以无缘无故去死,这样的认识是有大问题的。
学者:早死早托生。
法师:这个不符合佛教的教义。佛教里自杀是不行的,自杀是犯戒,不能杀人也不能杀自己。
同学:佛门说一切皆空,那法是不是也是空的?
法师:法本身也是空的。
同学:我还是不太明白。
法师:那是当然。因为你还不明白这个“法空”的道理,甚至你还不明白什么叫做“空”。
同学:明白了。
同学:法师您好!今天下午我们看了一盘您讲的关于《佛教是一种系统完整的生命教育》的光盘,我觉得很欣慰的是新一代的法师不仅继承了传统的佛法,而且还吸收了一些科学方面的东西。因为您曾经用量子力学的东西来说明基本粒子的生死轮回,说明人世的生死轮回道理。但是我很冒昧地说,基本力学的轮回,它是不能代表宏观上人世轮回的!从科学的角度说,人死的过程不可逆,我想借这个问题问法师一句,现代的佛法怎么来看待科学?科学在佛法上占有什么样的位置?它们以后有相通的可能吗?目前我知道科学对佛学某些观点是排斥的,比如说我刚举的轮回的例子,他的观点就是排斥的,它的观点是永世不得翻身。
法师:永世不得翻身?
(法师笑得很开心)
同学:也许从佛法的角度看,这话是冒昧的。但是我想作为一个开明的法师,法师您是怎么看待科学这样一个问题?
法师:我只是举一个比喻。当然,宗教跟科学是两个不同的范畴。科学、宗教,都可以解释宇宙跟人生。科学更多要解决的是物质领域的事情,宗教要解决的更多是精神领域的问题。现在社会很多的问题,靠科学是很难解决的。比如刚才那位云南的同学谈到的伦理、道德,它就很难用科学来解释,但可以用宗教来解释。又比如我们人内心当中的烦恼,也更适合用宗教来解释,而不容易用科学来解释。双方各有不同视角,刚好可以互相补充。不必把科学和宗教对立起来,比较谁对谁错,它们讨论的问题不一样。所以一个人相信科学和相信宗教并不矛盾,人既要尊重科学也应该尊重宗教。为什么这么说呢?道理很简单,世界上五分之四的人都信仰宗教,60亿人口,有40几亿人信宗教,不信仰宗教的人占少数。当然在我们国家可能正好相反,不信仰宗教的人占多数,信仰宗教的人可能相对来讲少一点。要从整个世界来看问题,不等于说你信宗教就不能信科学,都是可以相信的,它是一致的不是对立的。是不是?那为什么我们会认为它们矛盾呢?因为在不少人潜意识中认为科学是先进的,宗教是迷信的、落后的,所以要信科学不要信宗教,这种念头在自己内心中不能调和,实际上未必如此啊……
同学:法师您好!我想问一个比较外行的问题,我记得有句话说“人生忧患读书始”,是不是说人读的书越多,越容易痛苦呢?像诗人,很多都选择自杀;知识比较高的人反而这个问题更加严重,是不是你知道的这个东西本身是你不该知道的所以痛苦呢?还是说因为你不识字,所以不感到痛苦呢?
法师:痛苦的多少和知识的拥有量没有很直接的关系,不等于说你没有文化、没有知识就不会有痛苦,也未必是你的知识越多痛苦也就越多。如果你读书没用处就不会读,这是肯定的。就是说从根本上讲,我们知识的拥有量有所提高,我们的能力有所提升,当然对于问题的解决是比较有帮助的。这是从世间的层面来讲,因为我们理解能力提升了,才能解决问题。反过来说,没有知识,没有文化,没有能力,你的问题认识不到,就没办法解决。如果从佛教、宗教这个角度来讲,又是另外一回事了。宗教主要谈的是善恶的问题,世间主要谈的是是非的问题,同佛法是不一样的。世间上所谓的善跟恶,对自己有利的就是好的,对自己无利的就是不好的,世间对善恶的概念很模糊。佛法所谈善恶,它的含义就更加深刻,你去利人才是善的,你去损人就是恶,与世法上不一样。如果一个人读书,所有一切都是为自己,个人中心主义,它跟宗教的观念是不一样的。现在有些人为什么知识越多痛苦就越多,就是因为他的欲望越来越膨胀,希望得到的东西越来越多,而实际上很多东西他不一定需要。那么他去追逐很多很多的东西,只是说明对物质欲望的加强,未必会是他生活上必然的需求。这样,他想要得到更多的东西,但是很多东西都得不到,这样他的内心就会形成巨大的反差。佛教告诉我们,要从自己的内心方面去着手,而不是在物质层面上来看待问题,要求我们从内在的烦恼开始调伏,从心境上逐步培养,就比较容易入手。
同学:那我想问一下,您觉得说一般是年纪比较老的人容易生正信,还是读过书的人容易生正信?
