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讲话(四种决定清净明诲)-云端佛学
时间:2017-02-21 15:01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网络 点击:次
楞严经讲话(四种决定清净明诲) 信息来源:中国佛教网 作者:悟慈法师 发布时间:2012-05-18 楞严经讲话 (四种决定清净明诲)
悟慈法师讲述
阿难整衣服,于大众中,合掌顶礼。心迹圆明,悲欣交集。欲益未来,诸众生故,稽首白佛:大悲世尊!,我今已悟,成佛法门,是中修行,得无疑惑。常闻如来,说如是言: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萨发心。自觉已圆,能觉他者,如来应世。我虽未度,愿度末劫,一切众生。世尊!此诸众生,去佛渐远,邪师说法,如恒河沙。欲摄其心,入三摩地。云何令其安立道场,远诸魔事,于菩提心,得无退屈?
阿难尊者于是重整他的衣服,合起双掌,礼拜了佛陀。他的心理事迹,都已圆满明达,一时悲喜交集。他想利益未来的诸众生的缘故,乃又礼佛,请问佛陀说:‘大慈大悲的世尊!我现在已经开悟成佛的法门,对于从耳根闻性去修行的事,已经没有半点的疑问。我又常常听佛说过这种话:“自己还未得度,而先去度脱他人的,为之菩萨发心。自觉觉他之行已经圆满,而能觉悟他人的,就是如来应化而来世间的”。我虽然还未得度,但是我愿意度化末劫的一切众生。世尊!这些众生,离开佛陀渐渐遥远,定会遇到邪师外道的说法,如恒河沙数那么多!如想摄伏他们的心,使入三摩正定的境界,要怎样做,才能令他们安心立命,而入道场,远离一切的魔事,怎能使他们对于菩提道心,永远不会退转呢?’
阿难尊者这时既已明了其家所归的道路,就会体谅诸佛菩萨降世度化的慈旨,他这时请求佛陀安立道场,为末世众生,摄心的轨则!他为了表白自己了悟的心迹,而到了佛前礼拜了佛陀,当他起立后,首先注意到自己的衣服,故整了整穿在身上的袈裟。他这时的‘心、迹圆明’。心圆明就是先悟吾人的不生灭心,正是首楞严王。迹圆明则为了悟耳根是进入不生不灭的门路之谓。也就是说他已经了达本有的真心,也已经彻底的明白修证的事迹,已经了解其家乡所归的道路!‘悲欣交集’。伤悲的是:历劫以来的沉迷不醒。欣喜的是:今日的顿悟。也许因为得到归家之路而未归,所以才会悲伤,然而既识其归路,则归家有望,故心欣喜。他这时的心境正是悲喜交集哩!
他这时觉得自己既然了悟,则应学诸菩萨度化众生的事迹。他想起了未来末法时代的众生,那时的众生一定是值得怜愍同情的,为了利益他们,而重新礼拜佛陀,请问佛陀。他首先叙述自己的心情说:大慈大悲,悲心无量的世尊!‘我今已悟成佛法门’。我求成正觉,最初方便,我现在好似了解发明,已经了悟成佛的法门。‘是中修行,得无疑惑’。已经知道从耳根闻性中,去修那离尘照性,旋流反闻的功行,才是悟入的要诀,对于这种道理,已经决定没有半点的疑问,不须另觅其他的要诀的了。
阿难尊者在这里举引佛语,以资自励说:我常常听过佛陀您这样说:‘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萨发心’。无明惑障并未尽除的人就是自己并未度脱苦恼的人。然而却能舍己利人,以先度脱他人为先务之急,是先度尽众生,后取正果的人,这种人就是所谓发起菩萨心肠的学人。‘自觉已圆,能觉他者,如来应世’。如果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万德毕备,而能度脱觉悟他人的,就是如来的应化世间,倒驾慈航度脱众生。也就是自己已经证得本性,已经圆满解脱后,再依照自己所证悟的真理,去使别人,亦证得自性正觉的真理,那就等于是佛陀果后兴悲,应化世间!‘我虽未度,愿度未劫,一切众生’。阿难尊者说他因还在有学的境地,还未达到佛菩萨的境界,但是愿学佛陀菩萨救世度人的精神,愿意为末世众生著想,愿救度那个时候的一切众生。
阿难尊者已知修行之路,从闻中入,但恐末世众生为邪师邪说所惑,故请佛陀示立道场,使众生不会被魔所扰。他说:世尊!‘此诸众生,去佛渐远,邪师说法,如恒河沙’。末劫时代是指离佛弃世约二千年以后,与佛陀在世时,已渐渐的远离,根智愈来愈薄,邪师邪说竞兴,是个鱼目混珠,龙蛇混杂的时代,处身于此世代的人,容易会被蛊惑,这种邪师外道的学说泛滥的几乎彼彼皆是,其数量实难以数目计,有如恒河中的沙粒那么多。‘欲摄其心,入三摩地’。因为邪正混淆,所以会使修习的人,心无适从。如果有位初心学佛,欲摄伏妄心,证得真实的禅定,那是一件很难作得到的事,故敢请问:‘云何令其安立道场,远诸魔事?’道场为佛陀成正觉的场所,故道场则安心立命处。阿难尊者的意思是:如能安心在正觉道场里面的话,则不管邪师邪说怎样的多,也不会被煽惑倾动,会安心立命的在真理当中过著其生活。因此,请求佛陀赐示,怎样才能使其初心后学,安立入道之场,使一切魔事,自然远离,不能惑乱初学者的道心?‘于菩提心,得无退屈?’怎样才能使他们对于要求悟得正觉的菩提道心,永远不会退转呢?
尔时世尊,于大众中,称赞阿难:善哉!善哉!如汝所问,安立道场,救护众生,末劫沉溺。汝今谛听!当为汝说。阿难大众,唯然奉教。佛告阿难:汝常闻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这时世尊,在大众当中,称赞阿难说:‘好啊!好啊!像你所问的安立道场,救度一切众生,末劫的时候,免于沉沦陷溺的事。你现在应该注意的听!我当然会为你解说这问题’。阿难以及大众,愿意承听佛陀的教训。佛陀对阿难说:‘你不是经常听我在毗奈耶(律藏)里面,宣说过修行的三个决定不易的程序么?所谓收摄其心就是戒,因戒可以生定,因定可以发慧。这就是达成无漏的三无漏学’。
释尊首先嘉许了阿难之问,因为阿难为了末劫众生著想的精神可嘉,而且问的非常恰当,故许允阿难,要针对这问题来加以开示。‘善哉!善哉!’是称赞阿难,能发利他之心,同时替人请问的安立道场的事,是很紧要恰当的问题,故并嘉许之。‘如汝所问,安立道场,救护众生,末劫沉溺’。如你所问的,只恐末法时代,会有很多邪师邪说泛滥于世,会扰乱道心,故必须安立道场,才能远离魔事。这种事情,确实是救度一切众生,在末劫之时,免于沉沦陷溺的极为重要之法!释尊叫阿难要仔细的听!因为佛陀定会为大家分别详细的阐扬这种道理!阿难以及大家,便‘唯然,奉教’。唯然是应诺之辞,也就是唯唯诺诺,愿听佛陀的教导,以便了解其中奥义,以达成度化众生的愿望。
佛陀于是对于阿难说:‘汝常闻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毗奈耶是大小乘律藏的通名。梵语毗尼,译为善治,是善能针治自己的贪嗔痴,也能医治他人的贪嗔痴之意。也译为调伏,是调练身口意三业,制伏过失是非之谓。佛陀的意思是:阿难!你平常的时候,不是常常听我宣说过修行所依持的戒律吗?我常常说过,修行的入门基本要点,有三个决定不易的程序(因为毗奈耶正铨戒学,兼铨禅定与智慧,故成三决定义,是叫人应依这种程序去修证之意)。‘所谓摄心为戒’。小乘的戒,重于身口的事相为戒,大乘则收摄其心,至于一念不生,众戒具足!故不惟身口,也不容有丝毫的妄念。‘因戒生定’。戒的梵语为尸罗,戒行清净,三昧禅定的境地才会显现。也许妄心既然收摄,则会寂然不动,如风浪已止,海水澄清是也。‘因定发慧’。因为清净的智慧,是依禅定而生的。禅定的工夫既然成就,则本来的光明会显现,如风停水湛,自会生光一样。‘是则名为,三无漏学’。漏为烦恼,是有漏落于生灭的法,无漏则解脱一切生死,无作无为。戒定慧三种为无漏落于是非空有,无漏落于人我彼此的无漏果位之学,故曰三无漏学。
下文虽然只谈到三学当中的戒学(四戒),而不论及定慧的问题。这是因为在前面已经谈到忘前尘,尽内根,已经将定慧之学,发挥得尽致的缘故!又在前面所说过的逆流、返流、旋流,不循不随等,均为是摄心之法。一看起来好像也是戒学,但是要知道所谓逆流等事,乃是令其违逆现业,而这里要说的四戒,是令刳其正性,如果能先刳其正性的话,则现业定会容易违逆,故说定慧之后,继之而谈到戒学的问题。
