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一听说佛门的戒律,就觉得不可思议,且颇有微辞。认为人应该顺其自然,痛快淋漓,尽情地生活才对。其实所谓这样的顺其自然,不过是攀缘外境,心灵随境升灭,想怎样便怎样,纵容自己造业的借口而已。什么是顺其自然呢?顺其自然就是如法修证,顺应于本然如是的“道”。这个妄想虚幻的“自我”绝不是自然,率性而为则更不是什么自然,胜义的“道”才是自然。这一点许多人都弄错了。 的确,我们本来的真如实性确实是本真自然、清净圆满、无质无碍的。可无始以来的业力与习气及“自我”的积重难返,已很程度地遮蔽了这个本心与真性,它让我们已经非常地远离了道。因此,我们当然就不能以一种似是而非的无为心态(此乃大妄念),妄自奢谈什么“顺其自然”。要真正的做到或是达成顺其自然,首先要刻意有为地如法修行,且一定还要有戒行,直至亲证到我们自己的本来面目。 正是为了尽可能地破除我们无始以来的业力与习气及“自我”的积重难返,便于我们清净无碍地修行和生活,佛门才相应地订立了一些戒律。道家有一句话:“逆则生,顺则死。” 有纵容、顺从自己不对的地方(指违背“道”的那些东西)肯定死路一条,克服、超越自己不对的东西才能前途光明的意思。因此,宽泛一点理解,我们超越与克服一切不良习气的行为就是戒行。 其实,小到一个公司的规章制度,大到一个国家的法令法规,什么不是戒呢?儒家的“克己复礼”,普通人的自我约束不是一种戒吗?戒不过是修正错误、预防不良言行的一种手段而已,那绝不是目的。正因为我们绝不可能天生完善、完美,我们才需要接受戒的约束。诚如一个公民必须遵纪守法,哪怕他身无分文、饥肠辘辘也不能去偷去抢,否则法律就会制裁他。 一个光明磊落的君子、人格伟大的善人,同一个依法修行的人一样,什么法律、法令或戒律对他又有何用处?形同虚设罢了。这些东西,只针对已经违背它们和企图违背它们的人才会有作用力、约束力。况且行为端正,不意味心地就一定纯洁无邪,真正高层次的戒,并不是身戒,是“心戒”。即心思念头不干净不如法也算犯戒。佛门对修行人的要求当然比对世俗中人要高,比如佛门高层次的戒律中,有作恶的心念和不行善的心念都可以理解为“犯戒”。菩萨不能“轻舍一众生” ,否则就是犯戒。但戒的本意,同世俗生活中法则法规的产生其实是一回事,都是为了止恶防非和扬善。 戒永远不是我们修行的目的。戒有有相与无相之分,有相即身戒,无相即心戒。身戒较粗浅,但却是心戒的基础。身戒是否毁犯,可以时时让我们觉知“心戒”是否成功。反之,倘若心戒成功,身戒无从安立。从理论上讲,对于一个定慧力很高的圣人,一个连内心也很高尚纯洁的人而言,戒的层次实在太低了。然而在实际生活中,对于我们普通人,对于一般的修行者,不持戒是绝不可能的事。 佛学的根本,就是戒、定、慧三无漏学说。一切法门都不出戒、定、慧。持戒,是为了避免恶业,培植善业,让身、口、意三业清净,生出定慧力。虽说佛门的戒律颇多,其实也只需用几个字来概括:诸恶莫做,众善奉行。对于修行者而言,只要我们有意志、有毅力尽可能地持净戒,就可以减少自己的业力,避免一些我们无法把握的恶果、恶趣出现。再说,由戒生定,由定生慧。只有在正确的禅定中,我们才会升起真正的慈悲与智慧。由此,持戒是功德无量的事。(注:关于佛门具体的戒律,请查阅相关佛典。) 佛世尊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虽有佛性,要因持戒,然后乃见,因见佛性,得成正觉。” “以戒为师”可是释迦牟尼亲口所传的法要。完全可以这么说,无佛驻世的岁月里,应靠戒律代替师或佛的地位,无戒也就等于无师或无佛。佛门中的律宗就是以戒为修行的下手处。象近代高僧弘一法师(李淑同)就是著名的律师。他持戒非常精严,未悟道前曾误解过密法,悟道后,则专门为此写了忏悔文以示心迹。弘一法师圆寂时瑞相横生,法体火化时得了许多舍利,是因持戒精严而修道成功的光辉典范。 不过,佛弟子更要明白的是,持戒即要明了戒行的目的,不要刻板地拘泥于表象或形式。戒的本义是为了摄心。正因为我们习气深厚,身、口、意的贪嗔痴还很粗重,故才要行持初步的身戒,而真正的戒实是在于心。受戒并能持戒当然是很殊胜,但我们又不能机械地理解戒相和刻板地行持戒条。只要恶的心念不升,身口二业自也无从安立。佛门有句话说∶“心地清净,是名真持戒。”有些人常常只从戒相上去看,动辄认为别人又毁犯了戒律什么的,往往并不能明悉戒体清净了,那才是真正的持戒。 根本上讲,戒、定、慧是一体,一个真有智慧的人,他的戒、定功夫也会比较高,他自然不会对戒律有所毁犯,这同世俗中的聪明人不会干蠢事是很相似的。反过来看,一个有定的人或在定中的人,怎么会有犯戒造业的事发生?这同世俗中的人,以意志或毅力自我克制,不为一切坏的诱惑所动,不会去干糊涂事也是比较相似的。而且,我们仅从一种相对性而讲,戒、定、慧也可以分别作为修行的下手处,比如读经听法是以习慧为其下手处,打坐参禅是以习定为下手处,严以待己,认真持戒是以戒为其下手处。每一处修持成功了,其它两处自然也会成功。 总之,戒、定、慧就象三道修行的大门,可以分别成为佛弟子入门修行的机缘。一些人一看佛经,或听闻大善知识传法,马上就入门修行,这是以“慧” 入门,有些人不为外界所惑,有毅力把持自己,且喜欢打坐练气功,在此过程中对佛法有所感应或认同,决定入门修行,这是以“定” 入门,一些人天生对沉沦、堕落的言行很反感,并能克制自我不良习气的膨胀,不纵容自己,以此“戒” 的素质对佛法生出信心和兴趣,决定入门修行,这就是以“戒” 入门。所以戒、定、慧是有许多层次的,它们既有一种递进关系,又有一种互动关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三位一体。既有相对性,又有绝对性。根本上讲,只有佛才是真正彻底的达成了戒、定、慧一体的人(无戒而戒,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定慧不二),所以他由此才彻底破除了无明,并成为了大觉悟者、大智慧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