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心的智慧》-云端佛学(2)
时间:2016-09-04 03:00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网络 点击:
次
第二章 我们的心好比一部电影 当我们看电影时会放松心情地观赏,因为知道它不过是幻觉。我们观赏的幻影是由一部放映机、影片、光、屏幕以及自己的觉受所总合起来的。在不同的声、光、形色剎那闪过时,就创造出一种
第二章 我们的心好比一部电影 当我们看电影时会放松心情地观赏,因为知道它不过是幻觉。我们观赏的幻影是由一部放映机、影片、光、屏幕以及自己的觉受所总合起来的。在不同的声、光、形色剎那闪过时,就创造出一种持续性的幻觉,我们视之为角色、布景、动作以及语言。所谓的「现实」也是以相同方式运作,我们的觉知力、感受、过去业力行为的烙印种子以及现象界,共同创造了我们的生命剧码。这所有的元素都充满活力,因此让事情相互运作,充满生趣,这也就是所谓的相互依存。
环顾四周,我们会发现没有一件事情是孤立的,换句话说,每件事都相互依存,每件事都依赖无数因缘,在剎那剎那中存在、生起、消失。因为事情相互依存,所以它们本身不具有真实存在性。举例来说,我们怎能将造成一朵花的许多因和条件区分出来,像是水、土、太阳、空气、种子等等?我们能找到一朵花独立存在于这些因和条件之外吗?每件事都是如此紧密相连,我们很难指出是哪件事结束然后哪件事开始。这就是幻化或空性的意思。
外在世界的林林总总及内在世界的念头和情绪并不是它们表面看起来的样子。所有现象看似客观的存在,但其存在的真实状态就像梦一样,虽显现却没有实质。空性的体验并非在平凡现象世界之外,事实上,当心不再对现象执着,我们就在体验空性。
了解到现象世界的空性,我们不再认为事情是坚实或本有。当我们了解到没有事情是独立存在,一切事情就更看似梦般而且也比较不具威胁性;这带来一种深刻的放松感,我们也会觉得比较不需要控制自己的心及处境。因为一切本性是空性,所以我们可以像看电影般地看待我们的生命,我们可以放松心情,欣赏演出。
看穿现象,让心自然来去 观看我们的心比观看一部好莱坞电影更有趣。布景、放映机、故事、角色以及剧本都源自于我们自己的经验,而轮回及涅盘也是演出的一部分。这样一出伟大的戏剧作品,数百万元也买不到。我们进戏院的票就是「看穿」,也就是看到现象并不像它们所显现般的存在。
看穿现象也就是看穿念头、情绪以及看穿外在物象──是非常重要的。一旦不能看穿现象,我们就会认为这些一直在流动、改变以及无法抓住的现象是真实存在的。这使得世界看起来充满诱惑,心因此得不到祥和。比方说,某件事令我们生气,我们不是对它穷追不舍、追根究柢一番,就是想替它下个结论。如果两个人正进行一场激烈对话,他们一定费尽唇舌强调自己的立场;又或者我们正感觉迷惑而非得搞清楚真相不可。骤生的念头正引发着另一个念头,到了某个地步我们必须了解,不论这些念头是否相关联,它们都只是念头和情绪而已,是无实质性而且极短暂的。
如果我们能像看电影般地看穿我们的信仰和恐惧,那会怎么样?我们会开始与其同乐,嘲笑它们以及随它们去。把它们看得太严重就是违反我们修行道上的初衷。我们可以帮自己一个大忙,就是让妄念心自然来去。从佛教观点来看,让事情随顺自然可以使它们成为它们自己,而不是要它们成为我们所想要的。
