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间,智者大师“于天台栖隐期间,讲述此经《流水长者品》,度化渔民,并立放生池”。因此可知,大师的放生思想正是在天台山栖隐期间所形成。《金光明经》为天台五小部之一,也是智者大师十分重视的经典之一,其曾深加研究并对众讲说,并著有《金光明经玄义》和《金光明经文句》两个疏解本(由灌顶记录整理)传世。而智者大师的放生思想,很大一部分程度也应是受到《金光明经·流水长者品》中流水长者子救鱼放生的典故影响。
(二)、智者大师放生思想的具体体现
智者大师的放生思想,于其著疏中多少也可以了知。如《维摩经略疏》中云:“放生止杀得未来命坚。”[22]护生放生将有获得未来命坚之善报。又《智者遗书与临海镇将解拔国述放生池》中云:“贫道反复九思,徘徊三省。北方人士,寿长有福,岂非慈心少害,感此妙龄。东海民庶,多夭殇渔猎,所以短命贫窭。乃是世间现见,可为鉴诫者也。今若断三归之命,养五阴之身,斯则废净土之华业,起无边之重过。事既反常,恐非养生之术。余州镇防,不边江海,既处高原,采捕无地。未闻亡身他境,带病还乡。岂复必须水族以资身命?直令采捕,尚乃非宜。况有毁他放生,以给军士?”[23]在对解拔国的劝诫中,大师对比分析了北方人士寿长有福和东海民庶多夭殇短命的原因;说明了余州镇防,不边江海,没有水族也可以资身养命的事实;并举例说明放生现世所感的果报利益等。
另外,《金光明经文句》中云:“十善中,一一善皆具足止行,不杀止善,放生是行善。”[24]《法界次第初门》中亦云:“不杀生即是止善,止前杀生之恶行;善者当行放生之善也。”[25]可以知道大师对于止善与行善的认定,大师认为放生乃行善之举,而不杀生即是止善。
对于智者大师放生思想的具体体现有以下几点:
1、买断簄梁,悉罢江上采捕
据灌顶(561—632)《隋天台智者大师别传》载:
天台基压巨海,黎民渔捕为业,为梁者断溪,为簄者藩海,秋水一涨,巨细填梁,昼夜二潮,嗷岌满簄,髗骨成岳,蝇蛆若雷,非水陆可悲,亦痛舟滥殒。先师为此而运普悲,乘舍身衣,并劝助赎簄一所,永当放生之池。……[26]
又,唐代道宣(596—667年)《续高僧传·隋国师智者天台山国清寺释智顗传》中说:
往居临海,民以簄鱼为业,罾网相连四百余里,江簄溪梁六十余所,顗恻隐观心,彼此相害,劝舍罪业,教化福缘,所得金帛,乃成山聚,即以买斯海曲为放生之池。……[27]
另外,《智者遗书与临海镇将解拔国述放生池》的信中说:
此山溪接江源,连亘海际。渔捕簄业,交横塞水。杀戳既多,煮炙无算。夭伤物命,有足悲者。亦是公私去来,频遭没溺,以此死亡,不可称数。贫道不惟虚薄,愿言拯济,仍率励山僧,货衣资什物,就土民孔玄达等,买兹簄业,永作放生之池,变此鱼梁,翻成法流之水,……[28]
大师因见天台山麓临海之民日以渔捕为业,罾网相连四百余里,江中设捕鱼的竹墙,及溪里筑的捕鱼孔堰,大小不下六十余所。智者大师看了心中大是不忍,故生“恻隐观心”,不忍“彼此相害”,为令“劝舍罪业”,于是大师自己带头,发动僧众信徒“货衣资什物”甚至“金帛”,向土民孔玄达等人,赎“买兹簄业,永当放生之池”,令“变此鱼梁,翻成法流之水”。
2、请讲《金光明》,感舍簄业
《隋天台智者大师别传》载:
……于是计诩临郡,请讲《金光明经》。济物无偏,宝冥出窟,以慈修身,见者欢喜;以慈修口,闻声发心。善诱殷劝,导达因果,合境渔人,改恶从善,好生去杀,湍潮绵亘三百余里,江溪簄梁合六十三所,同时永舍,俱成法池。一日所济,巨亿数万,何止十千而已哉。[29]
又,《智者遗书与临海镇将解拔国述放生池》的信中说:
……故临海内史计尚儿,敬法心重,乃请讲说《金光明经》,至《流水品》,檀越羊公贺等,闻斯妙句,咸舍簄业,凡五十五所,遂使水陆沾濡,人虫荷泽。[30]
当时,临海内史计诩(计尚儿)敬奉佛教,太建十三年(581),大师应临海内史计诩之邀,给渔民讲《金光明经》,当讲到“流水长者子品”时,羊公贺等人听后,颇为惭愧,遂联合“合境渔人,改恶从善,好生去杀”,不再为“梁、簄”捕鱼,舍六十三所(或五十五所)“簄梁”为“放生池”, 而羊公贺、严续祖等簄主也皈依了佛门。从此,始丰溪上渔簄消失,成为法池。鸢飞鱼跃,其乐无穷。“遂使水陆沾濡,人虫荷泽”,这样“一日所济,巨亿数万”,何止《金光明经》中流水长者子所救的“十千鱼”而已哉!
另据《别传》中记载,计诩的功德不久就得到回报:“诩后还都,别坐余事,因系廷尉。临当伏法,遥想先师,愿申一救。其夜梦群鱼巨亿,不可称计,皆吐沫濡诩。明旦,降敕特原诩罪。”[31]由于群鱼的荫护,计诩终于受到皇帝的特赦。[32]
3、表奏帝王,敕放生池以护生
在《智者遗书与临海镇将解拔国述放生池》中载:
智者特将此事表奏陈宣帝,称:“雨华满室,答长者之恩;明珠照夜,报隋侯之德。斯因植妙行于前修,播芳风于末代。福不唐捐,善无虚失!”并请宣帝下敕,将始丰溪至灵江段永作往生福池,禁断渔猎。宣帝宣口敕云:“此江若无乌贼珍味,宜依所请,永为福池。”[33]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