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诚法师:如理听闻是趣入佛法的先导云端佛学
时间:2016-08-25 22:47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网络 点击:
次
学习佛法就是要在日常生活中形成一个正确的生活目标,获得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同时能够逐步逆生死流,走上解脱道、菩提道。 如何来改进自己的生活?诸位来到寺院里,会觉得寺院不同于自己在世俗的家庭。寺院生活,也不同于在世俗时的家庭生活。这些不同表现
学习佛法就是要在日常生活中形成一个正确的生活目标,获得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同时能够逐步逆生死流,走上解脱道、菩提道。
如何来改进自己的生活?诸位来到寺院里,会觉得寺院不同于自己在世俗的家庭。寺院生活,也不同于在世俗时的家庭生活。这些“不同”表现在哪里呢?首先,是戒律。戒律是规范所有出家、在家佛弟子生活的具体要求。寺院里除了戒律以外,还有很多清规、制度等,这些都是为了保证佛弟子在寺庙中能够如法修行。我们要有超越于世俗生活的境界,就要在戒律的守持上得到验证。出家法师要持很多戒律,在家居士来寺院里,也要遵守居士戒律和寺院规矩。戒律和规矩生活化了,不知不觉就会改变一个人的身语意三业,使之向良善的方向发展。
为什么能够如理如法守持戒律、按照寺庙里的规定行事?原因就是出家法师以及在家居士们,有一个高远的追求目标,有一种超越于世俗生活的认知。我们要去思考:如何来认识自己的生活,怎样才是对自己最丰富、最有价值的生活?学习佛法,首先要有一种正确的生活目标和生活方式,有了这种正确的生活目标和方式,生活才能发生改变。当生活发生点点滴滴的变化之后,生命价值就会自然而然不断增大,生活品位就会不断提升,心灵也能够不断净化。
在世俗社会里,大多数人的生活都是很无奈的,生活目标也不明确,不知道怎样才是一种正确的生活态度。通常会认为,衣食住行具足了,生活就会好起来。实际上衣食住行仅仅是生活的条件而已。在社会上,每个人都希望:“我要有一个好的身体;我要有一份好的工作;我要有一部好的车子;我要有一套好的房子”等等。也就是说,所有的一切,跟“我”是相联系的。别人有的东西想拥有,别人没有的东西也想拥有,并且自己有的,想要比别人更多、更好、更新。这就说明,我们的内心是不断往外驰求,向物质层面不断掠取,不知不觉就会追求物质、依赖物质,而不能自拔。
佛法不这样看问题。在佛法的观念里,一个人物质条件越富足,不等于他幸福快乐就越多。一个人的幸福快乐,也不能说和物质条件没有任何关系,却不是根据物质的多寡来判断的,更多的是一个人能否从物欲当中解脱出来,能否获得心灵上的喜悦和自在来判断。这种追求目标不仅仅在寺院里才有所体现,在社会上、在家庭中、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也是如此。我们对生命本身是一种什么样的认知和追求,这种认知和追求用佛教的语言来讲,就是自己的知见。
不少人在社会上很痛苦,痛苦的表现是方方面面的。但是痛苦的根源却是同一个,即无知、无明。不是说没有知识、没有文化、没有能力就是无明,“无明”是指对事物、万法不能正确认知,对于染净因果——即杂染的业因、清净的业因,迷惑而看不清楚。染污的果报就是六道轮回;清净的业果,就是“四谛”、“十二因缘”、“六度万行”,声闻、缘觉、菩萨、佛。透过无明一分分地驱除,智慧一分分地增长,就能够慢慢认识清楚:什么样的行为,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自己现在所受的痛苦与快乐,是过去的行为所造成。学习佛法,就是来认清痛苦的根源和究竟快乐的根源,就是认清无明痴暗与智慧光明的区别。
什么叫做智慧呢?我们常常讲:“从闻思修,入三摩地”,“亲近善士,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听闻正法是闻慧,如理作意是思慧,法随法行是修慧,这便是闻思修的三种慧。智慧就是这么来的,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认识问题。也许每个人都会说,自己很无明,经常发脾气、想不开、想不清楚等等,这方面的问题比较容易认识到。但是如何来认识智慧?对大家来说就是一个比较难的题目了。千经万论,无非是引导我们开发智慧、得大智慧,得大智慧才能够破无明。反过来说,破无明的结果,就是得到智慧。比如一间屋子里一片漆黑,就是无明的状态;灯光一亮,黑暗(无明)自然就没有了,就好比智慧的状态;灯一闭,黑暗(无明)又出来了。无明和智慧就是暗和明的关系,不可能同时存在。
所以,要知道如何让自己的内心一直充满智慧、充满光明,这是很重要的。佛教里有一位禅宗六祖慧能大师,没有文化——至少说他的文化程度不是很高,但是慧能大师开示的法语却能够被称为“经”,叫做《六祖坛经》。这说明什么呢?我们古来祖师大德,比慧能大师有文化、通教理的,不知有多少,可以说是数不胜数,但是只有慧能大师的开示才被称为“经”,这难道不值得我们去深思吗?
