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讲记 第一章 文殊师利菩萨云端佛学
时间:2016-08-24 14:43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网络 点击:
次
般若文海,佛经、古大德著作、佛教文集、精华集、法师开示、念佛感应、因果报应等,一部适合现代人阅读的佛教文集。
第一章
文殊师利菩萨
于是文殊师利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刚才讲所有的菩萨都在定中,为何现在又说文殊师利菩萨在大众中起座?要知道这些大菩萨经常在定中进入自己所化现的净土中,他们也同佛一样,具有一时在不同地方显现的能力,菩萨不象众生执著身心是我,只能在一个身体里作用。根据佛经的记载,初地菩萨就能够化现一百个身体出现在一百个不同的地方,这种出现并不是象变魔术那样,一下子便消失了,而是真正的、活生生的人在那边出现;即是初地菩萨能在定中显现一百个身体来修行、来跟众生结缘。大菩萨与佛一样觉悟万法皆是心的显现,但是菩萨与佛的境界不同:菩萨是以三昧显现而进入佛的净土里,佛是在清净觉地大光明藏中显现净土及入三昧。就是说,我们的眼睛所看到的世间,是我们人类的小小境界,小千世界是初禅天天人的境界,二禅天的天人能够看到一个中千世界,三禅天的天人能够看到一个大千世界。众生之所以只能看到有限的境界,是因为众生迷惑、执著所使用的器官——六根,所以就被六根所限制。比如初禅天的天眼,能够看到人所看不到的东西,但是无法看到二禅天的境界。菩萨的智慧功德能以三昧显现而进入佛的大光明藏中所显现的净土,但是不知道诸佛所受用的大光明藏。菩萨能在三昧中化现无量净土及无量身,度无量众生,并且明了这一切是心的光明显现;可是,只能在三昧中进入佛所化的净土,并在净土中现身见佛。
“于是文殊师利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就在文殊师利菩萨在大众中起座,顶礼佛的当下,赴会的菩萨都知道这如来平等法会的显现,都是本来法法互相含摄的觉性显现,显现出会中的佛、菩萨、眷属,大家的心与心在大圆觉中互相交流。
其实,凡夫之间的互相因缘,是心、业在圆觉中互相的因缘交流,凡夫却执取六根而以为有外在的万物与人我。正因为心、业是觉性的互相含摄地遍满,心与心才有可能互相交流;也因为如此,佛、菩萨、众生之间能互相感应道交,乃至众生之间也是如此感应而见面、交谈、投胎转世。
“大悲世尊,愿为此会诸来法众,说于如来本起清净因地法行;及说菩萨于大乘中发清净心,远离诸病,能使未来末世众生求大乘者,不堕邪见!”
这部经是阐明圆觉——佛的境界,菩萨依此境界来发心修行,因此,佛一开始就显现大光明,这是为了阐述圆觉法门,而用的说法方式。
“悲”是拔苦的意思。众生常在迷梦中,如果不方便说法,指示真理使他们觉悟,则生死苦恼不能出离,所以诸佛生起悲心,拔济众苦。佛的如此悲心,尽未来际,所以称为大悲。佛以悲心救度一切世间的众生,也称为大悲救世者。
“大悲世尊,愿为此会诸来法众,说于如来本起清净因地法行”,文殊师利菩萨顶礼佛足后,就说:大悲世尊,希望佛为来参与此法会的法众,开示佛在因地初发心要成佛时,怎样修菩萨道。
“本起清净因地”,菩萨刚开始发心修行时称为本起因地。“法行”是根据所修的法去实践,如果只是听闻佛法,背诵经典,都不是依法修行;只有按照佛法道理修观行,以弃除烦恼,增长智慧,才是依法修行。佛法的学习过程是闻、思、修三学,其中诵经能增长知识,是闻慧;诵经时思惟领悟经义,是思慧;依经中的法义观察、实践,体验到佛法的真实,是修慧。单纯的背诵经典只是多闻,绕佛、礼佛只是修福业,唯有三学中的修慧才是依法修行。“本起清净因地法行”是指在因地先依清净的圆觉知见来发心。根据大乘的说法,菩萨发心修行菩萨道时的知见与智慧,影响其发心的清净与否。
“及说菩萨于大乘中发清净心”,以及菩萨在大乘中怎样生起清净心。修行者的心量有大小之分,发心自己要了脱生死,称为小乘人;发心要度化众生、要成佛,称为大乘人。大乘人不一定发大乘清净心,即是有些人发心修行、要成佛,是因为看到众生苦,就发心要度众生,他有大乘的心,但是并没有依大乘的清净法来发心,而这里说“菩萨于大乘中发清净心”,就是菩萨依大乘清净法来发心。什么叫做依大乘清净法呢?就是远离诸病。以佛法说,众生的种种烦恼、知见都是“诸病”。其中最严重的就是常、乐、我、净四个颠倒。在小乘的教法中,认为常、乐、我、净是四个颠倒,苦、无常、无我、不净才是正见;大乘与圆觉法门认为,苦、无常、无我、不净是不清净的六根所见,所以是不究竟的教法。如果菩萨依此发心,就不是清净心。所以本经说菩萨于大乘中发清净心,就要知道:一切众生与佛本来没有差别——都是圆觉心的显现。依此知见来发心,即是于大乘中发清净心,远离诸病。
“能使未来末世众生求大乘者,不堕邪见”,不论认为常、乐、我、净是真实,或者执取苦、无常、无我、不净是真实,都是由于凡夫依六根颠倒见而生起的,因此大乘说八颠倒都是邪见!然而,大乘常说,佛的觉悟是常、乐、我、净,却不是六根的颠倒见,而是指:万法本无生灭相,本是光明的大乐、清净的庄严境界,自在的幻化,并且圆觉遍满。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文殊师利菩萨请佛讲解大乘因地法行、修行、发心,这样连请三次。“五体投地”中的“五体”是包括头、两手和两脚。在大乘的经典中,凡是菩萨摩诃萨请佛说法,都是明知而请,因为众生无知不懂得,所以菩萨代众生请,都是明知故问的。此是饶益有情问,问的人是明知故问,答的人明知问的人知道,但是还是照答。文殊师利菩萨三请佛为众生开示,这是恳请的仪式,下面各章中各菩萨都是在这种情况下,为众生向佛求法。
尔时,世尊告文殊师利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咨询如来因地法行;及为末世一切众生求大乘者,得正住持,不堕邪见。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善男子”,凡是修学佛法的人,男的都称为善男子,女的都称为善女人。尔时,世尊就跟文殊师利菩萨说:很好!很好!善男子,你们能够为诸菩萨,向佛请教佛的因地法行;及为末世一切众生求大乘者,得闻正法,心住正法而行持,不堕邪见。
