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上可知嗔心是吾人遇到违背自己意愿之事物时所产生的一种嗔恚、憎恶心理。通常表现为忿、恨、恼、嫉、害等种种形式,又为三毒之一,实为吾人修行中之最大障碍,也是最难对治的。如上文《大智度论》中就有说到:“嗔恚其咎最深,三毒之中,无重此者;九十八使中,此为最坚;诸心病中,第一难治。”〔23〕因此吾人欲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必须依法断除之。俗话说:“治病须寻根,断根方可治病。”所以,吾人要除己嗔心大病,还须追寻此病生起之根源,再以法药除之。
(一)修无我观—— 我执嗔之本,观幻除此根1.幻身无我
探索嗔心发起之根源,不难发现,吾人之所以爱起嗔心、耍小性子,都是因为太在乎自己的声誉、面子以及得失之心了。所以即使是为了鸡毛蒜皮点的小事,为了自己这个颜面,也要和人争个你我高低,其实无非是自己强烈的我执在作怪罢了!即是把自己这个色身当成是实有、不容侵犯的。所谓顺我者喜之,逆我者嗔之,由此给自己的人生招致了极多的违缘,为自己修行都造成了极大的障碍。
其实就吾人现在之色身而言,只不过是由四大五蕴等诸法假合而成,其中包含者诸多色法、心法。离开这些精神与物质,觅我实不可得。又从时间上看,我们这个身体从生至死,中间要经过幼、少、青、壮、晚、老等阶段,而每分每秒都在新陈代谢,一生当中人体细胞不知换过多少次,所以经历几十年的风霜,少年时自己光滑细腻的脸到老便变成鸡皮了。由此可知昨日之我非今日之我,今日之我非明日之我;少年之我非青年之我,壮年之我非晚年之我……吾人之色身时刻都在生灭变化之中,虚幻不实,哪有一个永恒不变的“我”可得?那我们又为谁而嗔呢?
如是观察,当我们在遇违缘,与他人发生不快而心里刚要失衡时,就要马上反问一下自己:是谁在生气、生气的是我吗?是谁在惹我、惹我之人是实在的吗?如此层层观照,因为自己心念不再执著烦恼,所以嗔火自然也就不再生起。
2.虚名无我
名字,可以说是导致吾人喜欢生嗔的另一个因缘,虽然我们都了知自己的名字是父母所起,只不过是一个方便人我交流的代号而已,但还是死死的执著不放,认为就是我、我所。如果听到有人对我们这个代号加以非议、诽谤的话,我们立刻就会感到不舒服,产生不良的情绪,甚至会火冒三丈。百法之中早就告诉过我们,名字之中是找不到“我”的,他只不过也是个缘起法,他可以随着因缘随时随地更换,比如自己在家时小名、学名就有好几个,出家了又换了法名法号。所以,一个人是可以有多个代号的,而我人只有一个,故名字也是虚幻的,是无我的。既然如此,我们又何必为自己这个虚幻不实的代号而起嗔心呢?
因此,当我们再听到有人非议我时,可以作如上的观察,我们的生命是由五蕴组合而成的“假我”,而非议我的人及其所非议的语言亦都是虚幻不实的,只是在此时、此地、此因缘之下,他非议了吾人这个假我色身幻化的虚名而已。如果吾人不再执著这个假我、我所,不起嗔心去受取,此非议与我又有何干?他又如何能伤害到我?如此吾人之嗔心自然就不会生起了。
(二)修慈悲忍辱观——心若无嗔慈成就,勤修忍辱入贤堂《华严经》修慈分中有云:
我若多嗔及怨结者,十方现在诸佛世尊皆应见我,当作是念:云何此人欲求菩提而生嗔恚及以怨结?此愚痴人,以嗔恨故,于自诸苦不能解脱,何由能救一切众生?〔24〕
《决定毗尼经》中也说:“宁起百千贪心,不起一嗔恚,以违害大慈莫过此故。”〔25〕因此,吾人志求大乘,还应以慈忍对治自己的嗔心。
1.修慈忍成就大悲心
慈悲忍辱可谓对治嗔心的最佳良方,如《法句经》中有云:“于此世界中,从非怨止怨,唯以忍止怨,此古圣常法。”〔26〕也就是告诉我们要以因果观、慈悲观去修忍辱,以对治自己的嗔心。即从三世因果来看待别人无缘无故对自己的毁辱以及迫害等,再以偿报业缘和慈悲心来对待之。也就是从观念上相信是因果的关系,观察自己之所以遇此因缘,可能是因也可能是果。如果是因,我不需要还报,他造的因,我还报给他,他痛苦我也更痛苦,何苦来哉!如果是果,我应该要接受,不需要再还报,还报时又变成了双重的受害,重重无尽。如是因果循环, “冤冤相报何时了”!并且制造迫害的人已经造了恶业,将来必食苦果,非常可怜,吾人应悲愍之,为作福业,正如《万善同归集》卷下所言:“慈云既润,嗔火潜消。”〔27〕更要忏悔自己的业障,将自己所作一切功德回向给他,愿与其解怨释结,愿其早日蠲除罪业,早成佛道。如此修学,吾人即可将逆缘转为道用,自他了脱有望。
如果吾人能深明因果,以因果观及慈悲心对待一切逆境,那么吾人在遇缘对境之时即能以包容之心去谅解他人,嗔恨心也就不会生起了。而且会甘心情愿地接受之,而生起“牺牲小我完成大我”的一种智慧,扩大自己的心量,远离私我的爱憎。乃至于自艾自怜的心态,也能做到以大局为重,换得他人及团体的成就。所以,对境无嗔而能慈悲忍辱,不但能降服心中的嗔怒,更能成就吾人真正之大慈悲心,利乐有情,拔苦无量。
2.圆融处世之良方
俗话说,人有敬怕的,没有吓怕的,因此如果当境界现前时,吾人要以慈悲心去容忍别人的缺点和错误,懂得理解和包容,以宽广的爱心去化解所有的冤结。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不喜欢别人对己无礼,推己及人,别人自然也如此。所以怀慈忍之心、怀欢喜布施之心,处处先为他人着想,则退一步海阔天空,即给自己以及他人充分的时间去调整反省,如此也不会因为一时的冲动,为做出不该做的事而悔恨了。正如雪公老人告诫嗔怒之人:“对己着想,我是菩萨,应起觉照,当行忍辱;对他着想,尔乃痴汉,应起悲心与以原谅。再急用一句洪名,当作金盾,绵绵念去,压住嗔心。不然他痴我嗔,一同堕落。”因此认识到嗔心的祸患,而修慈忍以对治之,不仅能成就自己宽阔的胸怀、豁达个性,而且还会化干戈为玉帛,化暴戾为祥和,解冤释结,广结善缘。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