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端佛学移动版

主页 > 佛学名刊 >

延寿《宗镜录·标宗章》读解-云端佛学(3)

此皆是立宗之异名,非别有体。或言宗者尊也,以心为宗。故云: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或言体者性也,以心为体。故云: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或言智者,以心为智,即是本性寂照之用。所以云:自觉圣智普光明智等。若约义用而分,则体宗用别者,会归平等,则一道无差。所以《华严记》问云:等妙二位全同如来普光明智者,结成入普,所以此会说等妙二觉。二觉全同普光明智,即是会归之义。

文中主要是先从三个角度即宗、体、智,指出“以心为宗”、“以心为体”、“以心为智”;后又“ 若约义用而分,则体宗用别者,会归平等,则一道无差。 ”,并且依据《华严记》提出了“等觉”、“妙觉”以及“普光明智” 的概念。

第三,用一问一答阐释“普光明智”。

根据《楞伽经》、《涅槃疏》分析说,普光明智有以下特性:

问。等觉同妙觉于理可然。妙觉之外,何有如来普光明智为所同耶?

答。说等觉说妙觉,即是约位。普光明智不属因果,该通因果,其由自觉圣智,超绝因果。故《楞伽经》妙觉位外,更立自觉圣智之位。亦犹佛性有因有果,有因因有果果。以因取之,是因佛性;以果取之,是果佛性。然则佛性非因非果,普光明智亦复如是。体绝因果,为因果依,果方究竟。故云:如来普光明智,或称为本者,以心为本。故《涅槃疏》云:涅槃宗本者,诸行皆以大涅槃心为本。本立道生,如无纲目不立,无皮毛靡附。心为本故,其宗得立。

这一段引文是需要认真分析的。他把“普光明智”与“佛性”、“大涅槃心”等同的,都是“ 体绝因果,为因果依,果方究竟。 ”归结点是:“ 故云:如来普光明智,或称为本者,以心为本。 ”“ 心为本故,其宗得立。 ”——这实际是整个标宗章乃至全书的归结点。这已经是明白的推结到“一心为宗”上面了。

第三段:列举几位著名禅师的言说,进一步论述经教的作用,以及如何正确的对待经教。

从“问:若欲明宗… 初心安可暂忘。”如果说上面是延寿依据佛祖经教提出了自己的宗旨,那么,下面他开始论述经教对于修禅者的作用和意义,也就是论述“籍教悟宗”价值的。这是禅宗派别中争论最多的问题,也是法眼宗立宗的特色。延寿旁征博引,突显出他精通经教的非凡功底。他首先设问,十分尖锐:

问。若欲明宗,只合纯提祖意,何用兼引诸佛菩萨言教,以为指南?故宗门中云:借虾为眼,无自己分,只成文字圣人,不入祖位。

延寿回答这个诘问,主要通过列举了药山和尚一生看《大涅槃经》手不释卷的故事、圭峰宗密禅师以及法眼文益、德韶等人的语录,肯定了经典言教的对于禅修开悟的重要意义。最精要的结论,

一是“本师”(文益或德韶)的话语:

令因言荐道,见法知宗,不外驰求。亲明佛意。得旨即入祖位。谁论顿渐之门。见性现证圆通。岂标前后之位。若如是者。何有相违。

二是圭峰宗密的话语:

谓诸宗始祖即是释迦。经是佛语,禅是佛意。诸佛心口必不相违。诸祖相承根本,是佛亲付。菩萨造论始末,唯弘佛经。

另外,不论印度、中国的禅宗祖师们都是“ 并搏通经论圆悟自心。所有示徒皆引诚证。终不出自胸臆妄有指陈。是以绵历岁华,真风不坠,以圣言为定量。邪伪难移。用至教为指南。依凭有据。 ” 所以,“ 所以凡称知识法尔,须明佛语印可自心。若不与了义一乘圆教相应,设证圣果亦非究竟。

基于上述认识,再进一步提出禅宗著名祖师们重视经教,并如何正确把握教禅关系,最后悟彻“一心之法”的。可以说,这一段也是再次论证上面所标显的“宗”的。他引述了四位禅师的语录。

第一位,洪州马祖大师。 马祖道一禅师在他的《马祖语录》 引述《楞伽经》等教义,发挥了即心即佛、非心非佛、平常心是道的禅法思想。在延寿提炼的语录中,大多还是提取马祖引用经典的观点。其中的关键词连缀起来,就构成了一个逻辑层次,不妨分列如下:

1 、何故佛语心为宗?佛语心者即心即佛,今语即是心语。故云: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者,达本性空,更无一法。性自是门,性无有相,亦无有门。

2 、随生诸法处,复有无量三昧门。远离内外知见情执,亦名总持门,亦名施门。谓不念内外善恶诸法,乃至皆是诸波罗蜜门。

3 、今知自性是佛,于一切时中,行住坐卧,更无一法可得。乃至真如不属一切名,亦无无名。

4 、即无心之心无量之量。无名为真名,无求是真求。

5 、经云:夫求法者,应无所求,心外无别佛,佛外无别心。不取善不作恶,净秽两边俱不依,法无自性,三界唯心。

6 、经云:森罗及万像,一法之所印,凡所见色,皆是见心。心不自心,因色故心。色不自色,因心故色。故经云:见色即是见心。

第二位,南阳慧忠国师。 作为慧能弟子中著名人物,他比较注重利用教义启发弟子觉悟自性的。但他主张佛性是“身心一如”的 ,批评一些禅僧不学经教而又乱引经教的做法。因此,他主张:

禅宗法者。应依佛语一乘了义,契取本原心地。转相传授与佛道同。不得依于妄情及不了义教,横作见解。疑误后学俱无利益。纵依师匠领受宗旨。若与了义教相应即可依行,若不了义教互不相许。

他还又一个突出的观点,就是主张“无情有佛性”说。他发挥《大般涅槃经》、《华严经》等义理,明确提出了“心”也包括“无情心”。这丰富了“以心为宗”的涵义。当然,他的心,已经是“法性”的意义了。他的观点是很鲜明的,比如,关于“心”与“性”的异同问题,他认为: 迷人即别,悟人不别。……众生迷时结性成心。悟时释心成性。汝定执无情之物非心者,经不应言三界唯心。

第三位,鹅湖大义禅师。 作为马祖道一的后世弟子,他也继承了传统的洪州禅法。他反对分别执著心的有无,认为不可形相分别。 他长期在京城长安传法,其思想多从对答中反映出来:

因诏入内。遂问京城诸大师。大德汝等以何为道。或有对云。知见为道。师云。《维摩经》云。法离见闻觉知。云何以知见为道。又有对云。无分别为道。师云。经云。善能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云何以无分别为道。又皇帝问。如何是佛性。答:不离陛下所问。是以或直指明心。或破执入道。以无方之辩。祛必定之执。运无得之智。屈有量之心。

第四位:思空山本净禅师。 他依据《圆觉经》、《楞伽经》、《维摩经》等经典,论述了“ 理非教而不圆 ”的思想。他着眼点在于引导初学者,依教奉行。他说: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