“汝今谛听,当为汝说”,你现在很专心地听,当为你说。
时,文殊师利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世尊答应解说,文殊师利菩萨奉教欢喜,以及大众默然而听。“默然”是一心专注,亦不扰及旁人,静静地听。这是听法之仪式。各章仪式以及赞叹许可的语句,都与本章相同。
善男子,无上法王有大陀罗尼门,名为圆觉,流出一切清净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罗蜜,教授菩萨。一切如来本起因地,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
“法王”是指佛,法王不是佛的十名号之一,是佛的别名。因为世间一切万法,佛都能够知道而不被法转,于法能够应用自在,所以称为法王。“无上法王”,佛于一切法得大自在,无所障碍,所以称为无上法王。
在藏传佛教有很多法王。为什么藏传佛教会有那么多法王呢?自从莲花生大士把佛教传到西藏后,陆陆续续有不少的善知识到西藏传法,这些高僧大德都没有称为法王。从DB法王开始,才有法王的称号。那是在明朝的时候,中国皇帝要他统治、管理西藏,才赐封他为法王。藏传佛教有四大教派,宁玛派——红教、噶举派——白教、萨迦派——花教、和格鲁派——黄教;这四大教派最初的大成就者——唐朝有红教的莲花生大士,元朝有花教的萨迦班智达,明朝有白教的噶mb,清朝有黄教的宗喀巴大士。这几位大成就者只有白教的噶mb在明朝被封为DB法王,有如泰国国王赐封僧王一样,法王怎么还受人王所治?其他成就者最多只称“大士”,大士是菩萨,不是法王——佛。黄教曾经在清朝统治西藏一段时期,其领袖************也不是法王,被清朝皇帝册封为政、教合一的摄政王,可是现在的信徒却称************为法王。所谓法王,是精通世间与出世间一切法,可是各个教派中的法王只精通本派的教法。法王于法自在,不必学法,但是藏传佛教的法王还要学法修法,于法不自在,只可称僧王或教王。而且,法王还会转世吗?转世后还是法王吗?需要再度拜师学法修法吗?在有皇帝时代,随便封王是要被杀头的,在民国初期没有皇帝了,便有喇嘛自称法王,还有些信徒也就自封自己的上师为法王。我解释这些是为了让你们明白真相,不是为了反对藏传佛教,其实我非常赞叹密宗在修法与知见上的殊胜,也非常同意密宗所说的“视上师如佛”,只是我不同意一些世俗传统。试想观音、文殊只称菩萨或大士,还不敢自称法王呢!
陀罗尼门是梵文,不翻译,意思是总持,即总摄一切,持之不失的意思。“有大陀罗尼门,名为圆觉,流出一切清净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罗蜜,教授菩萨”,佛有一切法的总持,能够总持一切法的法门,叫做圆觉。“圆”是圆满,“觉”是觉悟。这个圆满觉悟的智慧能够生出:一、清净真如;二、菩提涅槃;三、波罗蜜。根据大乘佛法的教导,一定要有这三样教法才是圆满的。小乘佛教只有菩提涅槃、波罗蜜,没有清净真如的教法。唯有对清净真如得不坏信心,菩萨依此才能生死来去无惧;有菩提涅槃,菩萨才能修行成就佛果;有波罗蜜方便,菩萨就能够成就利生的事业。佛以这三种教法来教授菩萨,不是教授声闻。
一、清净真如——万法的真实性:“真如”就是真实不变的意思,“清净真如”即是指一切法的法性真实清净不变。根据大乘的教法,要修行解脱证果,一定要坚决相信,一切法的本质——法性,是真实不变地那么清净。就是说,众生从六根的角度,看到世间有生灭无常变化的种种现象——法相。但是大乘佛教从“法性”的角度看并非如此,它说一切法的法性是不生不灭的清净不变——真如,这才是法的真实性。有了这真实性的知见,才可以谈修大乘。为什么无常不是真实,不生不灭的清净真如才是真实呢?因为以人的智慧,所知道的一切,全是六根所观察得来的六尘境界,六根所知的六尘诸法当然是生灭无常。为何佛只说“诸行无常”,不说“诸法无常”?原来佛为迷惑者从有相的角度说无常的法相——诸行无常,而为觉悟者从无相的角度说清净真如的法性——诸法无我。因为众生迷惑、执著于所知的境界里,佛唯有向众生讲无常、苦等法相,众生才想要出离所迷惑的世间。菩萨就不迷惑、不执著在所知的境界里,知道一切法的本质是清净的,本来没有生灭可得。这是万法皆如此。依据大乘的教法,因为万法的本质是不变的清净真如,才有可能修行,才有可能觉悟。如果一切都是无常,众生想从无常中修行出离这世间,那是不可能的。
二、菩提涅槃——佛果:因为有清净的真如,所以才有佛果可成。所谓菩提,是觉悟;在佛法中,以菩提表示觉悟。涅槃是没有生灭,即是不生不灭。佛法教导众生修行朝向涅槃、解脱生死,但是涅槃并不是从生灭转入不生不灭,而是生灭本来是虚幻的,这生灭无常是六根所知的虚幻境界。因为生死轮回不是真实的,众生才有可能修行解脱,菩萨才能够证佛果,罗汉证得涅槃。小乘的教法说世间是真实的无常,修行人要远离真实无常、苦的世间;但是在大乘的清净教法中,佛不向菩萨讲世间的苦、无常,而是讲一切法本是真如清净不变,就是指真如法性无生灭相,故没有常与无常相。因为众生在真如法性中迷惑以为有生死,而菩萨不迷惑,知道在真如的法性中有种种幻化的因果现象,皆是真如心性的显现,也有可以幻化成就菩提涅槃的佛果现象。
三、波罗蜜:因为发心要成就菩提涅槃,所以菩萨修六度万行——佛道,圆满到彼岸的波罗蜜。一般上可分为六波罗蜜,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大乘菩萨经三大阿增祗劫圆满修六波罗蜜才能成佛,然而本经是佛为最上乘的圆觉菩萨直说的圆觉法门,所以少说六度万行的波罗蜜法门。
“一切如来本起因地,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一切如来发心修行的开始——因地,都是依本来清净的真如而觉悟,不是依出离生灭、无常而觉悟,因为他知道一切本来是清净的,一切都在觉中。大乘如来藏的教法特别强调“一切都在觉中”,即是说众生与佛都是在觉中,但是迷惑的众生认为不是!很多大乘经典,如《法华经》都说众生本来就是佛,但是众生只相信六根的境界,而不相信自己是佛。依一切如来本起因地来说,初发心菩萨必定知道苦与无常是六根境界的幻象,必定相信一切本来圆满清净,都在觉中,唯有此事是成佛的正因。他才会因此生起智慧来圆照,“圆照”就是依本来圆满的智慧来观照这个清净觉相而觉悟,然后才永断无明,方成佛道。依据大乘的说法,一切菩萨应从这个方向来修道,不应学小乘人从苦、无常、无我出离世间来修道。
