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西双版纳佛塔的类型及艺术特色 近千年来,随着小乘佛教的传入,傣族人民在各地建立了为数众多的佛塔。据调查统计,西双版纳历史上曾有过100多座佛塔西双版纳佛塔分布示意图主要集中在景洪坝和勐笼勐海、景真等地。由于西双版纳小乘佛教传入路线来自东南亚地区,因而佛塔的结构和造型深受泰国、缅甸等国佛教建筑的影响。同时傣族自古以来就与内地汉族和其他兄弟民族有密切的经济、文化的交往,因而也接受内地汉文化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发展创造了许多具有本地区、本民族特点的新的建筑形式。从塔的平面看,有圆形、方形、多边形和折角亚字形;从塔的基座看有须弥座式、折角亚字式和亭阁式等种;从塔的组合看,除大量的单塔外,尚有双塔、五塔和塔群等。而塔身的建筑形式更是种类繁多。西双版纳的佛塔多数属砖土结构,也有少数为砖、石混合结构,塔身外敷石灰涂料,有的另加绘彩、雕塑和其他装饰图案。这些佛塔在“文革”期间,多数遭到破坏,近年来当地群众又陆续修复或重建。其中有一部分仍然保持了原有的建筑风格。现将几种主要的塔型分别介绍如下: (一)覆钟式舍利塔佛塔起源于印度,原是埋藏僧侣尸骨的坟墓,音译曰“sū@①堵坡”(strpa),汉译“舍利塔”。在西双版纳,sū@①堵坡式塔是一种比较古老的塔型,一般由基座、塔身和塔刹所组成,而其特征是塔身呈覆钟形。这种塔比较典型的有景洪县勐罕镇的“塔光养”通高2.3米,呈圆形的覆钟高1.7米,钟身素面无饰。塔刹已残,仅剩刹座和刹杆,刹座由数个束腰须弥座式的相轮叠压组成,其上为宝瓶,宝伞等饰物已残失。“塔光养”是另一座较为著名的覆钟式舍利塔是景洪县嘎洒乡的“塔庄莫”,它是景洪地区历史上有名的“九塔十二城”古迹之一,而且在众多的佛塔中被誉为众塔之首。“塔庄莫”的形制是仿效缅甸“善卡莱式”建造的,即在方形的台基上用无数环状 “塔庄莫”的始建年代不详。据傣文史藉记载,这座塔是由印度的高僧苏纳厅·吴达那前来建立的,具体的落成时间是佛历1250年5月15日,即公元706年,唐中宗神龙二年。傣文史籍还指出,现存的“塔庄莫”重建于1568年即明隆庆六年,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覆钟式舍利塔在缅甸从公元8至9世纪的阿难陀塔起至公元18世纪的仰光大金塔,其形制一脉相承,在西双版纳也有着广泛的影响。同类的佛塔尚存的还有勐海景真的 “塔裁勐”、“塔光考”、景洪勐笼镇“塔庄lóng@②”旁边的小塔等。与覆钟式舍利塔形制相近的有另一种多层尖锥形覆钟式塔。这种塔主要有勐海县勐遮乡的“塔曼吕”,及勐脂县勐伦镇的“塔庄木”等,其基本特征是塔身秀削,在多层高须弥座上加一尖锥形覆钟式塔身,这一塔型与公元8世纪泰国南邦空是贪玛叻城的singha lais佛塔相近似. (二)折角亚字形高基座塔 折角亚字形高基座塔是西双版纳佛塔中另一种较为普遍的塔型。其基本特征是基座或塔身采用折角多边的砌法,使塔的造型显得绚丽多彩。例如景洪县勐罕镇曼海村对面山头上的“塔布呼”最为典型。全塔通高19.6米,由台基、塔座、塔身、塔刹四个部分组成。台基设二层;呈方形,第一层边长29.6、高0.6米;第二层边长19.4、高1.1米。塔座呈另一座折角亚字形高基座塔是景洪县嘎栋乡的“塔英吉良”塔的基座高大宽畅,塔身作多边喇叭形,从比例上看与基座不相协调,可能修复时注意高度不够所致。但基座本身具有一定典型意义。折角亚字形高基座塔还有景洪县宣慰街曼宏帐的“塔专董”、小街乡的“塔罕弯”,勐笼镇的“塔庄龙”,勐罕镇的“塔景匡”以及勐腊县勐腊镇的“塔庄懂”,勐伦镇的“塔庄东”等。但景洪县宣慰街曼宏帐的“塔专董”和勐腊县勐腊镇的“塔庄东”均是属于傣族历史上的名塔。 (三)亭阁式塔 亭阁式塔在西双版纳数量较少,仅见二、三例,一是景洪县嘎洒乡的“塔栽勐” ;二是勐海巴达乡的“塔张朗”;三是勐海县勐遮乡的“塔宰龙”。前者是多边形亭阁建筑,四面设龛,塔身呈六边形盒状体,上覆喇叭式的塔顶。台基呈方形,边4.2米,全塔通高4.7米。“塔栽勐”的造型结构在西双版纳地区仅见此例,勐海县巴达乡的“塔张朗”属折角亚字形的塔座,亭阁式塔身与圆锥状的塔刹相结合。通高6.6米,台基呈方形,边长1.4米,尽管体量较小,但具有独特的风格。座落在勐海县勐遮乡曼宰龙佛寺内的“塔宰龙”又是一座具有不同风格的亭阁式塔,该塔是在高层塔座上砌双层亭阁,与汉族地区楼阁式佛塔相似。 (四)多层须弥座佛塔 多层须弥座佛塔又可称“串”字形佛塔。是西双版纳最为流行的塔型之一。一般具有塔体高大雄伟的特点,塔身大多是由多层须弥座加叠堆砌而成。塔的平面有四、六、八、十二边形等多种,但以八边形的居多。这种塔的建筑既有南亚地区佛塔建筑的特点,又受汉族密檐式砖塔的影响。景洪县勐笼镇城子后山上的“塔龙布兰”,是一座八边形须弥座式塔,通高17米,是西双版纳地区现存最古老而又最高大的佛塔之一。台基呈方形,边长17.9米,四角各置亭阁式模型小塔一座。塔身除覆钟式塔顶座落在景洪澜沧江畔回化山上的“塔庄匡” ,系由五层须弥座盒状体加叠而成的八角形塔,通高12米,从外形看与汉族地区的密檐砖塔酷似。第一层塔身比较高,边长0.7、高1.6米,正四方原辟有一塔门式的佛龛 (五)金刚宝座式塔群 西双版纳的金刚宝座塔,很象元代的白塔,即在一方形基座上正中安置主塔(一般为“sū@①堵坡”塔),四角或四边加砌若干较小的模型塔而构成一组塔群。小乘佛教的佛塔也有类似的型制。被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景洪县勐笼镇曼飞龙塔,是最具典型特点的金刚宝座式塔。当地傣族群众称“塔糯”意即“笋塔”,形容塔群似雨后的春笋。全塔通高16米(刹部除外),在一圆形的墓座上由九个塔组成,主塔居中,西双版纳其他的金刚宝座式塔尚有:景洪县勐罕镇的“塔曼孙满”,由五塔组合而成,塔身作折角亚字形;景洪县小街乡的“塔摩西”也是由五塔组合而成,塔身作八角须弥座式;勐海县勐混乡的“塔景恩”由九塔组成,多层须弥座式塔身,通高16.7米,小塔高5米。据现存傣文塔碑记载,主塔始建于傣历141年,即公元779年,唐代宗李豫大历十四年,并分别于傣历113 (六)僧侣墓塔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