阿难!云何摄心,我名为戒?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淫,必落魔道。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彼等诸魔,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魔民,炽盛世间,广行贪淫,为善知识。令诸众生,落爱见坑,失菩提路。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先断心淫,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一决定,清净明诲
阿难!为甚么摄伏妄心,我叫它为戒呢?因为如果所有世界上的六道众生,他们的心里没有淫念的话,就不会跟著生死之流去连续不断的轮转。你要修习耳根三昧,本来是想出离尘劳烦恼的。但是如果淫心不除的话,尘劳之累就不能脱出啊!即使有渊博的智慧,或者成就部份的禅定,但是如果不断除淫念,则必定会堕落天魔外道。上级的为魔王,中级的为魔民,下级的为魔女。那些诸魔,也有很多的信徒,诸魔的一一,也都自称已经成就了无上的大道。我去世以后,在末法的时期当中,将有这很多种魔民,盛行在世间,广作贪淫的行为。并且自认为善知识,去使诸众生,堕落在爱欲为先的深坑里,令人失去了登上菩提之路。你如果教导世人,修学三摩地时,必须教人先断心里的淫念。这样才是过去一切佛教所建立的第一个具有决定性的清净教化。
‘云何摄心,我名为戒’?戒的意义在防非止恶,若能收摄其心,则能预防种种是非的产生,故释尊才解释摄心为戒。也许心为戒本,若能摄伏,则名持戒,如果把它放纵,则后果堪虞,故名摄心为戒。如谈论人天,或者小乘等戒律,都以身口为先,然后才谈到心戒的问题。这里不但制心无犯的问题,是进一步的论到基本问题——摄伏其心!这正是以定为戒,也就是如前面所举出过的入流亡所,旋元自归的问题。如能这样持心的话,则吾人的心定不会攀缘于色香味触等外尘的了。
释尊首先指出戒淫为第一个决定不易的程序而说:如果诸世界上的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天上、人间、修罗、地狱、饿鬼、畜生等六道众生,都是偏重于淫欲的为多,因为以淫欲为生命的来源的缘故,永恒的缠缚在于生死苦海里,不得解脱,如果能够将淫欲抛弃而不顾的话,早已和生死脱离了缘。因为这里所说的其心不淫,是指不但不动身口,连一念思想也不发生,是内心不出,外境不入,是逆生死欲流,故不会再跟著生死之流去连续不断的轮转。
释尊并警戒阿难说:‘汝修三昧,本出尘劳’,尘劳是三界内的见思二惑,淫欲正为尘劳之首。持戒则会出离生死,冒犯戒律,则必定会堕落魔道。你想要修学的耳根圆通三昧,本来是要求出离尘劳烦恼,但是‘淫心不除,尘不可出’。如果淫心不能除,则见思二惑不能断,终日尘劳生死必不可得而出。势必受尘劳烦恼的牵累,会永恒的在生死欲流当中打滚。‘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淫,必落魔道。即使有禅定智慧的功行,但是因带淫修禅的缘故,也是不能出离尘世的劳累的。所谓多智,是指世智辩聪,也就是有渊博的世间智识,善说断惑诸法。所谓禅定,则指世间的禅定,有入、有住,有出、有发,在禅定中种子一动时,欲境还现前,还是会随著魔转。所以说,在修三昧时,如果不舍断淫根,或者还有思惟的话,则欲境还是会随之而现。好似热火遇到柴薪,绝对不能保证干柴不会被火燃烧!故带淫修禅,就是一种天魔外道,会堕落在魔道当中,会与群魔为伍哩!‘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魔的见解大致相同,然而福有厚薄,故分为三级。淫欲为欲界的根本,人天善道,均因淫业而不能出离三界。尤其是天魔最以为快的是欲境,既不断除淫欲,则最好的去处为上品的魔王。其次为魔民,最下级的为魔女。也许群魔因修福德,兼修智定,故不致堕落地狱等三恶道,只因不弃淫,而留尘劳,广化七珍,多增宝媛,以遂其乐!虽然如此,但是‘彼等诸魔,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诸魔本身当然不以为魔,他们为了达成他们的愿望,也广收徒众,也有很多信仰他们的信徒,都是以淫欲为传法。递相传授,令不断绝。他们也都自称已经成就了无上的大道。其实这是一种未证谓证,未得谓得的增上慢,自不觉知愈堕愈深!
释尊为了令人分辨甚么是佛教,甚么是魔外?而说:我离开世间以后,在末法时期里,‘多此魔民,炽盛世间,广行贪淫,为善知识’。正法和像法过去后,接若而来的是末法时期,这个时候,因为离开了佛陀太远的缘故,魔强法弱,魔民也跟之而多起来。这种学说必定也会盛行一时,会因他们的提倡而受其所迷惑者众。这种魔说在迷惑人时,多以淫欲去讨好人家,自己会自认为是善知识,去迷惑他人。一般的人,生时受其煽惑,而为魔民,死后也为魔的眷属。这种情形好似炎火炽然盛发,世间上将受其所焚!也许这些魔师因为是带淫修禅的缘故,一切动作不出本行,会暗地里教人行淫,以为佛事,递相传授,广行淫事于世,以为自己是一正派的传道者。‘令诸众生,落爱见坑,失菩提路’。爱就是思惑,见为见欲。以淫欲教化人,则会堕入爱坑,以淫欲,为修之法,则会堕落见坑。学道的人,本拟超出尘劳,然而既堕入爱见的深坑,则不能自拔,欲出见思之惑,反而堕入见思的深渊,丧失了菩提正觉的大道!这种法正是天魔外道的训示,并不是真正佛陀的教训啊!
然而要怎样教化人,才是佛陀的教训?‘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先断心淫’。因为正法和邪法刚好相反,爱见与菩提正是背道而驰。爱欲之水如能竭尽,正是菩提正路,爱见之火如任炽盛,就是断灭菩提正路。所以阿难你,如将来转教末世初心学禅的人时,必须教人先断心里的淫根。因为淫欲为大定的冤贼,不唯身不行淫事,就是连心里也不可以生起淫心之念才对!能如是,‘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一决定,清净明诲’。如来就是佛陀,先佛世尊是指过去的诸佛。不管是任何时代,所有的佛陀所训示的都是以决定断除心淫为要事,这种教训才是清净修学,究竟的明诲!佛陀的意思是:如遇善知识开演阐扬断绝淫念而修圆通的,才是真正的佛法,故应随从而修。如果不然,而言及淫欲无碍的,便是魔王亲来煽惑道心,故应敬而远避之!
是故阿难!若不断淫,修禅定者,如蒸沙石,欲其成饭,经百千劫,只名热沙。何以故?此非饭本,沙石成故。汝以淫身,求佛妙果,纵得妙悟,皆是淫根。根本成淫,轮转三途,必不能出。如来涅槃,何路修证?必使淫机,身心俱断,断性亦无,于佛菩提,斯可希冀。如我此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因此之故,阿难!如若不断除淫念,而修禅定的话,就是犹如蒸煮沙石,要想它变成了香饭,即使经过了百千劫那么久,也只能成为热沙。为甚么呢?因为它不是香饭的来源,是沙石而成的缘故。你如果用淫欲之身,来求证佛陀的妙果,即使稍有所悟,也都是淫根。根本已经是淫欲的种子,始终还在三途中轮转,必定不能超出。如来的涅槃妙果,那有路径可以修证而得呢?必须将身心淫机之根,完全断灭。最后连这个断除的心性也化为乌有,然后对于佛陀的正觉菩提,才有希望证得。和我所说的相同,才是名为佛说,如不如此阐说的话,那就是魔的说法。
佛陀在这里极力的主张:淫心永断,才能成就正觉菩提。也许初心学佛的人,虽然宿因善根深厚,可是由于旷劫以来深重的淫念习气难于舍离,刚好这时遇到魔外前来煽惑,说甚么淫欲不碍修禅等事,因此,都因宿习发现而欣然听从者多。所以佛陀才强调:因为修定断淫乃是先佛的明诲的缘故,你在末劫时,决定教人修学禅定时,必须教人断除淫念为急务。‘若不断淫’念,而‘修禅定’的话,‘如蒸沙石,欲其成饭’?淫是生死的根本,如不断除淫念而修禅定的话,在禅定中见到欲境时,就会一再的被迷惑不已。释尊举出一个譬例说:如炊米而欲使它成为米饭,那是简单的事,可是蒸沙石,而想它变成为香饭,那是不可能的事,任你怎样的蒸煮也不得成为饭的。‘经百千劫,只名热沙’。即使经过百千劫的时间那么久,也只能煮成为热的沙而已。这是譬喻带淫修行,只是枉劳功力,不能修成正果。释尊并解释为甚么蒸煮沙石,不能成饭的原因:‘何以故?此非饭本,沙石成故’。因为沙石并不是熟饭的根本,沙石根本永远做不成米饭!想成佛作祖,也必须有个根本,根本若清净,枝流也会清净,佛教是以持戒为根本,如果毁犯淫戒,则根本已毁,怎能达成佛陀的清净教训?