本经主要是诠释如来藏的经典,凡是阐明如来藏的经典,都会特别强调:一切众生本来就具有如来藏。
云何无明?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犹如迷人,四方易处。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
前面讲永断无明,现在就解释无明的意思。根据佛法说,人与畜生都是众生;还有一些肉眼看不到的,比如鬼道众生、天道众生、修罗道众生和地狱道众生。植物及无机物虽然不是众生,但是有一些鬼神住在其中,佛教称它们为树神、山神等。此外,佛曾经说我们的身体是一个虫窝,这虫所指的就是一些很小的、在人体中活动的细菌,它们也是众生,但是人体上的细胞不是众生。众生与非众生的差别是:凡是众生都有迷惑与烦恼执著,其中最严重的执著是执著有我,然后执著我在相续地生死轮回,这就是众生。你身上的细胞、白血球、红血球都认同你本人,所以红血球、白血球都不是众生。但是被白血球吞食的病菌(细菌)认同它自己是一个我,因此细菌是众生。
“一切众生从无始来”,佛法说,一切没有开始。这有几种说法:一、因缘法无始无终,一切都是因缘幻化,在因缘变化里没有开头,即是没有第一个因。二、生死轮回无始无终,众生分别身心与物质活动时,分别物质活动为生、住、异、灭,分别身心活动为生、老、病、死等时间的概念,而实在没有生灭或生死那回事。三、时间是虚幻的概念,时间的概念是依六根境界而有,离开六根境界就无时间的概念。四、把因缘生灭的相续次第说是时间,有人觉得就算他死了,时间还是继续存在的,他认为时间与观察者无关而是独立相续存在的一个法,其实时间只是观察者对因缘变化的周期概念。比如地球绕太阳一周、月亮绕地球一周、地球自转一周叫做年月日,其实并没有年月日等法;因缘变化有诸法各种因缘关系,其中并没有某个“因缘法”是时间,只是有生灭相续的周期。“无始”并不是指在久远的过去时没有起点,是时间本身不实在而无始。圆觉教法所指的无始,不是太久远而找不到开始的意思,也不是因缘法无始无终而说无始,是指幻化的时间本来不存在而说为无始。
“种种颠倒”,可从我们的身、心、世界三方面来看。我们觉得有自我的身、心与外在的世界,其实身、心、世界分开的感觉是六根引起的错乱,因为不同的众生有不同的六根,对同样的外境有不同的感觉,所以说是种种错乱,执取种种错乱为真实就是种种颠倒。一般上是以常、乐、我、净四种来解说颠倒,然而,上根的菩萨不会执取四颠倒,所以圆觉法门所说的颠倒是指迷惑于圆觉妙心,圆觉妙心本无生死、解脱,颠倒而执有生死、解脱。
“犹如迷人,四方易处”,犹如迷路的人,认错方向,以东为西,故说四方易处。
“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四大是地、水、火、风,就是物质四种状态,地大是固态,水大是液态,火大是热能或能量,风大是气态。我们的身体便是四大的聚合,妄认此身体为我及我的,于是执著不肯放舍,直到不能使用时才放弃,再找一个身体来世间生存,可见身体是世世更换,是暂时的。当心执著这个身体时,它就只能操纵此身;当心扩大到身体之外的四大时,它便能操纵其他物质乃至他身,这便是神通变化。有神通者还可变化一身,多身,乃至分身。另外,也有执取树木为身,乃至执取一块石头为身等等。
妄认“六尘缘影为自心相”,我们所知的一切,其实是六根、六识、六尘的因缘,其中有能知的心与所知的境,心境互相依存,并非有离开境界而独立活动的识在能知。在分别境界时,是前五识在前五根了别外境(前五尘缘影)后,再进一步在内心生起第六识分别法尘里(第六尘缘影)的记忆,我们把知觉(了别)、思惟(分别)、记忆(法尘)的活动当成是能知的心。佛法说,能知的心是一刹那的六识,所知道所思惟的一切皆是概念,皆是被心所知的心中的影像——法尘。当你说 “我明天要去看戏”,这样的心念皆是过去法尘的影像重新组合成的句子而已。但是你说:“那是我的心。”为什么你把它当成心?原来你以为的“我知道某某人。”是心知,其实是你心中的法尘影像在编造故事,并不是能知心去知道某某人。比如我问:“你知道美国的总统是谁吗?”你回答说:“我知道他是谁。”这句话是你心中的影像的记忆说的,不是能知的心说的,心中的影像只不过是能知心所对的心境。是你心中的过去境界的记忆,被重新取出来用,你竟然说:“我的心知道。”佛法说,那不是能知心,是心中的回忆——法尘重新组合成思想词句。
这个迷惑有好多层次:一、境界的迷惑,就如六个瞎子摸象,有的摸到鼻子,有的摸到脚,有的摸到身体……每个人都摸到一部分,就说象是那个样子。我们依根、尘、识来认识所知的境界,以为世间就是如此,六根所知就好像六个瞎子所摸到象的各别部分那样。所以说我们所知的世间不真实,不完全就是如所知那样,这犹如冰山一角,你只看到一小部分,就认为是整座山了。别以为你见到我所见的,我也见到你所见的,就认为真的就是如此,其实你和我的影响是遍法界的,并不仅仅就如所见那样。根据佛法说,这是我们的迷惑,把象的尾巴,或其他部分,当做象的整体来看;二、六根的迷惑,因为众生的六根(器官)不一样,所看到的境界也不一样,好像天人、人、畜生、饿鬼等,把同样的东西看成不同的结果。根据佛经上说,饿鬼看河水是脓血,人看河水是水,龙看河水是可以居住的美丽宫殿。这是因为众生用不同的六根(眼根如一种仪器)来观察世间,比如我们用显微镜、望远镜、射电望远镜等不同仪器来看同一个东西,结果都不一样。不但如此,同样是人的六根,所看到的东西也有差别,比如红色,大家看到的都有深浅的差别。有如我们把底片(照片)拿去不同的公司冲洗,结果冲洗出来的颜色都不一样。眼睛看东西有如冲洗照片,大家看到的都不一样,即光线通过眼睛的神经系统转换,转换后存入我们的记忆。大家所看到的又不一样。三、见解的迷惑,以上的迷惑,再以不同方式的思想语言,去记忆理解和沟通,以及烦恼等造成思维上有偏见,就有种种见解,又更加不一样。根据佛法说,我们六根(感觉器官与分别心)所告诉我们的一切,都是不实在、不真实的,但是我们却认为是真实的,而且还以为大家所知是一样的呢!
