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下一段,佛讲的是“施饭转胜”。
第十一章 施饭转胜
佛言:饭恶人百,不如饭一善人;饭善人千,不如饭一持五戒者;饭五戒者万,不如饭一须陀洹;饭百万须陀洹,不如饭一斯陀含;饭千万斯陀含,不如饭一阿那含;饭一亿阿那含,不如饭一阿罗汉;饭十亿阿罗汉,不如饭一辟支佛;饭百亿辟支佛,不如饭一三世诸佛;饭千亿三世诸佛,不如饭一无念无住无修无证之者。
这个就是校量功德。我们怎么样去做?应该知道。这并不是分别,因为我们不知道,有时候往往把世间法当作佛法去处理,这都是不合适的。
“佛言,饭恶人百”,就是供养一百个恶人,“不如饭一善人”,不如供养一个善人。这个善人主要指的是居士、好人。在山西,居士就叫善人。刚开始还不知道。在咱们这里,善人就是好心眼的人,咱叫善人。它那地方不是,你是居士才能称为善人,都是那么叫。
那是从五台山往回走,那天晚上走到一个地方,停在马路边,人家道班不让。我寻思那地方晚上没人,在那坐一会儿。后面有个铁门,还都是窟窿眼的铁门,也不能挡风,关键是有个水泥台,比住那土地强,想在那歇一会儿。反正是动了心念,寻思跟外面比,在这坐更好,坐那也没人管你。后来来了个汽车,说:“你干吗?这也没人,那人在打麻将呢。”他就是来串门,一会儿就把道班那人找来了,那人说什么也不让我们在这住,就把我们撵走了。
天挺黑,好不容易看到一个院,黑乎乎的。大院也没有门,那里面好像空荡荡的,我们就进去了。好像是个大队,旁边有一个台子,就像个戏台似的,边上是水泥的,里面是土的,搁着柴火什么的。我们就在那地方躺一会儿,到了半夜就下雨,这顿给浇的。马上就跑到门洞,门洞中间是个窟窿,两边不漏,人躲在两边,那水就在中间淌,哗哗直淌。如果不是事先被人撵走,走到这个地方,下雨就挨浇。
第二天早上起来,就往南禅寺去。向一个人打听路,说我们要往那地方去。这个人就说:“你跟我来,上我家来吧。”我们就稀里糊涂跟着去了。她的同修见了我们,“哎呀!我好欢喜。”那是山西人的方言,就是说“我好欢喜呀”,她那个小孩也说好欢喜。她说:“昨天晚上菩萨告诉我了,说今天有两个僧人从五台山过来,要上南禅寺,让我给送去,所以我就在家等着。”
你看这个因缘,她说的都对啊——从五台山来的,往南禅寺送。那咱等着吧,佛菩萨安排的。她说:“你们昨晚住哪?”我说我们住在草垛旁边那个门房里。“哎呀,你们俩怎么不去村子里找善人呢?你一找善人,不就找到我了吗?”我说:“什么善人?”后来才明白,善人是什么呢?居士就是善人,他们那里管居士叫善人。
佛就讲了,“饭恶人百,不如饭一善人”,你供养一百个恶人,不如供养一个善人。“饭善人千,不如饭一持五戒者”,这个善人就是做善事的,好心人,你供养一千个,都不如供养一个受五戒的。你想这功德,供养一个受五戒的比供养一千个善人的功德还大。
