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亚玲
烦恼如屋覆盖众生
若是我去问一百小我私人,你有没有烦恼?我信托,这一百个谜底城市是:有。包罗我。
我曾经被很多烦恼困绕过,各色百般,无法概述。和伴侣们交换后知道,每小我私人都有意头的烦恼与无名,为车,为房,为暧昧情绪,为地位坎坷,为利多利少,为名盛与否……民气敏感,好处相干,当有人加害到本身好处的时辰烦恼,当欲望得不到满意的时辰烦恼。人有贪、嗔、痴、慢、疑,对财、色、名、食、睡,哪个内心没有贪念?怒、恨、怨、恼、烦,哪小我私人的情感里没有这些伤人的刺?恨人、怨人、不耐心、不平人,挑别人短处,争强好胜,妒忌人,多猜疑,不坦诚,耽名利……各种烦恼,如盖如屋,把人覆盖个中,挣扎不出。
有智者说,人的脸就是一个“苦”字,双眉是草头,眼与鼻是“十”,云端佛学,嘴巴是下面的口。想想看,真的是这样,我不禁苦笑。当时辰还没有打仗佛法,对禅的伶俐一窍不通,不能自度,亦不能度人。在人生的苦海里,逐步被煎熬。
但我不宁肯情愿,亦不大白,一小我私人,只有这一世,只有这一身,莫非就只能日日夜夜在烦恼里被困被缚而无法挣脱吗?这样的生命有什么代价?当然有人说过,人生就是来受煎熬的,莫非我们就找不到一剂良药,治愈这苦恼的病?我开始从哲学书本里探求办理精力疾苦的药,道家说要无欲无争,可怎样淡了这欲,减了这争?儒家说要中庸,可烦恼的芒刺在,怎样中庸?我没有从基础上找出烦恼的来源,也没有找到一剂仙丹,来彻底治愈烦恼之疾。
打仗佛法泪落如雨
直到打仗佛法。
2006年夏,我有幸介入柏林禅寺糊口禅夏令营,衍真法师教育我们唱诵怡山僧人发愿文,悠扬的声调里,一种至上慈悲的力气似乎融化了心头的雾障与坚冰,心灵的最深处被触动,我泪眼汪汪,旁边的同修很惶恐,问我怎么了,我知道本身,我是真的找到了心灵的皈依,在这个至大至上的佛法力气里,我可以从头找回生命的代价与意义。似乎是一场心灵的洗澡,浴后的心灵,开始打仗禅的伶俐。
人在人间间,各类人缘际会,要处理赏罚差异的相关与好处,面临各色人等,不行能时时东风,随处祥和,总有一些“恶人”,“恶缘”,制造烦恼的端由。不能躲避,那就去正视,看大白烦恼的来处,认清它的本质,理清这乱麻一样的糊口,找到心的平安安乐,以禅家的戒定慧为灯,烛照烦恼的炼狱,证得佛性,才气真正化解。不是有师父说过吗,“在仙人天下修许多几何许多几何年,不如在这个五浊恶世修一天”。人的自性即佛,佛性是太阳,烦恼是乌云,乌云太多,遮住太阳,乌云散去,太阳重现,我们的伶俐和慈悲,才气重见光亮。
印光人人说过:“大家皆是菩萨,唯有我是凡夫。”以此为烛,霍然点亮心灯。当烦恼来的时辰,以一种戴德的神色来应对,不惊骇,不困扰,笃志观之;不动气、不上火,淡然面临;于是,统统烦恼都成为奔赴着来脱节我们、成绩我们修行的种子,保持此心,如如不动,满心欢欣。借烦恼了一份业,视烦恼为我们的了业菩萨,业如了,心圆满。学佛修行是修心,心等于佛,佛等于心。看清本身,知道各种烦恼真没那么重要,放弃杞人忧天,寻回本来清洁的心性。
烦恼菩提成绩伶俐
天下闻名的“烦恼人人”、被鲁迅称为“拷问魂灵”的作家陀斯妥也夫斯基曾说过:“对付具有高度自觉的艰深透彻的心灵的人来说,疾苦和烦恼是他必备的气质。”烦恼的滋味是苦涩的,却能成为伶俐的作育液,转化为精力上的财产。佛经上把隔离凡间烦恼而成绩涅槃的伶俐,称为“菩提”,没有烦恼怎样有菩提?
