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天 佛教的四个层面-云端佛学
时间:2016-09-04 13:25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网络 点击:
次
第六天 佛教的四个层面-中国佛教文化网 各位善知识: 作为佛教,它有多种层面。有信仰的层面,有生活的层面,有文化的层面,有体验的层面。我们在此打七用功,这
各位善知识:
作为佛教,它有多种层面。有信仰的层面,有生活的层面,有文化的层面,有体验的层面。我们在此打七用功,这四个层面的内容,都统一在这一坐当中。没有信仰,我们不可能有求解脱的追求;没有生活,信仰就成为空中楼阁;没有文化,信仰没有载体,生活没有载体,一切修行仪规也没有载体。修行的最终目标是为了有体验。体验包括不同的层次,从最初得到一点受用,一直到证得涅槃,都是体验。体验作为精神境界,首先它是自受用,在自受用的前提下,有慈悲,有智慧,才可以是他受用,才可以是分享。
佛教是信仰,所以需要大众认同;佛教是生活,所以需要大众参与;佛教是文化,所以需要大众成就;佛教是体验,所以需要大众分享。
这四个层面,不是各自独立的,而是交叉的。前中有后,后中有前,中间有两头,两头也有中间,不能把四者截然分开,举一即四,举四即一。
讲到信仰的层面,三宝的理念,三宝的设施,解脱,断惑证真,直到最终证得涅槃,这些理念,都属于信仰层面。这些理念,往往是形而上的。形而上的东西,一定要用真切的信仰去认同它,才能够在修行者心中产生共鸣。有了这种共鸣,修道者才肯去追求。
讲到生活的层面,有修行的生活,有世俗的生活,有物质的生活,也有文化的生活。不管是修行人还是普通人,他的一切活动,都表现为各同不同类型的生活,或者生活方式。没有生活,就没有一切。所以佛教是生活,是信仰的生活,是修行的生活,是修道的生活。乃至成佛作祖,还是一种生活。因为离开了具体的生活方式,所有的神通妙用都没有显示的空间。一切的神通妙用,都只能是在生活的空间里才能体现出来。佛教既然是生活,那就不是个别人的生活,而是大众的生活。佛教教化的对象,不是某几个人,或者某一阶层的人,而是全体大众。佛教只有有了大众的参与,大众受益,佛教也才能够真正得到弘扬。佛教弘扬了,大众受益了,人间净化了,成佛的最终目标,所谓“严土熟生”,才能真正得以完成。庄严国土,成熟众生,这是修菩萨行、行菩萨道的两件大事。
佛教是文化。信仰需要有文化作为载体,信仰需要有一定的文化形式来表现、体现还要有其表现的手法。虽然体验是自受用,如何表现体验的那种形态?文化可以起到间接地渲染和表现作用。
文化,作为有形的文化,作为物质的文化,它不可能直接地来表现体验本身。但是,绘画也好,雕塑也好,都是文化。雕出来的佛像,画出来的佛像,万德庄严。佛菩萨等一切圣者圆满的人格、深刻的智慧、崇高的修养,都能够从所画的形像、所雕刻的形像中表现出来。任何宗教、任何社会生活,都离不开文化。我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乃至我们的思维活动,都离不开文化。
佛教从诞生到现在,流传了二千五百多年。为什么能够流传呢?其功劳还是要归功于文化,归功于佛教文化。是因为有许多有形的文化,把佛教从释迦牟尼佛那里开始,一直传承到了现在。佛教的文化,世间的文化,都是大众成就的结果。佛教文化尤其需要大众来成就,需要大众来传播、传递、延续。
佛教是体验。体验是佛教最核心的部分。体验和信仰分不开,体验和生活分不开,体验和文化更分不开。也可以说,信仰的结果、信仰的提升是体验;生活的净化、生活的提升是体验;文化的内涵、文化的核心,既表现为信仰的真诚,也表现为体验的深邃。一种文化,如果只有形式,没有内涵,那个文化品种一定不会有生命力。体验如果不能以文化表现出来,不能在生活中落实,不能以信仰为依托,体验可能就成为一种误区。真实的体验、正确的体验、顺解脱的体验,一定是在正信指导下的体验,是修出世道的体验,是过出世生活的体验。体验是佛教的核心,是我们学佛人真正尝到了佛法味道的精神境界。佛教是如此,其他宗教也是如此。有了修行上的体验,信仰才真正落实了,扎根了,升华了。
我们学佛的人,修行的人,要全面地来看待佛教,要把整体的佛法、整体的佛教,和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与修行、工作与事业,紧密地结合起来。这样,我们就真正能够在工作中体现佛法的精神,在生活中落实佛法的精神,在事业上成就菩萨的大无畏精神和觉悟人生、奉献人生的理念。
佛法、佛教是大众的,不是僧人的专利品,也不是佛教徒的专利品。佛教只有真正深入到社会,有了广泛的社会认同,佛教的精神才能发扬光大,佛教的理念才能利益众生,佛陀的无上妙法才能真正普利人天。
我们每一位佛弟子,一定要想到佛教是大众的。想到佛教是大众的,佛教就不能仅仅关在寺院里,修行就不能仅仅关在禅堂里,念经拜佛就不能仅仅在大殿里。而且,修行的形式多种多样,传法的形式多种多样。一位佛弟子,在工作岗位上把本职工作做好,而且做得好上加好,那就是体现佛法,落实佛法的精神;一位佛弟子,在家庭中能孝顺父母,和睦全体家庭成员,教养子女,勤俭持家,使一个世俗的家庭能够成为修行佛法、弘扬佛法的道场,那就是在家佛弟子肩上的职责。
我们出家佛弟子,要能够随时随地引导大众。以慈悲的心来引导,以感恩的心来引导,以和谐的心来引导,以欢喜的心来引导。不要怕麻烦,不要怕多事。菩萨“作不请友”,菩萨“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佛陀的种种教导,是要我们不舍众生,是要我们与众生作朋友,作善知识。不舍众生要体现出来不容易。不舍众生体现在什么地方?不要怕麻烦,不要嫌事情多,不要嫌总在找我。这些都是怕麻烦的表现,这些都是想远离众生的表现。所以修学佛法不容易,弘扬佛法不容易,普及佛法不容易。口里说要度众生,众生送上门来又不想度。这样的事可能天天都在发生。
我们真正要体会到佛教是大众的,我们真正要体会到将佛法融化于世间的重要性,体会到将个人融化于大众的深刻意义,不容易啊!所以,我们要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精进不息,将佛法融化于世间,将个人融化于大众,使佛教真正能够成为大众的佛教。希望我们僧俗二众都要珍重。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