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端佛学移动版

主页 > 佛教礼仪 >

生活礼仪篇-云端佛学(5)

  1?折信法
  过去对于信纸的折法十分考究,现在则比较不重视,但仍应把信折叠整齐,放入信封时,使称谓语在上方,靠向封口,当受信人启封时,可以先看到称呼他的称谓语。
  附对佛教人士尺牍称谓表


┌──┬───────┬────────┬────────┐

│称别│ 开首(任用) │  结尾(任用)  │ 自署(任用)  │

├──┼───────┼────────┼────────┤

│ 对 │某公大德仁座  │ 敬请 慈安  │  后学某某跪白 │

│ 长 │某公大和尚慈鉴 │ 恭请 尊安  │晚某某和南谨上 │

│ 辈 │某公大法师尊鉴 │祇颂 得大自在 │ 弟子某某顶礼 │

│   │某公长老佛眼  │ 跪颂 慈安  │ 晚学某某拜禀 │

│   │某公法师讲席  │恭祝 福慧无量 │ 侍学某某拜启 │

│   │         │         │ 学人某某作礼 │

├──┼───────┼────────┼────────┤

│ 对 │ 某某师兄慧鉴 │  顺颂 净乐  │  弟某某合十 │

│ 平 │ 某某道兄净鉴 │ 即请 禅安   │ 小弟某某谨启 │

│ 辈 │ 某某我兄道鉴 │  即颂 法喜  │惭愧弟某某谨白 │

│   │         │         │       │

├──┼───────┼────────┼────────┤

│ 对 │某某法师慧鉴 │  敬颂 道绥  │ 学者某某敬启 │

│ 不 │某某大德净览 │  祇请 慧安  │ 不慧某某和南 │

│ 明 │某某仁者莲右 │   谨颂 法安 │ 不学某某谨上 │

│ 平 │某某上人法鉴 │ 敬祝 智能圆满 │ 学人某某顿道 │

│ 长 │某某和尚惠鉴 │ 肃叩 法喜无量 │ 末学某某谨白 │

│ 辈 │         │         │       │

└──┴───────┴────────┴────────┘
  与大德通信,称呼当尊之以"长老"。自称"学人"、"弟子"、"学生"、"门徒"、"三宝弟子"皆可,信封面应写"慈展"、"道启"等字。
  尽量尊称大德字号,不全称名讳,或以上下一字称之。
  若为在家众,则尊称为"居士"。

  九、便条的礼仪
  便条是简便的字条,也可以说是一种变式的书信。
  今之社交应酬,除应用电话、传真、书信往来沟通外,很多时候必须亲自走访,当面商议决定。但抵达目的地后,并不一定能见到所要会见的人,对方或许因事外出,或许另有他事,短时间内不能会面,此时访客又不便久候,只好留置名片,并在名片背面留言。
  然而名片背面空间有限,虽简明扼要,有时并无法表明必要的意思,所以可能就地取出任何一张可以写字的纸条留言,以表达来访目的,或择时再会,此为便条的由来。
  由于"便条"书写简便,已成为今人最常用的一种应用文,其撰写的方法及注意事项如下:

  1?撰写便条的方法
  便条的书写不同于书信,以简明扼要为重。
  "开头应酬"、"启事敬辞",甚至"称谓及敬称语"等,均可省略。但对交谊深厚及熟悉的亲友,便条开始可写"称谓及敬称语",或仅写"称谓",在称谓下加冒号。
  "正文",为便条书写的目的所在,可直接叙述。
  "文后应酬话"及"结尾敬辞",则看情形而定,如空间许可,最好一并写上,以表尊重、谦虚。
  "署名"、"日?quot;等应尽量齐备。对不熟悉的亲友留置便条,文末如仅署名,无法表明自己的身份、职务、官衔,事实上也不便在便条纸上写自己的职位官衔,此种情形,须同时留置印有职位官衔的名片,名片正面,名字的右上方写自称语,名字下方写礼辞,名片左上方写"敬陈○○先生台鉴"等语,注意"○○先生台鉴"须另起一行。

