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端佛学移动版

主页 > 佛教问答 >

学修常见误区有哪些云端佛学

石头遥望

  一、熟悉学修常见误区,成立学佛正确知见
  
  奈何学佛好?奈何才是修行?怎样弘扬佛法?对这些题目,学佛久的人城市有一些熟悉和设法。假如这些熟悉似是而非、设法不切现实,学修就轻易陷入误区,学佛也许毛病,修行难以成绩,不能广弘佛法,这虽然是不抱负的。怎么停止和逾越呢?先要熟悉学修的误区。
  
  常见的误区有以下几种:
  
  第一、有些人学佛法,一会儿看这本经,一会儿又翻那本论,一会儿从新看,一会儿又翻到后头,没有次第,没有体系,学得很是琐屑,漫无头绪,漫无目标。实践上一会儿试试这个修法,突然又换成谁人窍门,修行虽久,却不得其门而入。可能只学了一点点皮毛,就得少为足,盲修瞎炼,劳而无功,乃至终生善行悉成纰谬。
  
  第二、有的人修行急不行耐,勤奋勇猛,总想短时速成,但却欲速不达,日久退心。
  
  第三、有些人垂青小我私人闻思修行,而不注重良师良朋等学修情形的营造,缺乏集体意识,功效独学无友,学佛顺缘缺乏,学修不能一连前进。
  
  第四、有些人学佛修行侧重于离境修,不肯意对境干事,功效养成退缩躲避的风俗,心行离大乘越来越远,也不能对佛法的弘扬做出大的孝顺。
  
  陷入这些误区的缘故起因在于对学佛、修行和弘法缺乏正确的熟悉,也就是缺乏正知见。我们全部的言行、身语的造作都是心田知见的外在浮现,都受到知见的影响和指导。
  
  可以通过一个糊口中的实例来看一看知见和举动的相关。好比说在寺院里看到一堆垃圾,差异的人会有差异的回响。有的人也许会想:“这个寺里的法师、义工, 怎么连垃圾都不扫?让垃圾堆成这么高都不理!可见这里的人素质不高,不是我要学法的处所,我呆一会儿就走吧。”这是一种回响,也可以说是一种知见。还也许 有人会想:“我一进庙就看到这些垃圾,我本身的业怎么那么差呢?怎么这么脏的垃圾偏偏被我看到呢?”他内心就会很惆怅。第三种心态以为:“这垃圾是这个寺 院里的,跟我没有什么相关,对我也没什么影响。”就当没看到一样,也就是说,看到或好或坏的地步时,他心田里是麻痹的,无动于衷。第四种心态以为:“我到寺院里来,首要是来学佛法的,外在的地步好欠好没有相关,再脏再累再差我也可以或许降服,这些对象不必管它。”这又是一种回响。第五种心态:“三宝清净福田 地,不行以有垃圾,有垃圾的话,我们很对不起佛菩萨,应该让人来拂拭。”于是他就去处寺院相干认真人反应。另一种认知的人想:“各人太忙了,没有留意到这堆垃圾在寺里,本日恰恰是我积福的机遇。”于是他就去把这堆垃圾整理干净。诸云云类,各类百般的知见和设法,让人有所不为或有所作为。当我们看到或好或坏的地步时,心田对这个地步是奈何的认知,持一种什么样的看法,长短常要害的。
  
  通凡民气田平常一向是无明状态,看到善恶长短各种地步时,很难生 起适当的回响,就像电脑死机可能出了妨碍一样。这种适当的回响很是重要,由于有了回响之后,才会去表达。好比对付看到的人、产生的工作、见到的对象等等,我们就会参加到个中的地步里去有所作为,进而本身身语造作的举动会影响到第二小我私人、第三小我私人,乃至影响更多的人。反之亦复如是,别人的举动也会不知不觉地 影响到我们。假如我们的思想进入到一个似是而非的逻辑系统和思想模式中出不去,就会布满邪见。知见已经错了,天然而然各类举动、回响也都是错误的。
  
  因此我们学修佛法,必需起首成立起正知见。有了正知见,修行才气走得稳、走得好。
  
  二、起劲依赖良师良朋,认知学修体系次第
  
  修行误区中的第一种,是由于不相识趣入佛法必需学修并重,并且要遵循必然的体系次第,实践的时辰又没有正确的要教育致的。
  
   凡间的学问和干事一样平常都要按部就班、一环套一环地进修和开展,佛法的学修一样平常也要依循次第,先学什么、后学什么、先修什么、后修什么要清晰,不能盲目地学修。如儒家的《大学》说:“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用佛法的话来讲就是要遵循“道次第”,如《修行道地经》说:“譬如彼月初生之时若小羊角,日日稍大,遂至成满,光亮普照,众星独辉,次第学道为菩萨法,……。初发意菩萨,慈念诸十方,如怙恃子身,等心无但愿。徐徐刊行迹,如树芽至茎,枝叶节华实,种者功不唐。菩萨亦如是,稍稍履行道,好事以成满,划一最吉利。犹若起大屋,平地始基墙,累之令高峻,包围正圆方,请会亲乡党,饮食作乐 倡,菩萨救众生,度脱以道光。”
  