‘汝以淫身,求佛妙果,纵得妙悟,皆是淫根’。你如果不断淫念的话,就是以淫欲之身,想来求佛所证的妙觉极果。这样,则已失去其根本,那么,因与果已经不符,好似蒸煮沙石,欲成熟饭那样,即使经过多劫的修习,得开妙悟,也都是淫根。‘根本成淫,轮转三途,必不能出’。根本既然基于淫欲所发出,始终都在地狱、饿鬼、畜生的三途里面轮转不休,则想超越这种苦处,也是不可能的事。也就是因为以淫欲为种子的缘故,一触即发,会再造出种种恶业来。有了这种不纯之业为基因,则年久月深,必定是在三途当中打滚,一定不能越出三途的一步,何况人身,以及人身以上的问题?至于谈到佛果,那是梦想也想不到的事。所以说:‘如来涅槃,何路修证?’如来涅槃就是佛陀清净寂灭的极果,带淫修禅的人,恐怕会堕落三途,连生死的问题尚且未能解决,何况佛陀的妙果?以沙石蒸煮成饭的方式,根本都已错误,那能跑上菩提涅槃的大道?这是千万不可能成就的事。
‘必使淫机,身心俱断’。机是发动的原动力,淫机就是作意心所,因为稍有作意,则淫心便动。此心一动,则此身也必定会随之而动。即使身断,而心不断的话,还不是彻底的息断,所以必须断其原动力的淫机,心的淫机一断,则身心二途就会告俱断。‘断性亦无’。最后连压制断除的心念也化为乌有,‘于佛菩提,斯可希冀’。因为心的淫机虽然断息,然而能断之性仍然存在的话,就是所断的缘影还是不除,生死之根仍然存在。必须将这种生死根本的断性也断灭,才是真正的寂灭。这才是菩提的道本,既得菩提道本,则菩提的极果才有希望证得!
释尊结定说法的邪正而说:‘如我此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到了末世时代,邪正混杂,魔佛难辨,人心容易被惑,故阿难尊者曾请求佛陀阐明邪正的规则,佛陀才以四种根本的戒律,以辨验之。释尊说:末世时代,如能依照我所说的先断心淫去修禅定,这便是真正的佛说。如不然,而另言行淫不碍参禅的话,那就是波旬(魔)的学说,故应避之。波旬正音为波卑夜,译为恶者,是能伤法身,害慧命,是魔王的名。魔为麻罗的简写,到了唐代才在麻的下面加一字鬼,而为魔,尔来相传已久,实因会恼害于人,会阻碍菩提道心的缘故,才有了鬼字的出现。
阿难!又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杀,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杀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杀,必落神道。上品之人,为大力鬼。中品则为飞行夜叉,诸鬼帅等。下品当为,地行罗刹。彼诸鬼神,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鬼神,炽盛世间,自言食肉,得菩提路
阿难!再者,诸世界上的六道众生,他的心里如果没有杀机的话,就不会随著生死轮转相续不断。你修习禅定的目的,本来是要超出尘劳烦累,但是如果杀心不除的话,则尘劳烦累,是不可能超出的。即使有很多的智慧,禅定的境界显现,但是如不断除杀念的话,必定会堕落在神鬼里,最好的人,会成为大力鬼,其次的会为飞行的夜叉(捷疾鬼)等诸鬼帅,下级的则会为地行的罗刹(可畏鬼)。这些鬼神,也有很多的信徒,也都自称已经成就无上的大道。我离开世间后,在末法当中,有了许多的这种鬼神,盛行在世间,自己常说必须肉食,才能证得正觉大道。
第二决定就是戒杀。其重点还是在于心。不但身不行杀,就是意识杀念也起不得。如能这样的持戒不杀的话,必定会超生死!释尊说,一切世界上的六道众生,‘其心不杀’。杀生是以心为机,身体与口是属于缘,一旦心念的杀机一动,则身口会随之而运用,所以欲断除杀生,首先必须断除杀念!心里既然没有了杀机,则不会造出杀生的行为,因之而不会负于他命,不欠他人之债,‘则不随其,生死相续’。自然的不会随著生死相续,不会轮转不息,也就是可以了生脱死!
‘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杀心不除,尘不可出’。修学最高境界的三昧禅定,其目的本来在于希求超出三界的尘劳生死,但是一方面修习禅定,另方面在杀生,其杀机的心念未曾除弃,那么,世世生生,还是和其他的众生结怨连祸。所谓汝负我命,我还汝债,不知终止的一天,自然的不能超出尘劳烦恼之累哩!‘纵有多智,禅定现前’。修定带杀是鬼神之类,而不是正道。即使这位学禅的人,有很多的智慧(指世智辩聪),有了禅定(有漏的禅定)的境界现前,也就是智能通达,善说诸法,禅能出入,三昧的境界。但是‘如不断杀,必落神道’。如果不断除杀机的话,必定会堕落在鬼神道中,会与鬼神为伍。鬼神的福报,虽然也有胜有劣,但是都属于欲界内的鬼神,故不曰升,而说为堕。‘上品之人,为大力鬼’。最高级的鬼神为大力鬼,因这种鬼神虽有杀业,可是有了禅与智,有了神通与福德,故为有大神力的鬼神。如天行的夜叉,川狱的鬼主等,都被人尊奉为天、为帝者。‘中品则为飞行夜叉,诸鬼帅等’。劣差一点的就成为飞行的夜叉,统率诸鬼等鬼神。这种人是因为禅智和杀业平均,神通福德则属于平凡的鬼神。如空行的夜叉,山林城隍,年岁昼夜巡逻等鬼神。‘下品当为,地行罗刹’。最下级的人,则因禅智劣于杀业,神通之力欠佳,福德又微劣,就会成为地行的罗刹,如大海边罗刹鬼国等鬼神,或坛社祠庙等狱卒是也。
‘彼诸鬼神,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他们不知杀业之非,也有很多的信徒,也都自称已经成就了无上的大道。不自认分自己已堕落鬼神之道,还在惑人。是未证为证,未得谓得,自臭不知其臭哩!释尊说:我去世以后,在末法期,‘多此鬼神,炽盛世间’。因为末法的时代,世衰道微,龙蛇混杂,鱼目混珠,所以有了许多的邪魔恶鬼之说,盛行在此世间。‘自言食肉,得菩提路’。自称食肉,不妨碍学道。如说甚么:酒肉穿肠过,佛在心头坐。因之而倡言酒肉,也会得到菩提正觉的大道,而出入于肉林、酒市里!
阿难!我令比丘,食五净肉。此肉皆我神力化生,本无命根。汝婆罗门,地多蒸湿,加以沙石,草菜不生。我以大悲,神力所加,因大慈悲,假名为肉,汝得其味。奈何如来,灭度之后,食众生肉,名为释子。汝等当知!是食肉人,纵得心开,似三摩地,皆大罗刹。报终必沉,生死苦海,非佛弟子。如是之人,相杀相吞,相食未已。云何是人,得出三界?汝教世人,修三摩地,次断杀生。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二决定,清净明诲
阿难!我许允了比丘们,可以吃食五净肉,是因为此肉都是由于佛陀的神力所化生的,本来并没有命根。你们所住的这个婆罗门国,地质多系过蒸、过湿,加之渗杂了砂石,草木生菜不能成长。我才以大悲的神力加被。因大慈悲的缘故,假名为鱼肉,令你暂得其味,以维生命耳。无奈佛陀弃世之后,贪求吃食众生的肉,还自称为释迦的弟子?你们要晓得!这些肉食的人,即使心开意解,好似三昧的境界,其实还是大罗刹(恶鬼)之流。福报终了时,必定会沉沦生死的苦海里,不算是佛的弟子。像这种人,互相残杀、吞吃,没有了期,怎样这种人,会超出三界呢?你将教导世人,修学正定三昧,其次就是要断除杀生。这,才能叫做佛陀,以及过去诸佛世尊,第二个决定性的清净教化!