譬彼病目,见空中花及第二月。
好像眼睛有毛病的人,竟然看到空中有花;天空中唯有一个月亮,他却看到两个月亮。有如瞎子摸到象的尾巴,不但对于尾巴无知,更妄认它就是象;尾巴比喻虚空及月,妄认为的象比喻空中花及第二月。又如,眼睛只是看到房间里的光线,更认为光线里有广超法师。你的眼睛只能看到光线而不是看到东西本身,光线受六根转换的影响,在转换的过程中已经是空花般的不准确了,而且眼睛的能力有限,很多光线都看不到,这已经出差错——六根所看到的光线已是空中花和第一月,看到光线里头有广超法师更是第二月了。
善男子,空实无花,病者妄执。
空中实无花,更无第二月,只是迷惑的人看出有花以及第二月。此是大小乘佛教解说世间最大差异之处,小乘部派说世间是真实存在,有真实的出世间——涅槃;大乘说世间是迷者妄执为有的水月道场,出世间也是镜里佛事不可得。
由妄执故,非唯惑此虚空自性,亦复迷彼实花生处。由此妄有轮转生死,故名无明。
“妄执”,“妄”是妄想、迷惑的心,“执”是执著所知的境界。因为妄想、迷惑的心执著所知的境界,不但不知道万法的虚空本质,而且还对所生出的花之处产生迷惑。“妄有”是不真实的。因此,就产生不真实的生死轮回,所以说是无明。依据如来藏的教法,没有实在的生死,而是迷惑的人认为有;菩萨了悟生死不可得,不需要出离生死,只要远离迷惑。因为我们的六根所知的一切都不是真实的,所以生死轮回也不是真实的!如果依据小乘的教法,众生是在真实的生死中生起迷惑与烦恼,修行就是放下迷惑的烦恼,然后要出离生死达到真实的涅槃。
善男子,此无明者,非实有体。如梦中人,梦时非无,及至于醒,了无所得。如众空花灭于虚空,不可说言有定灭处。何以故?无生处故。
没有实在的无明、众生与轮回那回事。比如梦中人,在梦中看见种种事物,醒来时知道什么也不可得。所以一切颠倒,迷时似有,觉时犹如昨梦。眼睛有毛病的人看到空中花,眼睛好了就没有了。迷惑于虚妄境界所见到的生灭,不再迷惑时就知道,法生没有实在的生处,法灭了也没有实在的灭处。为什么?因为悟者所见的一切本来就无生。
大小乘佛教对觉悟“无生”有不同的说法:小乘佛教说的觉悟是从“有生”到“无生”,世间有生灭、生死轮回的现象,小乘修行人要在生灭中觉悟,证悟到无生,所以阿罗汉的另外一个意思是无生。大乘佛教说的觉悟是从无生回归无生,一切法本来没有生,既然没有生,哪里有灭呢?所以说“无生处故”。
一切众生于无生中,妄见生灭,是故说名轮转生死。
大乘佛教说:一切众生在本来没有生的当中,心迷惑见到有生灭,如此就妄见有生死轮回。所以佛依众生所见而讲生死轮回,并不是说有真实的生死轮回,是众生迷惑以为有生灭法,此迷惑就是生死轮回,当众生放下迷惑执著的心,就不认为有生死轮回。可是,芸芸众生都想出离真实的生死轮回,却不知轮回是自心的幻化。
善男子,如来因地修圆觉者,知是空花,即无轮转,亦无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无,本性无故。
当一切诸佛在因地开始修圆觉法门的时候,知道轮回生死有如眼睛有毛病的人看到空花,是不实在的,就知道没有所谓的轮回生死,也没有所谓的身、心在受生死。
“非作故无,本性无故”,“作”是用种种方法去修的意思。本经说生死并非有个身、心被束缚而去解脱生死,而是本来就没有生死。修行人要解脱生死,必须觉悟到本无生死轮回,而且觉悟不是从修、从作得来的。这是圆觉法门非常重要的教法:凡是去作、去修出来的,是有为造作的法,是属于因果法,修行人要从因果法中解脱,那是不可能的。
彼知觉者,犹如虚空;知虚空者,即空花相;亦不可说无知觉性。有无俱遣,是则名为净觉随顺。
当修行人知道生死犹如空花,就能觉悟到生死现象的本性是无生死。讲到觉悟,必然产生一个问题:是什么在觉悟?觉悟一定要有知觉的存在,就是要有心在作用,不能没有知觉的心而有觉悟。“彼知觉者”的“彼”,就是指觉悟当下的知觉心,犹如虚空;所以知道空性的知觉心也是空花相。既然证知空花相,也不可说没有这个知觉的心。知觉心的有与无都放下不执著,那样心就朝向清净觉悟的本质。“随顺”是朝向的意思。
何以故?虚空性故,常不动故,如来藏中无起灭故,无知见故。
为什么有无的见解都放下,是随顺觉悟?因为觉悟的清净心与虚空性一样,没有本体——性空,“常不动故”,什么是动?佛法说,任何东西有生灭、有变化,都叫做动。“不动”是指没有生灭变化,即是当净觉的心觉悟到一切无生的时候,它知道一切都没有生灭变化,觉悟性空必当离一切知见,所以知觉性不动。