慧能大师在五祖弘忍大师门下开悟,他所作的那首偈子——“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传诵古今,最后得到五祖弘忍大师的印证,并把自己的衣钵传给慧能大师。慧能大师得了衣钵之后,连夜离开了寺院。当时寺里很多人得知弘忍大师把衣钵传给慧能大师之后,都去追赶。其中有一位慧明法师,他出家以前是一位将军,体质很好,因此跑得最快,最后追到了慧能大师。慧能大师见他远远追来,心里想:他是来抢衣钵的,和他争执没有意义,弘忍大师把衣钵传给我,只是一种证据,是表法用的,表示我得到了法,所以他要这个衣钵的话,就送给他。于是他就把衣钵放在石头上,自己躲到树林里去。慧明法师去拿衣钵的时候,却发现他搬不动放在石头上的衣钵,当下就悔悟了,感慨地说:“我是为法而来,不是为衣钵而来。”六祖大师在树林里听了慧明法师这么讲,就走出树林,对他说:“你既然是为法而来,我现在就为你说法。”大师说:“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哪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于是,慧明法师就在慧能大师言下大悟。也就是在问:我们的心,不起善念恶念的时候,哪一个才是本来面目?过去禅宗里常常有参“念佛是谁”、“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是什么”、“拖那个尸体的是谁”等等,这些都是要让人去认清“我”到底是什么?禅宗常常在这方面去追究,引发门人去思考“我是谁”、“谁是我”?
为什么要追究我是谁、谁是我呢?这跟智慧有很大的关系。通常所认识的我,都是分别心在起作用。有分别心本身就是一种烦恼、无明的状态。佛法认为,实际上应当是无我的,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色受想行识”五蕴和合的,“我”只是五蕴和合的一个假名安立。你是某某,他是某某,都是一种假名安立。这个“我”可以安立在每个人的头上,只是一种名言而已。反过来说,我们常常把名言上的我当成实际状态的我。五蕴和合的我本来就是身心两个部分,我们身体在变化,思想情绪也是在变化的,昨天、今天、明天的思想认识都不一样,昨天、今天、明天的身体也在不断地变化,这就是无常的特点、无我的特点。可是我们不容易用无常无我的概念来认识自己、来认识自己的问题。佛法里面讲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盘寂静。无常无我在一切事物上都是能够得到说明的。
人的问题——烦恼、毛病、习气,是多生多劫累积下来的。假如你今年二十岁,那么二十年前就是前世,假如你现在五十岁,那么三十、四十年以后可能就是后世。所以前后世是很快的,不过几十年而已。自己的生命,无始以来都是在这样一种轮回、流转、累积中不断等流下去,很多好的或不好的习惯,都一直在不断加深。我们学佛法的目的就是要把不好的等流改变过来,不好的习惯改变过来。但是自己在家里看经典、用功,不容易把自己无始以来不好的等流改过来。怎么办呢?这就需要在清净的道场,借助外在师友的加持力,来扭转自己的坏习惯、坏等流、坏思想。这就关系到闻思修的问题。
《菩提道次第广论》里讲:“故所应修者,须先从他闻,由他力故而发定解;次乃自以圣教正理,如理思惟所闻诸义,由自力故而得决定。如是若由闻思决定,远离疑惑,数数串习,是名为修。”闻思修在《广论》的修习轨理里有很明确的界定,是先从善知识处听闻佛法,并且产生定解之后,再根据经论来证成。这一点非常重要。