“饭五戒者万”,就是供养受五戒者一万人,“不如饭一须陀洹”,不如供养一个须陀洹,就是不如饭一个初果阿罗汉。“饭百万须陀洹,不如饭一斯陀含”,饭一百万个须陀洹,不如饭一斯陀含,二果的圣人。“饭千万斯陀含,不如饭一阿那含;饭一亿阿那含,不如饭一阿罗汉”,就供养一亿个证三果的阿罗汉,都不如供养一个真正的阿罗汉。你想一想,三果阿罗汉和四果阿罗汉的差距就这么大,因为他的智慧和心量远远地超过这些。初果的心量这么大,二果的心量就比初果大,那三果就超过二果好多倍,证到了四果,那心量就无边无沿了。你想,心量就那么大,和你那针尖那么大的心量一比,你那不算个什么。他那个心量可以使很多人得到解脱和成就,所以这个功德就不一样。
“饭十亿阿罗汉,不如饭一辟支佛”,十亿阿罗汉,咱们国家现在就有十多亿人,十多亿都成了大阿罗汉,你都不如供养一个辟支佛。这功德大,你想一想,是不?“饭百亿辟支佛,不如饭一三世诸佛”,百亿,全世界还不到百亿人,全世界的人都成了辟支佛,也不如供养一尊三世诸佛。
最后佛又讲了,“饭千亿三世诸佛,不如饭一无念无住无修无证之者”,无念——没有妄想;无住——一切无住;无修——本来就是这样;无证——没有证,能证所证都消失了,所证都得了。意思就是说,这种人他没有外求,不会心外觅法,证到了自己本来就是佛。所以说,功德就这么不一样。
我们一定要知道这个校量功德,这个很殊胜。有时候种福田你也得会种,如果你颠倒了,说岔了,那是不行的。比如有人问你说:“师父,你看我做善事,你说好不好?”你说:“好啊。”“你看那面的师父叫我去护持僧人,办点什么什么事情;这面又让我去做什么什么善事。”在这种情况下,你一定得叫他去护持僧人。这面可能是修桥补路,修完桥、补完路了,就有一百人通过,或有一千人通过。但那面的僧人只有一个,他正需要办什么事情,要修道,正要闭关。你说我是帮师父闭关呢,还是帮着去修桥?那修桥好,上百人、上千人、上万人都搁这通过,多殊胜啊!是不是?我要是帮他闭关了……你说我究竟应该做哪个?
这就不一样了,你得赞成先闭关。那个修桥是个好事,但终归是世间善,要是和修道来比,它没法比,修道最殊最胜。世间法只能是在这个世间得到一些方便,而出世间法,那不是你的方便,而是千百万众生都得方便,并且都能得解脱。修桥只能是过个桥方便,但是过不了生死苦海,这个能过生死苦海,是不是?它不一样。所以你不能给人答错了,你光考虑那个做善事,那么多人过桥,这个才一个人,“得了,你别管闭关那个事情,你赶紧去做修桥的善事去。他闭关那才多大个玩意?修桥这事大呀,闭关是小事。”完了!就颠倒了,把成佛的大事当小事,而把世间法当成大事了,这就颠倒了。我们很容易犯这种过失。
另外,佛经里讲了,你供养了那么多罗汉都不如供养一尊佛,而且初果的、二果的……互相的这个比例一层比一层高,越往高的供养越殊胜,为什么?因为他能帮助你修得究竟,那个功德更大。你看,虽然没有很多的人,但是和最究竟来比,那就没法比。
有的人就说了:“出家干吗呀,在家修道呗!在家修不也一样吗?”完了,这就谤法了。说:“你看看,你出家也没证道,我们在家都可以修行了,还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那不是一回事。出家那是救恒河沙的众生,你在家只救你自己,能一样吗?是不是?它不一样!那出家人的功德,你看着好像是没怎么究竟,那功德远远不是你在家所能比得了的,你比不了!
