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傣族的传统习俗,上层知名人物和高级僧侣死后要进行火化,并将其骨灰盛于缸内埋葬。其中比较具有声望的土司和高僧要择地单独埋葬,并在其坟面上砌塔,以示纪念和供后人祭献。关于僧侣墓塔的形式和规格,在傣文经书《因祜巴》(高僧墓)有专门的记载。傣族的僧侣墓塔总的是继承了“sū@①堵坡”式的传统形制,但其规模体量有严格的限制:通高在2米左右,要低于一般的佛塔。过去西双版纳的墓塔较多,但大多已废圮,目前尚保存或复修了少量的墓塔。主要的有景洪县允景洪镇“洼坦姐”佛寺内的“塔松留”,勐海县勐混乡城子镇的“塔松留涛”塔帕召虎涛”以及景洪县小街乡的“塔祜巴”等。 (七)井塔 傣族是爱水的民族,除普遍临江河傍水而居外,在傣家人居住的村寨旁往往都建有 水井,除供饮食、洗涤外,井旁常是泼水节时群众活动的场所,于是经常将井栏、井台、井盖等融为一体,修建成形式多样的井塔(图十六、十七、十八)。(附图 [图])傣家人为什么要修建井塔呢?首先是与宗教信仰有关。在小乘佛教的偶像中,除了佛主释迦牟尼外,往往还要绘塑正在沐浴洗发的“nān@③妥纳妮”(土地神)的形象。傣家人以为圣洁的水是由大地之神“nān@③妥纳妮”赐给的,为了让生命的源泉永不枯竭,按照佛教的信仰修建成不同类型的井塔。其次,则是傣族人民物质生活的改善和对饮用水卫生的要求所致。西双版纳佛塔,主要的就是以上七种类型。二、西双版纳佛塔的历史源渊有关西双版纳佛塔的历史渊源,我们试从考古学、历史地理学以及民族学等方面来作一些探讨,提出一些肤浅的看法,请专家学者教正。 (一)、西双版纳属于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傣语民族文化圈范畴,佛塔是傣语民族文化圈的产生和见证之一从地理位置上看,西双版纳地处祖国的西南边陲,是亚洲大陆与中南半岛直接衔接的地域,与缅甸、老挝国土相连接,与泰国是近邻。国内外考古资料证明,从远古时代开始,长期生活在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中国傣族、缅甸掸族、老挝的老族、泰国的泰族,以及越南西北部的泰族都是古代百越民族的后裔。在历史上,“他们有共同的地域,共同的语言,共同的经济生活和共同的文化生活习俗,加上他们都自称‘傣’,因而古代应属于一个民族共同体,同源于中国,古代的百越,故称其为‘傣语民族’。” [(1)]据考古和民族学家研究,这一民族从古至今有着许多共同的历史文化因素及生活习俗,如双肩石斧、青铜农具、种植稻谷、喜吃糯食、精于纺织、居住干栏式建筑 、纹身、习水操舟、崇拜孔雀和大象、饰齿、信仰小乘佛教、相同的宗教节日、相同的葬俗等,据统计共达35种之多。 [(2)]其中共同信仰小乘佛教是傣语民族文化圈内宗教思想文化方面的最主要的共同点。而佛塔的广泛分布,以及相同或相似的塔型体制,更是有力地证明了傣语民族文化圈的共同宗教文化特征。自古以来,西双版纳就是中原通往缅甸、老挝、泰国等东南亚国家的交通要道,也是东南亚各国北上进入中国南部地区的孔道,亦为小乘佛教最早从东南亚传入的路线和最早普及的地区。因而,西双版纳傣族的历史文化就具有独特的二重性的内涵,既有东南亚传入的小乘佛教的重大影响,又有中原文化的熏陶和渗透。如在西双版纳的众多佛塔建筑中,有几种佛塔就明显地存在中原塔文化建筑型制和建筑艺术的影响,表现出西双版纳佛塔建筑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当然,共处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傣语民族文化圈内的各国各地区的傣族,由于历史源流、自然环境、社会制度的不同,在相一致的基础上,思想文化艺术、生活习俗包括佛塔建筑在内也存在一些差异,这是毫不奇怪的。 (二)、西双版纳的佛塔是小乘佛教传入傣族地区的宗教建筑傣语民族是共同信仰小乘佛教的,在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等国家中,小乘佛已成为国教。因此,佛寺、佛塔建筑既是举行宗教活动的主要场所,又是小乘佛教传入西双版纳地区的重要标志之一。根据出土的塔铭和傣文文献记载,西双版纳是小乘佛教从东南亚传入傣族地区最早的地区之一,并且是主要的传播孔道。从多种资料考证,小乘佛教传入西双版纳的时间最迟不晚于公元五世纪,而公元六、七世纪就是逐步深入发展时期,到了公元八世纪时西双版纳已是到处建盖佛寺和建佛塔的全民信奉小乘佛教的时期了。 [(4)]它直接地影响和主导着傣族社会的政治思想、法权思想、道德观念以及文学艺术领域,佛塔作为佛教文化中的主要内容之一,它在西双版纳地区历史作用和地位当然也不容忽视。应该说,西双版纳傣族地区的佛塔主要是受泰国、缅甸等东南亚国家的直接影响所产生的,这个地区的佛塔建筑一般都由四个不同的部份组成:方形的塔基,数层坛台,从半圆演变成钟状体,由次第收束的圆环和装饰形成的塔尖。它们的节奏分明,却又浑然和谐为一整体,表现为下大上小,底如钟,顶如针,把端庄凝重和峭拔轻举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由此,西双版纳地区的佛塔在我国众多的佛塔建筑造型中独树一帜,成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各种佛塔中最具有地区特点和民族特色的建筑。 (三)、西双版纳佛塔的建筑造型既有中原华夏文明的影响,更多地受到东南亚地区印度佛教文化的熏陶从目前掌握的七种佛塔形制来看,除了亭阁式塔和多层须弥座式塔具有较多的中原楼阁式塔和密檐式塔的特点外,其余几种类型很明显地是受印度“sū@①堵坡”式塔和泰国、缅甸的折角亚字式塔、覆钟式塔等型制的影响。在傣语民族聚居的地区,最古老原始的佛塔造型要推覆钟式舍利塔,这种塔的形制是从半圆式塔演变而来,具有典型的印度sū@①堵坡式塔的特征。其典型代表是缅甸仰光的大金塔。在西双版纳地区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塔光养”和“塔庄莫”等,塔形明显效仿缅甸的所谓“善卡莱”式佛塔,即在一方形台基上,有许多环状体加叠而成塔座,其上是钟形塔身,塔刹是由一节比一节小的圆环组成的串字形伞状物。这是地道的缅甸覆钟式的佛塔。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