‘我令比丘,食五净肉’。我曾经许可出家的比丘,可以吃食五种净肉:(1)不见杀。(2)不闻杀。(3)不疑为我而杀。(4)自死。(5)鸟残。佛陀既然解说肉食修行,会成为鬼神,为甚么佛陀又核准比丘们吃食以上所列的五种净肉?佛陀在这里,为解开人家的疑问而说:这些净肉均为是我的神力所化生,‘本无命根’,命根为有意识、暖气,与出入息等三种来连持肉体与精神之谓。释尊的意思是:五种肉可以食的原因,就是因为没有生命,是属于清净之肉,因为为了维持色身,不得已才叫人食肉,以便疗饿延命耳。释尊解释五净肉可食的原因而说:‘汝婆罗门,地多蒸湿。加以沙石,草菜不生’。古时的印度,分为五天竺,五天竺国均名婆罗门国,出家人悉数号之为婆罗门,故婆罗门就是指婆罗门所住的印度。印度为热带地,土地不是过炕(蒸),就是过于润(湿),尤有甚者,都是杂有沙石,这种地质不良的土地,不但不产五谷,而且草木菜蔬也不容易生长,如有,也是不足以供人之需!‘我以大悲,神力所加,因大慈悲,假名为肉,汝得其味’。既然没有办法,使人皆得菜蔬而食,则修行的人,既不食肉,就会饿死,既没有生命,焉能修学佛法?所以我才愍怜饥饿的出家人,而方便化成五种净肉。因为以大慈悲为本,以方便为门,假名为鱼米肉山,令你们暂得其味,以充其腹,聊以支身,并不是真正的有心性,有命根的真肉(也许佛教叫人不要执著为原则而产生的理论)。‘奈何如来,灭度之后,食众生肉,名为释子?’怎奈佛陀我,离开世间之后,贪求口腹之欲,去食众生的肉体,还自称为释迦的真传弟子?(以当然可食为不对)
释尊训示传教末法的人,急为纠正而说:你们应该要晓得!这种贪求口腹而食肉修禅的人,‘纵得心开,似三摩地’。即使这种人,已经因修学禅定,而暂时得到心开意解,能见远方,能知过去未来的事,但是也不过是类似的正定三摩地而已。类似的禅定,则不是真实的三昧,因为杀生不除,则必定‘皆大罗刹’,不能成就无漏的果报,是有杀心的大罗刹(恶者、杀者)。‘报终必沉,生死苦海,非佛弟子’。罗刹虽然也有些禅智,可是杀生的恶业缠身,报尽寿终后,必定还是沉沦在生死的苦海里,不能算为是真正学禅的佛弟子。像这一类的人,‘相杀相吞,相食未已。云何是人,得出三界?’他们是以互相杀害,相互吞噬,大家食啖来食啖去,并没有了断之期,都是酬偿冤对,因果循环,长劫如是。这一类的人,焉有解脱的一天,不能跳出三界是一定的道理!
‘汝教世人,修三摩地,次断杀生’。释尊叫阿难将来教导世人,欲完成耳根圆通,而修习三昧时,断除淫欲虽然是重要的一件事,但是杀生乃会断除人家的慈性的缘故,所以其次一定要断除杀念。这种教训,就是过去的诸佛,‘第二决定,清净明诲’。也就是佛教所建立的第二种决定性的清净修学的教化。
是故阿难!若不断杀,修禅定者。譬如有人,自塞其耳,高声大叫,求人不闻。此等名为,欲隐弥露。清净比丘,及诸菩萨,于岐路行,不蹋生草,况以手拔?云何大悲,取诸众生,血肉充食?若诸比丘,不服东方,丝绵绢帛,及是此土,靴履裘毳,乳酪醒醐。如是比丘,于世真脱。酬还宿债,不游三界。何以故?服其身分,皆为彼缘,如人食其地中百谷,足不离地。必使身心,于诸众生,若身身分,身心二途,不服不食。我说是人,真解脱者。如我此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因此之故,阿难!如若不断除杀念,而修禅定的话。譬如有一个人,自己掩住耳朵,而又高声大叫,欲人不听到。这种事就是愈想隐盖,而却会愈显露!所以清净的比丘,以及诸菩萨,在分歧小路行走时,也不敢糟蹋生草,何况用手去拔除?为甚么有大慈悲心的人,肯取众生的血肉,去充作他的食物呢?如果出家比丘,不穿著服用东方所出产的丝绵绢帛,以及此土所出产的靴履裘,乳酪醍醐。像这样的比丘,对于现世,定会真正解脱,偿还宿世业债后,不会再浮游于三界之内,不然就不能脱离。为甚么缘故会这样呢?因为服用了它,就会和它们脱离不了缘。好像人类吃地上的百谷,脚则不能离地一样。必须使吾人的身心,对于其他众生,不管是身躯,或者身体所属的部份,吾人的身心二途部断除杀生,都不服用,不吃食,我说这个人,才是真正的解脱。像我这样的讲话,叫做佛说,不是这样说的,就是魔的说法。
释尊断定戒杀就会得大法益而说:诸佛都是提倡戒杀的前辈者,吾人学佛,也应学他断杀之念。因此之故,假若不遵守佛陀的教训,不断除杀机,带杀修习禅定的话,定不会得到解脱。释尊于是举出一个譬喻说:‘譬如有人’,譬喻带杀修学禅定的人,‘自塞其耳’。用手掩住他的耳朵。是为了避免他人听到他的声音,可是他却又‘高声大叫’。这是譬喻自说杀生食肉,并没有罪报之谓。‘求人不闻’。恐别人听到他的声音,而又大声疾呼?虽然将自己的耳朵掩住,但是却‘欲隐弥露’。也就是掩耳盗铃,欲盖弥彰!这种作法,可说是欲求出离生死,而反入生死哩
真正认真修学的出家比丘,以及具有慈悲心肠的菩萨,‘于歧路行,不蹋生草,况以手拔?’歧路就是分歧小路,这些地方杂草易长,真正的修持者,不但不食肉类,就是经过这些地方,尚且不敢以脚践蹋,都是避免蹋著生草,小心的行路,绝对不肯以手拔除了它。这是说明学佛人,护惜草木的生机,好像自己的生存一样。‘云何大悲,取诸众生,血肉充食?’学菩萨行的人,其仁慈的心肠,普及于草木,为甚么想具有大悲心的人,肯取众生的血肉,以充口腹,任意吃食,以为滋养呢?
修学禅定的人,对于戒杀的问题,不但是如此而已,须要更进一步的去深断杀生的因缘才是。释尊说:如果清净修学的出家人,‘不服东方,丝绵绢帛,及是此土,靴履裘毳,乳酪醍醐’。丝是蚕吐的细线,绵是蚕茧上剥下的东西,质柔软,可做寒衣。绢是厚而疏的丝织品,帛是丝织物品的总名称(以上均为蚕虫的身份,主产为中国)。靴是有长筒的皮鞋,履也是说明皮革之类的鞋,裘是皮的衣服,毳是鸟兽的细毛,(以上为印度本土所出品,印度多兽,因之而出产不少鸟兽的皮毛所制而成的衣服、靴履等物)。酪是用牛羊马等乳浆制成的饮料。醍醐是经过多次制炼的乳酪,是最好的乳食品(以上诸物均为是毛群的身分)。经文的意思是:不要穿著、服用血肉之躯的众生们的皮革丝毛之类属品。‘如是比丘,于世真脱’。能够守住这种清净戒律的出家比丘,对于现实世界,方得真正的解脱。这是说明子缚已断,不再更造新殃之意。但是果缚尚存,要‘酬还宿债,不游三界’。也就是要债还宿世业债,现前残质既尽,不再续生,才能不浮游于三界里。(按:如上所举出之物,虽然一概遮止,可是经律论里面的记载,也有轻重。如丝绵绢帛等物,都是伤害好多的生灵而成的,故大小乘均严禁不服用。靴履裘毳之类,则小乘不禁,大乘也不全部遮止,因为这些并不是专为此而伤害生灵的缘故。至于乳酪醍醐,则大小乘都不禁。这里虽然举出不饮服,其用意在于至善,至善则不饮服为佳!)
释尊解说为甚么不服不食就是真正的解脱而说:为甚么缘故呢?因为‘服其身分,皆为彼缘’。身分就是身体的一分子,丝绵绢帛等物虽然不是身体血肉,可是也是鸟兽虫类的一部分,如穿服它,或寝其皮,或用其毛,都会和它们结为不离之缘!释尊举例说:‘如人食地中百谷,足不离地’。如劫初的人,身体有飞光,脚有蹑云。却因吃食地肥的缘故,造成体重,而不能轻举。尤其是自吃到地上生长的百谷之后,脚就不能离地。所谓百谷是:梁(黍稷总名)、稻(粳糯总名)、菽(众豆总名),此三谷各有二十种类,计为六十谷。蔬、果之实也各有二十种,计为四十谷。总计为百谷。
‘必使身心,于诸众生’,因为吃食百谷之后,吾人的身体尚且被其因缘所牵累,何况贪取众生的血肉?故必须使学佛的人的身心,对于其他的众生,‘若身’(指肌肉骨髓)、‘身分’(指裘毳乳酪等物),‘身心二途,不服不食’。不但吾人的身躯不穿服不吃食其他众生的身肉血毛而已,就是连心也不起丝毫的服食之念。‘我说是人,真解脱者’。我说这一种人,才是真正的解脱者!因为这种人,身心二途俱断,既没有负众生之命,不致被众生索债,故能真正的脱离三界的生缘!
