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圆觉
众所周知,“和尚”是从梵文翻过来的,亦译为“和上”。它的本意是“师”。在印度原为师父的俗称。在中国佛教典籍中,本是对佛教师长的尊称,后来成为信奉佛教的出家僧人的通称。
自然地,“大和尚”,也写作“大和上”,是对年高德勋的僧人的敬称。历史上,日本人称鉴真为“唐大和上”。一般也用以称寺庙中的方丈、住持。金庸先生小说《笑傲江湖》第二十七回三战中就描述过,任我行在少林寺中对少林方丈方证大师道:“不敢,不敢。老夫于当世高人之中,心中佩服的没有几个,数来数去只有三个半,大和尚算得是一位。还有三个半,是老夫不佩服的。”
不过,据考证,“大和尚”这一称号在晋代才出现。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大和尚”称号的,是晋代高僧佛图澄。
佛图澄大师,西域人,本姓帛氏。少年时出家学道,清真务学,曾两度到罽宾学法。西域人都称他已经得道。晋怀帝永嘉四年,大师年方七十九岁的时候,来到洛阳。关于他,有种种神异的传说,《高僧传》中记录甚多。
清·艾纳居士《豆棚闲话》第六则记载到:“考得大和尚三字,乃是晋朝石勒的时节,有个佛图澄,自己称道。其实他是个圣僧。看那石勒皇帝,就如海上鸥鸟一般。神通广大,能知过去未来,俨然一尊燃灯古佛,自然动人钦敬。”
是说佛图澄在石勒时期,出谋画策,辅助石勒称帝,建立赵国。石勒登位后,对佛图澄十分崇敬。有事必先问佛图澄,而后才发令行动。后赵皇帝石勒每询以军国大事,屡有应验,因尊称佛图澄为大和尚。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