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部派佛教时期,同样有“外现声闻身,内秘菩萨行”的大德出现。大众部一向是进步自由的,如大天便是代表人物。其后,影响化地部、法藏部、经量部亦朝向大乘发展。公元一、二世纪的有部论师那先比丘、世友尊者、譬喻师马鸣、胁尊者等,都具有大乘性格,他们的学说思想便成为从部派佛教演进到大乘佛教间的桥梁。 大乘佛教历经五、六百年潜移默化的过程,终于渐露曙光,综其原因,概归为四点: 一、佛陀涅盘后,佛弟子随着对佛陀精神的永恒怀念,于是佛陀过去生中修菩萨行的故事便成为学习的典范。 二、部派发达时期,各部派之间对义理的阐释,意见分歧,因而加速了新思想的产生。 三、佛弟子已警觉到部派过份着重于法的分析诠释,把佛法变成保守难解的理论,因此极力摒弃,以回归佛陀重视实际生活,以人间为主的本怀。 四、佛教在印度的发展,一直受到婆罗门教的排斥,也受到南印度案达罗文化及外国希腊文化的影响,在面对外力的冲击下,佛教更力求转型以适应新时代的需要。 大乘佛教就在上述的原因之下,推动起来,新兴佛教的运动者称为“大乘行者”。而大乘典籍也在经过数百年的口口相传,到了迦腻色迦王在位期间(七八至一二三),逐渐被记录保存下来。后由龙树菩萨(一五○至二五○)将之整理、撰述阐扬,终于确立了大乘佛教的地位。 大乘佛教在印度的发展过程,依经典的出现及思想阐扬的时间先后,可划分为初期、中期、后期三阶段。公元一至四世纪间为初期大乘,重要的经典有《般若经》、《法华经》、《华严经》、《维摩经》以及净土诸经。《般若经》是最早出现的经典,由南方案达罗渐传于西北印,其中的行进路线正显示大乘佛教发展的路向,而其所主张“诸法性空”的思想,更是往后整个大乘佛教重要的理论基础。所以,《般若经》可以说是促成大乘佛教兴起的原动力。 南印度的龙树及弟子提婆即依据《般若经》的性空思想,造《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大智度论》等,进一步阐释中道的理论,而创立中观学派,主张“不厌世间苦,不欣涅盘乐”,为初期大乘中最重要的思想,而且直到中后期,仍发挥其深远的影响力。 中期大乘是指四至六世纪,密教兴起前的阶段。重要经典包括宣说“如来藏”和“佛性”思想的《涅盘经》、《胜鬘经》,发扬唯识思想的《解深密经》,以及兼说两种思想的《楞伽经》。四、五世纪之间的无着、世亲两兄弟,承继以上诸经的思想,并以弥勒菩萨《瑜伽师地论》为根据,撰着《摄大乘论》、《唯识三十颂》、《唯识二十颂》等,阐述宇宙万有皆是阿赖耶识所变现的“万法唯识”思想,创立了瑜伽行派,亦即唯识学派。 本派思想继中观学派成为当时大乘的主流,论师辈出。世亲之后有安慧、增满及陈那、护法二大系?。中观学派到了六世纪之后,又陆续出现佛护、月称、清辩、寂护和莲华戒等重要论师?,因此,“中观”与“瑜伽”所代表的空、有两大思想领域的系统,又在大乘中、后期或竞争或合流,成为大乘佛教的二大主流?。 公元七世纪后,密教兴起,这是印度大乘佛教的后期,密教经典纷纷出现,主要有《大日经》?、《金刚顶经》?,大乘佛教终于走向密教化。密教吸收中观、瑜伽二派的思想,尤其受到广义瑜伽行派“如来藏”思想的影响,主张众生本来就是佛,称为“本初佛”。修行者透过手结印契、口诵密咒、意观成佛的“三密”修习,就能成就“本初佛”。此“即身成佛”的理论迅速流行,甚至中观、瑜伽两派学者亦多兼习密教?。因此,到了八、九世纪,密教已经成为印度佛教的主流,西藏亦于此时陆续传入密教?。唯密教到了后期,与印度教的性力派结合,形成左道密教,便日趋没落。 十三世纪初,回教徒入侵印度,佛教虽在印度衰微,因大量密典及时移至西藏,密教也在西藏生根,形成了“藏传佛教”。又早在公元前三世纪的阿育王,已将佛教传播至印度以外的国家,尔后佛教陆续流布国外,向北路传播者,以大乘佛教为主,称为“北传佛教”;向南传播者,以上座部佛教为主,称为“南传佛教”。目前,北传、南传、藏传系统的佛教,以渐趋融和的形态,在世界各国弘传,二十一世纪佛教的开展,必定更加辉煌灿烂。 [注释] 又各家学者依研究角度或立场的差异,对佛教的分期大抵有如下的说法:日本佛学家水野弘元的分期法:根本佛教;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初期、中期、后期。太虚大师的分期法:大行小隐时期;大主小从时期;密主显从时期。印顺长老分为五期:声闻为本的解脱同归;倾向菩萨的声闻分流;?菩萨为本的大小综合;倾向如来的菩萨分流;如来为本的梵佛一体。 佛陀四十九年的教化,因材施教,后世弟子依其说法方式及体裁划分为十二类,称“十二分教”,又称“十二分经”,即长行、重颂、授记、孤起、无问而自说、因缘、譬喻、本事、本生、方广、未曾有(希有)、论议。其中的“本生”是记录佛陀在累生累劫中示现,或为外道、为王、为臣,或为士、农、工、商,乃至畜生等不同身分,种种利人方便的菩萨行。“譬喻”是以譬喻的方式说法。“因缘”是以叙说佛陀及其弟子发心、修行、授记成佛、制戒、说法等因缘与事迹。 富楼那,弘化步履遍及摩揭陀国、憍萨弥罗国、输卢那国等,以其长于辩才,善于分别义理,后专事演法教化,因闻其说法而解脱得度者,多达九万九千人,故被誉为“说法第一”。迦旃延,自出家皈佛后,精进不懈,证得阿罗汉果。佛陀涅盘后,仍从事教化,屡与外道论战,于佛陀弟子中,堪称“论议第一”。 南印度的案达罗王朝有其独特的文化与信仰,他们将对自然万物的崇拜发展成为神祇的偶像信仰,佛教为接引当地人民,乃将他们所崇拜的神祇摄受成为佛教的护法神。因此,佛教开始有了佛菩萨像与护法神像的造像与礼拜,而西北印度一直遭受希腊、波斯等国的入侵,因而陆续带进他们的文化。这些不同文化的冲击,都是推动大乘思想的助缘。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