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泰国佛教徒约占全国总人口的95%,僧团约有29万人,其中比丘约18万,沙弥10万。寺院约2.5万座、佛塔10万座,平均每一个乡有一座寺院。属于王室的寺院有100多座。法宗派(Thammayut Nikai)主要流行于王室人员为首的贵族阶层信徒中,该派自称“符合佛法的部派”,因此看重经典,强调要行解双优,既要掌握经论,也要严格持戒,严格规定受戒的地点、程序、仪式,僧人在颂经时要严格区别送气音和不送气音,规定双肩披履僧衣,尤其对奉守“不持金银戒”非常认真,现有寺院1000多座。此派僧侣在国内居于少数,但掌握了上层僧伽的领导权,其成员又多是王室人员和贵族,因之有相当的实力,在国内外有一定的影响。大宗派(Maha Nikai)主要流行于广大民间的信徒中,为泰国佛教历史最久的宗派。此派僧人持戒较宽,允许僧人抽烟,嚼槟榔及接触金银钱财等,在国内有24000座寺院,分为泰北、泰南、泰中三部分,与法宗派合在一起统称国内僧团四大部。大宗派僧人众多,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是泰国佛教发展的中坚力量。法宗派和大宗派各有自己的僧王和行政系统,双方和平相处,共同发展,此外,与其它南传国家一样,泰国也有部分剃发的优婆夷,她们身穿白衣,持八关斋戒,在寺院出家,接受比丘的指导,如有必要随时可以蓄发还家。由于泰国僧团不承认她们是比丘尼,所以这些优婆夷虽精进持戒,生活严肃,但地位仍然很低。她们不可托钵,不能单独经营佛堂,不可和比丘共坐,不可大声说话。 泰国佛教协会 是国内现今最大的在家人组织。该组织成立于1933年,最初称弘法会,50年代改今名,1960年总部定居曼谷,现在全国各地有70个分会。该会以宏扬佛法为宗旨,专门成立了自愿弘法团,到全国各地宣传佛法,规定每星期四下午是实践禅定日,星期六下午是讨论佛法日,还从事慈善事业,向国外宣教,与国外佛教组织建立经常联系。协会用泰文出版《佛法》月刊,用英文出版《吠舍 节专刊和《法言》书刊。1950年协会参加了世佛联发起的会议,成为世佛联主要成员,协会会长担任了世佛联主席达几十年之久,至今仍然如此。 泰国佛教青年会于1950年成立,1960年泰国王御许〈皇家监护〉,故全称“皇家监护泰国佛教青年会”,在国内有73个分会。青年会以团结全国青年佛教徒为已任,并组织他们开展各项弘法利生的活动,开办星期日佛法学校,组织年青人讨论佛教问题。1966年参加者世佛联,也是世佛联的成员,参与很多世界性佛教活动,例如对印支三国和非洲难民开展救济工作等。 佛陀达沙创建解脱园至今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并成为当代泰国佛教界最有影响的僧侣组织之一。解脱园位于南泰差耶(Chaiya)的一片森林里,占地约法150英亩。在这里生活的僧侣实行农禅并作的制度,与一般泰国僧侣不参加劳动的传统习俗不同。园内僧人居住在粗陋简朴的住宅里,但是他们活动的公共场所却是现代化的。在现代化建筑“精神剧院”里面设备的大型视听室,墙上布满了怪自佛教题材的壁画。佛教展览馆摆满了各式精美的佛教工艺品,富丽堂皇。因此解脱园内充满了原始佛教古风和现代化的反差,表现了两者之间的矛盾与融和。 1970年成立的查摩凯基金会是由佛教僧侣组织真情为的提倡现实精神与利益的经济实体。该组织在特摩差侑的改革理论指导下,标榜实行新的宗教实践,关注经济上取得的成果和效益。