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端佛学移动版

主页 > 般若文海 > 圆觉经 >

《圆觉经》讲记 第四章 金刚藏菩萨章-云端佛学

  世尊在本章为金刚藏菩萨等大众开示圆觉本性平等不坏,众生有思惟心不能测度如来境界,故应先断无始轮回根本。
  
  本章学习提纲:为何众生成为凡夫
  
  1、代表善根不坏:具有般若智慧的金刚藏菩萨
  
  2、诸佛的大秘密:(1)轮回的本质,(2)一切众生本来成佛,(3)如来的圆觉境界
  
  【于是金刚藏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于是,在大众当中的金刚藏菩萨,从座位上站起来。五体投地,虔诚地礼拜佛陀。并顺时针绕佛三圈,表示无比地尊重。然后双膝跪地,双手交叉合掌,恭敬地向佛说道。
  
  “金刚藏菩萨”,贤劫十六尊之一。其名常出现于诸大乘经典中,于《华严经》第六会十地品,特举为上首。《十地经论》:“何故名金刚藏?藏即名坚,其犹树藏,又如怀孕在藏,是故坚如金刚,名金刚藏。是诸善根,一切余善根中,其力最上,犹如金刚,亦能生成人天道行,诸余善根所不能坏,故名金刚藏。”
  
  此菩萨于《大日经》具缘品、《诸佛境界摄真实经》及《无量寿供养仪轨》中,皆名为金刚萨埵;于《文殊宝藏陀罗尼经》中,则指文殊菩萨;于《理趣释》,指虚空藏;于《略出念诵经》,为金刚宝、金刚利之异名;于三卷《本教王经》,称为金刚宝。又据《陀罗尼集经》载,金刚藏为金刚萨埵之化身。
  
  《楞严经》中记载金刚藏王菩萨云:“尔时八万四千那由他恒河沙俱胝金刚藏王菩萨,在大会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世尊,如我等辈所修功业,久成菩提,不取涅槃,常随此咒,救护末世修三摩提正修行者。世尊,如是修心求正定人,若在道场及余经行,乃至散心游戏聚落,我等徒众,常当随从侍卫此人。纵令魔王大自在天,求其方便,终不可得。诸小鬼神,去此善人十由旬外。除彼发心乐修禅者。世尊。如是恶魔若魔眷属,欲来侵扰是善人者。我以宝杵殒碎其首,犹如微尘。恒令此人,所作如愿。”
  
  【大悲世尊,善为一切诸菩萨众,宣扬如来圆觉清净大陀罗尼,因地法行渐次方便,与诸众生开发蒙昧,在会法众,承佛慈诲,幻翳朗然,慧目清净。】
  
  大慈大悲的世尊!您善巧地为诸位菩萨们,宣讲了如来圆满觉性本来清净的大总持法门。以及如来在因地修行的方法和次序。给与末法时代的一切众生,开启无明的智慧眼。也让在会听法的大众们,承蒙佛陀慈悲的教诲,从幻化的假相当中朗然觉悟,智慧光明之眼清净无瑕。
  
  “在会法众,承佛慈诲,幻翳朗然,慧目清净”,翳是眼病,在会的法众承佛慈悲教诲,亲闻法音,心开意解,这幻有的眼病因此而消除,本有的智慧之眼得到清净。
  
  叶县禅师治愈病僧的公案:一天,叶县禅师探望一位得病的僧人。病僧问:“为僧者四大(即地水火风,佛家认为万物都由这四大构成)本空,病从哪里来?”叶县禅师答:“从你问处来。”病僧又问:“不问时如何?”叶县禅师答道:“撒手卧长空。”病僧明白了,随后就康复了。
  
  【世尊,若诸众生本来成佛,何故复有一切无明?若诸无明众生本有,何因缘故,如来复说本来成佛?十方众生本成佛道,后起无明,一切如来,何时复生一切烦恼?惟愿不舍无遮大慈,为诸菩萨开秘密藏,及为末世一切众生,得闻如是修多罗教,了义法门,永断疑悔。】
  
  世尊,倘若如您所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的话,为什么又有了一切无明呢?倘若一切无明是众生本来就有的,什么缘故,如来又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呢?倘若十方世界所有种类的众生,本来已经成佛,后来又起了无明;一切如来是从什么时候,重新生出一切烦恼的呢?但愿您不舍弃无尽的大慈悲心,为诸位菩萨们,敞开如来的秘密宝藏。同时,也为了末法时代的一切众生,让他们能够听到这样难得的经教。对此究竟了义的法门,永远断除心中的怀疑和犹豫。
  
  此为金刚藏菩萨启请。因为听到前面佛陀开示说“众生本来成佛”一语。顿起三个疑问,故兴此问:
  
  1、如果众生本来成佛,为什么又产生无明呢?
  
  2、佛最初说众生因无始无明,妄认身心,故有生死;而且还说永断无明,方成佛道,这样看来无明乃众生本有,为什么又说“众生本来成佛”?
  