佛教各宗各派都在建立自宗的因果道理,说到心是如何地在因果变化时,大乘教法中有两种解释:一、唯识学者用阿赖耶识来解释:他们说众生有各自的阿赖耶识,业种子被收藏在阿赖耶识里,个别的阿赖耶识里的共业种子因缘成熟了,就变成大家现前共识的境界,没有外在的因果。二、用如来藏来解释:它说一切众生都具有佛的一切智慧功德,称为如来藏,本来无人我的如来藏不属于任何人的,如来藏的本质是一种智慧光明,在光明中显现出种种境界、种种因缘变化,所以一切因果变化,就是如来藏所幻化出的,如来藏非一非多,根本没有唯识学者所谓各有各自的阿赖耶识,不但没有业种子被各别收藏,也没有各自的业种子一起成熟变成大家共识的种种境界。只因众生执取幻化为实,认为是我、是法、是世间……所以说各别众生有各自的阿赖耶识。
“如来藏中无起灭故”,在如来藏的显现中,没有一个法生起来,也没有一个法灭掉,没有一个法的存在。为什么呢?“无知见故”。凡是认为有生灭,有法的存在,都是执取外相而生的知见。就是说,世间一切境界是如来藏的显现,众生执取它而感觉到有六根、六尘、六识的因缘作用,然后众生再进一步用六根、六尘、六识分别这个世间。
现在让我们一层一层地了解:如来藏是万法本具的光明智慧,在光明显现中的万法本来无相,没有所谓的大小、范围、方位,没有所谓的某一个法是在什么地方,但是众生在它所显现变化中迷惑,执取法相,执著在显现变化中有万法、身心、世间的作用,更进一步在显现里面执取身心为我,以身心来辨认这个世间。有些经典比喻说:佛变化出一个化佛,那个化佛会变魔术,又再变化出另外一个人;即是真正的佛变化了一个化佛,这个化佛也能够变化出另外一个人。在这个比喻里,如来藏有如觉悟的佛,所幻化出来的迷惑身心有如化佛,由迷惑的身心产生我的知觉,是化佛变出来的人,你用化佛所变现的我去辨认有我以外的东西,而产生知见,如此一层一层地迷惑。
“无知见故”,依如来藏的教法,万法及众生的心的作用遍世间一切处,其中没有世间、空间、物质这回事。如来藏中没有实在的某个业种子及业果报,因为“无起灭故”。
可是众生执著有我及身心、境界等,执著万法中的六识为心,然后依六识去分别其余的法为境界,由于依六根而生的六识分别心不遍知一切法,于是分别有你、我、他、万法等种种生灭知见。所以说一切知见是迷惑于六尘、六根、六识而妄有,若不迷惑于根尘识则本来无知见可得。况且,依六根等所知所见的一切,本来就是法界(如来藏)显现,本来不必任何知见,就能知法界全体显现,所以说无知见故。
有知有见者,必定以六根境界为所知所见,并迷以为实。比如:大和小,物质和空间,时间等的知见。人类认为有人在世间里、有我的身体、有我的心念,一些鬼道众生生活在和我们同样的空间,它们跟人的物质不同,虽然和我们相处在一起,我们不知道它们的物质,它们也不知道我们的物质。这是我们迷惑、执著境界的现象,现在科学比较昌明,比较容易解释这种现象。以佛法来说,我们身上的物质重量跟天人的是不一样的,天人很高大,但是身体的物质重量是很轻的,所以天人很轻。人类身上的细胞都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有原子核,原子核之间的距离是原子核大小的几千倍,我们身上数不尽的原子,就有数不尽的核之间的空间。就是说,我们身上的空间是非空间的物质体积的几千倍,同理可见在世间的空间千倍于非空间,但是我们看不到,以为它们之间没有空间,不能穿过去,这就是迷惑于物质实有的知见。然而某一类众生能够看到它们之间有空间,就可以穿过去。我们以迷惑所见建立种种知见道理,比如大和小,我们看到很小的东西,在某些众生看来是很大的;我们认为很大,而它们却认为很小。佛经里记载:有一次,阿修罗王与忉利天的天主——帝释作战,阿修罗王打败,率领整支战败的军队逃亡,躲进莲藕孔里。在我们人类的境界里,莲藕孔是很小的,但是在它们的境界中,莲藕孔并不小。除此之外,佛经里说的山神、水神等类众生,能够住在人类认为很小的地方,甚至佛在戒律中制定,比丘不可以拔草,佛说有时这样会破坏鬼神村。意思是说,可能有一群鬼神住在被拔的草丛里,我们看到是很小的草丛,但是它们并不嫌小。由此可见,它们有它们的境界,人类有人类的境界,大家的境界都不一样。所以说凡夫迷惑于所知的境界,并且认为那些境界真实不虚,其实,这一切都不实在。《华严经》中说:一座须弥山可包含芥菜籽,但是芥菜籽那么小,也可包含整座须弥山。这就是有关境界不同的问题。再者,佛能够在一个毛孔中放光,光中显现一个佛的世界的变化,这是佛的境界。依如来藏的教法,这些种种的境界是如来藏的显现,迷者见到都是因缘幻化,进一步在里面执著,认为某一部分所显现的法是我,认为某一些法在某个范围里活动,认为所执取的法是实在的,这就是有知有见的迷惑,如此就形成障碍,障碍了自己的能力。正如这一堵墙壁本是心所幻化,对心来说是无碍的幻化,可是我们执取六根的境界,在人类的境界里,那是有障碍的,于是大家就穿不过它。