第三章 了解心的本性 自我省思的练习重点就是清晰的去体验事情,不要想改变或控制而让事情变得更复杂。认为自己可以改变或控制每件事的人通常都活得很痛苦,因为那是不可能的事。
有时修行者憎恨困扰的念头以及情绪,或觉得自己不该再有这些念头及情绪。那些已经修行多年的人也许会问:「我们都已修这么久了,为什么还会经历如此多的精神折磨?为什么我的心还是无法平静?」这些问题反应人们误解了修行目的。无论我们在修行或证量上有多进步,心的自然活动是不会停止的。这就是心的本性,它孕育着所有的可能性。我们与其憎恨心的生命力,不如用它来深化及丰富我们的修行。
修行的重点就是要处理平静及混乱的心境。一般来说,我们会觉得混乱的情绪具干扰性,一旦它们影响到我们的利益,我们便会觉得焦虑。重要的是去了解这一切都是自然的,念头是业力的结果,情绪则像这个结果的汁液。经验到它们并不必然表示我们已失去修行者的位置。
当扰人的念头和情绪生起,唯一选择就是让它们自然揭露。不要试图控制或沉溺其中,给予它们重要性只会令它们更「真实」。稍稍转换一下态度,我们会发现这个扰人且焦虑的心只是心本性的表现而已,它本身是空性,而且没什么问题。每件事的发生都是最好安排,无须太过重视或关注。了解这点,心自然会平静。
一旦认清事情的真实本性更胜于它的表象,祥和就出现了。有足够细微的心,就能去认识表象的真实本性,了解到这个本性是开放、无碍且充满潜能的,心就会是祥和的。要能达到这样的领悟,我们都需要持续练习自我省思。
自我省思是解脱之门,它同时也带来更多感激及喜悦。我们开始喜欢与自心相处,同时也喜欢对法教的经验做省思。就像太阳由云层后露出,法教变得清晰。传承的加持、那些在我们之前已离去的上师们的加持,进入我们的心中然后令我们的惯性心消融。
我们开始清楚应如何善用此生以及该如何面对平凡的快乐及痛苦。既然这两者都是我们本性的表现,努力要快乐或更快乐以及努力免于痛苦都是无意义的。为了寻求祥和,我们必须在这个最基本层面与自己的生命联系。
第四章 对一切心存感激
大部分人都希望此生能过得精采丰富。努力想使自己成为有权势的人,我们辛勤工作想成为更富有的人,我们试图透过绘画、音乐或某些表达形式想让人生充满意义。这样的人生,我们可能从中得到某种满足,但如果我们训练自己与自己的自然遗产相联系,就可以在每一剎那都得到这种丰富感及美好感。
本有的丰富 拥有很多财富并不一定就让人感觉富足。许多非常富有的人,内心却非常贫乏。我们可以一辈子努力工作来改变自己的物质生活,但如果没有内在的富裕,永远都会感到贫乏与不满足。那些内心富裕的人是不依赖完美的外在状况或充沛物质的。他们也许对世俗财富及权力怀抱着深刻感激,但同时,他们内在有着一股十分微细而扎实的富裕感。
在西藏称这个本有的富裕为「允」(yüin);宗巴仁波切【注七】说,每件事都仰仗它独特的「允」,譬如:男人和女人各自都有完整的「允」,这个内在的「允」像磁铁般吸引着外在的「允」。当我们内在的「允」与现象界的「允」相联时,我们就感觉富裕,就算皮夹里没什么钱也会觉得比大多数有钱人富裕;就算我们没什么权力地位,也会觉得比大多数有权势的人更有力量;甚至就算我们不是特别漂亮,也会觉得自己比许多明星更美丽。这怎么可能?