  3、如果众生本来成佛,后起无明,则一切如来,是已成之佛,从什么时候,重新生出一切烦恼的呢?
  
  此三个问题的立论是:
  
  1、觉悟本有,一向来是觉悟的佛。
  
  2、无明本有,一向来是无明的众生。
  
  3、先是佛,后起无明。
  
  这是因为有“佛见”与“众生见”而生起的矛盾,在本经中说,在佛看来,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你、我与佛都没有差别。在众生看来,一切佛也是众生,就是你看我,我看你,都是众生。这是迷惑造成的问题。迷惑者认为有迷惑的众生,有觉悟的佛,然后这两个法相比较,就得出上述三个问题。
  
  金刚藏菩萨围绕佛陀所说“众生本来成佛”,与“永断无明,方成佛道”,为免得未来下根众生认为二理矛盾,难以信解,所以才代众生相问。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金刚藏菩萨问法以后,再次五体投地,礼拜佛陀。像这样虔诚地问了三次,从始至终,有条不紊。
  
  【尔时世尊,告金刚藏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甚深秘密究竟方便,是诸菩萨最上教诲,了义大乘,能使十方修学菩萨,及诸末世一切众生,得决定信,永断疑悔,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这个时候,世尊回答金刚藏菩萨说:“很好,很好!善男子,你们能够为诸位菩萨,以及末法时代的众生;向佛请问最秘密,最究竟的深奥法门。这将是如来对于菩萨们最了不起的教诲,是了义的大乘法门。它将能够使十方世界正在修行的菩萨们,以及末法时代的一切众生,得到决定不变的信心,永远断除怀疑和犹豫。请你仔细聆听,如来现在为大家解说。”
  
  世尊赞叹金刚藏菩萨代众生请法,使正法流布于世间,功德无量无边。佛陀出世极其难值难遇,佛所开示的究竟妙法更是如此。《无量寿经》云:“若不往昔修福慧,于此正法不能闻,人身难得佛难值,信慧闻法难中难。”如果不是往昔广修慧福,则不可能有闻受正法的因缘,哪怕仅听闻一句佛法,都非常难得。而以信心与恭敬闻受正法,更是难中之难,无过此难。
  
  “如来甚深秘密究竟方便”,关于“秘密”,有“二密”:第一个意思是隐藏,第二个意思是保密。保密是人为的,故意不让人知道。隐藏不是人为的,而是本来就是隐藏的。就像隐藏在地下别人看不见的矿藏,不是某人专门把它埋在地下,而是它本身就在地下或海底。
  
  隐藏什么呢?就是如来藏。如来藏既不是佛隐藏,也不是别人隐藏,而是在我们一生下来的时候,就因为有烦恼、有无明,而把如来藏覆盖在烦恼无明的下面,使我们看不见。这不是人为的而是先天的,自从我们的八识成立以来,如来藏虽然存在,凡夫却看不见。
  
  人为保密的又是什么呢?不是说圆觉法门里面有什么不可告人的、很肮脏的东西要保密,而是要保守圆觉法门所认为的“烦恼即是菩提”,“轮回即是涅槃”,“众生即是佛”这些高深的见解。
  
  为什么要保密呢?因为假使不保密,很多人就不能理解。
  
  绝大多数佛教徒认为,我们现在不是佛是众生,世界就像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一样是不清净的。烦恼是有害的东西,它永远都不是佛的智慧,但我们可以通过很长时间的修行,把不清净的东西转化为清净,周边的世界能够转化为佛的净土,烦恼也可以转化为佛的智慧。经过逐步的修行,一个普通人可以变成一地以上的圣者菩萨,然后上升到二地、三地……十地,最后才是成佛。
  
  除非不信佛,否则所有的佛教徒都会认为这个理论没有漏洞,即使是小乘佛教徒也能接受这种观点,但是,如果冒然地给他们说“烦恼即是菩提”,“众生即是佛”之类的话,很多人就会大惑不解——如果烦恼就是菩提,贪嗔痴就是智慧,那在产生一个嗔心或者贪心的时候,我为什么还要断除它呢?假如众生是佛,那地狱里面的众生也是佛了,佛怎么还要堕地狱呢?假如轮回是涅槃的话,那我们天天追求的解脱也变成轮回了,轮回有什么好追求的?会出现很多这样的疑问,很多人都不能理解,假如仅仅不理解也没有太大问题,但众生的傲慢心是很厉害的,只要不符合自己的想法,就会断然否认,在造口业的同时还会产生邪见。
  
  为了保护这些根机的学佛人或根本不学佛的人,圆觉法门不得已只能采取保密的措施,尽力不让他们听见这些观点,等他们根机成熟以后,再慢慢引导他们一步步将见解提升。首先让他们了解轮回是苦、人身难得等等;当对方有一点进步的时候,再告诉他,虽然其他一切都是存在的,但人我是不存在的。其他的都可以执着,但不要有人我执;在对方理解以后,又再告诉他,既然人我不存在,其他东西也有可能不存在,因为没有其他东西存在的理由。
  