现在让我再进一步阐释如来藏。如来藏中的“如来”是指佛,含有不动、清净、觉性的意义。“藏”具有收藏之意,诸佛所有一切功德都藏在其中,名如来藏。当我们听到如来藏的时候,往往误会它是某某东西;如来藏并不是一个有范围及方位的东西。当我们听到如来藏这个法时,都会犯上错误——总是用时间、空间、物质或心念等等来认识它。依据如来藏的教法,心认识境界的行为不过是如来藏的显现,在里面没有你以为真实的过去、现在、未来,空间有多大等事。有人认为如来藏遍一切处,这就是用空间的思惟来想象如来藏,但是依据如来藏的说法,没有空间这一回事,他竟然用空间的思惟来想象如来藏遍一切处,那就错误了。为什么众生有空间的概念,是因为众生迷惑于如来藏显现的妄心妄境现象,妄心执著六根所见境界里有空间,然后反过来在空间里找本体——如来藏,结果不见如来藏,所能找到的全是如来藏的幻化而已。
依据如来藏的说法,遍一切处中的“一切处”的见解,是“处所的知见”造成迷惑。因此,并不是如来藏遍一切处,只能说是迷惑于如来藏显现而有“遍一切处”的概念。如果你说:“一切众生都具有如来藏。”那你就如此类推地说,如来藏遍一切众生的心,那也不对。因为依据如来藏的说法,一切众生也不是实在的,不是真的有如来藏在众生的心里。那是你用众生、用心来看如来藏。因此在如来藏的论典里说,了解如来藏的人可分成好几种:一、凡夫看到的如来藏显现,就是我们眼前所看到的时空万物的生灭变化;二、菩萨看到的如来藏显现,就是心的幻化而已;三、佛看到的如来藏显现,就是一片光明,没有所谓心的幻化——佛没有产生任何知见。因此,与如来藏相关的佛法义理,一定是佛为大菩萨所诠释的圆满教法。
依如来藏的说法,我们所知的一切法,是如来藏的智慧光明显现。因为万法的本质是智慧光明的清净法界,一切佛从此而觉悟、解脱,所以把清净法界称为如来藏。在其他经典里称为自性清净如来法身、自性清净心、自性清净藏。
接下来,我以业力因果来说明如来藏:法界光明所显现的万法,没有所谓的有某个法在某个范围,是我们众生的心迷惑、执著,就产生有法、有范围的现象,认为里面有因果、众生、轮回的现象。其实,从六根观察如来藏的光明显现,所见到的幻化因果是不可得的,因为凡是一切因果法则,就是迷惑、执著的心的法则。依佛法说,如果佛也在因果生灭中,那是迷惑的错误见解。根据如来藏的说法:“如来藏中无起灭故”,是我们迷惑于根尘识,见到有法、有生、有灭,而一切法本来没有生灭。没有生灭的道理我们大家都没看到,可信吗?其实世间的因果现象,是业力互相因缘作用而成为因果,业力就是心的力量,以如来藏的说法,此心就是如来藏,没有一个法是在如来藏以外作用,所以没有一个法能够摆脱另一个法的影响。换句话说,每一个众生都在互相影响对方,没有任何一个是独立在互相影响之外,因为万法都是如来藏所显现。比方说,迷惑者有各自的业力因果,但是以如来藏的说法,业力因果是如来藏的觉性显现,是无人我的,都有觉性的功能,它不能离开如来藏而独立存在。因为如来藏是圆满的觉性,所以你的业力因果也跟我有关系。这个业力因果的互相关系,不可以说你的业力因果独立行动而与我无关。这与唯识宗的说法不一样,唯识宗认为每个人有自己的阿赖耶识。那么,如来藏是共有的吗?
如来藏不是各自有或共有的,本无人我的如来藏怎么会有人能拥有呢!只是如来藏的幻化中有一类相连串的习气执取有万法,更执取万法中有人我,于是佛说无量连串习气的聚合执取有我,称为有我爱的阿赖耶识。犹如无量的水聚合成瀑布,只是一串串水珠个别成串,每一串水珠相互不相干;阿赖耶识中连串旧习气也是个别成串,每串习气互不相干,比如嗔的习气随缘同类相续互相成串,嗔与贪的习气不相成串,贪与嗔的习气是个别生起,习气不是我也不是我的,只是本无人我的业习依因缘而业习各自串习罢了。佛虽说无量习气执有我而聚集成为阿赖耶识,但是佛不曾说如来藏所显现的业习是众生自有或共有,因此对于凡夫,佛把如来藏说成是万法性空的缘起有,对于菩萨则说是智慧、光明大乐的自在幻化。
所以说,业力的寂灭就是小乘对如来藏的理解,阿赖耶识就是大乘唯识宗对如来藏的理解,缘起性空就是大乘中观派对如来藏的理解。
一切法皆具有觉性,因此从有情的角度来看觉性,就说众生都有佛性。佛性论者进一步以众生能成佛这一点来说佛性,可是并非一切法都能成佛。能成佛的佛性,就是大乘佛性论对如来藏的觉性的理解。但如来藏的真义是说,一切法都是具有觉性的心所显现,烦恼众生与佛皆是所显现的法。如果执取觉性与烦恼、众生等分离,而进一步说烦恼的众生必须具有佛性才能成佛,这就有很多过失:具有佛性的众生都已经是佛吗?众生有佛性为何还迷惑?若成佛是从迷向觉,那么,是不曾迷惑的佛性从迷中觉悟成佛?还是迷惑的烦恼心从迷中觉悟成佛?关于这一点,首先要了解觉性是不分彼此的,众生所知道的迷惑、烦恼、迷者、觉悟、觉者、心、法,这一切法都一一遍满十方。以一般大乘的说法,大家的心都在互相影响,互相为因缘。以如来藏的说法,所有的法是有觉性的,都互相知道对方。为什么呢?
如法界性,究竟圆满遍十方故。是则名为因地法行。菩萨因此于大乘中发清净心;末世众生依此修行,不堕邪见!