  又如《中阿含经·七法品》中讲“七车”的比喻:“贤者,复听。昔拘萨罗王波斯匿在舍卫国,于婆鸡帝有事。彼作 是念:以何利便,令一日行,从舍卫国至婆鸡帝耶?复作是念:我今情愿从舍卫国至婆鸡帝,于个中间部署七车。尔时,即从舍卫国至婆鸡帝,于个中间部署七车。布七车已,从舍卫国出,至初车,乘初车;至第二车,舍初车,乘第二车;至第三车,舍第二车,乘第三车;至第四车,舍第三车,乘第四车;至第五车,舍第四 车,乘第五车;至第六车,舍第五车,乘第六车;至第七车,乘第七车,于一日中至婆鸡帝。彼于婆鸡帝办其事已,大臣环绕,坐王正殿。群臣白曰:云何天王,以一日行从舍卫国至婆鸡帝耶?王曰:如是。云何天王,乘第一车一日从舍卫国至婆鸡帝耶?王曰:不也。乘第二车、乘第三车至第七车,从舍卫国至婆鸡帝耶?王 曰:不也。云何贤者,拘萨罗王波斯匿群陈糯问,当云何说?王答群臣:喂授舍卫国,于婆鸡帝有事,我作是念:以何利便,令一日行,从舍卫国至婆鸡帝耶?我复作是念:我今情愿从舍卫国至婆鸡帝,于个中间部署七车。我时即从舍卫国至婆鸡帝,于个中间部署七车。布七车已,从舍卫国出,至初车,乘初车;至第二车,舍初车,乘第二车;至第三车,舍第二车,乘第三车;至第四车,舍第三车,乘第四车;至第五车,舍第四车,乘第五车;至第六车,舍第五车,乘第六车;至第七车,乘第七车,于一日中至婆鸡帝。如是,贤者,拘萨罗王波斯匿答对群臣所问如是。如是,贤者,以戒净故,得心净;以心净故,得见净;以见净故,得疑盖净; 以疑盖净故,得道非道知见净;以道非道知见净故,得道迹知见净;以道迹知见净故,得道迹断智净;以道迹断智净故,世尊施设无余涅槃。”(卷第二)
  
  这个比方汇报我们,学修佛法依照必然的次第,井井有条地举办,就会较量妥当。因此在学佛的初始和往后的进程中,应该起劲熟悉学佛的终极方针是什么,要到达方针必要颠末哪些阶段,本身今朝是在什么位置,这样就能明晰全力的偏向和次第,停止盲目、偏狭和混乱。
  
  在弄清晰学修佛法的次第之后,还要知道毕竟修行要怎样修、有什么要领。假如我们没有得到这些修道的善巧利便,那么佛法也很难学好、很难修睦。
  
  打坐要有要领,才气入三摩地;念经要有要领,才气同心用心不乱;念佛要有要领,才气破迷开悟;看经也要有要领,才气够领纳经中的内在。也就是说,凡间做任何一件事都是有要领的,怎么做人、怎么干事都是有要领的。八万四千窍门,就是八万四千条路、八万四千种要领,这些要领都是让我们可以或许快速、有用地将这颗心纳 入到佛法的轨道上去。假如我们在面临各种地步时,心田不能做到了了理解,没有很强的发觉力、念知力、判定力,就是离开了佛法的轨道,没有真正同佛法响应,就声名本身的修行还不得方式。
  
  这些善巧方即是不轻易探索出来的,一些人会把本身在一般糊口傍边养成的风俗性举动当成善巧利便,本身喜好这么去 做,风俗这么去做,然后就以为这样做有利于修道。这每每是错觉。人的风俗跟人的举动有相关,云端佛学,人的举动跟人的起心动念有相关,人泛泛的起心动念每每是跟烦恼响应的,以是风俗性的举动并不必然真正跟法响应。出格是风俗性的举动逐步会成为一小我私人的性格,好比有些人喜好静,有些人喜好动,有些人喜好看书,有些人喜 欢拜佛,有些人喜好打坐……本身喜好的方法,会酿成一种习性,成为一种执着,每每就失去正念正知和缘起伶俐。
  