  当对方的逻辑思维能力与根机成熟的时候,通过中观理论的观察,就有可能逐渐发现周边的一切都是不存在的,继而人无我、法无我等空性境界一下子就能豁然顿悟——一切都是不存在的,虽然我的眼睛看得到外在的东西,但都是现而无性、无有实质的。这样他就有可能继续由浅入深,逐步理解到显空无二的、互不矛盾的道理;在理解显空无二之理以后,就要告诉他,虽然你原来的观点是非常好的,但有一点点缺陷:其实,心的本性是一个叫做清净的东西,那个被叫做清净的东西和你以前所理解的空性一点也不矛盾,只是你以前没有考虑到而已。
  
  所以,要了解圆觉法门的见解,只能逐步逐步地来,决不允许什么也不懂的时候就草率地去听“如来甚深秘密究竟方便”,否则很多人就会对圆觉法门产生邪见。当然,对圆觉法门产生邪见对“圆觉”本身不会有什么损害,但产生邪见的人却会成为牺牲品,所以,为了不让听者造业,保护他们的善根,传密法的时候应当小心翼翼,必须在机缘成熟,确定对方有接受能力的时候,才告诉对方。
  
  就像对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不能讲大学课程一样,最上乘,尤其是“如来甚深秘密究竟方便”,也必须一步一步地引导上去。当然,这是针对普通人而言的,有些根机非常成熟的特殊法器——前世有一定的第一义谛学习或修行基础,甚至有一些成就或修证,这种人虽然没有经过中观等等的学习,但天生就对最上乘教法有一定的信心,一给讲圆觉,他就会觉得受益无穷。
  
  其实,包括大乘的人无我、法无我等空性见解也是这样,也需要保密,不能公开宣讲。其中人无我还好一点,法无我更不能不观察听者的承受能力,随随便便、不择时机地公开宣讲,否则也有可能犯菩萨戒。
  
  不仅是空性,菩提心也需要保密。按照无著菩萨的传承,菩提心分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其中行菩提心的自他相换等修法也要保密。假使根本不观察听众的心态,随便在人群中宣传,大乘佛教就是要自他相换——一定要把自己的一切幸福分享给众生,并甘愿承受众生的所有痛苦,很多人也会觉得没有必要、没有理由,佛教的要求太极端、太过分了。因为理解不了,所以更不愿意学。虽然不学没有什么问题,但因为他们觉得这些理论太过分,反而会诽谤,这是最可怕的。所以,行菩提心的修法也不能让非法器知道,这不是意味着行菩提心当中有什么肮脏的东西。
  
  任何一件事都是这样,越是深奥越不能让人理解,所以佛告诉我们:对于非法器,最上教法坚决要保密,不可说。对具信法器,就坚决不能保密,一定要说。
  
  【时金刚藏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于是金刚藏菩萨,因世尊的教诲而心生欢喜。与在会的诸位大菩萨们,一起安静地听法。
  
  【善男子,一切世界,始终生灭,前后有无,聚散起止,念念相续,循环往复,种种取舍,皆是轮回,未出轮回,而辩圆觉,彼圆觉性即同流转,若免轮回,无有是处,譬如动目,能摇湛水,又如定眼,由回转火,云驶月运,舟行岸移,亦复如是。】
  
  世尊说道:“各位善男子,如果有人思维整个世界何时开始,何时结束?从何处产生,从何处消灭?以前如何,以后如何?到底是有,还是没有?以何因缘而形成,以何因缘而消散?究竟从哪里发源,最终到哪里停止?等等…像这样念念相续,循环往返地不断分别,以及种种取舍之心,都是轮回。以尚未脱出轮回的分别之心,而辨析圆满觉性,则圆满觉性就将同分别心一起流转。倘若这样也能够免除轮回之苦的话,根本没有这个道理。譬如眼睛晃动,就似乎能摇动所看到的宁静的水面。又好比眼睛不动,由于火把转动的缘故,就看到了火轮的假相。乃至于云彩飘动的时候,却好像月亮在走似的。船往前开的时候,却好像岸往后移动似的,也是同样的道理。”
  
  “一切世界始终生灭”,一切世界包括有情世界和器世界。有情世界即人们的内心世界。其实人们所认识的世界,都是事物在自己心中的表象。为什么会有轮回?凡是心中的有为法,都是生灭之法,都是生死轮回之法。
  
  佛曾经拒绝回答的十四个问题:
  
  《大智度论》中记载“十四难”为:“世界及我常?世界及我无常?世界及我亦有常亦无常?世界及我亦非有常亦非无常?世界及我有边?无边?亦有边亦无边?亦非有边亦非无边?死后有神去后世?无神去后世?亦有神去亦无神去?死后亦非有神去亦非无神去后世?是身是神?身异神异?”
  
