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于“四事不长久”
◎邹相
在佛经里记载着这样一则故事:有一次,佛陀在精舍为诸比丘说法的时候,有一个梵志(一是指婆罗门,古印度的四个种姓之一;二是指佛教以外的出家修道人)愁眉苦脸,匆忙来到佛前,顶礼后说道:“慈悲的佛陀,我不幸遭遇到人生最烦恼的两件事,请佛陀为我解决,以减少忧愁。”佛陀慈悲地问道:“梵志,什么事情让你这么悲伤呢?”
“佛陀,第一件是我最心爱的女儿,今年才15岁,美丽聪明,我们非常喜爱她,前天忽然得重病死了。还有一件是我田里所种的麦子,已经成熟了准备收割,却被野火烧光了。我的心血和劳苦就这么一下子付诸东流了。怎能不让我痛不欲生呢?正当我憔悴恍惚之际,有人告诉我,您能解除人生一切的烦恼,所以我就来找您,请您解救我!”梵志悲痛不已地回答道。
佛陀怜悯地看着梵志,慈爱地说道:“梵志,不必悲伤了,这是定业,非人力所能挽回的。世间的一切都是生灭无常,没有不凋零的花朵,没有不散的宴席。自然界的现象是如此,人生亦如此。世间有四事不能够长久:一、常者皆尽:有常,必有无常;二、高者亦堕:有富贵,就必有贫贱;三、合会有离:相聚者总要离别;四、生者必死:身体强健者,仍不免衰老病死。”梵志认真地听完佛陀的一番话,疑惑地问道:“佛陀,既然世间上的一切是无常不可靠的,那么什么才是真实的呢?”
“真理法性!”佛陀不假思索地回答说。忽然,梵志感到茅塞顿开,心情也舒畅起来。随后,他便剃度出家,发愿追随佛陀,践行解脱烦恼、救度众生的工作。
看完这则故事,不禁让人若有所思,心海泛起涟漪。佛陀慈悲开示,指出人生四个不能长久的事情:“常者皆尽”、“高者亦堕”、“合会有离”、“生者必死”。而这,也正是世事无常、人生无常的最好佐证。末学现与各位同修一起分享自己的体会与感悟:
常者皆尽:佛教讲究无常,一切皆是四大假合的产物。《大智度论》载曰:“佛法印有三种:一者、一切有为法,念念生灭皆无常;二者、一切法无我;三者、寂灭涅槃。”佛教“三法印”的第一种,就是说“诸行无常”,而《金刚经》亦载曰:“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说的还是无常。试想,我们的身体不是我们的,总会有离世的一天;我们的成绩、成果也不过是暂时的,包括功名富贵、权势地位,都是处在变化之中,不能长久。知道了这个道理,我们就不应该为取得成绩而沾沾自喜,为失去、割舍而闷闷不乐。现在正在成为过去,未来正在成为现在,我们不用为世事的无常而斤斤计较。活在当下,足矣!
高者亦堕:常言道:物极必反,盛极必衰。由衰至盛、由盛至衰是事物运动的必然法则。富贵与贫贱,本来就是对立而统一的。有穷人,就有富人。按照佛教因果论,富人现在富有是因为前世结下了善缘,或是行善积德使然;穷人现在贫穷是因为前世造下孽缘,或是不思进取所致。因果是不可思议的,我们要不昧因果,以正确的心态来看待富贵与贫穷。再者,富贵者不可能一直富贵,贫穷者不可能一直潦倒,只要我们努力奋斗,总会化劣势为优势、转败局为胜局,最终取得理想的成绩。
合会有离:人生在世,分分合合、聚聚散散,这本来就是人生的真谛。天下无不散的筵席,有快乐的相聚,亦有悲痛的分离。佛教讲人生有“八苦”,其中就有“爱别离苦”,这是我们作为人所必须经历的苦痛,不用过于在意。所以,佛陀告诉梵志,她女儿的不幸,只不过是父女间缘分的终止,只不过是分开而已,不用太过于伤感。同样,想想我们呢,现在或许与父母在一起、和和美美,但总有一天,父母会离我们而去,我们也会离开亲人而去,这些都是人生的轮回、生命的更替,不用去执着。
生者必死:晋•道安《〈本欲生经〉序》载曰:“生者,生死也。人在生死,莫不浪滞于三世,飘萦于九止,绸缪八缚者也。”有生必有死,生与死不过是生死轮回的开始与结束。作为有情的众生,都要历经生死轮回之苦,在生死之中寻得最终的解脱。死亡并不可怕,它只不过代表过去的结束,也预示着新的开始。当看到亲人离去,我们悲痛不已,是因为情感使然,但生死的规律却并不因为我们的伤痛而改变。我们能做的,就是以一颗平常心,笑看生与死、失与得,在有生之年,做出更多利益众生的事情,才能在弥留之际无所牵挂。
“四事不长久”,可以说囊括了人生与生命的一切,也与佛教“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的“三法印”相吻合,这也正是佛陀的智慧之处。作为娑婆世界的我们,在历经人生苦痛、享受人间欢乐的同时,更应了知“无常”的内蕴,不被外物表象所迷惑,不为诸种业障所侵扰,过上自在洒脱、清凉惬意的生活。
原文摘自:《禅露》期刊 2011年 第五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