  那么怎么成立学修佛法的正确知见?怎么弄清晰修行的次第?怎么得到修行的善巧利便?一方面要进修相干经典和已往祖师大德的开示,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寻求和依赖此刻的良师良朋。在良师良朋的指导和帮助放学修,就易于逾越本身的无明习气,担保正确、体系、稳速地学修前进。如《大般涅槃经》说:“深自知见行不具足,不具足故求近善友,近善友故乐咨未闻,闻已乐受,受已乐善思惟,善思惟已能如法住,如法住故增添善法,增善法故终不淹没,是名为住。……云作甚住?常乐睹见善光亮故,所以人缘若佛出世若不出世,如是等人终不造恶,是名为住,如低弥鱼乐见光亮,不沈不没。”(卷第三十六)
  
  三、切实认知修行过程,依止师友恒久学修
  
   我们成立起这些正确的熟悉往后,在学修上还要留意一个题目:对一样平常人来说,进修佛法是一个必要恒久熏习、徐徐净罪集资、培福养慧的进程,如《(八十卷)华严经》说:“具十自在观凡间,以此而升善慧地,以玄妙智观众生,心行业惑等稠林。为欲化其令趣道,演说诸佛胜义藏,次第修行具众善,以致九地集福慧。 ”(卷第三十九)佛法学修不能太着急,欲速则不达,太急了反而也许导致学不下去。这就是前面提到的第二种误区。
  
  我们可以从共凡间的角度来做一 些类比,譬如坐宇宙飞船飞离地球,先要造好飞船,备足燃料,坐船人还要练就强健体格,然后坐着飞船徐徐加快,当速率到达地球离心速率时,才气即刻超出大气层,自在飞舞于太空。固然飞船冲出大气层是很快速的,但前面飞船的制造、燃料的筹备和体格的熬炼等等是必要较长时刻的,以致飞船的加快也必要一个时刻过 程。凡间事物的成绩多半必要一个时刻进程,如庄稼的发展必要光合浸染,时刻要够,庄稼才气成熟;矿物也是一样,煤炭、石油都必要相等长的时刻才气成为矿物。一个别育运带动,从小就开始练竞走,也许操练了十几年最后才气够拿到一次冠军。造器皿也是一样,要去烧制一件瓷器,你固然分明道理,但必要时刻全心准 备,颠末必然的建造措施,才气把它烧成。学佛也同样云云,不是分明白原理就能顿时成绩的。一念顿超也是必要足够福慧资粮和人缘前提的,先前必要一个很长的进程以致多生多劫的熏修,徐徐才成为上根利器。善法就犹如瓶中的甘露珠一样,必要一滴一滴不绝地累积,从第一滴到最后一滴,都长短常重要的,最终才会圆 满。另一方面来说,通过不绝熏修,我们的福慧日积月累,由量变到质变,最终必然会成绩。那种祈望本身一下子就能有很大成绩的设法每每会落空,乃至会拔苗助长,欲得反失。
  
  其它,在恒久的熏修傍边,我们的前进每每不是一种直线上升的模式,而曲直线成长的,也就是偶然低沉,偶然昂扬,反重复复,在此 进程中逐步前进。就像骑自行车一样,我们一样平常不会老是骑在平直的路上,经常有上坡、有下坡、有平路。虽然也许大部门是平路,也就像我们的学修糊口,大部门时辰平平经常、平平庸淡、平平时凡。昂扬时不要遏制学修,低沉时不要放弃学修,岂论顺遂照旧荆棘,都待之以泛泛心,安稳学修,才是真正工夫。
  
  如安在泛泛傍边修行呢?祖师讲“生处能熟,熟处能生”。“生处能熟”就是从生疏到认识的进程。好比对一件不会做的工作,我们全力去做,徐徐就纯熟了。修行对付我们来讲原来也是没有履历的,颠末不绝熏习,逐步认识了。比及我们工作会做了,佛法也认识了,就又要“熟处能生”。这是什么意思呢?就犹如儒家讲的“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就是对付天天打仗到的佛法,都要把它当成是第一次碰着一样,都是最新的。不能以为已往听过的佛法,我已经知道了,不肯意再听 了;也不能认为在寺院里就是上殿、审问、诵经、出坡、进修,天天都是这些,久了就没有味道了,着实随众就是一种很好的修行。好比说,寺院里划定几点起床、几点上殿、几点审问、几点出坡、几点上课,只要你照着去做,不迟到,不早退,与众和合,身心巩固,就是成绩持戒;你天天僵持这么做,并且念念不忘、经心全 意做,就是成绩定;你每样都如理弃取、认当真真地做好了,就是成绩慧。随众的进程中,戒定慧的好事就都可以或许获得成绩。它看起来是很平凡、很泛泛的,但要真正做得好也是很不轻易的,这着实是一种很高的修行。单单以天天审问来说,假如能做好随众食,就会有很大的好处。如《沙弥律仪要略述义》说:“古云:随众得 脱节,而有八义:一、声板即赴,不怠惰故;二、扶养现成,得省力故;三、作划一观,无人我故;四、息诸戏论,存正念故;五、如法观想,深入理故;六、不偏众食,绝疑谤故;七、甘苦同受,无拣择故;八、起止威仪,不放逸故。若不随众,则不脱节可知也。”(卷下)
  