  对于此类问题,佛陀一概不答,原因为:1、此等皆为虚妄无实之事。2、诸法既非“有常”,亦非“断灭”。3、此十四难乃斗诤法、无益之戏论,对修行无有用处,故不答。
  
  佛陀在世时,有一位比丘喜好思惟「十四难」的问题,他每天反复思考这些问题,却无法找出答案,这令他寝食难安。有一天,比丘终于忍不住了,带着自己的衣钵走到佛陀的住处,说:“佛陀,请为我解答十四难的问题,如果我明白了,就继续留在僧团。如果您无法为我解答,我就要离开您,另寻名师了。”
  
  佛陀看着这位比丘,感慨地说:“你真愚痴!我一生说法度众,帮助所有众生解脱生老病死的烦恼。此生老病死的问题才是当务之急。至于你问的十四难,只是无意义的辩论而已,对于实际的解脱烦恼而言,一点帮助也没有。如果解释给你听,既非真实道之理,对修行、解脱又有何帮助?”
  
  佛陀又举了一个譬喻说:“就好像有人被毒箭射中了,亲人急着帮他找医生取出毒箭治疗,但是这个人却说不行。他要先知道医生姓什么?住那里?父母是谁?今年几岁?还要问清楚身上的箭是出自那一座山?用什么树木造的?用什么羽毛当箭翎?什么人制作的?射箭的弓是什么材质做的?箭上的毒药出自何地?药名是什么?……这位中箭受伤的人,非要等到问清全部的问题才肯接受治疗。”这时,佛陀停顿了一下,反问比丘:“这个人可不可以等到全部问题问完了,了解了,才拔箭上药?”比丘不假思索地回答:“不可以。如果等到那个时候,早就毒发身亡,命丧黄泉了。”
  
  佛陀慈悲地笑了笑继续说:“你现在的处境就是如此。被邪见的毒箭射中了,不赶快求医治病,非得要等到世间是常、无常、有边、无边等十四难问题解答了,才愿意拔箭疗伤。如果等到那个时候,早就丧失法身慧命,堕入三涂恶道的黑暗深渊了!”
  
  比丘听了佛陀的开示,心生惭愧。诚心领受佛陀的教导,昼夜依循佛法精进用功,证得阿罗汉果。
  
  我们就如同佛陀譬喻里那位中箭的人,中了“邪见”之毒,随时可能毒发身亡。如果不及时接受治疗,反而执意等待,等到自己所想的、所等的顺意了,才愿意正视自己的毒伤,这将因此错失治愈的良机,错失修习佛法的因缘,一次又一次沉沦生死苦海,无法出离。
  
  唯有正视我执、我见的毒伤,跟随佛陀的教导,及时拔箭疗伤,才能永脱生死大苦,时时安乐、自在。
  
  “未出轮回而辨圆觉,彼圆觉性即同流转”,众生还没有跳出轮回以外,要在轮回中辨别圆觉究竟是什么回事,那么,本来的圆觉性“即同流转”。前面说一切法本来圆觉,因为众生以轮回的心来看,结果就算是圆觉的本性,也被众生看成是流转的。“若免轮回,无有是处”,那样要避免轮回,是不可能的。因为众生是以轮回的心来分别,看要怎样没有轮回,这是不可能的。
  
  “譬如动目,能摇湛水”,水本湛然不动,若目光摇动,或者目有病,则见静水摇动。“又如定眼,由回转火”,定眼犹回转火,如有人手持火把,抡臂圆挥,定目而视,犹如见一火环。“云驶月运”,月夜仰观,浮云飞驶,月本不动,但观者,好像见月亮行走。“舟行岸移”,我们坐在船上,明明船在行驶,但我们看来,觉得岸在移动。
  
  这四个例子,都是说明,众生妄见与法相违。
  
  【善男子,诸旋未息,彼物先住,尚不可得,何况轮转生死垢心,曾未清净,观佛圆觉而不旋复,是故汝等,便生三惑。】
  
  各位善男子,如前所说的各种运动没有停止之前,想要观察到事物静止时的样子,是不可能的。何况轮转生死的分别染污之心还没有清净的时候,却以它来观察无分别的圆满觉性,又怎么会不颠倒旋复呢?正因为如此,你们才会产生前面的那三个疑惑。
  
  “诸旋未息”,凡夫遇到痛苦,总是习惯指责外境,认为有一个外境让“我”生了烦恼与痛苦。然而,外境瞬息万变,无常变迁,没有一个境界会恒久存在。既然外境虚幻,那么是什么让我们痛苦?原来是心中的妄想,不断缘虑已消逝的境界,在妄念的堆砌中,盖起了贪、嗔、痴、慢、疑的心墙,让人与实相之间产生误解的鸿沟。
  
  《楞严经》告诉我们:“狂心顿歇,歇即菩提。”意思是:翻滚妄执于俗世间,人的心一直不停地在狂乱追逐。假若我们将这颗狂乱的心安定下来,显现自己的清净智慧本心,就能拂去妄想的尘埃,明心见性。
  