  1?注意事项
  对于新交或尊亲长辈,若非不得已,尽量避免使用便条。
  撰写时,文字简明扼要得体,字体不潦草,使人容易阅读为要。
  纸张不可太小,以免容易遗失而未传到对方手中。

  十、衣着的礼仪
  衣服为蔽体之用,但求整齐清洁、简单朴素,不求奢侈华丽。佛门有谓"衣单二斤半",即表示要懂得节俭、朴素。
  《佛遗教经》说:"惭耻之服,无上庄严。"就是说,一个修行者应该以道德为衣,而不必汲汲于物质的追求,致为物欲所束缚。
  佛陀曾教诫弟子,穿衣时应当念偈云:"若着上衣,当愿众生,获胜善根,至法彼岸。""若着下裙,当愿众生,服诸善根,具足惭愧。""若整衣束,当愿众生,检束善根,不令散失。"可见在佛门里,连穿衣都是一种修行。但是也不能故意穿著垢腻破烂的衣服,以表示有修行。因此,做一个佛教徒,对于如何穿衣,应该有所认识。
  衣着应保持整齐、清洁、朴素。
  穿著要合乎自己的年龄、身分。
  衣服要裁剪合身、款式合时,并要配合季节、场合而穿,尤其要注意庄严、得体为要,切勿奇装异服。
  居家服为日常生活及就寝时所穿,以宽松为原则。
  社交服乃参加喜庆宴会、社团活动、联谊会议时所穿,以庄重大方为原则。
  海青、缦衣等法服,仅于诵经、礼忏、寺院中穿著,平时宜收放保管于净处,不可穿于街市中。
  不可当众赤身露体或更衣、整衣、脱袜。凡穿大衣及戴帽者,入室即应脱下。
  出外不得穿著睡衣、拖鞋或妨害善良风俗的衣着。
  参加典礼或重要集会对服装有规定者,应从其规定。

  十一、饮食的礼仪
  "民以食为天",饮食有维持生命,长养色身的功能。佛教徒除了日常三餐外,还有滋养法身慧命的法食,是为充实人生的资粮。
  一般人常因个人好恶而挑肥拣瘦,食不知味,佛教徒则应以感恩心受食。在佛门有所谓"吃饭三称念"、"过堂五观想"。
  三称念是:第一匙默念"愿断一切恶",第二匙默念"愿修一切?quot;,第三匙默念"誓度一切众"。
  五观想是:第一、计功多少,量彼来处。第二、忖己德行,全缺应供。第三、防心离过,贪等为宗。第四、正视良药,为疗形枯。第五、为成道业,应受此食。
  进食时,要保持良好威仪,此外,还应注意饮食的礼仪:
  食物讲求卫生,餐具务须清洁。
  长者未食及家人未到齐以前,不宜先食。
  坐时腰背挺直,手臂平贴身体,勿张开双臂,或把手肘撑放在桌上;双脚应平放,不可翘脚、摇晃。
  以自助餐方式进食时,应衡量自己的食量,勿取用过剩而造成浪费。
  进食时,态度从容,仪态优雅,不可狼吞虎咽;口中含有食物时,不可高声谈 笑;食物尚未下咽,不可离座;与同座谈话,声音不可太高,并且不可挥动筷匙刀叉。
  吃面包(馒头),宜撕成小块,不可大口咬食。
  喝汤时,不宜发出声音,不宜吹气令冷;使用餐具宜轻声,勿使碰撞作响。
  吃粥时,不得张口吸食作声,当徐徐食之。
  挟菜应使用公筷母匙,并以靠近自己面前者取用,勿在盘中任意翻拣,尤其不可从盛菜盘碗中直接挟送入口中,应先送进自己的碗中,再慢慢食用。
  与长辈一起进餐,注意用餐速度勿太快或太慢,长辈尚未食毕,不可先行离座 。因事必须先行离座,须向长辈及同席者致歉。
  全桌食毕,待长者或主人起立,然后离席。
  饮食中有虫,应掩藏;剔牙时,应掩口。
  餐后应将果皮、残肴放入盘中,不随地丢弃。
  离座时,应将餐具理好,坐椅亦应放回。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