法师:这个不能一概而论,每个人的善根不同。
同学:法师!我问一个问题:我们可能对寺院生活都很陌生,但是各位法师都有学校生活的经历,所以说您的昨天就是我们的今天,但是我不知道我们的明天会不会成为您的今天——当然不可能像您这样修成正果——就是说不知道会不会去走入佛门。您觉得是什么样的机缘使您走入佛门?
法师:不要说明天了,今天你已经走入佛门了。
(众人笑)
同学:我的意思是说,全身心潜心从事佛学研究。
法师:这个用佛教的话来讲就是发心。发心很重要,发心用世间的语言来讲就是动机,你做这件事情的动机是什么。比如思考:我们活在世上究竟是为了什么?
同学:但是我想最终走入佛门的人,动机可能都是差不多的,肯定是受到外在一些客观环境的刺激和引发。
法师:这个不一定,外面受刺激的人非常多了,不一定都会出家啊!(笑)
同学:我觉得大多数人是像我们这样比较驽钝缺少慧根的,刺激了以后,皮糙肉厚,也没有什么大碍(笑)。您能不能简单给我们讲一讲您的经历、您的体会?
法师:这个怎么讲。就是说,我们世间上面很多事情,包括自己的一生,很多的情况下,都不是自己的安排,你很难安排好自己的一生。不要说安排自己的一生,你都很难安排好自己的一天。你现在想得清楚你明天怎么过吗?零点到一点做什么,一点到两点做什么,七点到八点、八点到九点等等,当然你可能今天把它规划出来,分分秒秒都可以,但是明天等到实际做的时候,肯定和今天不一样,因为这都是会变化的。也就是说,在我们的一生当中,更多的情况下,都处在一种无奈、无助、无缘、没有办法的境遇下,不是你随便可以选择的。你自己可以选择的空间、条件、机会都是非常有限的,你是否明白我的意思?我们学佛法的目的就是要超越,希望我们的生活不要再受这些东西的影响与左右,如此就解脱了。我们应该活在当下,不需要为自己带来很多附加条件,有附加条件的生活就会很累。我这么说你能体会吗?
同学:似乎……(笑)
同学:法师讲得太深刻了。(笑)
同学:如果让您用一句话来概括宗教和科学的关系,您会怎么概括。
法师:它们是相辅相成的。我们信宗教,不等于不信科学。我们生病,还是要去医院看病、吃药;如果需要,我们也会用手机、电脑等等。很多科学家也信宗教,西方大部分科学家都信宗教,它们并不矛盾。
同学:我觉得中国之所以出不了诺贝尔奖获得者,就是因为不信佛教。(笑)
法师:你把科学跟宗教对立起来本身就有问题。
同学:那确实是,我觉得学自然科学的人,一定得有些宗教学的知识。
同学:看来牛顿走上神学的道路是有道理的。(笑)
同学:牛顿如果早点走上神学的道路,那他成就可能会更大。(笑)
法师:其实牛顿最伟大的成就还是在神学上,只是他有大量神学论著尚未发表,否则在当时会影响到牛顿的地位。
同学:在中国,基督教比起佛教来,似乎更积极地去吸收教徒、发展教徒。从这种趋势来看,不知道您有没有考虑到,把中国佛教推而广之、普度众生呢?
法师:我们不是在这里正推广着吗?(笑)
同学:法师!我是学心理学的,您是怎么看佛学和心理学的。
法师:心理学只能算佛教心理中最初级的部分。心理学最多讲到“潜意识”,“潜意识”顶多只到我们的第六识、第七识,我们还谈第八识呢。(笑)
同学:我们学习到的东西告诉我们,现在心理学的研究,越来越趋向于西方的一些实验性发展,我倒觉得中国传统文化,如《易经》等等,比较西方来说,和心理学更贴近一些。
法师:这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范畴和西方不一样。中国传统文化认为天地人是合一的,西方不这么看。
同学:那您怎么看《易经》里的预测学呢?它是科学还是迷信呢?