  《佛说黑氏梵志经》中的故事:从前印度有一位修得五种神通的梵志叫迦罗,善于说法,常常感动天龙八部及阎罗王也来听法。有一天阎罗王听法后告诉他因为嗔心尚未断,虽然具足四禅五通,几天之后,就会因嗔恚堕到地狱道。他非常烦恼,一些善神指点他去请教释迦牟尼佛,于是梵志拿了两棵梧桐合欢好色华树飞来供佛。佛陀看见他进来,便说:“放下!”于是他放下右手拿的花。佛陀又说:“梵志,放下!”他又放下左手的花。佛陀再次说:“梵志,放下!”梵志不解地说:“我已两手空空了,为什么您还叫我放下呢?”佛陀说:“我并不是要你放下手中的花,而是要你将六根、六尘、六识全部的执著,统统放下。”五通梵志终于听懂了佛陀的话,立刻身心放下,顿证阿罗汉果。
  
  【善男子,譬如幻翳,妄见空花,幻翳若除,不可说言此翳已灭,何时更起一切诸翳。何以故,翳花二法,非相待故,亦如空花灭于空时,不可说言虚空何时更起空花。何以故,空本无花,非起灭故,生死涅槃,同于起灭,妙觉圆照,离于花翳。】
  
  各位善男子,譬如有人由于幻觉的缘故,似乎看到了空中有美丽的花朵。当幻觉消失了以后,不应该说:现在幻觉没有了,可它们到底是从什么时候产生的。原因何在?因为幻觉和空花这两者,原本不真实,并非实实在在地互为因果。又好像幻觉当中美丽的空花,在虚空里消失了以后,也不应该说:虚空从什么时候产生了那些花?为什么呢?因为虚空当中从来没有产生过花朵,根本就没有花朵生灭的问题。生死轮回与涅槃解脱,和花朵生灭的问题一样,本来就不存在。微妙的觉性圆满照彻一切,从来就远离那些空花和幻觉。
  
  临济禅师的公案:一日,临济禅师和王常侍来到僧堂。王常侍问临济禅师道:“这一堂和尚还看经吗?”临济禅师答:“不看经。”王常侍问:“还学禅吗?”临济禅师答:“不学禅。”王常侍说:“既不看经,也不学禅,究竟在干什么?”临济禅师答道:“都叫他们成佛作祖去!”王常侍说:“金屑虽珍贵,落眼即成翳。”临济禅师说:“你不懂,是个俗汉子。”
  
  人有幻翳,妄见空花。除掉幻翳,就不必问幻翳何时再生。空花灭了,亦不应问虚空何时再起空花。因为虚空本无生花之事,何来花灭之理?至于生死与涅槃,同空花生灭一样,妙觉圆照,便知其实并无生灭。本无生灭,何有涅槃?
  
  【善男子,当知虚空非是暂有,亦非暂无,况复如来圆觉随顺,而为虚空平等本性。】
  
  各位善男子,大家应当知道,虚空不是从某个时候产生,然后才有的,也不是从某个时候开始,才表现为无形无相之空的。何况如来的圆满觉性,本来没有生灭,自然随顺于不二的妙理,它也和虚空一样有着究竟平等的本性。
  
  觉悟者知道世间一切能知的心、所知的法,有如虚空,本来平等,本来没有生灭变化等摇动性。也就是说,众生迷的时候,就见到有生死、有世间,这一切都属于动转,而觉悟的人就知道有如虚空,一切平等。
  
  【善男子,如销金矿,金非销有,既已成金,不重为矿,经无穷时,金性不坏,不应说言,本非成就,如来圆觉,亦复如是。】
  
  各位善男子,好比冶炼提纯金矿,黄金其实早已存在,并非因为提炼才有。一旦炼成黄金以后,就不会再变为金矿。经过数不清的时间,黄金也不会变坏。我们不能说本来没有黄金,是由提炼才产生的。如来的圆满觉性,也是一样的道理。
  
  “如销金矿,金非销有”,比如把金矿冶炼成金,不是因为冶炼才有金,而是金矿里本来就有金。把金矿冶炼成了金,就是纯金,再不是金矿。冶炼之前,冶炼以后,金的本性没有改变。这个比喻很确切,如来圆觉之性好比是金的本性,冶炼之后,消了幻垢,便显出不坏不杂的圆觉清净之性了。
  
  意思是说,烦恼时把圆觉妙心的显现看成是烦恼的众生,就有如金矿提炼之前只见到矿砂。一旦圆满觉悟,不应说圆觉妙心是先无后有,有如矿砂提炼成金,不应说金是先无后有。一旦圆满觉悟,无再成众生的道理,就有如既已成金,不重为矿。
  
