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端佛学移动版

主页 > 佛学名刊 >

拥有一颗平常心-《寒山寺》-云端佛学(2)

  糊口就象一面镜子,你笑它就笑,你哭它就哭。禅宗里有一个“哭婆”变“笑婆”的故事:以前有个妻子婆,她有两个女儿,大女儿是卖布鞋的,小女儿是卖雨伞的。每当下雨的气候,她就为大女儿发愁,鞋卖不出去怎么办呀!然则天晴了,她又为小女儿发愁,伞卖不出去怎么办呀!一天到晚就是愁呀愁,哭呀哭。有个禅师知道这种环境后,对她说:

  “下雨天你小女儿的伞不是好卖了吗?大好天你大女儿的鞋不是好卖了吗?”妻子婆一听,对呀,愁什么呢!我兴奋还来不及呢!以后往后“哭婆”酿成了“笑婆”,天天欢快奋兴、笑脸满面。

  这就犹如桌子上有半杯水,有一小我私人看到了,心想: “太好了,尚有半杯水,我可以喝。”他看到的是水,这是一种“正脾性绪”。其它一小我私人,同样看到这杯水,心想:

  “怎么就只剩下半杯水了,眼看就没有了,真糟糕!” 他看到的是空杯子,体验到的是一种“负脾性绪”。唐朝墨客白居易曾说:

  “自净其心延寿命,无求于物长精力”飞对糊口中的鸡毛蒜皮,人生中的磕磕碰碰,仕途升迁中的得失成败,要看得淡一些。用“清笃志看天下,欢欣心过日子,泛泛心有情味,优柔心无怨尤。”这样我们才气平安、淡泊,善良、激情亲切地为人干事。

  一个宽解的人,肯定也是一个快乐的人,而快乐是心灵的一剂良药,常常快乐的人就会身心康健。俄国闻名心理学家巴甫洛夫说:

  “快乐是养生的独一法门。”快乐与康健是自然相连的。快乐肯定促进康健,由于它能给人以生理上的愉悦和舒服,是“生理上的享受”。最近收集上不是很风行这样的一句话吗逐一“心对了,人就对了,人对了,这天下就对了。”

  佛家更是注重“调心”,以为统统源于心,心安则统统安。

  昔时达摩在嵩山少林寺面壁修禅时,神光慧可禅师风餐露宿来拜谒达摩祖师,要求开示,并请为入室学生。时值风雪漫天,神光于是在门外伫候,过了好久,雪深及膝。达摩看他确实求法虔敬,才启齿问他:“你久立雪中,所求何事?”

  神光道:“惟愿僧人开甘露门,广度群品。”达摩说:

  “诸佛无上妙道,旷劫精勤,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尚不能至,汝公以轻心慢心,欲冀真乘,徒劳发愤。”神光听此诲励,即以刀断臂在达摩座前。

  达摩说: “诸佛求道为法忘形,你今断臂,求又安在?”神光答道: “学生心未安,请祖师为我定心!”达摩喝道: “把心拿来,我为你安!”神光愕然地说:

  “我找不到心!”达摩微笑说道: “我已经为你将心安好了。”

  神光慧可于是找不到下落处,而在一个回身时,终于豁然大悟。我们的烦恼本空,罪业本无自性,识心寂灭,没有贪图动念处,就是正觉,就是佛道。

  释教以为凡间的统统都不外是虚幻的征象罢了,并没有什么是可以或许永久的存在。以是,我们那颗活着俗中不循分的心着实就是世俗妄心,是邪念,并非我们本身原来具有的。既然原来未曾具有,那就犹如石头入水激起的荡漾一样平常,我们只要把心安宁下来,不活着俗的染缸里受到污染,就不会在心中生出很多贪图,就不起烦恼、执着,那就必然可以或许保持一颗平实不乱的真心,佛性当下就会开显。也基于此,禅宗六祖慧能在其《坛经》中指出:

  “但于自心常起正见,烦恼尘劳常不能染,等于见性。”古德亦言:“贤人求心不求佛,愚人求佛不求心;智人调心不调身,愚人调身不调心。”

  《佛名经》云:罪从心生,还从心灭。由是之故,知道善恶统统皆是因为本身的心,以是心是基础。假如想求脱节,起首必需认清基础。要是不能通达这个原理,一定是徒劳无功,著相外求,无有是处。

  宽解,即意味着要我们打开气度,对世之善恶、妍媸、黑白等等世态能容、能纳,以己态度,为他人着想,不谋略,不介怀,也不声张,不自得忘形。黄蘖希运禅师有一句闻名的禅语:

  “终日用饭,不曾嚼得一粒米;全日行,不曾踏得一片地。”这里讲的就是不着相、不住相的意思。我们可否不被凡间的相牵着鼻子走呢?是否会仍旧自由自在,不成为相的跟班呢?我们每小我私人每一天城市碰着许多工作,这就是凡间的相,有的让人兴奋,有的让人扫兴,有的让人忧郁,总会或多或少影响到我们的神色,一旦为世相的好而欢欣不能自禁,可能为世相的坏而郁闷、怨愤,那就是着了相,住了相。

  那么奈何才算是不着相,不住相呢?诚如马祖道一禅师所言:

  “无造作,无长短,无弃取,无断常,无凡无圣。只今行住坐卧,应机接物,尽是道。”这就是一颗宠辱不惊、物我两忘的泛泛心》

  禅宗六祖慧能在《坛经·付嘱品》里用“一相三昧”来声名这种泛泛心。他说“若于统统处而不住相,于彼相中不生憎爱,亦无弃取,不念好处成坏等事,安闲舒适,虚融淡泊,此名一相三昧。”心平则自有般若现起,通达任何一法,都无大无小,无高无低,无优无劣,无善无恶,无净无不净,无有少法可起别离。所别离既无,则别离心与五别离智亦无所得,而统统五别离,划一共如,心不住统统相,惟有一清净相,相续而转,故名一相三昧。至于行直,其详细示意,应知即六祖所说的“一行三昧”相。六祖说:

  “于统统处,行住坐卧,纯一向心,不动道场,真成净土,此名一行三昧。”因为心乎,不住诸相,如如不动,与境相接,自不起思虑别离,而随感随应,直往直来,其心如故是清净无相,如如不动,故名一行三昧。这就是说:心平行自直,行直心必平。假如用“寂照”义去领略平直义,则一相三昧是寂而常照,慧在定中;一行三昧是照而常寂,定在慧中。把这两种三昧团结起来,就是泛泛心的全貌。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