“法界”的解释有二:一、十八界中的法界,是六根界、六尘界、六识界的最后一界,此法界就是法尘,它只是个人的记忆境界;二、一切万法都在法界里,世间的一切万物——心所知的一切法,就是法界的范围,它包含了十八界,其实这样的法界就是如来藏。这样的法界观只出现在大乘经典中,而如来藏这个名词只是出现在专讲如来藏的经典里。这是大乘教法对法界的另外一种诠释,在小乘教法中所没有的。如此的法界并非科学家所说的宇宙,此法界包含了物质、心念、智慧,乃至诸佛的一切功德。
“如法界性,究竟圆满遍十方故”,什么是法界性?就是一切法究竟圆满遍十方故。在法界中,任何一个法都圆满遍十方,任何一个法,都包含其他的法,这是法界的性质。没有一个法在法界以外独立存在,任何一个法就是整个法界,就是《华严经》所谓的一即一切。
在此我以万有引力来说明圆满遍十方的法界性:
地球吸引月亮,月亮吸引地球,其实是地球吸引着月亮上所有的物质,月亮上的每一个东西都被地球吸引;月亮吸引地球,是月亮吸引着地球上所有的物质。反过来说,地球上的每一个物质吸引着月亮。进一步可以说,地球上的每一个物质吸引着月亮上所有的物质。换句话说,你身上的每一个细胞都吸引着月亮;月亮上有无数无量的东西,你身上某个细胞吸引着月亮上无数无量的东西。也就是说,你身上小小的一个细胞,影响着无数无量的东西,影响整个月亮,整个地球,整个太阳,甚至整个三千大千世界,那么,三千大千世界的任何一个东西也影响着你身上小小的细胞。可见你的一个小小细胞,它的影响是无穷无尽,没有界限,遍十方的。从物质作用遍十方,证明法界性也是如此圆满遍十方。
若以因缘来看法界性:
世间的任何一个法,它的因缘力量都互相影响作用,是没有界限的。可是人凭眼睛来看,只看到某一部分而已,如果科学家用仪器来测量,将发现物质互相影响而产生的波是没有界限的。世间的任何东西,它们的活动对其他物质的影响,很多是我们所不知的。实际上,它们是影响整个三千大千世界,谁也不能跳出谁的影响之外;即是一个小小的法,其影响就遍十方。
为什么这世间万法互相影响是遍满十方呢?原因是一切法互相因缘作用,谁也逃不出谁的影响,万法互相作用是依因缘不是依方位,而且这个十方是不实在的,是我们迷惑的知见以为有空间。虽然我们迷惑见到空间,但是在空间的迷惑里依然地谁也不能跳出谁的影响。万物间的万有引力就是个证明,谁也跳不出谁的影响,所以你就感觉到万有引力遍十方。如来藏中的每一个法,就包含了整个法界,因为每一个法的影响大到整个法界,谁也不能分开是谁的。 以如来藏的觉知,即万法一如地遍法界而无独立的一个法存在,所以也没有法生灭,即如来藏没有知见,没有凡夫所知所见的种种差别。
“如法界性,究竟圆满遍十方故,是则名为因地法行”,菩萨在修道的过程里要觉悟到:我们的心性——法界性,法界中一切万法互相影响,没有界限,不是我们所见的你、我、他这个样子,众生的业力也是一样。不只如此,在业的影响中,有所谓的圆觉——觉悟,也是遍满十方,依此知见发心则名如来因地法行。佛经有载,以佛的智慧、佛的能力,能够知道三千大千世界某一滴雨水,怎么来,怎么去;佛有能力知道那滴雨水如何受到三千大千世界的影响,也能够从中知道三千大千世界。就是说,佛的圆满觉悟有如法界性一样,遍满十方。
“菩萨因此于大乘中发清净心;末世众生依此修行,不堕邪见!”一个修菩萨道的行者,要从如来藏圆满遍十方这一点来觉悟,因此于大乘中发清净心,此处的清净心主要是清净的大乘知见。菩萨若认为这世间有生灭,要脱离生死轮回,就是菩萨心不清净;在大乘中的清净发心,是一切法没有差别性,本是一心法界,就是如来藏,本来圆觉。“末世众生依此修行,不堕邪见”,如果末世修大乘圆觉法门者,依此修行,就不会堕入二乘的断烦恼、出生死的不清净见,及大乘唯识宗的转迷成悟不清净之见。以如来藏的说法这二种见都是不清净见解,因为见到有不净的法而期望清净。菩萨于大乘中发清净心,所见一切皆清净如来藏的显现。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佛说偈语以摄上面长行的意思,以下所有的偈语都相同。
文殊汝当知, 一切诸如来,
从于本因地, 皆以智慧觉。
了达于无明, 知彼如空花,
即能免流转。 又如梦中人,
醒时不可得。 觉者如虚空,
平等不动转, 觉遍十方界,
即得成佛道。 众幻灭无处,
成道亦无得, 本性圆满故。
菩萨于此中, 能发菩提心;
末世诸众生, 修此免邪见!