1.慈气馁照
一行禅师的14条戒律之六中说道:不要让肝火或嗔恨在心中逗留得太久。一旦肝火和嗔恨生起来了,要修慈气馁,这样我们才气够深刻地领略那些激发肝火和嗔恨的人。学会用慈悲的眼睛来对待其他的众生。当气忿或肝火升起来的时辰,保持觉照,极力去领略它。一旦我们领略了,我们就能更好地忘记和分明,笑看与化解。
2.莫负浮生
糊口中固然布满烦恼,但糊口也从不会遏制提高,以是每个烦恼中人都有来由问一句:果然值得那么烦恼吗?清人的《半半歌》里说:“看穿浮生过半,半之受用无边。半中光阴清闲,半里乾坤展宽……酒饮半酣正好,花开半吐最妍,帆张半扇免翻颠,马放半缓隐便,半少却说滋味,半多反厌胶葛。百年苦乐半相参,会占自制只半。”对人、对事、对社会,不那么苛求,留一点淡然与知足,一下子就把已往对名利、物欲的凶猛欲望打掉了一泰半。
3.心清意定
那些不能废除无明的人,把烦恼放到心的熔炉里重复熔炼,烦恼缠身、缠心,无法解脱,就仿佛用无明锁把心锁住,用烦恼绳把心系住,又仿佛用块大石头把心压住,让心抑制、苦闷,低沉,无奈,喘不外气来,有窒息之感。
人有贪、嗔、痴三毒,佛有戒、定、慧三药,有华陀再世的神效。我僵持诵读《心经》、《金刚经》等经文,听师父开示,一步步贯通到更多的伶俐之光。而光亮愈多,烦恼的愁云就愈无存身之地。所谓“心净水现月,意定天无云”;所谓“心止念绝真荣华,私欲断尽真福田”。贪图的心也止了,攀登的念也绝了,这就是真荣华。心平百难散,意定万事吉。不讲长短,不生烦恼,不发性情、不吃醋障碍,逐步拔心出离苦海。
“诸恶莫作,众善履行,自净其意,是诸释教。”最重要最基础的是“自净其意”,你、我、他(她)的精力在道德上的净化,是释教小我私人修行和社会厘革的实践关节。我们的心量有多大,天下就有多大,奇迹就能做到多大。《坛经》说我们的心量有多大呢?“心量宽大,遍周法界”;《维摩经》说“无以大海,内于牛迹”,大海岂能为小小的牛脚迹所能容纳?这就是我们生命的广度,是我们行菩萨道的实践范畴。这份广度,还溶解不了痴民气头那烦恼的刺?
路在脚下菩提花发
佛在小乘经中喻烦恼为毒蛇、垢染、枷锁、缠缚等,同是这烦恼,佛又在大乘经中喻之为变幻,烟云、菩提、佛种等,为什么?终于大白,茫茫人间,烦恼如条条毒蛇缠绕着众生的身心,令人可怕不宁;修行途中,烦恼如道道悬崖魔障着悟道的进境;但同样又是这一堆堆烦恼,颠末修炼,转成清净肃静的宝座金台,把我们化生为超凡大圣。
修行并不艰巨,难在不明路,不分明道就在本身的脚下,被动地覆盖在无明中。这片无明就如漫漫长夜,走不出这片夜,就永远不得脱节。以正念智光去点亮,光亮展现,方知此地原本是家园。家园并非夜阑外,亦非出于光亮后,你我原在个中,早在个中,不垢不染,本自光亮。如是调查,徐徐心朗,面前烦恼便如烟云散去。暗去明来,无明去则法身显,转烦热为清冷。道在烦恼中,除此更无道。
《维摩诘经》曰:“譬如不下巨海,不能得无价宝珠,是以不入烦恼大海,则不能得统统智宝。”修行正云云,不与外界碰撞,心中无量烦恼种子,无处生起现行,清净轻安的地步岂轻易得到?
《维摩诘经》中文殊菩萨曰:“譬如高原陆地,不生莲花,卑湿淤泥,乃生此花。如是,无为法入正位者,终不复能生于佛法,烦恼泥中,乃有众生起佛法耳。”一块土石要塑成肃静的佛像,要颠末无数次的敲打,一个修行人要把无常臭秽的凡躯、烦恼混浊的妄心,转成逾越万相的法、报、应肃静三身,岂可不担当烦恼烈焰中的精益求精?
《坛经·疑问品》中说:“淤泥定生红莲。”六祖人人用透彻的哲学伶俐,给我们指明学佛并不是逃离这个凡间,抱负的佛国天下在那边?就在我们脚下这个混浊不堪的娑婆天下,要通过不懈的菩萨行,转变心田,披发光亮,照亮当下这个天下。
《大智度论》中有个比喻,说烦恼是柴薪,而菩提伶俐则是火焰。以是烦恼越多,转变为学佛的力气时,就像柴薪越多火焰越旺。假如用牛粪与鲜花来比喻“烦恼即菩提”的相关,则牛粪是烦恼,伶俐是鲜花,没有牛粪的滋养,鲜花又怎样能盛开?以释教的批驳精力(出离心),正视民气之恶及社会之恶—烦恼无尽誓愿断;以释教的慈悲精力(菩提心),把一己脱节与全社会以致法界众生接洽在一路—众生无边誓愿度;以心田大家本具的佛性为终极寄托—佛道无上誓愿成;以佛法的中道伶俐处理赏罚世出世法的相关—窍门无量誓愿学。诚云云,烦恼可破,伶俐可得。
近几年我决心放慢糊口的节拍,把内心装满的“乌云”挤出去,沉住气,逐步地铺陈开烦恼,不再惊骇厌烦,在适意的节拍里完本钱身与心灵的对话,完成对心灵的庇护与观照。为本身泡一杯茶,听一曲释教音乐,听本身血液活动的声音,感受本身的心神在充分,在生长,于是快乐。
云在上苍月在瓶。我心始终在,菩提花正发。
原文摘自:《禅》期刊 2013年 第一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