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存的《小品般若经》载有:“此般若波罗蜜多经,(佛)入灭后起于南印度,从南方进于西方,从西方进于北方。”此即说明了大乘佛教发展的路向,生起于南印度,成熟于西北印度。又西北印度原是婆罗门的教区,流行梵文,因此,从西北传入中国的经典,多为梵文本。 以佛陀入灭为开端,说明如来法身常住不变,阐述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能成佛,该 经对佛性思想的开展,影响甚钜。 主要在发挥如来藏的思想。即谓人人皆藏有如来清净的自体,只因被烦恼所缠而现出杂染相,然其本性清净无垢,与如来同等。 说明阿赖耶识三性(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三无性(相无自性、生无自性、胜义无自性)说的思想。 以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等,阐扬人生宇宙的现象及本体,宣说一切万有皆由心造,吾人认识作用的对象,不在外界,而在内心。是一部融摄唯识的阿赖耶识法义,成立真常唯心的如来藏思想,代表印度后期大乘佛教如来藏系的经典。 详述瑜伽行观法,主张客观对象乃人类根本心识的阿赖耶识所假现的现象,须远离有与无、存在与非存在等对立的观念,始能悟入中道,为研究小乘与大乘佛教思想的宝典。无着、世亲之后的瑜伽行派,以陈那、安慧两系为主。陈那传弟子护法,安慧传增满。 提婆之后,至第五、六世纪间,有佛护以“应成法”(归谬证法),即由对方的立论中找出其自相矛盾之处,以破其邪误而显扬自宗的正确方法,来阐释龙树空的哲学,后人称为应成派,后由月称继之。与应成派相对立的另一中观派分支为自续派(自立论证派),清辨一方面批判他宗的错误,另一方面建构论证以证明一切皆空的主张。以上两派间的差别,大体上是方法论上的差别。应成派是消极批判他人的思想,自续派是积极地证明自己理论的正确性。尔后自续中观派又分为:经(量)部行中观派,吸收小乘部派||经(量)部的思想,有清辩等人;瑜伽行中观派,吸收瑜伽行派的思想,有寂护、莲华戒等人。 中观派的寂护、莲华戒一系,就是吸收了瑜伽思想而名为瑜伽中观派者。 乃大日世尊在金刚法界宫所说,旨在开示一切众生本有清净菩提心所具的无尽庄严藏 ,示以本有本觉曼荼罗为主旨,并宣说三密的方便。该经共计三十六品,顿渐兼陈,理事并阐。全经以阿字本不生的心地为宗,以如实自知,开悟无生智,获无相悉地为趣。 由十四处十八会的说法而成,由龙树菩萨于南天竺的铁塔内,自金刚萨埵受持该经十万颂,再传至龙智、金刚智。相传《金刚顶经》有四种:一为法尔恒说本,二为塔内安置本,三为十万颂广本,四为四千颂略本,即十八会中初会四大品。该经为求加快证入佛、菩萨的境地,故于该经详述密教独特的秘密修行仪轨。梵本今已不存。然于金刚智航海东来途中遇到风暴,经典大部流失,故传译弘布者仅为其中极少部份。如瑜伽中观派的寂护、莲华戒、师子贤等;中观应成派的佛护、月称;经行派的清辨等人皆是密教师。元八世纪,西藏王赤松德赞迎寂护入藏,此后,莲华生继之,成为西藏喇嘛教(密教)的创始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