现在就有一种邪知邪见,说出家修行不如在家修行,这可坑人了,有的人还相信这个。就出家这一念,你知不知道你度多少众生?就出家一天一夜都二十劫不堕恶道啊。你在家修去吧,你这一生也修不到那块去,你只能是在最底下获一点好处,像芝麻粒那么大的一点好处。不是说不好,也好,但你要和这个出家来比,就没法比。
所以不管你在家人多大的修行,见到出家人必须顶礼,因为他代表了法王王子,你只代表了俗人,还在俗人的范畴之内,身份就不一样。所以说,人家现在出家了,你那些年龄大的见到他也得顶礼、合掌、问讯,都得恭敬。他那个心远远超过你,你那个心量才这么大,他那个心量像虚空那么大,超过你百千万倍。他的功德在那块,这个大小顺序不一样。
你这点德好不好?好,还行。但和出家的德没法比,他超你千百万倍。所以说,你在这里就不能给讲错了。要是有人说:“师父,你看我是在家修好,还是出家修好?”在这个问题上,你不能答错,说:“你还是出家修好。”他说:“那我这么大岁数能出家吗?”“哎呀,你岁数是太大了,出家条件不够,但是心可以出家呀!”一定要教导他出家的心,今生一旦把这个身体扔了,他来生还可以再出家,你不能把出家根给弄掉了。你说在家好,坏了!你犯妄语了。如果在家好,你怎么不回家呢,你这不骗人吗,是不是?出家远远地胜于在家。
我们只能永远赞成出家。不管这个人能不能出家,那是他的事情,是他因缘的事情,但是我们称赞出家的这个心永远不灭。不能让境给转了,你看他不能出家,你就说出家人不如在家人好。我不能犯妄语,至于你能不能出家,我才不管你,我一定称赞出家。
说:“你看我出家好,还是在家好?”你说:“要是让我看,你还是出家好,虽然你现在出不了家,你可以心出家。”这样的话,他就永远称赞出家。如果你要是说“在家好”,妥了,“那师父说我在家修好”,完了!你就等于把人家今生的善根给灭掉了,来生的善根也灭掉了;而且不光灭掉他的,你自己的善根也灭掉了,这将永远处于轮回的痛苦之中。所以我们一定要称赞究竟,不称赞低层次的,小层次的也不称赞,往上去称赞。就是按佛法所讲,依究竟,不依不究竟;依了义,不依不了义。
供养满天下的辟支佛,不如供养一尊佛,因为佛有无量的智慧,能让所有的人真正得到解脱。辟支佛还差一点,所以没法和佛陀来比。后来佛又讲了,供养三世佛,不如供养一个无念无住无修无证者。
【解】此第十一章,校量福田胜劣不等,令人知所归向也。一善胜百恶人,显易可知,一持五戒人胜千善人者,以世间善人所奉十善,仅属旧医之法。不以三皈为体,不成出世津梁。若能受三自皈,奉持五戒,为佛弟子,便知四谛四念处门,于一生中,堪证三果,故得千倍胜于常流也。
这一段,它的主要意义就是“校量福田胜劣不等,令人知所归向也。一善胜百恶人,显易可知”,这明显的就可以知道了。“一持五戒人胜千善人者,以世间善人所奉十善,仅属旧医之法,不以三皈为体,不成出世津梁”,就是说世间善只是在世间轮回,只是世间的善。五戒主要是以三皈为体,它属于往大道奔,往究竟走,所以它和世间善不一样。
【解】一须陀洹胜万五戒者,须陀洹已断见惑,已预圣流,故得远胜内外凡也。一斯陀含胜百万须陀洹者,斯陀含已断欲界六品思惑,烦恼渐薄,正使百万住果须陀洹。未修胜进行时,终不能知二果境界,何况能到耶?一阿那含胜千万斯陀含者,阿那含已断欲界思惑九品皆尽,正使千万斯陀含,终不能知三果境界,况能到耶。一阿罗汉胜一亿阿那含者,万万曰亿,阿罗汉断尽见思,超出三界,尤非住三果人能知能到故也。
“一须陀洹胜万五戒者:须陀洹已断见惑,已预圣流,故得远胜内外凡也”,他已经不是凡人了,属于圣人。
初果永远不能知道二果的境界,就像咱们凡夫和天似的,咱们不知道天的境界,但是天能看到我们。“何况能到耶”,你连知道都不知道,何况能到?那差得太远了。二果不能知道三果的境界,永远不知道,因为你没到那地步。阿罗汉超出三界了,三果圣人是不知道的,也不能思惟到。
【解】辟支佛有二种:一者出有佛世,禀十二因缘教,悟道侵习,名为缘觉。二者出无佛世,观物幻化,自悟无生,断结侵习,名为独觉。以阿罗汉但断正使,辟支佛兼侵余习,故一辟支,能胜十亿阿罗汉也。