法师:现在社会上不是一直在讨论这个问题吗?《易经》、中医、中药有它一定的道理,但也不能说百分百是科学,它所讲的是一种规律。
同学:法师!我想请问三种关系:第一,佛教怎么看佛教徒和不信教的人之间的关系?第二,如何看待佛教徒和佛教徒之间的关系?比如基督教徒互相之间会看为兄弟的关系。第三,如何看待佛教徒和佛之间的关系?在基督教中,他认为上帝和教徒之间是父子的关系,是牧羊人和绵羊的关系。
法师:首先要明确,我们讨论的是你自己怎么看,还是我怎么看?
同学:想知道您是怎么看的。
法师:我怎么看是以我的身份来看,你怎么看是以你的身份来看,这两个是不同的。你听明白这个意思吗?
同学:好深奥哦。(笑)
同学:法师!佛教最终目的是超脱,是出世的,但是社会科技与生产力也是需要一直发展的,需要有人从事这些工作,所以大部分的人肯定要承担城市中的工作,您怎么看待出世和入世呢?
法师:有这个问题。只能说我们长期以来的观念中,会认为基督教是入世的,佛教是出世的,实际上佛教本身有出家僧众和在家信徒。在家信徒所做的事和不信教的人没有什么区别。佛教并没有要求所有人都要来出家,所以这本来就有很大程度的入世内容。基督教的影响主要在西方,佛教的影响主要在东方,比如中国、印度、泰国、缅甸、新加坡等等,这和各国自身的状况又有很大的关系。在我国唐朝的时候,佛教就有很好的发展。“鸦片战争”后,社会文化、经济等方面,都受到西方文化的很大影响。西方基督教长期以来一直都很稳定地发展与扩张,在这一点上同东方的佛教有所不同。
同学:我们到底应当以怎样的心态、怎样的动机了解佛法,才能得到真正对我们人生有益的东西?
法师:这个问题很好。这里边有几步:第一,从历史的角度来认识宗教,认识宗教的历史,包括我们佛教的历史。第二,从文化的角度来认识宗教,了解宗教到底讲些什么。第三,从信仰的角度来认识宗教。第四,从实践的角度来认识宗教,即宗教的实践。打比方讲,我信仰了,我皈依了,我出家了,这是你对佛教建立了信仰的关系,然后你去实践,实践完了才会慢慢开始有一点体会。如果我们对佛教的历史,佛教的文化,本身都很不了解,那么谈到信仰、实践,一定是讲不清楚、讲不明白的。就如同在大学里做试验,实验本身都是很专业的,只有同行之间才能讲得清实验的内容和方法,对一个外行人是很难讲清楚的。所以,必须要真正去实践,才能够听得懂那些话。如果没有做过这种生命的实验,同样听一句话,在理解上也许会有着180度的不同。没有经过实践的东西,讲出来的话也都是没有味道的。为什么佛教两千多年经久不衰,依然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一定有它的原因。
同学:历史上,盛世的时候,佛教都很兴盛。现在作为一个新时代的开始,佛教是否会在其中起到什么作用?
法师:国家兴,则佛教兴;佛教兴,则国家兴。这是必然的,两者相得益彰。社会在发展,体现在它有巨大的包容性,这种特点和佛教的特点是一样的。就是说,社会能够承载各种各样、琳琅满目的东西,有形的也好,无形的也好,精神的也好,物质的也好。唐朝是盛世,那时的哲学主要就是佛学,那些思想家,主要都是出家人。除了佛教领域外,很少出什么大思想家,因为佛教的思想最高,其它的都比不上。或者你会说宋明理学流行过一阵,但是宋明理学里面也有很多东西是从佛教中来的。不仅是很多词语,还包括很多思想。我们中国过去的科技成就,很多也和佛教有关。最早在印度,没有文字记载,所有的经文都是靠口口相传,佛弟子念经的原因之一,就是防止把经文忘记掉,念经的动机就是这样。中国儒家读经有所不同,中国有科举制度,读书人想当官,就要念四书五经,那个时候儒家的经典,既是政治,又是生活,修身齐家、治国安邦,都包括在其中,所以科举考出来的人,思想都很统一,都知道怎么管理一个国家。现在西方的文化进入我国后,我们把很多学科都细分掉了,所以一个人可能在某一个领域是顶尖高手,但在其它的很多领域可能都有缺陷。所以我们的国学教育,应该充分考虑让它能够真正体现生活化、大众化、包容性与普及性。【学诚法师文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