  着实佛法就犹如阳光、雨露、氛围和水一样,我们时候不能分开。就像饮食滋养我们的色身一样,佛法是滋养我们法身慧命的。我们一两餐不用饭还可以,七八天不吃,就活不下去了;学修佛法也是一样,半天一天不打仗还可以,两三天不打仗就会出题目,恒久不熏习,正念正知就会失去。佛法是对治烦恼的,每天跟佛法响应,跟用饭穿衣一样,烦恼天然就会镌汰,伶俐逐步就会开启,就会徐徐走向脱节。
  
  因此学修佛法时,要用一颗泛泛心去勤奋,“路遥知马力,日久见民气”。就像赛马拉松角逐,刚开始就冲得很猛的人每每没有好后果,那些拿金牌的一开始也许是平平庸淡的,到后头的阶段工夫就来了。修行不是一朝一夕的工作,是长时刻的累积,要长持久久地走下去,工夫才气有大成绩。如《禅林宝训》说:“灵源曰:磨砻砥砺不见其损,偶然而尽;种树蓄养不见其益,偶然而大;行善累行不知其善,偶然而用;弃义背理不知其恶,偶然而亡。学者果熟计而履践之,成大器,播隽誉,斯今古不易之道也。”(卷第二)
  
  适才提到,我们修行的状态会呈现升沉,心力偶然会高,偶然会低,出格是在颐魅障现起的时辰,心力降低,缘不到佛法,工作也不想做,干什么都认为没意思,这就进入了“伤害期”。这时辰该怎么办呢?一方面靠本身祈求,另一方面要靠别人的勉励。有的人障碍大的时辰心力一点都提不起来,连佛菩萨也不想去拜,祈求心也生不起来,那怎么办呢?就要靠别人给我们辅佐,这很是要害。假如我们没有实时获得别人的抢救,就会“死去”。这跟去医院看病一样,我们病重的时辰,假如没有获得实时急救,必定就会死去。学修佛法的路上必定会反重复复,可是不能掉到万丈深渊里去,掉进万丈深渊就会丧命。也就是说,这种颠簸应承必然的幅度,可是不能退得太离谱,它有必然的底线。退的过分头了,工夫就废了,元气就规复不起来了,人就死了。这个时辰,就必要靠善常识、同积德友的辅佐,就犹如生了重病要靠医院、大夫、护士一样,由于医院里才有一切的医疗装备和药品,大夫才知道怎样治疗我们,护士才会给我们注射吃药,我们才气解围。学修佛法也是一样的,要看你在最坚苦的时辰,能不能获得师友的抢救。
  
  那我们可以或许获得师友抢救的因在那边呢?一方面平常要多体谅别人,在别人坚苦的时辰主动去提供辅佐。多造这样的善业,未来本身碰着坚苦的时辰,也就轻易获得辅佐。另一方面就是对师友的信念,信托善常识能救我们,同积德友能帮我们,这是最基础的身分。不然纵然是师友主动来体谅、拉拔我们的时辰,本身缺乏信念,我们的手却不愿伸出来,那也是没有效的。对师友的信念要成立在信赖的基本之上,这一点是共凡间的。好比两小我私人,他每次给你讲的都是真话,每次讲的话对你都是有辅佐的,那么久而久之你对他就很信赖了。因此修学佛法的人必需敞开本身的心扉,与善常识、善友多做真诚的交换,成立起精采的师友缘,不绝加强互相间的信赖感。
  
  这种信赖感慢慢在本身的心田傍边累积,逐步就会酿成一种信心。就像小孩子碰着坚苦顿时就会找本身的怙恃,门生碰着不大白的题目就会赶忙去找先生一样。也就是要在我们的心中形成一种信心:我修行上碰着任何题目和坚苦,都可以并且应该去找善常识、善友,他们是我的依赖。有了这种信心之后,也就可以说对付师友发生了较量强项的信念。
  