‘如我此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像我这样的说法,便是真正的佛说。也就是修学三昧时,其次要彻底的断除杀念,这就是诸佛一致所说的真理,应该要遵从去行。如果不是这样说,而说甚么食肉不碍菩提的话,那就是恶魔的学说!
阿难!又复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偷,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偷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偷,必落邪道。上品精灵,中品妖魅,下品邪人,诸魅所著。彼等群邪,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
阿难!再者,一切世界的六道众生,其心不起偷念,就不会再跟著生死去相续不断。你修学禅定,本来是欲超尘劳烦恼的,但是如果偷盗的心念不除灭的话,尘劳烦累就不能超出。即使有很多的世智,或禅定的境界现前,可是假如不断除偷念的话,必定会堕落邪魔外道。上级的为精灵,中级的为妖魅,下级的为邪僻之人,会被魑魅所附身。那些邪魅们也有很多的信徒,也都自称,已经成就无上的大道。
第三决定为戒偷。戒偷并不是惟戒偷人的财物而已,如那些假装威仪,邀人恭敬,贪图利养等事,均为被戒之列。释尊首先说明持定戒偷则能了脱生死而说:阿难!其次一切世界里面的六道众生,大概都是贪欲利养,才会在生死苦海中轮回不息。如果修学禅定的人,‘其心不偷’,他的心里没有半点的偷盗人家的财物的意念。心里既没有偷念,则身体定不会有偷取人家的举动。故不言身,而只言心!‘不随其生死相续’。不断灭偷念,会盗取他人的财物,则会往复征偿宿债,而在生死中相续不断。如能断除偷念,而不偷盗人家的财物的话,就不会再随著生死的轮回,会脱离相续不断的生死问题。
‘汝修三昧,本出尘劳,偷心不除,尘不可出’。修学正定的人,就是厌离生死,本想超出尘劳烦恼,免致生死轮回不绝。可是带偷学定,而不将偷念除弃的话,则不但不能超出尘劳的烦累而已,就是因为偷念不断的缘故,会堕落妖邪哩!
释尊说:‘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偷,必落邪道’。修学三昧的人,即使有很多的世间知识,或者得到少许的禅定境界,但是如果不断除偷心的话,必定会落到邪道,会变成为妖魔鬼怪,会与精怪妖魅为伍。原来邪道潜取,是以偷心为堕缘,以禅智帮助偷念,则一定会堕落!‘上品精灵’。精灵就是所谓盗日月之精华,窃天地之灵秀,是山精海精,似仙非仙,似神非神,而具有了一切的灵气,以惑人的祭祀者。‘中品妖魅’。妖魅为盗人家的津液,或山林的气润,而变成为魑魅魍魉,是专门伺便作孽的妖怪。‘下品邪人’。邪人就是赋性险曲,居心邪僻的怪物。都是被‘诸魅所著’。也就是带偷学禅的人,都会被精灵所附,被妖魅所迷。他们的言行妖异,能通世人的吉凶,常在惑乱众人。
‘彼等群邪,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虽然这些人已堕落为言行诈异,眩惑无识的怪物,但是这些品类不等的群邪,也有很多的信徒,各各已经被邪魔入其肺腑,而不自知。所谓成慢不归,邪知邪见,不自觉知,端座受供,居然如佛。都说自己已经得到无上的大道。
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妖邪,炽盛世间,潜匿奸欺,称善知识。各自谓已得上人法,炫惑无识,恐令失心。所过之处,其家耗散。我教比丘,循方乞食,令其舍贪,成菩提道。诸比丘等,不自熟食,寄于残生,旅泊三界,示一往还,去已无返。云何贼人,假我衣服,裨贩如来,造种种业,皆言佛法?却非出家,具戒比丘,为小乘道。由是疑误,无量众生,堕无间狱
我离开世间后,在末法的时期,有很多的这种妖邪,盛行在此世间,潜匿著奸欺的心,自称为一位了不起的善知识。各各自说他们自己已经得到菩萨大法,来欺骗无知无识的人,来恐吓人家,使人丧失真心。他们所经过的地方,都是让人家的财产耗尽。我教导比丘们,持钵随顺地方处所去行乞食的生活,是要他们舍弃贪求的心,使他们成就菩提大道。我不许诸比丘们自做熟食,是要大家了悟不过寄居于此,以了残生,旅居于三界,以示尽此一度的往来,从此去而不返!为甚么那些具有贼心的人,假穿我的衣服,以助出卖如来,自造种种的罪业,这些人,都说他们也在传授佛法呢?同时他们自错不认,却反而指责正道的人,不是比丘,说甚么具守戒律的人就是学小乘之道的人。因之而使人怀疑误会,令算不尽的人,堕落无间的地狱。
释尊要人认清邪魔与佛道。首先举出会炫人惑众的就是妖教。释尊说:我去世后,在末法时期,因为佛法离开佛世太远的缘故,佛教陵夷,妖邪得便,所以‘多此妖邪,炽盛世间’。也就是定会有了很多的妖孽之辈,盛行在这个世间。‘潜匿奸欺,称善知识’。他们都是潜踪诡秘,匿诈藏奸,欺世盗名,诈称为得道的善知识,也就是居心奸险,内怀偷盗之心,包藏瑕疵。外面却显现一幅威仪的模样,以便欺慢一切,诈称为一位了不起的得道的善知识(贤圣)。‘各自谓己,得上人法’。上人就是菩萨,因为不但居在凡夫之上,且也居在声闻缘觉之上,故名。邪师总是自负,都是妖言自道,说自己已经得到菩萨的大法。这种人总是‘炫惑无识,恐令失心’。会吓诈诱乱,会欺骗那些无知无识的愚夫俗子,使他们丧失了本心。因此,愚迷的人,终于顺从奉养这些妖师,将妖师们看做是神明贤圣,教于尽命倾财的信从!所以说:‘所过之处,其家耗散’。这种人所到的地方,都以妄语,妖言惑众,说什么会有刀兵水火等劫难,说甚么要代为消灾解厄,都是谈论些怪异奇闻,使人信以为真。使人心生惶恐,使人将家财道具悉数供奉,以便换取妖师的欢心。
‘我教比丘,循方乞食,令其舍贪,成菩提道’。释尊说他教导出家比丘,行乞食的生活,就是要人舍弃贪念,使人因舍贪而成就正觉。循是顺,方为处所。托钵乞食应持应量器(钵),要循顺地方处所去化缘,也就是应挨户求食。这是为了维持出家人的色身生命,是生存的起码的一种方法而已。这种办法,正是提倡大家,叫大家不要妄求,不要多求,以便令人舍弃出生以来就具有的贪念。同时菩提正觉,最忌的是贪,因为贪是烦恼的根本,烦恼的根本不除,焉能使其他的枝末烦恼消灭?所谓根本既舍,枝末自枯,烦恼灭,而菩提成。故乞食的生活,正和炫异惑众,贪图利养的生活相反!‘诸比丘等,不自熟食,寄于残生,旅泊三界’。释尊不允许出家的比丘们自做熟食,也就是自己不炊饭,是为了表示人身如幻,使人了悟无常,大家不过寄居于此,以了残生,犹如住于客舍,旅居于三界而已(陆宿为旅,水宿曰泊)。‘示一往还,去已无返’。借此三界为旅店客船,表示今生必须悟道,只在人间,尽此一度的往来,向后不再复返三界,因为三界实不可再贪恋的地方!
佛陀痛斥说:‘云何贼人,假我衣服,裨贩如来,造种种业,皆言佛法?’裨是助,贩为贩卖,为甚么那些内心怀著贼害别人,窃取别人的利养的人,外貌却穿著佛教的衣服,假借僧仪,以佛法为取利之具,去帮助,去贩卖佛法,自造种种的恶业,反而都说他们才是真正的佛法呢?也许不穿佛衣,则不能取信于人,故每穿佛衣,而说不是佛教所说的法,这种非法说法,诡言异行,炫惑人心,是一佛教的贼子,是狮子的身中虫,故在无形当中,已造出三途之路,已自挖掘坟墓,而不自觉!‘却非出家,具戒比丘,为小乘道’。这种人不但不自觉其非,却反而指那些实行正道的人,为不是真正的出家之众,也就是毁谤真实的出家人为外道,说已具足比丘的戒律的正修行人,为一小乘教的人。当然自说自己乃是大行菩萨大道,自己的所作所为,才是佛陀的正教。‘由是疑误,无量众生,堕无间狱’。由于这些贼佛之人,自己作此颠倒业因,使很多的众生怀疑误会,以为正教就是小乘之教,以为那些邪教才是正教,而生诽谤正法,使许多人也因之而造出种种业,而堕落无间的阿鼻地狱,永不超生。可见得妖异之言,是多么的会贼害人!