  前举空花为喻,今举金矿为喻。两喻各有所侧重。空花之喻明烦恼并非实有,金矿之喻名圆觉之性众生本来就有。如果只举前喻,恐怕会有人以为无迷悟因果之相,何用修行?便成邪见。如果只举此喻,恐怕有人以为众生觉性本来不净,失真常理,亦成邪见。道理微妙,只举一喻,难得分明。故世尊说两种譬喻。
  
  “如来圆觉,亦复如是”,《楞严经》云:“汝元不知,如来藏中,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清净本然,周遍法界。”圆觉的心本来清净平等,它的作用遍虚空、遍法界。不但如此,一个人真正觉悟的时候,必定知道六根、六尘、四大都是遍法界。世间任何一个法要与其他法作用,要影响对方,它们都要遍满法界,不但如此,而且都在觉中——不二的法界心觉遍十方。众生迷惑以为每个法局限在一个小小的范围里。但是在众生迷惑时,所见到因缘幻化的万法,本来就是觉性所幻化,是觉性令万法互相影响,是觉性带动因缘变化,是觉性幻化出有执取的分别心,是觉性幻化出因缘聚散的作用。而我们认为就在觉性的幻化里面有众生,其实不过是无量无数的心在变化作用。在此变化作用中,没有所谓某一个是凡夫,某一个不是。然而在变化作用中,有一些心念就执著:这些叫做我,这些叫做凡夫。
  
  龙潭崇信悟道:
  
  龙潭崇信是天皇道悟的学生。龙潭出身贫穷,出家前以卖饼为生。道悟把庙旁的小屋借给他住。为了表示感激,每天他都送去十分饼给道悟。道悟收了饼,每次都剩下一个还给龙潭。道悟说:“这是我送给你的,希望你子孙繁盛。”龙潭不解地问:“我送给您的饼,为什么您又送还给我呢?”道悟:“是你送来的,又还给你,这有什么不对吗?”龙潭若有所悟,便决心出家,追随道悟。
  
  龙潭跟随道悟许久,却从未听到道悟为其指示心要。一天,龙潭鼓起勇气,问道悟:“我跟随师父许久,怎么没有听过您为我指示心要?”道悟:“我无时无刻,都在对你指示心要!”龙潭:“您指示了什么?”道悟:“你递茶来,我接了;你送饭来,我吃了;你行礼来,我受了。你还要我指示你什么?”龙潭低头想了想。道悟见机,当即说道:“要能见道,须当下即见。若经思虑,便有偏差。”龙潭立刻开悟。
  
  【善男子,一切如来妙圆觉心,本无菩提及与涅槃,亦无成佛及不成佛,无妄轮回及非轮回。】
  
  各位善男子,在一切如来的妙圆觉心当中,本来没有什么菩提或者涅槃,也没有什么成佛和不成佛,更没有虚妄的生死轮回,以及生死轮回的结束。
  
  天皇道悟(784-807年),浙江东阳人,俗姓张,十五岁在杭州受戒,后来追随径山道钦,才接受到禅学。天皇道悟禅师随侍径山五年后,又到马祖道一处得到印证。两年后,又到石头希迁处。
  
  道悟:“如果超脱定慧,请问还有什么法?”
  
  希迁:“我这里本来就没有奴隶,还谈什么超脱?”
  
  道悟:“我还是不懂。”
  
  希迁:“你懂得空吗?”
  
  道悟:“这一点,我早有心得。”
  
  希迁:“想不道,你还是得道之人呢!”
  
  道悟:“不,我还没有得道。”
  
  希迁:“我一眼就能看出事实。”
  
  道悟:“你没有证据就诬赖我?”
  
  希迁:“你的身体就是证据。”
  
  道悟:“就算你说对了,可是我要拿什么去教导后人呢?”
  
  希迁:“请问谁是我们的后人?”
  
  本无菩提及与涅槃,因为转烦恼才说菩提,已明烦恼本来无实,则知如来圆觉妙心本来亦无菩提。因为转生死才说涅槃,已明有为法生灭轮回本来是幻有,则知不生不灭的涅槃亦是假名。同理可知,亦无成佛及不成佛,无轮回及非轮回。
  
  【善男子,但诸声闻所圆境界,身心语言皆悉断灭,终不能至彼之亲证所现涅槃,何况能以有思惟心,测度如来圆觉境界,如取萤火烧须弥山,终不能著,以轮回心生轮回见,入于如来大寂灭海,终不能至。是故我说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先断无始轮回根本。】
  
  各位善男子,即使是阿罗汉所圆证的境界,如果有人能够把身心语言等都断掉,终究也无法到达阿罗汉亲证的清净涅槃。更何况,怎么能够以有思维的分别心,来测度如来圆满觉悟的境界呢?好比拿了一个萤火虫,想用它来烧掉须弥山,终究是无法实现的。同样,如果有人用狭隘分别的轮回之心,以及所产生的轮回见解,想要进入如来广大平等,寂灭无为的智慧海洋,终究是不能到达的。因此,我告诉一切菩萨,以及末法时代的众生:若要求学圆觉妙法,首先应当断除无量劫以来生死轮回的根本。
  