  有些人信佛学佛,侧重于理论上的推演,着实对付佛法、善常识、善友真正的信念并没有成立起来。理论上讲来讲去,本身做不到,而且由于本身做不到,同样会用这样的目光看别人,以为别人也做不到。着实每小我私人的环境是纷歧样的,假若有一天,你开始猜疑佛法是不是很可信,是不是不灵验,认为别人仿佛也跟本身差不多,也没什么佛法可言,那就是很严峻的题目了。做一个很简朴的较量就可以知道 这种设法的错误地址:为什么在两三个月前,乃至在一周之前,你会以为别人修得很好,本身也很好,莫非说过了几十天以致于几天的时刻,全部人的修行都退步了吗?这是不行能的工作。怎么会你退步了别人也随着一路退步,你前进了别人也随着前进呢?这只是本身的一种熟悉,是以本身的概念去对待别人、熟悉别人。别人 真实的工夫、地步我们现实上每每是不知道的,就犹如初地菩萨不知二地菩萨的地步,二地菩萨不知三地菩萨的地步一样,除非我们比别人跨越许多,才轻易看清别人现实的工夫。
  
  我们对佛法不信托,对善常识、同积德友不信赖,都是繁重的颐魅障。全部的佛法都是成立在信念基本上的,我们信念生不起来,就声名 心田中尚有许多的迷惑。这些迷惑就是我们的颐魅障、烦恼障,就是心田中最大的题目,我们万万不能把它当成是正常的,以为时刻长了就会天然办理,这是不行能的。由于我们心田中已经有毒、有障碍了,就像计较机内里传染了病毒一样,假如不去消除它,时刻长了,不只不会好,还也许影响越来越大。以是我们要去怨恨业 障、集聚福慧资粮,逐步信念才气够生起来。假如不去集福养慧,不去怨恨,生起信念就很难。集资粮和怨恨是一体的两面,从正面来讲要去集资粮,从后面来讲要去怨恨,这都是要对治我们心田的题目。心田的题目对治往后,信念才气够生起。信念生起后,学修才气够一起响应下去。
  
  四、认知依正不二原理,起劲营造增上情形
  
   正如上面提到的,学修佛法必要善常识、同积德友的辅佐和掩护,也就是说学佛必要一个增上情形。没有增上情形的话,就很难使修行不变地相续下去,因此我们学佛修行获得师法友不中断的摄受是很重要的。小我私人的修行是正报,增上情形是依报,正报是不能分开依报的,依报正报不二。此刻许多人喜好本身一小我私人修行,不去管情形,是很伤害的,这就是前面提到的第三种误区。没有师法友集体的庇护,一方面碰着题目和坚苦时得不到辅佐和指导,很难靠本身一小我私人的力气恒久走下去;另一方面,修行每每不是生平、两生的工作,怎样可以或许使我们的修行在无穷生掷中生生相续、稳速前进,增上情形就长短常重要的了。
  
  就像凡间读 书要有念书的情形,糊口、事变都要有响应的情形,修行也是一样。因此很重要的,就是要去营造一个修行的情形,可以或许让本身在修行上不绝前进。情形是靠人来营造的,假如没有决心去营造增上情形,那么依报被粉碎之后,人的正报也一连不下去。以是无论出家人照旧居士都要作育这种见识,要从更久远的时空名堂上面来认 识修行与情形的相关。
  
  实际糊口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少这样的例子:有的人在学佛之前就示意出某些修行的习气,一打仗佛法就能生起很强的信念,甚 至于很快就会出家,可是他们并没有出生在信佛的家庭里,碰着佛法的时刻也较量晚,活着间也受到了一些染污。这声名他们前生必然修习过佛法,有很好的善根,可是短缺的就是增上情形,在前半生很长的时刻里打仗不到佛法,善根没有步伐获得开导,没有可以或许很早出家,挥霍了很多名贵的功夫。缘故起因安在呢?就是已往生虽 然本身在佛法上有必然的勤奋,可是在增上情形方面营造得不足,穷乏这方面的福德人缘。业都是辗转增上的,岂论是师友照旧怙恃,都不行能无缘无端在一路,都是有已往生人缘的。我们想要下生平还能继承做人,而且碰着佛法,以致投生到信佛的家庭,很早学佛和出家,这生平就要全力营造好本身将来修行的增上情形。
  
   增上情形怎样去营造呢?就要多造跟师、法、友集体响应的业,让这个业成为本身生掷中的重业。如《俱舍论颂疏》云:“于识心中,虽带浩瀚感当来果全部种子,然此业种略有三种,能先引果:一者繁重,譬如欠债强者先牵;二者近作,如临终时逢善恶友所起善恶,便先引果;三者数作,谓生平来其数功课,能先引果。故经部师有此颂曰:业繁重近起,数习先所作,前前前后熟,轮转于存亡。”(卷三十)在将来的生掷中,重业会先感果,这自己就切合业果的道理。至于下生平碰着集体早或晚、是否清净圆满就跟每小我私人详细的全力有关了。
  
