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秀的禅法理论,集中体现在他的《观心论》中。弘忍的“守本真心”,以妄心不起,真心不失为解脱。神秀继承了这一理论,他从“一切善恶,皆由心发”出发,强调观心的重要性,认为心既是“众善之源”,也是“万恶之主”,一切诸法,唯心所生,若能了心,万法俱备。 神秀认为,心有“净心”和“染心”两种差别。若随染造恶,则沉沦三界,受种种苦;若观心修行,除染还净,了悟本觉真心,即得解脱。根据这一理论,他进而提出,观心的根本要求就是摄心守净,去恶离染。神秀把贪嗔痴三毒视为种种烦恼和邪恶的根本,把依六根而起的六识视为损真如体的“六贼”。求解脱者,就是除三毒,净六根,以除一切苦,这也是修行的内容和要达到的目标。 神秀把观心和念佛联系在一起,特别强调“口诵”和“心念”的不同,认为“在口曰诵,在心曰念”。诵在口中,执著音声之相,是邪念;念在于心,念从心起,了知自心清净,才是正念。只有“正念”才能达到妄想并除,常守本觉的观心要求,最终实现解脱。 神秀反对在修行活动中“修伽蓝,铸形象,烧香,燃长明灯”等外在的形式主义的求佛之道,认为“若不内行,唯只外求”是不可能达到解脱的。在这点上,他与慧能是一致的。 神秀在弘忍的众多弟子中,是仅次于慧能的出类拔萃的人物。他不仅学问高深,还深得皇室宠幸。 武则天在光宅元年(684)临朝执政,六年后改国号为周,自称“神圣皇帝”。在中国这个根深蒂固的男权社会里,由一位女性来当皇帝,其难度之大,可想而知,必须要找到充分的理论依据,否则难以服众。中国传统观念认为“牝鸡司晨”是不吉利的,而此时有人发现,佛教《大云经》中,曾讲到一位净光天女为弥勒佛转世,将要成为女王,天下人为之崇拜归顺,有君权神授的神秘色彩,他们认为这位净光天女就暗喻武则天。武氏闻之,大喜过望,认为这是神的旨意而大加宣传。她当上皇帝后,认为佛教经典为其登基提供了理论依据,功不可没,遂一改李唐皇室“道在前,佛在后”的传统,高扬佛法,抑制道教。为了深入推行以佛治国的思想,她遍请天下高僧到宫中奉养,借以提高她在僧俗两界的地位。 正是在这种背景之下,神秀被请入洛阳宫中。武则天对神秀非常礼遇,入皇宫时,武则天亲行跪礼。《唐玉泉寺大通禅师碑》云:“趺座觐君,肩舆上殿,屈万乘而稽首,洒九重而宴居。传圣道者不北面,有盛德者无臣礼。遂推为两京法主,三帝国师,仰佛日之再中,庆优昙之一现。”可见皇帝对他圣眷之隆。 神秀人品光明磊落,心量广大,虽然慧能后来居上,得了本该属于他的六祖衣钵,但他并未对慧能有什么成见和嫉妒心,反而推崇备至。他后来荣升“两京(长安、洛阳)法主,三帝国师”,成了武则天的座上宾,“亲加跪礼……时时问道”,我们可以想象,如果在这时,他要在武则天耳边“打点小报告”、“下点烂药”,慧能还能活得成吗?但是,神秀不仅没有这么做,相反,他还一再向武则天推荐慧能,赞扬他比自己更有“道行”。这恐怕是常人难以做到的。武则天听了神秀的推荐,专门派人去岭南恭请慧能上京。虽然慧能托病婉辞,但还是可见神秀的一片好意。唐中宗李显即位后,神秀再次向他推荐慧能,并诚挚地告诉中宗:只有慧能才是五祖弘忍密授法衣的嫡传弟子,其顿悟学说已为天下僧众所接受。由此可见,神秀起码是一个襟怀坦白,正直无私,“对事不对人”的光明磊落的和尚。历史应该这样评价他,才是公允的。 神龙二年(706),年届百岁的神秀示寂,长安城“送葬僧俗,数逾十万”。朝廷追谥为“大通禅师”,并为他建三座大寺,以示纪念。当时的宰相、唐代最具名望的散文家张说(667—730)为其撰写了碑文,备极哀荣。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