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讲记(连载五)云端佛学
时间:2016-08-25 02:14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网络 点击:
次
般若文海,佛经、古大德著作、佛教文集、精华集、法师开示、念佛感应、因果报应等,一部适合现代人阅读的佛教文集。
四、概括《心经》的法义
整部《心经》的心要就是开篇不久的两句话:“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接近结尾的地方还有一句话:“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这说的是般若波罗蜜的作用。弘一大师把这两句话的意思集成一副对联:“能除一切苦,照见五蕴空”,正好是《心经》的核心。我们若能掌握了这两句的内涵,也就把整部《心经》学会了。
概括了《心经》的法义之后,再来简单描述一下《心经》的结构内容。
《心经》中说,有一位能观的人,就是观自在菩萨。佛教经常讲“能”、“所”,“能”是指从我们自己来说能够做什么,所是指我们观察、思维、考虑对象。能所关系也就是自他之间的关系。
谁观呢?观自在菩萨观。他用什么智慧观?用深般若来观。他观照的是什么?观照的是诸法的实相,也就是空相。他破除了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十二因缘、四谛、智、得,也就是说连菩提果都破除了。把这些全部破除的目的就是要断除法智执。通过观诸法实相,证得了涅槃,得到了无上正等正觉,这是观音菩萨的境界。三世诸佛都是依靠甚深的般若观慧,相应无所得的实相,而得“一切智智”,也就是佛的智慧。
关于什么是空相,后面我们再具体解释。
观音菩萨如此观照能够起什么作用呢?这个问题很重要!修行不是为了观而观,要派得上用场才行。作用就是“能除一切苦”。
菩萨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法门的时候,忆念利益一切众生。他用深般若了知世间的一切法,也就是通达一切事物的真相,目的是度脱一切众生,所以他的功德超过声闻、缘觉二乘。二乘人断了我执,却未断法执。大乘的菩萨则已经证得人无我、法无我。不仅如此,更重要的是,菩萨把大智和大悲配合起来普度众生。
如果一个人有智慧,但是不把智慧落实到慈悲上,那这种智慧也是自私的,甚至可能成为盘剥别人的工具,它也成不了真正的大智慧。所以智慧和慈悲必须双运。
我们知道观音菩萨是一位大慈大悲的菩萨。那么被称为“智慧第一”的菩萨是谁呢?文殊菩萨。学佛的人经常说:观音菩萨救苦救难,文殊菩萨智慧第一,普贤菩萨广大行愿广大,地藏菩萨誓愿弘深……那么,大家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为什么《心经》的内容作为《大般若经》的核心,开示甚深般若,不是文殊菩萨宣说的,而是观音菩萨宣说的?这就是今天为什么要讲观音菩萨与《心经》的关键所在。明白了这个问题,才能真正理解《心经》的心要。
太虚大师告诉我们:“因为观世音菩萨有般若的智慧,照见五蕴皆空,所以能救苦救难。平常人执五蕴为世界、为我,就不能照见五蕴皆空,有自、有他、有人、有我。要能照见五蕴皆空,则人我是非皆能消除。真正做到无人无我,则能以众人苦难为苦难,这样才能成就大慈大悲,才能成就大公无私的伟大人格,发挥救苦救难的作用。”这话讲得太妙了,揭示出一层因果关系。观音菩萨做到了无人无我,因此他能够以众生的苦难为苦难,生起了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而我们平常人总是觉得我是我、你是你,你和我不是一体,我的东西很难分享给你,你的苦难我也体会不到。
想做大慈悲的事业,必须学大智慧。没有大智慧,就无法行大慈悲。同样,空有大智慧,不行大慈悲,大智慧也不起多少作用。所以,观音菩萨对舍利子宣说了这么一部般若的心要。
观音菩萨救济众生,说明空性与慈悲有关,我们首先要理解这一点。很多人不理解空性,以为所谓“空”就是什么也没有或者什么都不要,那还谈得上什么救度呢?其实这种想法是落入了不正确的断见。佛教讲“空有不二”、“真空妙有”,其中的“空”和“真空”指的是大般若,“妙有”就是救度众生的大慈悲。
(待续)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