  我们要造作与集体响应的业,起首就要当真作育集体意识,将本身的别业融入集体的共业 傍边。这就要相识、进修集体的宗旨理念和方针。宗旨理念是观念性的,方针则是对付宗旨理念的详细落实和实践。只有相识了集体的宗旨理念和方针,知道了集体的成长偏向和所作所为,才气成立起修行的方针。也就是说,要将小我私人的修行放在集体成长中去考量,才气找到本身的定位。
  
  其次,要很全力地为集体支付,起劲主动地包袱集体的各项通例护持事宜和弘法利闹奇迹,在包袱中广积资粮。我们此生全力地去护持他人、撒播佛法,将佛法带给更多的众生,将来就会感得更好的增上情形。
  
  五、熟悉掌握阔别分寸,善巧对境干事修行
  
  有的人对付念经、打坐、持咒等修行方法较量响应,以为这才是真修行,但谈到对境、干事却不风俗,乃至会有抵触的情感,认为这跟本身的修行没有相关,以为对境干事不是佛法,可能是浅易的佛法,这就是前面提到的第四种误区。
  
   着实对境、干事与修行并不抵牾,我们该当从较量普及的意义上面来熟悉修行的观念。一方面,通过干事来护持集体,自己就是在蕴蓄依止集体的资粮,这是我们可以或许恒久在集体中修行的重要保障;另一方面,与念经、打坐等离境的修行相对应,对境干事、历事练心自己就是一种越发广义的修行。由于全部的佛法都是对我们 心田的一种实习和调伏,这种实习和调伏不只仅是让本身不起烦恼,更重要的是我们有没有手段去面临外在人事的详细地步,有没有包袱忧和动力。假如学到最后越来越没有包袱忧和动力,佛法就会学错,就会离大乘越来越远。修行想要有成绩,必必要有包袱忧,可以或许去挑担子。假如认为做这么多工作很苦、很贫困,做个出家 人不要把本身弄得这么苦、这么贫困,这样下去就会增添乐简畏繁的二乘习气,以致只是随顺游手好闲的世俗恶习。
  
  小乘行者“少事、少业、少但愿住 ”,但求此生速脱存亡苦恼,不求无穷生掷中广度众生,因此所做、所修、所求城市较量浅狭,但也不是不干事,更不是差池境,如唐朝道宣状师《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随戒释相篇第十四》说:“《五分》:见僧卧具在露地,以不自敷、不使人敷故而不举,亦堕。”(卷中)《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诸杂要行篇第二十 七》说:“《僧祇》:若佛生日、转******日、若大会多出幡盖扶养支提,若卒风雨,统统共收,不得云‘我是行人大德’等。应随近房安放,不得护房,应奋起牒 举。何故故?汝等依是得活。若治床褥,打楗椎时不得徐行,当共治补,又不得云‘有操行’。”(卷下)从中看出,佛世时的比丘对常住事、常住物,长短常体谅和认真的。佛制比丘要游行乞食,与公众有着普及打仗,受了饮食经常还要应公众哀求而咒愿和说法,因此经常对境,在这进程中持戒利人。
  
  虽然,佛法学修,尤其初期学修者要恰当阔别杂染地步,让粗猛烦恼恶业不现行,以促使巩固学修前进,如《成实论》说:“问曰:行者何以阔别?答曰:诸出家人虽未得 道,以阔别为乐;诸白衣等处在女色愦闹之中,终无安乐。又若阔别,则心易寂灭,如水不扰天然澄清,故行阔别。又此阔别法为恒沙等诸佛所赞。何故知之?佛见比丘近聚落宴坐,心则不悦;又见比丘空处睡卧,佛则心喜。以是者何?近聚宴坐多诸人缘狼藉放心,令应得不得、应证不证;空处睡卧虽小怠惰,若起求定则散心 能摄,摄心能得脱节。又因取相故起贪等烦恼,空处无色等相烦恼易断,如火无薪则天然灭。又经中说:若比丘乐于众住、乐杂言说,不离众故尚不能得爱缘脱节,况且能得不坏脱节!阔别行者必能俱证。又如灯离风则能明照,行者如是阔别行故能逮真智。”(卷第十四)但阔别地步,固然不会为非作恶,但也不必然是持戒,要缘虑戒法,斗治烦恼,灭恶生善,息世讥嫌,弘护教法,才是持戒,如宋朝元照状师《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释序文》说:“古师所明但不作恶等于持戒,今师不 尔,必约动虑,体达教相,起行防遏,方成二持(止持、作持),安有卧地而名持戒?无记非业,岂得名持?”(卷上)一些学佛者对佛法略知皮毛,尤其对行持根 本所依的戒律开遮持犯知之甚少,而侧重阔别,不肯对境干事,每每既非持戒,也无护持集体、弘扬利生的善行,无戒无福,持久下去,定慧修持也会虚浮无力,就落于“嘴里喊的是大乘,内心想的是小乘,行的连人天乘都没有”的糟糕状况,不只此生对佛法弘扬不能有所孝顺,来生是否能得人身也是堪忧。
  