  “身心语言皆悉断灭”,此是耽空、滞寂、灰身、灭智。以有思惟之心,测度如来圆觉境界,以轮回心生轮回见,怎能入如来大寂灭海?所以世尊说要先断无始轮回这个根本。
  
  这里说声闻、缘觉所觉悟的境界,就是身口意的行为皆悉断灭,是不圆满的,只是舍弃了根、尘、识的分别执取心,不去执著而已,并不等于他们明白觉悟与境界都是圆觉心的妙用,因此说“终不能至彼之亲证所现涅槃”,意思是阿罗汉所证悟的涅槃也只是心的显现,未能真正做到他们所向往的涅槃——大涅槃。意思是说:佛所证悟的大涅槃,就是本来清净涅槃,圆觉妙心,阿罗汉是无法知道的。
  
  “何况能以有思惟心,测度如来圆觉境界”,如果阿罗汉用远离身心语言有所觉悟的思惟,都没办法知道佛的境界;众生用迷惑的思惟心,更是没办法知道如来的圆觉境界,因为圆觉境界不是入有漏涅槃者所能知。
  
  《涅槃经》云:“佛告迦叶:善男子,如非想非非想天,亦非二乘所能得知,随顺契经以信故知。善男子,声闻缘觉信顺如是大涅槃经,自知己身有如来性,亦复如是。善男子,是故应当精勤修习大涅槃经。善男子,如是佛性,唯佛能知,非诸声闻缘觉所及。”
  
  佛经中佛力难测的公案:
  
  神通第一的大阿罗汉目键连尊者为了测试佛陀的声音能传多远,一路向前飞到不知多远的佛国,还是能听到佛的讲法。他方佛国的人身材很高大,目键连找不到人,只好飞到一座山上。结果这不是山,是一位罗汉的钵盂,那里的罗汉以为目键连是一条虫,还惊奇:虫也会说话?他方佛国的佛便开示大目键连的因缘,说:这是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的大弟子,神通广大,不可思议。大目键连现神通变大,表演一番,大众都叹善哉。而大目键连却找不到飞回娑婆世界的路了。那里的佛怜悯他,告诉他称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以佛的威神力,才又飞回来。
  
  “是故我说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先断无始轮回根本。”所以我说,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在修行时,首先要断除无始以来的轮回根本。《大学》中所讲的:“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当年南岳怀让禅师欲传灯与马祖道一。看到马祖道一终日打坐,怀让禅师跟他打招呼,马祖也不理不睬。怀让禅师便拿一块砖在马祖面前的地上磨。
  
  马祖忍不住问:“老法师,您在干什么?”
  
  “磨砖做镜。”
  
  “砖头怎么能磨成镜子呢?您开玩笑!”
  
  “那我问你,你在干什么?”
  
  “打坐!”
  
  “打坐为了什么?”
  
  “为了成佛!”
  
  “砖头磨不成镜子,难道打坐就能够成佛吗?”
  
  马祖怔住了,问:“怎么做才对呢?”
  
  怀让说:“譬如牛拉车,车不走,是打牛还是打车呢?”
  
  “当然是打牛了!”
  
  怀让说:“你现在明明就是在打车嘛!”
  
  “无始轮回根本”,也就是无明妄见。由无明而起行,由行而有识,由识而展开名色,由名色而生六入,由六入而感触,由感触而有受,有受而生爱,有爱而执取,有取而造业,由于业而有生,有生即有老死,一切众生所以轮回流转的生生灭灭,都是这样。
  
  《楞严经》之“二种妄见”:“阿难,一切众生,轮回世间,由二颠倒分别见妄,当处发生,当业轮转。”意为:阿难,你应该知道,世间所有一切众生,在这世界上,生死流转,有时生天,有时为人,有时为鬼,总在六道轮回里,流转而不休息,这都是被二种颠倒,分别妄念所支配。颠倒即迷真起妄,真妄颠倒,迷而不知,致妄生二种分别见妄。什么是二种分别见妄呢?
  
  1、我们现在之身境,本来是惑业所现,自己别业的虚影,但因迷惑不知,便妄生分别,执著外境实有。又如在梦境中,妄生苦乐执著,这便是别业妄见。
  
  2、所有众生世界,亦是惑业所现,与众同分之虚影,因迷而不知,便妄生分别,执著心外实有,好像执著空华实有,这便是同分妄见。
  
  当处发生,即不离本处发生。本处即指真心,妄不离真,因真起妄,因妄生惑,因惑造业,而受果报。当业轮转,造善业就升天,造恶业就下地狱。造什么业,就在轮回里受什么果报。
  