文殊菩萨你应当知道,一切诸佛在开始修行——因地的时候,先以智慧来觉悟,然后才去圆满佛果。此智慧就是指圆觉,即是觉悟到一切法本来就在圆觉之中。“了达于无明,知彼如空花,即能免流转”,彻底了解无明的真相——本在觉中,知道无明有如空花,就能免除无始以来的生死流转。因为他知道空花是不实在的,就看到生死流转也不实在。“又如梦中人,醒时不可得”,好像一个人在梦中见到种种东西,当他醒时一切都不可得。
“觉者如虚空,平等不动转”,觉悟者知道世间一切能知的心、所知的法,有如虚空,本来平等,本来没有生灭变化等摇动性。就是说,众生迷的时候,就见到有生死、有世间,这一切都属于动转;而觉悟的人就知道有如虚空,一切平等。“觉遍十方界,即得成佛道”,如果修行人的觉悟圆满而遍十方界,就能够成佛道。上次我讲到,阿罗汉只觉悟到其所存在的世间、空间的一切无常,不再执著了;菩萨的觉悟不只如此,还能够知道他方世界的种种变化;佛的圆满觉悟遍十方界,无所不知,即没有了所知障。
听到这里,有人要问:“如来藏也是性空的,只说般若性空的道理不说如来藏可以吗?”答案是也可以也不可以!对小乘人可以只讲空性便能令他觉悟寂灭,但是觉悟空性未必知道诸佛的智慧及其境界,所以佛对菩萨进一步开示如来境界——圆觉妙心。”可以这么说:当一个人执取中观为究竟而如来藏为方便说,他往往忽略“是智慧(般若)证性空”,他不了解般若本来圆满具足,缘起空性是依有相境界而建立的无相义理,无法说明如来的无相境界——光明、平等、清净、圆觉遍满。法界本圆觉是如来的无相境界所知,是诸佛一切智的因,也是众生自以为迷惑的因;众生迷惑于圆觉妙心的显现,执取显现为缘起的有相世间,对那些执取有相、有缘起、有因果者,佛说诸法缘起性空来引导他觉悟无相。
“众幻灭无处”,世间的一切幻化消灭,并没有一个消灭处,因为生与灭都不是真实的。“成道亦无得,本性圆满故”,修行人真正觉悟(成佛道)遍十方界,并没有得到任何东西,因为本来圆满具足。同时也没有成道的人,没有成道的道果,是本性圆满故。本经所指的本性不是指佛性,也不是空性,而是指一切法遍十方界的本性——觉性。其实十方界是心的显现,众生在这显现中感受到的时间、空间、物质等等现象,都不是真实的。我曾说过,任何一个法其影响力都遍十方。意思是说,任何法的本性就是觉遍十方界,然而众生执著认为那个法存在在某个位子,保持在一段时间里,这是错误的。同样地,由于不了解圆满觉性显现一切法,迷惑者执著有众生去成佛,于是认为众生与佛皆有佛性,乃至无情也有佛性。
“菩萨于此中,能发菩提心”,修菩萨道的人对于觉遍十方界深信不疑,由此而发菩提心。为什么要强调这一点呢?因为菩萨必须先认识到一切法本来觉遍十方界,然后以此智慧而觉悟、发菩提心;修解脱道的行者认为世间苦,要出离,就从世间苦、空、无常、无我来发菩提心。“末世诸众生,修此免邪见”,如果未来世的一切修大乘的众生,从觉遍十方界的知见来修道,就不会堕入邪见——自以为大乘人却持不能成佛的二乘苦空等见。
关于邪见,大小乘佛教有不同的范畴:小乘教理中以常、乐、我、净是邪见,无常、无我、苦、不净是正见;大乘教理中说常与无常都不是正见,因为常与无常的见都是迷惑者所见,本来无相的幻化中,无常亦无无常。大乘法的真正的正见是“一切法本性清净圆满”,也就是本经中说的“一切都在觉中”,你认为你是在迷惑中,本经却说你是在觉悟中。
以圆觉法门说,如果你不在觉中,你不会来见我,我不会见你。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你所执取的业知道今天来见我;在我所执取的业也知道今天去见你。现在科学家从羊身上,割切出一些细胞组织,培植出一只克隆羊(复制羊)与原来的羊一模一样,那块细胞知道它将来是一只羊,当然那块细胞也知道它原来那只羊的样子,虽然细胞不是众生,你身上的每一个细胞都知道你是谁,都认同你。不只是细胞,你身上的一切都知道你是谁,这就有如一支军队去作战,所有的士兵都要知道总司令要做什么,按照他的指挥去做。我现在讲了这么多话,同时头和手做了很多动作,我身上的细胞都要知道,迅速地配合我的意志去反应,这真是不可思议!它们如果不知道互相配合,我就不可能讲话。同样的,在我所执取的业里,它在前世就知道今生的妈妈在哪里,一切都在觉中,所以今生我能在茫茫人海、业海中到她那里投胎,但是我们执著认为现前的六根境界里有我,认为现前的活动才是我的活动,于是不知我与佛一样觉遍十方,这样就认为有一个我在迷惑了,而事实上本无我,一切本在觉中。
我们要弄清楚一切法的本性,在大乘佛法中,一切都讲心,但是,有好几种心的说法,其中在本经中所讲的心是法界的觉性,称它为圆觉妙心。其实本来也不应该称为心,它是“觉”,圆觉的“觉”,但是以人的见解来说,凡是知觉都叫做心。说到“本性圆满”,千万不要认为有不同的法各别都本性圆满,在这里的本性圆满是一切法之间,互相含摄不可分割地互相的关系,它们之间没有一定的界线,此圆满遍十方,也遍一切心,一切心和一切法都没有差别,这就是所谓的“一心法界”。大家同一的性质,在同样的知觉中,叫做一心法界。当菩萨认识到这一点,于是不惧生死不爱涅槃,就不会想要从世间求自我解脱,他必定会生起广大心及悲心,涵容一切而最终觉悟到平等圆满的一心法界。正如经文所说的“菩萨于此中,能发菩提心”。
因为本经是宣说如来藏的经典,希望大家对如来藏有更深的了解,必须提到一部论著,此论深深地影响中国佛教对如来藏的看法。如来藏的教法传到中国,有不同的解释,其中有一本专讲如来藏的论著——《大乘起信论》。这部论著标明是马鸣菩萨造的,但是有人说不是,甚至有人说是中国人伪造的。《大乘起信论》中所说的如来藏,将一心分成二门来讨论:一、从众生心的本性不生不灭义,立心真如门;二、从众生心的流转还灭义,立心生灭门。关于生灭,我要提醒大家,当众生迷六根境界为实有,佛说生灭无常来开导众生,不可由此而说有一部分的如来藏是有生灭的,只能说迷惑时以为如来藏是有生灭的。在本经中说:“虚空性故,常不动故,如来藏中无起灭故,无知见故,如法界性,究竟圆满,遍十方故。”意思是说,在如来藏中是没有生灭的。为什么呢?因为它没有种种生灭的知见,有如法界性,一切万法都有相同的性质,就是其本质是空的如来藏,有时把它叫做真心,是究竟圆满遍十方的觉性,而且是常不动,没有生灭的现象,但是众生迷惑,见到有生有灭。
如来藏中没有生灭,并非什么都没有,因为每个法都是觉性圆满遍十方,互相影响世间的一切,是不可分割的。因此,你不可以说某个法从这边消失,因为生灭相是众生执著有法从某个地方出现或消失,才会认为这个法存在不存在,如果了知万法本来圆满遍十方,就不会有所谓某个法及它在哪里的分别了。这也就是“如来”的真义,即无生灭、无彼此而来,一切众生也是如此。在所有大乘的教法中,都认为生灭的世间不是真实的,迷惑世间是实有的众生却认为世间是有生灭的,所以迷惑者的修行就是要出离生灭的世间。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