这样的心境是从我们本性中的开阔及富足中生起的。对心的本性做禅定,能在自心中创造更大空间,因此可以体验生而为人的许多情绪,云端佛学,也可以让「我执心」渐渐消融。在这份开阔性中我们找到无尽的潜力。
富足及意义不是存在于我们之外,生命也不只是「我能得到什么?」或「我没有什么?」当对此富裕的经验开放时,我们就会少些恐惧,同时更能尽情享受生命。我们能欣赏世界的美以及对所遇到的每件事都心怀感激。有着这样一份不受限的丰裕心,就算是街上的乞丐也会感觉自己是宇宙的王者。
我们越能认识自己内在的丰富就越能拥有一份巨大安全感,一旦知道在任何情境都可以依靠自己,我们的心就会充满喜悦与满足;生命中所显现的一切不论好坏、舒适与否,便都是令人喜悦的。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瞥见此经验,如此便能脱离原先那个充满苦恼的世界了。
福报功德及财富 如果一切有情生命本来就具足自然财富,那为什么我们无法体验到那份财富?该如何才能掌握到呢?需要通关密码吗?是的,没错,掌握这份财富的要诀就是「福报功德」,了解福报功德如何形塑我们的生命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之所以是我们以及我们所做的每件事,都是受到福报功德的影响。在此生中经验到的好运是过去善行的结果,是这些行为驱使我们趋向真理,也驱使我们展现自然的善。你也许会认为你的好运都是自己努力的成果,但事实上,所有的好运都是源自于自己过去行为以及他人的善意。无论如何努力,倘若没有福报功德,我们绝对无法经验到或得到这些福气。
在生理上、智能上及创意上,我们都具有自己觉得特别、甚至骄傲的正面特质,也许我们拥有的巨大财富让我们觉得自己很了不起,但是这一切的特质和有利的境况都是过去行为的结果,而不单只是现在努力的成果。
如果我们在心中保持这样的想法就不会变得自大骄傲,而且当情况改变或消失时也不会沮丧潦倒。倘若不将正面特质及情况认同是「我」或「我的」,它们就永远不会是一个负担。如果我们承受福报功德之时能饮水思源、心存感激,日后就会做出更明智的抉择及行为,这是将目前的福报功德做再投资的最好方法。
福报功德有两类。第一类福报功德能清除修行道上的障碍,使我们的基本智能及道路得以开展,如此可为我们带来有利的情景及我们所欲求的事。第二类福报功德能让我们确实体验及享用它们。
累积第一类功德的方法就是在身、口、意上尽量减低自我重要感,尽量利益他人,同时与已经解脱且了解内在本有富裕的人结缘。要能累积第一种功德,要运用业因果的知识来创造那些可以让自己与他人真正幸福的情境。
如果说第一类功德可以为我们带来渴求的情境,那么第二类功德就是可以让我们实际享用它。如果没有享用财富的功德,我们会被压力及担忧耗尽。比方说,在一开始我们会有想要追求财富时的担忧及压力、然后会变成希望累积财富的担忧及压力。这时财富不但无法让我们有富足的感觉,反而带来完全相反的作用。
举例来说,我们也许过得很穷困,但某天我们突然中了大乐透。是第一种功德让我们得到这笔钱财,第二种功德则是能让我们好好享受并善用这笔财富。第二种功德是要保障我们不会因为这笔财富而变得紧张、充满迷惑及烦恼、甚至最后认为最好没赢过这项大奖。上述这种不成熟的态度正显示出缺少第二类功德。
对一切心存感激 令人惊讶的是第二类福报功德比第一类更难累积。享受财富的能力来自对世界深刻的欣然感激,我们唯有放下自我重要感才有可能产生这份欣然感激。若要好好享受我们的好运,必须用更细微的方式对自心下工夫。简言之,富裕是我们的本性,但如果将自己丰富的天赋用在维系自我重要感之上,我们就摧毁了享受它们的能力。
不能欣然感激这个世界,就表示欠缺第二类功德。我们拥有太阳、月亮及自然界,这些都是金钱买不到的,但我们真的欣然感激它们吗?想象一下,如果没有山、森林、湖、河川或季节,这个世界会变成什么模样?想想自然界每件事物的美以及它们如何深刻地影响我们。
我们是否欣然感激自己珍贵的人生?没有钱财可以买到这人生,我们因为第一类功德而得到此生。无法欣然感激它就显示缺乏第二类功德。
然后想象一下自己的身体。如果没有眼睛、耳朵、鼻子、舌头、牙齿,会怎么样?倘若身体内在器官不能作用,又或者我们的意识、感官觉受或情绪出了问题,会是什么景况?