若我灭后,其有比丘,发心决定,修三摩提。能于如来,形像之前,身然一灯,烧一指节,及于身上,爇一香炷。我说是人,无始宿债,一时酬毕,长揖世间,永脱诸漏。虽未即明,无上觉路,是人于法,已决定心。若不为此,舍身微因,纵成无为,必还生人,酬其宿债。如我马麦,正等无异。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后断偷盗,是名如来,光佛世尊,第三决定,清净明诲
如果我去世之后,有一种比丘,决定发心修学正定三昧。这种人如能在佛像之前,舍身燃灯,不管是燃点一灯,或者是燃烧一个指节,以及在于身上,爇一香炷。我说这一个人,无始以来的宿债,都在这一时间偿还。必定可以永别世间,永恒的脱离诸有漏。虽然还未即时明了无上的觉路,但是这种人,对于真理,已生决定的心的了。如果没有这种舍身的微因的话,即使成为无为的道果,必定还会转生为人身,来酬偿其宿债的。犹如我曾经食过马麦之报一样,会和这事情一点也没有差异。你将来教导世人,修学三昧正定,其次须要断除偷盗之念,这就是所有的佛陀,第三种决定性的清净教化。
大凡人的有偷盗之念,就是因为爱护自己的身命才有的现象。因为爱身,才会爱物。故,爱身可说是偷盗的根本。如果偷念的根本(爱身)灭除的话,则不会再有偷盗的发生。所以佛陀在这里训诫吾人,能够持身,才能完成断除偷盗之念。他说:我离开世间后,如有推究真理的真正比丘,‘发心决定,修三摩提’。发大乘心,决定捐弃诸有为之相,修学三昧正定。也就是修研耳根圆通,如幻三摩提是也。‘能于如来,形像之前,身然一灯,烧一指节,及于身上,爇一香炷’。能够在于佛像之前,燃身供佛,为法而亡躯。所谓将一个手指燃点佛前灯,或全身点燃,均为是表示不再爱惜这个臭皮囊,不再生起偷念之意。为了供养佛陀,而烧身供佛,这种事情虽然散在诸经典里,但是选是这里所说明的来的恰当!这里所举明的用意在于:一念舍心,就是大智慧光明。无始宿债,乃为昏昧黑暗,故能彻底除灭偷念,则会永酬历劫昏暗的夙债!也许所有难舍之物当中,莫过于吾人的身体,既然能舍难舍之身,则不管是宿世有了好多的盗业,也会刹那偿灭!
因此,‘我说是人,无始宿债,一时酬毕’。佛陀会证明认可这种不惜身命,为法亡躯的人,不但会消灭现世的罪障,就是无始以来的宿业盗债,也会在一刹那间偿还完毕!‘长揖世间,永脱诸漏’就是必定会永辞世间,已和世间诸缘无关,永恒的会脱离三界诸漏,超出生死苦海!‘虽未即明,无上觉路,是人于法,已决定心’。这种人虽然因功夫的问题,一时未能登上无上妙觉菩提之路,可是这种人对于圆满通达的真理,登上菩提妙觉的法门,信知必得,决定了知,没有疑虑的了。
‘若不为此,舍身微因’。微因为将此身体,当作纤微之因,也就是前面所说过的不惜身命之意。儒者对于此身,是不敢毁伤,杨子则一毛不拔,都有其用意在。不过学佛的人,是为了解脱生死,放弃执念,故教人观身如幻,以此身作纤微之因,令人不生爱惜之念,其用意在于解脱偷心!释尊说:假若不为此舍身酬债微因,以求忏悔灭罪的话:‘纵成无为,必还生人,酬其宿债’。即使已成为无为的道果,必定还来生在人间,去酬偿其宿业未尽的债务。‘如我马麦,正等无异’。释尊曾接受舍卫国毗兰邑的阿耆达王之邀请,而带著五百名比丘去赴三个月的斋筵。虽然国王最初很诚恳,可是一时被魔惑心,只供六日之供,后则入宫耽荒其五欲,置佛于不顾。当时恰遇国内饥馑,不便领众去行乞食。好哉,有位马师,将饲马的马麦拨分出来,以供佛陀僧伽,达三个月之久。后来国王醒悟,才向佛陀求哀忏悔。舍利弗尊者曾经乘机请问佛陀,为甚么会有这种灾难?释尊说:过去迦叶佛时,有一位婆罗门,博通典籍,座下有五百名童子。时阿耆达王设筵请佛及僧,有一位比丘,因病不能起身,迦叶佛与弟子们食后回来时,为这位缠疾在床的比丘请食,经过梵志山,婆罗门梵志们,嗅到香味,便生嫉拓,而诟骂说:这些秃头的沙门,怎么有这么大的福份,吃食这么香的美餐?应食马麦,就够他们的福份,实不应该食到美味啊!释尊讲到这里说:当时的婆罗门梵志,就是我,五百名童子就是现在的五百阿罗汉。因为过去世时,曾诟骂过佛僧,所以今生才有了这种恶报。诟骂佛僧尚有此种应该偿还了断的报应,何况盗取人家财产,侵害人家的肉躯?
你将来欲教导世人,修学耳根圆通三昧正定时,‘后断偷盗’。因为邪淫会障禅定,杀生则违慈悲,故应先断,之后,应该断除偷盗之念。这种教训就是一切诸佛所建立的第三个具有决定性的清净教化。
是故阿难!若不断偷,修禅定者。譬如有人,水灌漏卮,欲求其满,纵经尘劫,终无平复。若诸比丘,衣钵之余,分寸不蓄,乞食余分,施饿众生。于大集会,合掌礼众。有人捶詈,同于称赞。必使身心,二俱捐舍,身肉骨血,与众生共。不将如来,不了义说,回为己解,以误初学。佛印是人,得真三昧。如我所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因此之故,阿难!如果不断除偷念,而去修禅定的话,就是好像有一个人,将水灌入在会泄漏的酒瓶里,要求瓶里满水?即使经过尘沙的时劫,永远也不会装满的。如果出家的比丘,除了三衣一钵以外,分毫也没有私蓄,乞食之物,若有剩余,也要布施给饥饿的众生。在大集会的场里,合掌礼拜大众。如有人无理来打我骂我时,也要同样的以礼相待。必须做到身心两面都捐舍,使这个身体骨肉,亦与众生共享。决不把佛的不了义之说,做为自己究竟的见解,以贻误初学。这样,则佛陀定会印证此人,说此人已得真正的三昧正定。像我这样去讲说的,叫做佛说。不如此说的,就是魔外之说。
偷念断除方得真正的正定三昧,带偷学禅,总是魔外。诸佛都是这样的教导行者,因此之故,假若不断除偷心,而去修习禅定的话,是绝对不能得到真正的三昧的。释尊举出譬例说:‘譬如有人,水灌漏卮,欲求其满,纵经尘劫,终无平复’。卮为盛酒之器,譬如有人就是带偷学禅的人,会泄漏的酒卮,是譬喻带偷的心,水是譬喻禅定智慧。将禅定智慧灌入带偷的心中,希望成就圆满通达?犹如将水灌注会泄漏的酒器里,要求酒器装满清水,这是不可能的事。因为随灌随漏,所以即使经过算不尽的时劫,还是永远不会装满的!也就是说,不断偷念,即不是法器,欲成正定,绝对没有可能。
‘若诸比丘,衣钵之余,分寸不蓄’。释尊为了止住出家人的贪吝,曾定有很严格的生活方式。如这里所说的,出家比丘,除了三衣一钵之外,分寸的少许之物,也不许蓄积。也就是对于自己基本必需的衣食之外,分毫也不得私蓄(这是为了止持不贪而设的)。‘乞食余分,施饿众生’。乞食所得,若有剩余,也要布施与其他的众生。因为循方乞食,所得之物,是以维持肉身生命为原则,假使自己食后,有多余的食物时,则不能积为私有,要当场转施于其他正在饥饿的人(这是为了作持不悭吝而设的)。
‘于大集会,合掌礼众’。在大集会时,不管是在家出家,不管是贤愚优劣,均应合起双掌,去礼拜在会的众人。这是为了断除出家人的我慢心。要常常保持众生平等的观念,因为佛陀常常说过:众生均有佛性,人人均能成佛,故一点也傲慢不得。这样,则骄慢的心理不会生起,其心总是慢慢的接近于佛!‘有人捶詈,同于称赞’。不管他人称誉你,赞叹你,或者他人因为恶嫌你,烦渎了他,所以会无理的打你骂你,是时也要欢喜领受,也要同于人家在称赞你时那样的以礼对待。也许佛陀曾经教导出家人,要怨亲平等,毁誉一如,荣辱无关。这是使人断除嗔恨之心而设的。
‘必使身心,二俱捐舍’。出家的比丘必须做到身心两者俱能捐弃舍离,也就是内心外身,均不系恋,彻底的断除愚痴之心,以便断灭我法二执!‘身肉骨血,与众生共’。要使这个身体筋骨血肉,亦与众生共同享用。这是转贪、嗔、痴、慢的心理,而成为同体大悲,所谓舍头目髓脑手足,如弃涕唾,一点也没有吝惜!当一位比丘,应如是而观,如是而作,焉有偷心曲取,而自娱乐呢?(以上就是即于依正二报,断除偷心)
‘不将如来,不了义说,回为己解,以误初学’。佛陀讲教的初期,为了引导初机,曾经这样说过:积蓄物品,可以资身进道。允许百物各可蓄一,只禁止同样的物品蓄有二个以上而已。但是这是一种权巧方便之教,与这里所举出的真正了义之教比较起来,还是一种不了义之教。故说决不把以前佛陀曾经说过的不了义的学说,回护过犯,以为有利于自己的解释!因为那种人是不能奉行大乘之教,故反而曲引权小之教当中的不了义之说,以致自误误人。也就是因为自己的偷心不死,自己好蓄不舍,才会引出佛陀不了义之教,曲引回互,以饰自己的过失。而说一切无碍,以便愚迷他人,使初学者误信为真,而致堕落于偷心不舍!‘佛印是人,得真三昧’。如果能够依佛陀的了义之说去施行,将偷心绝尽,一念纯真,就会证悟圆通之体。以是而修,就是所谓真正的正定三昧。故佛陀定会认为这种人,已得真正的正定三昧!