  【善男子,有作思惟从有心起,皆是六尘妄想缘气,非实心体,已如空花,用此思惟辩于佛境,犹如空花复结空果,辗转妄想,无有是处。】
  
  各位善男子,这种有造作的分别思维,是从对一切事物都有执着的妄想心当中生起来的。都是对六尘境界攀缘所显现的,并不是真正的心性本身,已经如同虚幻的空花。再用这个不实的思维,来分辨佛的境界,就好像虚幻的空花,又结出了虚幻的果实一样。这样辗转妄想,分别不断,没有任何可取的地方。
  
  “有作思惟从有心起”,有心,指三界妄有之心,即六识心。起什么?依阿赖耶识缘六尘妄境及第七识造作思维,起种种心所。
  
  “非实心体”,实心无念。凡有造作思维,都非真实心体。
  
  “用此思惟辩于佛境,犹如空花复结空果”,《印光大师文钞三编下卷四观世音菩萨本迹感应颂题辞》云:以故世智辩聪,佛列于八难之中。其所警戒者,深且切矣。其病由于以凡夫知见,测度佛菩萨之境界。使知佛菩萨之境界,决非凡夫所能测度。则可废然止矣。勿道佛菩萨境界,非彼所能测度,即彼从生至死,起心动念之主人翁,彼又何尝稍能知见。若能亲知亲见自己之主人翁,便可渐知佛菩萨之境界矣。彼小慧自负者,譬如盲人不见天日,遂谓为无,群盲听之,赞为识见高超,的确无谬,而不知其为自误误人之邪说,岂不大可哀哉。是故古今凡出格大通家,莫不以佛法为淑世善民,穷理尽性之本,其建大功,立大业,发挥圣贤不传之妙者,皆由学佛得力而来,以聪明自负者,何足知此。病夫知医,浪子怜客,不禁感慨悲歌,陈此忠告,倘能嘉纳,则幸甚幸甚。
  
  “辗转妄想,无有是处。”如此辗转,但增妄想执著,如是虚妄浮心,成就圆觉方便是不可能的。
  
  【善男子,虚妄浮心,多诸巧见,不能成就圆觉方便,如是分别,非为正问。】
  
  各位善男子,这种虚妄分别的浮躁之心,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投机取巧之见;根本就不是成就圆觉妙心的方法。像这样的思维分别,不是问法的正确方式。
  
  “虚妄浮心多诸巧见”,前金刚藏菩萨所问三种疑惑,都是虚妄浮心巧见。
  
  “巧见不能成就圆觉方便”的公案:
  
  香严禅师本是百丈禅师门下的弟子,他虽然博通经典,但始终没有契悟禅道。百丈禅师圆寂后,他便到百丈禅师的大弟子沩山灵佑处。
  
  沩山:“你在先师百丈处,听说是问一答十,问十答百,这是因为你聪明伶俐。不过你用这种方法学禅,还是依赖理智与概念的把握。你能不能把生死大事的根本,也就是父母没有生你之前的根本说给我听听?”这话问得香严禅师茫然不知所措,便把平时看过的书翻遍,还是没找到答案。深感画饼毕竟不能充机,于是垦求沩山禅师为其说破。
  
  沩山:“如果我现在替你解说,将来你一定会骂我。就算我说了,我所说的还是我的,绝对不会变成你的。”
  
  香严于是到处云游。一次,他暂住到慧忠国师的遗址古寺里,正在除草时,偶然抛一块瓦砾,击中了竹子,清脆的一声响,香严顿然大悟。于是,他回到住处,沐浴焚香,朝着沩山禅师的方向跪拜:“师父,大慈大悲,您对我的恩情胜过父母,如果您当时为我说破,哪有今天的顿悟呢!”
  
  乃作偈曰:
  
  一击忘所知,更不假修持;
  
  动容扬古道,不堕悄然机;
  
  处处无踪迹,声色外威仪;
  
  诸方达道者,咸言上上机。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这时,世尊为了重述一遍所说的法义,以偈颂的形式说道:
  
  【金刚藏当知,如来寂灭性。
  
  未曾有始终,若以轮回心。
  
  思惟即旋复,但至轮回际。
  
  不能入佛海,譬如销金矿。
  
  金非销故有,虽复本来金。
  
  终以销成就,一成真金体。
  
  不复重为矿,生死与涅槃。
  
  凡夫及诸佛,同为空华相。
  
  思惟犹幻化,何况诘虚妄。
  
  若能了此心,然后求圆觉。】
  
  “金刚藏菩萨当知道,如来圆觉寂灭本性,
  
  不曾终结不曾开始,若用轮回分别之心,
  
  思维观察回旋往复,就会陷于轮回世界,
  
  不能还入佛法大海。譬如冶炼提纯金矿,
  
  黄金并非提炼才有。虽然重回本来黄金,
  
  终究依靠提炼成就。一旦炼成纯真金体,
  
  不会重新再变金矿。生死轮回以及涅槃,
  
  世间凡夫或者诸佛,同为疮眼空花幻相。
  
  思维分别已属幻化,何况追问更加虚妄。
  
  若能明白放下此心,然后求学圆满妙觉。”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