现在常常产生的问题,就是我们喜欢自己根据经论去看待和判断善知识说出来的道理如法不如法,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错误。亲近善士,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为什么说我们的智慧从听闻来,听闻从善知识来?原因就是我们自己对于无始以来的业烦恼等流很难认清,如何以佛法来对治这些问题也不晓得。反过来说,我们是在以一种无明烦恼的状态,去看待、认识佛法,去读佛经。刚刚开始的时候,可能会有一些似是而非的模糊概念。时间长了,我执法执也加强了,并且越来越坚固。因为他认为自己内心里面有了佛法,已经得到佛法了,不断增强我执和法执,这样就和佛法的本义相违背。“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我们学佛法的目的就是要让自己不断放下烦恼及一切执着。
学习佛法到最后就是对缘起、空性的证悟。空性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对一件事物的看法,可以从许许多多的角度而不是一个角度去认识。比如我们在一所寺院拍照片,拍摄的角度可以是非常多的,如正面、侧面、左面、右面,还可以从下往上拍、从上往下拍、从外往里拍、从里往外拍等等。也就是说,从许许多多的角度,都可以来认识一件事物。反过来讲,看问题常常是以一个角度来认识,就会把这个问题看死了,自然就认识不清楚。对外在的事物认识不清楚,内心就会产生更多的障碍。根源在于我们内心有迷惑,有障碍,不能得到究竟圆满的智慧。如果能够得到究竟圆满的智慧,我们内心当中很多的迷惑、问题,多换几个角度去思考,自然就会被解决掉。但问题就在于迷茫、烦恼,内心发生困惑的时候,常常提不起佛法。因为无明烦恼现行的时候,佛法就被障覆了,也就是说我这个房间里面已经都是黑暗了,并且当自己清醒过来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因为自己在无明状态下已经造了很多的不善业,并且这种业还一直在等流、相续,这样自己所具有的佛法力量、智慧力量就会越来越弱。
亲近善知识的目的,是因为善知识比较容易看到我们的问题,靠外在的力量,由他力故,慢慢就容易产生定解。如果不是靠善知识这种外在他力的作用,可能学了几十年都很难对佛法法义产生真正的定解。没有产生定解,如何产生智慧?更不会有信、解、行、证。没有真正的定解,就没办法去实行,修行就修不了,就不会照自己理解的与所产生的见解去实践。因为我们内心一直有怀疑,也就是说自己对佛法的义理没有真正产生信心,法的行相没有真正现起。所以说“由闻知诸法”,我们对法慢慢产生定解,然后再根据这些经教,对自己的这些定解,慢慢展开来修改自己的相续,然后思惟也好,观察也好,远离恶法也好,就比较容易用功了。不然的话,我们随便拿一本经,看一个法类,自己去用功,就犹如我们到一个药店,随手把药拿起来吃,可能一下子不会出大问题,但是也并不一定会有什么好处。更何况我们长劫轮回于生死之中,无明所翳,业障深重,岂可随意吃药!
不要说我们凡夫,声闻也好,菩萨也好,也都要从佛那里听闻正法,再去实践;发菩提心,也要先去学习如何发心,学习如何行菩萨道;六度万行,更需要一步一步去努力。所以说学本身就是一步一步去模仿、去实践。正所谓“一切圣言现为教授”,如果不能现为教授,那么读任何经论都难以产生真正的功德,因为其中的法不能成为自己真正的教授。经论里面所讲的教授,就是要求我们真正照着去做的,如果没有定解的话,是难以照着做的。反过来说,自己没有照着去做,就是说明没有定解,所以就需要在这方面下大功夫。【学诚法师文集】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