‘如我所说,名为佛说’。和我这种说法相同的,就是真正的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不是这样说的,就是魔外的说法。也就是断偷修定才是佛说,带偷学禅,均为魔外所说的。
阿难,如是世界,六道众生,虽则身心,无杀盗淫,三行已圆。若大妄语,即三摩提,不得清净,成爱见魔,失如来种。所谓:未得谓得,未证言证。或求世间,尊胜第一。谓前人言:我今已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道、辟支佛乘。十地、地前,诸位菩萨。求彼礼忏,贪其供养。是一颠迦,消灭佛种。如人以刀,断多罗木。佛记是人,永殒善根,无复知见,沉三苦海,不成三昧
阿难!像这样的一切世界里的六道众生,虽然身心已经没有杀盗淫之业,此三种功行已经圆满。但是如果犯著大妄语的话,则他所希望的三昧境界,也不能得到清净,会成为贪爱主观之魔,会失却如来的种性。所谓大妄语,就是未得谓得,未证谓证。或者为求世间人,尊他为殊胜第一,所以向别人说:我已得到须陀洹(预流)的果位,斯陀含(一还)的果位,阿那含(不还)的果位,阿罗汉(无生)的果位,辟支佛(缘觉、独觉)的果位。甚至说他已经是十地,或者是十地前等诸位菩萨的果位。只为被别人礼拜忏悔,贪求别人的供养。是断善根,云端佛学,消灭佛性种子的人。犹如有人用刀断除贝多罗(岸)树,不复更生一样。佛陀预记这一种人,是一永远断除善根,再没有进益的知见,沉沦苦海,不能成就正定三昧的人。
第四决定就是不妄语。讲话不实在之语,是属于小妄语,如妄称已经证果,那就是属于大妄语。妄而非真之语,就是不实在之语。这种语,有自欺欺人的过失,不但如此,甚之会害己害人!这里叫人应断灭的是属于大妄语之类,当然小妄语也是包括在里面。所谓断,不但是断灭由口里出来的妄语而已,就是连根带蒂,将妄语的心念,也被一概断灭之内!
释尊说:像以上所说过的,一切世界里的六道众生,虽然身心两面已经没有杀盗淫等恶业。慈行、舍行、梵行等‘三行已圆’。身心无杀,就是慈行成就,身心无盗,就是舍行成就,身心无淫,就是梵行成就,故曰三行已圆。虽然三行已经圆满清净,可是‘若大妄语,即三摩提,不得清净’。如果犯过大妄语,则不管是三行圆成,或不圆成,总是带妄修定。这样,则三昧正定的境界,是不能得到清净的。前面虽然允许没有杀盗淫之业,则能超出生死,但是如犯大妄语,则贪人供养之心未除,故仍然会被生死所缠缚。因为妄自称大,伪称证果,均为是欲夸大自身,都是为了受人恭敬供养才有的举动。‘成爱见魔,失如来种’。爱魔就是爱受他人的利养,求人尊重他为最尊最胜者。见魔就是妄起邪见,说自己已经是和超凡入圣的人齐等的人。如来种就是人人本来就具有的种性。自己已经著魔,而不自知,还在醉生梦死里过著其贪爱主观的生活。既然被爱见二魔所劫,既然沦溺在生死里,则会失却了佛果的种性!
‘所谓未得谓得,未证言证’。大妄语就是这里所谓的还未得到菩提正觉,而说他已经得到真理;自己还未证悟涅槃妙果,而说他已经证悟到涅槃寂灭。‘或求世间,尊胜第一’。或者有一种人,虽然不敢以菩提涅槃的极果自居,但是却为求得世间人的尊敬,要人尊重他为殊胜第一的人,也就是求取唯我至上的地位之意。这种人,会为了达成他的心愿,而向其他的人妄称说:我现在已经得到‘须陀洹果’。须陀洹译为预流,是已入圣人之流的初果阿罗汉。因为在凡夫当中,是以预流果为至高无上的人,故会向人说他已经得到这种果位,以便达成他受人尊敬供养的愿望。或者向人妄说他已经得到‘斯陀含果’。斯陀含译为一来,是往来于人天各一次后,就会成为阿罗汉的二果阿罗汉。以初果以下的人看来,二果罗汉是至高无上,故会向他人妄说他已得到这种果位。或者向人妄说他已经得到‘阿那含果’。阿那含译为不来,这种果报,已经不免再来人间,只在他的果位上再加努力精进,就会成就阿罗汉的三果阿罗汉。以二果以下的人看来,则三果罗汉是至高无上的果位,故会有一种人乘人欣慕,而妄说他已经得到这种果位,以便争取人家的尊供。或者向人妄说他已经得到‘阿罗汉道’。阿罗汉译为无生,是已经脱离三界生死的果报的人。自初果至三果阿罗汉,均为贤位,故曰果,阿罗汉则已经居上圣位,故曰道。以三果以下未曾解脱生死烦恼的人来看,则四果阿罗汉就是令人敬慕不已的至高无上的果位,故有一种人会伪称自己已经得到正真正铭的阿罗汉道。或者向人伪称他已得到‘辟支佛乘’。辟支佛译为缘觉、独觉之二种。缘觉为观十二因缘而了悟圣果的人。独觉则独自观察无常而离生死的圣者。缘觉独觉可说是三乘中的中乘人物,故阿罗汉(小乘)以下的人看来,辟支佛是一位至高的尊者,所以有人会妄说他已得证辟支佛,其目的是想受阿罗汉果以下的人的恭敬供养。或者妄说他已经得证‘十地、地前,诸位菩萨’。十地就是十地的菩萨,地前则为十地以前,如十住、十行、十回向等三贤的诸位菩萨。这些人以辟支佛以下的果位之人看来,是属于至高无上的大乘菩萨,故未曾得证这些果位的人,也会妄称他已得证大乘菩萨的果位,以便‘求彼礼忏,贪其供养’。此二句是说明所以会说大妄语的总原因。因为未得谓得,未证言证的原因,不只是想求人家尊为至高无上而已,其所怀的野望,就是想求别人向他礼拜忏悔,以及贪求别人的供养!