  有的人持戒修行,不去见人,不去干事,本身关起来,阔别有情来修行,每每小乘行都不是,更谈不上大乘。大乘道讲发菩提心,讲全部的好事都是在有情众生身上来实践、圆满的,这很纷歧样。也就是说我们要修的六度万行这些好事都是要在众生身上才气够得到,假如没有众生,佛也修不成佛。这就要求要面临详细人事的地步, 去作育和增添我们的慈悲、伶俐以及好处众生的善巧利便。
  
  有的人采纳“眼不见,心不烦”的立场,认为看不到就不知道,他不肯知道表面产生了什么工作,没有这个神色去相识,由于假如相识了表面工作的话,别人的许多信息就转嫁到本身身上了,工夫不到时就会受不了。好比面临一件工作,这些人持这种观 点,那些人持那种概念,假如我们没有宽阔的气度和名堂,听了八门五花的信息往后就会受到影响。而大乘行者要去度人,就必需去包袱众生的苦乐,相识方方面面的缘起。《(八十卷)华严经》说:“菩萨如是善巧利便,行于凡间修菩萨道,了知世法,两全化往;不着凡间,不取自身,于世、于身无所别离;不住凡间,不离凡间;不住于法,不离于法;以本愿故,不弃舍一众生界,不调伏少众生界。不别离法,非不别离;知诸法性无来无去,虽无全部而满意佛法;了法如化,非有非 无。佛子!菩萨摩诃萨如是安住如化忍时,悉能满意统统诸佛菩提之道,好处众生。”(卷第四十四)《思益梵天所问经》说:“别离知诸法,乐说辩无尽,于无央 数劫,开示法性相。伶俐度彼岸,善解阴界入,常为众生说,无取无戏论。”(卷第三)菩萨为好处众生,要别离知诸法:这个是色法,这个是心法、心所法,这个 是色法里边的什么法等等,都能看得很清晰。好比许多工作堆在哪里,每小我私人的内心是怎么想的,他们都必要什么,你要去别离。有些人是头脑熟悉不清的题目,就要给他讲原理;有些则是糊口的一些层面必要人去体谅,你去眷注眷注,他的心就安了,讲原理反而对方不必然能听进去,就仿佛肚子饿的时辰,你跟人家讲佛法,他认为用饭更要紧一样。
  
  巨细乘伶俐不同的缘故起因要害就在于愿心差异,小乘行者只求独自沉寂安乐,不去广度统统众生。大乘菩萨要度人,就要去对境干事,以各种善巧利便好处人、接引人,菩萨要学五明的缘故起因也在这里。假如我们不相识这些原理,佛法就很轻易学偏。
  
