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已经提到,缘起可分为︰含有宗教伦理价值的缘起,以及与价值无关的一般缘起。四法印与这两种均有关系,而十二缘起及四谛说,则只谈价值缘起。所谓价值,有‘生死轮回之迷的状态’的负面价值,及‘不死涅槃之悟的状态’的正面价值二种。负面价值的缘起称为流转缘起;正面价值的缘起称为还灭缘起。兹列表如下︰ ┌─────┬────────────────┬────┐ 由上表中最后面的四法印来看,‘诸行无常’是就时间的先后关系论述无常;‘诸法无我’则包含了时间关系、空间的同时关系(不含无常),或理论的逻辑关系。若以此配置缘起略说,则可见‘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表示时间的先后关系;‘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表示空间或逻辑关系。 其次,‘一切行苦’表示迷的轮回状态,因此是负面价值。而‘涅槃寂静’是表示悟的涅槃状态,因此是正面价值。十二缘起之中,‘缘无明有行,缘行有识……,缘生故老死等一切苦蕴生’,是表示迷界的流转缘起;‘无明灭故行灭,行灭故识灭……,生灭故老死等一切苦蕴灭’则表示悟界的还灭解脱缘起。同样的,四谛中的苦、集二谛是流转迷界的因果关系;灭、道二谛是悟界还灭的因果关系。因此,四谛也可说是流转缘起及还灭缘起。由此可知,这些迷悟的价值缘起,与四法印中的一切行苦及涅槃寂静二者,云端佛学,是有关联的。 瑜伽行派的唯识说主张有︰遍计所执性(分别性)、依他起性(依他性)、圆成实性(真实性)等三性。它们虽有种种的说法,但本来的意思,却是如《华严经》所说的‘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如果我们将心看做是染净的依他起性;将佛看做是表示悟界正面价值的圆成实性;将众生看做是表示迷界负面价值的遍计所执性,则可知依他起性与一般缘起有关,遍计所执性与流转缘起有关,圆成实性与还灭缘起有关。(取材自水野弘元《佛教要语的基础知识》) ◎附一︰印顺〈缘起的定义〉(摘录自《佛法概论》第十一章第一节) 因缘有杂染的、清净的,杂染的因缘,即缘起法。缘起法的定义,是‘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说明依待而存在的法则。他的内容,是‘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处,六处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病死’。总结的说,即‘纯大苦聚集’,这是经中处处说到的。在中观、瑜伽学中,缘起法──或依他起法,通于染净,成为佛法中异常重要的理论,所以这值得特别留心! 缘起的定义,是‘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简单的,可解说为‘缘此故彼起’。任何事物的存在──有与生起,必有原因。‘此’与‘彼’,泛指因果二法。表明因果间的关系,用一‘故’字。彼的所以如彼,就因为此,彼此间有着必然的‘此故彼’的关系,即成为因果系。此为因缘,有彼果生,故缘起的简单定义,即是缘此故彼起。在这‘此故彼’的定义中,没有一些绝对的东西,一切要在相对的关系下才能存在,这是佛陀观察宇宙人生所得的结论。也就因此,悟得这一切不是偶然的,也不是神造的。佛陀的缘起观,非常深广,所以佛说︰‘此甚深处,所谓缘起。’(《杂含》卷十二·二九三经)如上面所揭出的三句︰果从因生,事待理成,有依空立,都依缘起而说的。佛陀先观察宇宙人生的事实,进一步,再作理性的思辨与直观的体悟,彻底的通达此缘起法。缘起法不仅是因果事象,主要在发见因果中间的必然性,也就是悟得因果的必然秩序。这缘起法,佛说他是‘非佛自作,亦非余人作’,这是本来如此的真相。愚痴的凡夫,对于世间的一切,觉得纷杂而没有头绪,佛陀却能在这复杂纷繁中,悟到一遍通而必然的法则。观察到有情在无限生死延续中的必然过程,知道一切有情莫不如此,于是就在不离这一切现象中,得到必然的理则,这即是缘起法。能彻了这缘起法,即对因果间的必然性,确实印定,无论什么邪说,也不能动摇了。 ◎附二︰水野弘元着·郭忠生译〈缘起论〉(摘录自《原始佛教》第四章)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