有佛出世,听佛讲法悟道的,叫缘觉。还有独觉,就是在佛没出世的时候,看到风吹草动,而发现了不生不灭。
“以阿罗汉但断正使,辟支佛兼侵余习”,阿罗汉断了正使,但是还有余习。“故一辟支,能胜十亿阿罗汉也。”(编者注:正使,现起之烦恼正体,与烦恼余习即“习气”相对称)
【解】三世诸佛,约藏头佛果言之,三大阿僧只劫修行六度,正习皆悉断尽,利益无量众生。故一佛能胜百亿辟支佛也。
这里所说的三世诸佛,是约藏头佛果而言之,这个藏头佛果,我也不知道这是什么。(编者注:此处“藏头佛果”疑为“藏教佛果”版本的讹传,根据蕅益大师讲法行文,乃依天台判教:藏、通、别、圆,化法四教。)
【解】无念无住无修无证之者,指圆教初住已上,亦可兼摄别教初地。通教佛地,盖通教体色入空,知一切法无性,故念即无念,住即无住,修即无修,证即无证,至成佛时,能于色究竟天示现最高大身,统王三千世界。别欢喜地,圆发心住,皆已分证法身,皆能示现百界作佛,八相成道。所以供此一人,胜于千亿三世诸佛也。复次前之八番,皆是约田。此第九番,即是约心。盖未达一切诸法。念本无念,住本无住,修本无修,证本无证,故于平等法中,分胜分劣,若了达无念无住无修无证妙理,则下自恶人,上至诸佛,罔非无念无住无修无证之者。所以人上佛饭,佛施饿狗,功德无异。维摩以一分奉难胜如来,一分施一最下乞人,福亦平等。
这里讲,如果修到无修无住无证这种地步,他就没有什么佛、饿狗、众生这种区别了,所以说“人上佛饭,佛施饿狗,功德无异”,都是一样的。
“维摩以一分奉难胜如来,一分施一最下乞人,福亦平等”,就是说他供养佛和供养贫穷人,这个福报是一样的。就是人家心里不动念,没有这个概念,心里不再动念。那个还有个布施心,这个没有布施心了,给谁都一样,给谁都是不分别,给佛没见佛,给众生没见众生,心里也无佛、也无众生、也无我,就这样,这就达到究竟的地步了,这个是非常殊胜的。
你供养满天下的佛,不如供养一个无修无证者,无修无证者的心里啥也没有。这个不太好理解,但是非常殊胜的。这是指你而说的,你供养满天下的佛,但是还不如供养一个无修无证者。他是什么?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因为他这个心能化无数佛,满天下的佛都是他心里化的,你说他厉害不厉害?供养他和供养佛不就是一回事吗?是不是?
【解】若不知福胜劣差别,则无以显修德之足贵,若不达生佛本自平等,则无以悟性德之渊源,是谓常同常别,常别常同,法界法尔微妙法门。
通过这样分别,我们这么样分别的最后的目的是什么?真正的目的就是“生佛平等”。生就是众生,这是佛,实际上众生和佛都是平等的。为什么呢?因为众生也有如来德相,佛也有如来德相,它在众生那不减,在佛那也不增加,它本来就是不增不减,所以说本自平等。你众生也好,佛也好,它本来都是我自己的,跟谁去要?这就叫平等。
若不通过这种方法,“则无以悟性德之渊源”。通过这种方法,我们才知道佛的渊源在哪,众生的渊源在哪,德行的渊源在哪。我们知道了这个,才知道一切法的根源。“是谓常同常别”,既是同又有分别,既是别又是常同。
众生就是这样,本来就是一体,但是由于因缘不同,佛就分出众生和佛。为什么呢?由于教化的需要,并不是佛分别,是众生需要。需要干吗?需要他成佛,佛就以各种的妙法来度化众生,所以就要常别常同,常同常别。
“法界法尔,微妙法门。”就是这么妙,如果你要把这个明白了,一切法你都明白了。虽然你背不下来,但你的心自在。就像一个屋子似的,里面原来很闷,你那时候就像这扇窗户已经打开,这空气一流通,任你呼吸,你怎么都得自在。你要是不明白,那闷乎乎的,简直像大石头压在那地方一样,他就闷得慌。但别着急,你想打开窗户,就得努力。一努力,很快就到了。这个非常好,所以大家一定要知道。
这个“施饭转胜”,通过布施的功德,让我们知道要不断地“转胜”,不要耽于小的,一定要学究竟。我们最好做最究竟的那个,就是即心即佛——佛即是心,心即是佛,这个胜于一切。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