基金会拥有大笔资金,并将其投资到制药、出版、印刷、土地、旅馆、旅游、石油等盈利行业,取得丰盛的收入,为了筹集更多的资金,基金会还在国内主要城市实行定期募捐活动,规定每周六早上是募捐日。仅1986年的一个星期六早上,就募集到2200美元的损款。他们还利用现代信息科技和广告等新闻媒介,广泛进行宣传,争取更多的信徒和更多的施主,扩大影响,吸引投资。凡参加该组织的人都要求有一定的世俗教育水平,宣誓过一种与传统寺院不同的生活,组织严密,上层僧人生活豪华,袈娑用瑞士进口布缝制,出门有高级轿车,据说甚至乘奔驰进行募捐,为此受到人们的指责,斥之为对世人慷慨捐款的浪费和挥霍。 1975年建立的山迪.阿输克中心虽然也是近年出现的新的有影响的佛教改革派组织,但它与查摩凯基金会完全不同。该组织在浮特迪克的领导下,以勤奋工作、节欲自律,遵守原始简朴道德生活为已任,信徒的捐助至少要经多次证明确属发自内心,才被接受。但是由于此派在观点上过激,特别是全面否定现存的佛教传统,因此受到了传统僧伽的反对,也受到泰国宗教当局和警察的监视。1984年泰国灵魂拯救高级委员会对其进行了审查,认定为非法组织,尽管中心做了申诉,并引经据典,证明并非违法,然而并没有取得谅解,迫不得已只好与当局断绝关系,建立自己的僧伽体系。随着其信徒增加,组织规模扩大,政府开始重新认识基存在的现实。1988年8月灵魂拯救委员会重新审查了阿输克和他所建立的寺院中心,但是又规定了浮氏本人只能在固定区域宣教。政府终于把该中心控制起来,同时又加强了限制,表明这个中习具有潜在的势力和相当的号召力及影响。 现代泰国高僧如林,人材济济。在众多的贤首大德中,影响最大的莫若现在国王的姑姑蓬.碧司迈.迪斯库尔公主了。迪斯库尔生于1896年2月17日,祖父是曼谷王朝著名的君王拉玛四世,法宗派的创立者,父亲是有名的丹隆亲王,曾对近代泰国的改革运动做出卓越贡献。公主幼时在王宫内学习泰文,稍长又从家庭教师学习英语和法语,并广泛涉猎历史、考古、文化和宗教等各方面知识,为以后的工作创造了条件。公主自幼受佛教熏陶,对佛教表现 出深厚的感情。23岁时曾撰写《宗教的价值》,受到拉玛六世的夸奖,亲自为书做序。1950年她出席了科伦坡第一届世佛联大会,越2年被选为副主席。1956年当选为泰国佛教协会主席,成为泰国佛教史上第一名女性佛教领导人。1963年世佛联迁往曼谷,公主担任了世佛联临时主席,翌年,第七届世佛联大会召开,被正式推举为主席,开始了长达几十年的从事世界佛教活动的生涯。公主在主持世佛联工作期间,促使总部永远设在曼谷,并在财政上尽量给予帮助。她还两次周游世界,访问美国、加拿大、苏联、印度、欧洲和远东各地区中心。每到一地,她就向佛教徒演讲,宣传佛教赢得了宗教徒的赞扬,被誉为“活佛”和“观音”。1984年因身体有病,改任世佛联名誉主席。1990年8 月11日逝世,享年95岁。泰国佛教界按照传统仪式为她举行了葬礼,不少国家的佛教组织和地区中心都发了唁电。 迪斯库尔公主终身未婚,把一生献给了佛教事业。她主张国际间的宗教合作,强调宗教在人们生活的重要性。她说:“如果这个世界是麻烦的,那么今天的错误就在于人们放弃了宗教,而不是宗教放弃了人。”对佛教徒而言:“这种宗教教义使人们获得了教诲,从理论上帮助人们去实现伟大的真谛。”推而广之,对世界和平亦应如此。因此:“我们真诚地想念只有一种方式能给世界带来和平,这就是宗教。所以我们加入这一行列,为共同命运的目的,同心协力。”迪斯库尔从一个宗教徒的立场,把宗教褒扬到绝对的高度。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