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智慧著称的佛学,一方面与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相契合,足以堪称一门古老的现代医学,另一方面,由于其独特、深遂而全面的思维方式和别具一格的实践方法,使它与工业文明及后工业文明中脱颖而出的现代医学相比,在很多方面都有着独具的长处,足资今天亟待发展深化的现代医学去学习、研究和发掘。佛教医学与现代医学相比,有三个最为突出的特点,下面逐一进行讨论。 第一节 佛教医学具有完整而彻底的哲学基础 如前所述,由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所建构的现代医学体系,由于缺乏统一的哲学根基,仅通过系统论将三个层次捆绑在一起,因而导致了各个层面的医学在实践中各行其是、平行发展的局面,使其进一步深化和发展受到严重阻碍。与之相比,佛教医学却有着迄今世界上最为完备而彻底的哲学基础。从根境识三缘和合入手而建立的佛教生物——心理——社会医学体系,并不将根(生物)、识(心理)、境(社会、环境)三个方面视做彼此作用完全相等,而是认为三者当中以心识最为根本,心为法本,心尊心使 。根境识三者缘起而成心身世界所依据的,乃是缘起心枢的法则,直至最后,三者终汇为一心,归于万法唯心的世界本体。 在佛教医学看来,心识是最能动的力量,人类只有通过它才能认识自身和世界。人、社会、自然生态健康与否,心识乃是决定性因素。对心识的这种主导、主宰作用,佛典中多有论述。如原始经典《经集》云:一切依识而立。《杂阿含经》云:心持世界去,心拘引世界,其心为一法,能制御世间。佛教医学认为,人类之所以有流转生死,诸苦交攻的病态人生,其根由并非源于物质现象,乃是人类由心而起,造作身、口、意之恶行所决定,所谓中心念恶,即言即行,福乐自追,如影随形;中心念恶,即言即行,罪苦自追,车砾于辙 。心识这一人生的主宰,同样也是世界的主宰。如《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厌舍品》云:“心清净故世界清净,心杂秽故世间杂秽。我佛法中以心为主,一切诸法无不由心。又如《华严经·夜摩宫偈赞品》所云:心如画工师,能画诸世间。佛教医学极力主张心是产生世间一切的根本,强调由心故作恶,由心有果报 ,由于自己的心取地狱,心取饿鬼,心取畜生、心取天人而致种种罪苦福乐,高倡一切非源于他,一切自作自受、自负其责的唯是自心所取的观念,认为人的心身道德及社会、自然健康与否,完全由人自己决定,世人举心造业而至种种果报,实不得归咎于任何人之外的因素。此种哲学观在佛教医学疗治众生疾病实践中的积极意义已不言而喻。 自始自终以唯心缘起的哲学观为主线的佛教医学,更进一步为心识描绘出了一个多层次、多功能的总体结构。由表层的眼耳鼻舌身意六种识到底层的第七末那识和第八阿赖耶识(或者还有人总结出第九无垢识),这些心识共同作用,互为缘起,从而变现了当下的众生心身和世界。每个人均以其八识形成了自己独有的身心世界,那些所谓客观外在的诸种事物也不过是自己第八阿赖耶识的相分所变现而产生。如《密严经·妙身生品》云:如是自心内,现境还自缘。《成唯识论》卷一亦云:诸有对色,皆识变现,非极微成。都谓所有境界均为心识所变现,不出八识之范围。人的八识互相缘起,形成身心世界的情况,如《大乘入楞伽经》云:意从赖耶生,识依末那起,赖耶起诸心,如海起波浪,习气以为因,随缘而生起。谓第八阿赖耶识为心体,如大海一样潜藏有各种有漏、无漏种子,第七未那识执此心体为自我,引发出各种习气种子,形成各种境界,从而如风吹动大海一样,兴起眼耳鼻舌身意等诸识的波浪,动荡不宁,无有休止。因此,佛教医学中所谓心识,不仅包括了现代医学模式中人的精神、心理、思维这一层面的内容,还包括了目前人类以自然科学手段研究还未认识到的更深层次的意识结构。佛教医学此种对心识的深入分析,为今天的现代医学解决意识本质这一关键性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在认为三界唯识,宇宙万象皆是我人心识中所现,永远无法超出心识的范围这一基础上,佛教哲学终于提出了宇宙万有,在本质上只是一心的万法唯心主张,从本体论的角度,将整个世界归为一绝对真心。如《华严经》所云:三界所有,唯是一心。知一切法,即心自性。《入楞伽经》亦云:诸法无法体,而说唯是心。在万法唯心的观念中,整个世界,除了此一心,别无他物。故此一心乃是作为终极或本来的绝对心,是超越主客观二元,超越时空概念,超越心物对立的绝对本体。宇宙万物皆是这一绝对真心的表现,在众生表现为众生心识的体性或法尔具足的自性,又有心性、本心、真心、自性清净心等多种称谓,在万物则表现为其恒常不、本来如是的法性。此一真常之心随缘显现,而又能随缘不变,不变随缘。正因它如此超越而又随缘,故不可以妄心揣测,超言绝虑,无可名状,所谓出言即错,拟议即乖。同时,它具备的心的不可思议的功用,又要求人们只能向自己的心中去寻求其存在,故方便名之为心,实则较之三界唯识中的心识,又更多了一层本体论内涵。 按照佛教医学应病与药,随方解缚的原则,其治疗所依据的这一彻底的本体论唯心观,实则并非一种纯粹的哲学构建,而只是它根据人类执著外物实有,忽视追求内心的顽疾所采取的一种方便手段。《杂藏经》中明确指出:如世有良医,以妙药治病,诸佛亦如是,为物说唯心。在佛陀看来,此世间之诸种文明,无不在引导人们向心外求,追名逐物,满足贪求欲望,使人类心灵放浪形骸,颠沛流离,找不到自己的家园,遭受种种生老病死之苦。针对人类这种一贯的妄想执著,佛陀才强调心为源为本,万法唯心,自心的无明贪求乃人类所有痛苦、疾病之根源,以期唤起人们对心灵应有的重视;并以自认其心、自净其心、自主其心为根本途径,彻底解脱人类之诸种痛苦,获得永恒幸福,恢复本有之自然健康状态。这正是佛教医学的根本宗旨。从此宗旨出发,佛教医学在对生物、心理、社会、自然各个层面疾病的认识和治疗过程中,都非常重视人的心识在其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强调从心识入手,找到每一种疾病的最终根源和解决办法。这又成为佛教医学认识和治疗疾病的最大特色。与今天现代医学由于缺乏统一的哲学观而导致的不良后果相比,佛教医学所具备的完整而彻底的哲学基础,使它能将其整个生物——心理——社会(自然)医学体系融为一体,以人的心识为主线和根本,前后贯通,对每一种具体疾病都可整体地运用佛教医学进行诊断和治疗,从而避免了现代医学中不同层面的医学学科各行其是,无法互相配合的情况。对于现代医学来说,这无疑是最值得借鉴、学习之处。 第二节 佛教医学对对心身关系的独到认识和深入发掘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