‘是一颠迦,消灭佛种’。一颠迦为阐提,译为断善根,造成无边的罪过的人,定会将善根断灭,善根既断,则佛性种子已灭。‘如人以刀,断多罗木’。多罗木出自南印度,建那补罗国之北,具名为贝多罗树,译为岸,如吾国的棕榈(古印度都用这种树叶代为纸张。其叶长。质稠密。其长达尺半至二尺,幅度在二、三寸以上,以竹笔或铁笔写经文在这种树叶上,是古来的传统)。这种树木,如用刀切断,则不能复苏,故譬如大妄语的人,已自甘消灭成佛的种子一样。‘佛记是人,永损善根,无复知见’。佛陀定会预记这一种人,已永远断灭善根,再没有进益的正知正见。‘沉三苦海,不成三昧’。这一种人已沉沦三途苦海,即使有了禅定智慧,也是帮助魔业的愈旺盛,是不能成就真正的正定三昧的了。
我灭度后,敕诸菩萨,及阿罗汉,应身生彼,末法之中,作种种形,度诸轮转。或作沙门,白衣居士,人王宰官,童男童女。如是乃至,淫女寡妇,奸偷屠贩,与其同事,称赞佛乘,令其身心,入三摩地。终不自言,我真菩萨,真阿罗汉,泄佛密因,轻言末学。唯除命终,阴有遗付。云何是人,惑乱众生,成大妄语?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后复断除,诸大妄语,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四决定,清净明诲
我离开世间后,会敕令诸菩萨,以及阿罗汉们,化身生在末法时期当中,作种种形态之人,去救度轮转在苦海中的众生。或者化身为出家沙门(勤息),或者化身为在家学佛的白衣居士。或者化身为人王、宰官、童男、童女等身形。如是乃至化身为淫女、寡妇、奸偷、屠贩等人,与一般众生共同生活。趁机称赞佛法,使大家的身心,进入三昧正定的境界。但是化身的人,决不自说我是真正的菩萨,或者说是真正的阿罗汉,故意泄漏密行,轻示于末学后辈。除非世寿命终,暗中才有所遗嘱。为甚么那些妄人,妖言惑乱众生,甘犯大妄语呢?你将来教导世人,修学三昧,最后还须要教他们断除大妄语,这就是曾经成佛的人,第四种决定性的清净教化。
释尊嘱咐大家教诲将来的众生说:我去世之后,到了末法时期,魔强法弱,所以会命令菩萨,以及大阿罗汉们。‘应身生彼,末法之中’。也就是会叫他们化身去应现在世间,以便挽救末法时期,堕入于邪魔当中的众生。‘作种种形,度诸轮转’。佛陀说他会叫他们作种种形态的人,去随类应化,去救度在生死海中轮转不息的众生,令诸众生出离生死。所谓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是也。
‘或作沙门、白衣居士、人王、宰官、童男、童女’。沙门译为勤息,是出家的比丘,出家人应该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故名。居士是在家的学佛者,因为出家人所穿的衣服应染为灰色,而在家人所穿的衣服,则无须过染的白衣(如需柒色时,可染为青红黄绿等色彩光艳的),故居士就是白衣,白衣就是居士(人王、宰官、童男、童女等,如前释)。自沙门至童女等身(包括‘如是乃至’),就是说明三十二应身,是显现顺行之身。‘淫女、寡妇、奸偷、屠贩’(杀生为业者)等身,是属于显现逆行之身,是菩萨涉俗利生的方便法,也是四摄法中的同事摄。所谓‘与其同事’是。也就是说,他们会现种种不同的身份,去和一般众生共同生活。‘称赞佛乘,令其身心,入三摩地’。在这种类不同的人生当中,称赞佛陀一乘的妙法,使大家的身心,进入佛法正定三昧的境界。与众生同事的用意,在于得众生的欢喜心,以便乘机称赞佛陀一乘之法的如何之好,令大家迷途知返,返迷归悟,离苦得乐,转众生的邪念,回归正定!所谓和光同尘,平等普照是也。(如果不和各种种类不同的众生同事的话,则会矫拂众生的心,会造成被人远离,没有机会度脱他人。这样,则不能算为是普门示现,不能叫做平等普济的了)。
‘终不自言,我真菩萨,真阿罗汉,泄佛密因,轻言末学’。虽然菩萨、罗汉,是秉佛敕令去应现度化,而不是因果报应而来偿还宿债的,可是他们却决不自说我是真正的菩萨,或者自说我是真正的大阿罗汉来应化的。他们始终不肯泄漏佛旨,秘密之因,绝对不肯轻易泄言,决定不会在于晚学后辈之前,借故夸耀。‘惟除命终,阴有遗付’。除非世寿命终,才会暗中有所遗嘱。在生时不肯轻易泄漏自己的身份,如有泄漏身份的举动,正是命终舍报之时,命终时稍露消息的用意,就是欲使人生起敬仰佛法,发起信心。可见得应化度众的菩萨罗汉们的一举一动,均为是为众生的离脱而著想的,并不是故弄玄虚之辈所能与时而语的!‘云何是人,惑乱众生,成大妄语?’云何是斥责之辞。为甚么那些末法时代,未得谓得,未证谓证的妄心之人,惑乱后世末学的众生,硬要发出大妄语呢?也就是惟有那一般妄人,才会妖言惑众,才会甘犯大妄语啊!
‘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后复断除,诸大妄语’。释尊吩咐阿难说:佛陀在末法时期,敕令菩萨罗汉们现身如是,绝不肯吐露身份,何况大妄语?所以你将来教导后世初心的人,欲修学三昧正定时,首先应该教人断除淫杀盗之业,最后还要教人断除以上所说的大妄语。‘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四决定,清净明诲’。这就是今古诸佛所建立的,第四个具有决定性的清净教化。
是故阿难!若不断其大妄语者,如刻人粪,为旃檀形,欲求香气,无有是处。我教比丘,直心道场。于四威仪,一切行中,尚无虚假。云何自称,得上人法?譬如穷人,妄号帝王,自取诛灭。况复法王,如何妄窃?因地不真,果招纡曲。求佛菩提,如噬脐人,欲谁成就?若诸比丘,心如直弦,一切真实,入三摩地,永无魔事。我印是人,成就菩萨,无上知觉。如我所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因此之故,阿难!你应晓得!如果不断除大妄语的话,就好像雕刻人类的粪便,作一旃檀香木的形状,想在其中求得香气,是没有这个道理的。我教导比丘,直心是道场。在行住坐卧四威仪的一切行为当中,尚且不能虚假。为甚么可以自己谬称得到至高无上之法呢?譬如一个贫穷的人,妄称为帝王,那是自取诛灭的。更何况出世间的大法王,怎样可以随便谬称呢?因地既妄而不真,招来的果报也是纡曲不实。这样的想求成佛陀的正觉,就是犹如用口想咬肚脐的人一样,焉有成就的一天!如果诸比丘们的心理,已调成如直弦,一切言行都是真实,便可进入三昧正定的境界,永远不会遭遇魔事。我就会印证这种人,决定成就菩萨,得到无上的觉地。像我这样说的,名叫佛说,不如这样说的,就是魔的说法。
释尊最后断定不断除妄语的人,绝不会有所成就而说:诸佛世尊都不认定带妄修禅的人,都是教人断除大妄语的。所以阿难你应该要晓得!如果不断除大妄语,而带妄学定的话,‘如刻人粪,为旃檀形,欲求香气,无有是处’。譬喻将人类的粪便烤干,把它雕刻为旃檀香木的形状。但是要知道这个因和果已经很明显,是一很不相类的。这样,则想在其中求得香气,那是决定不可能的事。大妄语的心行,是譬喻烤干的粪便,禅定真修,则譬喻为旃檀香木。以妄语粪秽之因,想求禅定法身香气之果,那是千万不可能的事!
‘我教比丘,直心道场’。释尊说他教诲一切出家的比丘,直心是道场。也就是如不断除妄语的话,则不能成就菩提,只依正直之心,就是成道之场。‘于四威仪,一切行中,尚无虚假’。四威仪为行、住(居)、坐、卧,也就是在日常生活的一切举止行动当中,尚且要直心直言,一点也不得虚假,‘云何自称,得上人法?’怎样可以自己谬称已得大小诸乘,以及至高无上的道法呢?
‘譬如穷人,妄号帝王,自取诛灭,况复法王,如何妄窃?’譬如一介乞丐不如的贫穷之人,自己妄自号为帝王,这种人终会自取杀戮。更何况自己谬称自己是一位三界导师的法王呢?穷人是譬喻禅定未成。性德未显之意。妄号帝王正是未得谓得,未证言证的大妄语者。帝王是一国的主人,焉能妄称?如妄称,则是自取诛身戮命!法王是所有得道者之尊,也是专指佛陀,三乘的圣贤,尚且不可乱称,更何况妄称自己已经成为出世间的大法王?这是千万不可以的事!‘因地不真,果招迂曲’。以大妄语为因,则因地虚妄而不真实,那么,果地难免迂回屈曲,都是在虚妄当中团团转,可说是求进反退,欲升却还而坠落!‘求佛菩提,如噬脐人,欲谁成就?’脐是肚脐,嘴和肚脐,距离得很远,想用口咬噬肚脐是不可能做到的事。以妄因而想求正果,想得到佛陀无上的菩提,则因心不直的缘故,果亦不真,自然的不得成就无上的菩提,好似以口咬脐一样,是永远不能及!
释尊最后允许断妄修禅,则会有所成就而说:如果诸位出家的比丘,‘心如直弦,一切真实,入三摩地,永无魔事’。将此心理调正,如弓弦之直的话就没有丝毫委曲之相,也就是没有了谄曲之心。心既正直,则行居坐卧,一切言行,都会跟之而真实,永远没有虚假,便可以进入三昧正定的境界,永恒的不会再遇到魔事。魔的心行为邪险,吾人的心行若邪险时,则容易会遭遇魔害的侵入。既然将心理调伏为正直,自然的魔就不得便而入,所以说,永无魔事。‘我印是人,成就菩萨,无上知觉’。释尊说他将会印证认可这种断妄修禅的人,决定可以成就菩萨的果地,这种人定会得到无上的正觉。
‘如我所说,名为佛说’。如释尊所说的断除淫杀盗之后,又能断除大妄语,这种道理才是佛陀的正说,应该要效而学之。‘不如此说,即波旬说’。如果不这样说,而说甚么大妄语不碍真修等语的话,就是一种邪说,是一种魔外的学说,宜应深醒,绝对不可跟之去学!(第六卷完)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学佛必修的课程——四清净明诲-云端佛学
- 下一篇: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讲录-云端佛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