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这是修自他平等心,把“恕道”精神发挥到极致。恕者,如自心也,就是将心比心地为众生着想,自己想得到的,也愿众生得到;自己不想要的,也不愿落在众生身上。造恶会受苦,就愿众生在刚想造恶时都不成功;行善会得乐,就愿众生在刚生起善心时,很快就顺利成办。这样代众生着想,就能对治自私自利的毛病。 由无始劫来的串习,很多人养成这样的心态,就是别人行善,不希望他成功;别人造恶,反而幸灾乐祸。这种恶习串习深了,就障蔽心性,很难趣入大解脱境界。现在修回向愿王能有效破除这种狭劣心态的障碍。 以前,仲巴思那坚格西问单巴桑吉尊者:“你能为我开示一句概括所有法要的教言吗?”尊者说:“你自己希望怎样,其他众生也希望那样,所以,如此修持吧!”
发愿代众生苦: 【若诸众生,因其积集诸恶业故,所感一切极重苦果,我皆代受。令彼众生,悉得解脱,究竟成就无上菩提。】 这要以心作意发愿:一切众生因积集诸恶业将感得的一切极重苦果,我都代受,令彼众生都获解脱,究竟成就无上菩提。 其实,这是修自他相换,众生的苦自己代受,自己的乐奉献众生。修法时,观想一切众生的种种苦难化作黑气随呼吸吸入体内,这样观想功德极大。 修自他相换,能逐渐去除我执,最终成就佛果。无始劫来,我们以我爱执只求利己不顾他人,对众生苦漠不关心,致使长劫轮回生死。发愿代众生苦,能有效地破除过患之根的我爱执,迅速圆满资粮。《普贤上师言教》中说:“这种自他相换菩提心,是所有趋入大乘道的行人必修的无倒究竟精要,哪怕相续中生起一次这样的自他交换菩提心也能清净多生累劫的罪障,圆满广大福德智慧资粮,从恶趣、邪见之处获得解脱。” 凡夫菩萨不能做到实际代受众生苦,但在心中要作代苦的观想。《第一回向经》说:菩萨见到众生造恶感受重苦,以此障碍而不见佛、不闻法、不识僧,菩萨就想:我应当在恶道中代众生受种种苦,令他们解脱。菩萨这样受苦时,更加精勤,不惊怖,不回避,不退怯,毫无疲厌。为什么能如此呢?因为这符合菩萨的悲愿,菩萨的愿力是誓愿荷负一切众生,悉令解脱。菩萨又想:我修行是欲令众生都成佛,我不为自身求解脱。为什么?因为我是誓度一切众生而发菩提心的,我不为自己求无上道,也不为希求五欲及三有种种安乐才修菩萨行。为什么?因为世间乐无不是苦。 “代众生受苦”有多种形式,比如,现在修法安忍苦行,将来成佛作众生解脱的增上缘;又比如,见众生欲造大恶业,想到他因此会堕地狱,菩萨以大悲心宁可自己堕落来免他的苦,这样杀他来代他受苦;或者,想到劫末时众生苦重,发愿变为衣食、良药,供众生受用。如《入行论》云:“乃至众生疾,尚未疗愈前,愿为医与药,并作看护士。于彼灾荒劫,愿成充饥食,为济贫困者,愿成无尽藏。”(乃至众生疾病没有疗愈之间,愿我做医生化良药,做病人的护士。灾荒劫中,愿做众生充饥的食物。为救济贫困者,愿成取之不尽的宝藏。)
(三)总结无尽 【菩萨如是所修回向,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回向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菩萨这样修回向,即使虚空界没有了,众生界没有了,众生业没有了,众生烦恼没有了,我此回向也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回向是方式的改变。一般人行事只求利己,处处为自己回向,不改变这种方式,就无法趋入法界,所以应当回自向他。当认识到自己有功德理应与一切众生分享时,就会主动改变方式,凡有功德都回向众生。 我们不明道理时,天天回向轮回,念念滋长生死,以这种心的趋向,无论修多少善都只是有漏有尽的善根,所以这是错误的方式,需要纠正。轮回纯一是苦,小乘涅槃也不究竟,只有无上菩提才是究竟的归宿。这样辨明果的差别,就应回因向果——唯一回向菩提。人都想自己有最好的未来,也努力回向于所求的目标,我们现在知道有漏法没有实义,无上菩提才是究竟的果,因此要把一切功德都回向菩提。 我们执著成性,著功德相、著众生相,也著菩提相。由著相落在二取中,不契合真如。现在认识到取相是迷乱之后,应当回事向理,消归自性。 所以,要殷重地回向,不能只是随口溜。大家知道,一切修法都以回向为结行,没做好,结行就不圆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