  因此万万不能以一个狭窄的见识去对待修行,一味地去阔别地步,弄欠好的话,我们连二乘都修不成,会修成很稀疏的一种样子。
  
  虽然也不是不要阔别地步,出家人的比丘(尼)戒和菩萨戒对此都有许多要求,在家人可受的八关斋戒也要求在斋日“不歌舞伎乐及故往观听”,但所阔别的首要 是杂染地步,而不是阔别统统地步。不要由于谋面临一点点杂染地步,就因噎废食,连护持三宝、弘扬教法的工作完好废弃,更不要什么人都不想打交道、什么事都不想做,只想独自安逸。若作为短期的精进专修是可以的,恒久这样或希求恒久这样就不可。犹如一个重病人不宜吹风,要呆在房子里养病,但不能由于怕风,就将房子都封死,一点气也不透,时刻久了,人也就不可了。有这样一个实例,一小我私人在一个处所闭关修行了12年,出来往后是这样一种状况:第一、他没有实力走路,走50米都不可;第二、他不知道此刻是清晨6点,照旧晚上6点,或是午时12点,他没偶然刻观念。由于他闭关的第一个条件就是要去实习把时刻健遗忘,不然他闭关就闭不了,固然他也有表,但搞不清晰几点钟,没偶然刻意识,以是基础就搞不清晰几点要干什么;第三、他没步伐与别人用说话交换,由于他表达不出 来。他闭关时天天就是念经,根基上不措辞,逐步的连说话表达手段都退化了。他12年都在闭关勤奋。但这样的话,纵然再懂佛法,又有什么用呢?不能去弘法、 领众,也不能写作、讲经,连本身的糊口都要别人来照顾,不能自食其力。假如这样去修行,最后会修成一个废人。这虽然是一个极度的例子,要害是要基于脱节道和菩提道的精力掌握好阔别的分寸,善巧调查弃取,犹如儒家《论语》说:“子曰:暴虎冯河(徒手博虎,徒步涉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譬喻《瑜伽师地论·初持瑜伽处戒品》说:“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他来延请,或往居家,或往余寺,奉施饮食及衣服等诸资生具,憍慢所 制,怀嫌恨心,怀恚恼心,不至其所,不受所请,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若由懒惰怠惰忘念无记之心,不至其所,不受所请,是名有犯有所违越,非染违犯。无违犯者:或有疾病,或无力量,或心狂乱,或处悬远,或道有怖,或欲利便调彼伏彼出不善处、安立善处,或余先请,或为无间修诸善法,欲护善品令无暂 废,或为引摄不曾有义,或为所闻法义无退,如为所闻法义无退,论义决择当知亦尔,或复知彼怀损恼心诈来延请,或为护他多嫌恨心,或护僧制,不至其所,不受所请,皆无违犯。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他掣髦种生色可染末尼真珠琉璃等宝,及掣髦种浩瀚上妙财利供具,周到奉施,由嫌恨心或恚恼心违拒不受,是名有 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舍有情故。若由懒惰怠惰忘念无记之心违拒不受,是名有犯有所违越,非染违犯。无违犯者:或心狂乱,或观受已心生染着,或观后时彼定追悔,或复知彼于施迷乱,或知施主随舍随受,由是人缘定当贫匮,或知此物是僧伽物、窣堵波物,或知此物劫盗他得,或知此物由是人缘多生过患,或杀或缚或罚 或黜或嫌或责,违拒不受,皆无违犯。……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如薄伽梵于别脱节毗奈耶中,将护他故成立遮罪,制诸声闻令不造作,诸有情类未净信者令 生净信,已净信者令倍增添,于中菩萨与诸声闻,应等修学无有不同。何故故?以诸声闻自利为胜,尚不弃舍将护他行,为令有情未信者信、信者增添,学所学处,况且菩萨利他为胜!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如薄伽梵于别脱节毗奈耶中,为令声闻少事少业少但愿住成立遮罪,制诸声闻令不造作,于中菩萨与诸声闻不该等 学。何故故?以诸声闻自利为胜、掉臂利他,于利他中少事少业少但愿住可名为妙,非诸菩萨利他为胜、掉臂自利,于利他中少事少业少但愿住得名为妙。如是菩萨为利他故,从非亲里父老居士婆罗门等及恣施家,应求百千各种衣服,观彼有情有力无力,随其所施如应而受,如说求衣求钵亦尔。如求衣钵,如是自求各种丝缕令 非亲里为织作衣,为利他故,应畜各种憍世耶衣诸坐卧具,事各至百,生色可染百千俱胝,复过是数亦应取积。如是等中少事少业少但愿住避免遮罪,菩萨不与声闻共学。安住净戒律仪菩萨,于利他中怀嫌恨心,怀恚恼心,少事少业少但愿住,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如有懒惰怠惰忘念无记之心,少事少业少但愿住,是 名有犯有所违越,非染违犯。……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于诸有情所应作事,怀嫌恨心,怀恚恼心,不为助伴,谓于能办所应作事,或于阶梯若往若来,或于 正说奇迹加行,或于掌护全部财宝,或于和洽乖离诤讼,或于吉会,或于福业,不为助伴,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若为懒惰怠惰所蔽,不为助伴,非染违犯。无违犯者:如有疹疾,若无力量,若了知彼自能成办,若知求者自有依怙,若知所作能引非义,能引犯科,若欲利便调彼伏彼广说如前,若先许余为作助伴,若 转请他有力者助,若于善品正勤修习不欲暂废,若性痴顽于所闻法难熬难持如前广说,若为将护多有情谊,若护僧制,不为助伴,皆无违犯。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见诸有情遭重疾病,怀嫌恨心,怀恚恼心,不往供事,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若为懒惰怠惰所蔽,不往供事,非染违犯。无违犯者:若自有病,若无 力量,若转请他有力随顺令往供事,若知病者有依有怙,若知病者自有权势能自供事,若了知彼长病所触堪自支持,若为勤修宽大无上殊胜善品,若欲护持所修善品令无间缺,若自了知上品痴顽其慧钝浊,于所闻法难熬难持,难于所缘摄心令定,若先许余为作供事。如于病者,于有苦者为作助伴,欲除其苦,当知亦尔。”(卷 第四十一)
  
  在修脱节道、菩提道的进程中,怎样掌握好阔别的分寸?很重要的一个善巧利便就是起劲依赖师、法、友集体,一方面可以获得集体的监视和掩护,犯了巨细纰谬可以敏捷向师、友发露怨恨,怨恨则清净;另一方面,依赖集体力气易于住持释教、弘法利生。依赖师友集体,防治烦恼和干事利人两方面就轻易获得很好的分身。(续)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