我们是否真正欣然感激自己的工作?大多数人一辈子辛勤工作,如果不能欣然感激自己所做之事,那么付出的所有心力及时间不会未我们带来任何结果,这是因为缺少第二类功德。思索这些事情就能对我们所做的一切事,包括传承、上师、法教及修行,培养出一份更大的感激。
外在世界自然现起的一切财富,像群山、森林、四季、十二个月以及日月交替,不要以为这些不是源自我们的功德,就是因为过去的正面行为,我们才得以享用这些财富。我们拥有如此设计精良的身体也都因为过去生非常善的业而来的,这些都是人类资产的内在及外在面相。
别让心消耗在琐事中 这个资产还有一个神秘部分──那就是心。我们的心以五个不可思议的感官将我们与外在世界连接起来,在这五种感官之外我们还有着第六识或意识,而这是认识世界的能力。举例说,从颜色、香味及其它特质我们认出一朵花为一朵花,这个奇妙复杂的知识在一剎那就发生,甚至在念头进行前就生起,没有计算机或机器能赢得过这一点。
第六识还包括奇妙的念头过程,它向我们呈现出我执、珍爱和保护自己的倾向,以及我们所有的负面情绪,像迷惑、痛苦。当然没有人想要受苦,但苦确实提供机会,让我们去体验轮回之外的可能性。
我们所经验的每件事(包括苦在内)都是从心的本性以及它巨大的潜能和生命力或电力而生起。我们在轮回中受苦,这是因为我们没有好好运用这个潜能,现在我们可以开始欣然感激这份存在的潜能。内在的欣然感激是无量善德的起源,它能产生开放性、幸福及谦卑,让我们不骄傲、不忌妒以及不再抱持自我重要感。最微小的感激也具有大功德,带着深刻感激,就算做一个大礼拜,据说就等同向三世诸佛菩萨献上广阔如大地般的供物。
如果没有培养欣然感激的心,我们整个人就会消耗在琐碎事中。举例来说,我们也许在某个很美的地方闭关却发觉关房里少了一些想要的东西,于是我们一直发送讯息给护关者:「我需要这个、我需要那个」,以幽默感来看这个状况,就会发现我们的心可以有多琐碎。
我们只有一颗心,倘若让它消耗在琐事中,它的伟大潜能就无法被善加利用,不仅如此,我们只是在浪费自己的时间;时间是珍贵的,一旦流逝便再也找不回来。对我们的存在带着深刻的感激,我们就累积第二类功德,同时与自己生命的富足相联系。
欣然感激渐渐增长时,我们的内在会有一股强大的内在满足感,如果没有感受到这个满足感,就表示我们对自己拥有的一切缺乏欣然感激的心。当心驻留在自己所没有的事物上时,我们永远觉得自己不足。一颗感觉贫乏的心永远偏离重点,贫乏的心态只会让我们更觉得自己有所不足,让我们感觉无力,也让我们无法得到权力或受人尊敬。我们会觉得自己不值得被爱,所以也就很难被爱。我们一方面想得到一切,同时又觉得自己不配得到一切,这便产生了各种迷惑及不安全感。
对治不安全感的药方 对治不安全感的药方就是满足感。我们都认识那些自视甚高、非常聪明的人,但他们的内在却极度缺乏安全感,然而他们没有能力面对这件事,他们的智能全耗要如何让他人对自己印象深刻,这样他们就可以继续珍爱自己了。
要对治这份不安全感,必须回到满足感,对自己的成就、自己的心灵道路以及任何自己的善业所带来的一切感到满足。一份满足感就能将内在深锁的所有喜悦释放出来。要让心中充满满足感,我们不只是要对自己本有的资产有所省思,同时也要反思我们的习性及它所孕育的不满足感。在此修行道上,我们拥有过去传承师祖们、上师及诸佛菩萨所留下的宝贵经验,他们是如何处理旅程中的困境?他们觉得有效或无效的方法是什么?由于他们的仁慈,我们可以享用、学习他们宝贵的经验。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