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端佛学移动版

主页 > 佛教问答 >

修行之道(四)-云端佛学

菩   萨   戒

菩萨所受之戒指示菩萨何者应当做,何者不应当做。菩萨戒分两大部分:愿戒与行戒。


愿   戒
  愿戒可归纳为五个要点。
  第一要点是永远不可舍弃任何众生,因为舍弃众生即是破菩提心戒。这里所谓舍弃某人意即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愿帮助他。事实上,目前我们可能是无力帮助某些众生,但是我们可以惦念他们,怀著未来帮助他们之心。
      第二要点是常念菩提心之相对利益与究竟利益,以免丧失菩提心的全力。这一点很容易了解。举例来说,假定有两个年龄相同,处境相同的人都患了不治之癌症;一个懂得佛法,因而知道他的遭遇乃是由於业因所致,并不只是由於身体的现因;另一个不解业理,相信这只是现在才发生的。後者为病所苦,因为他想:「我多麽想要像我的朋友那样快乐,而如今却只能躺在这里。为什麽这种事偏偏发生在我的身上?」愈这样想,就愈觉得难以忍受。懂得佛法的那一位则知道自己有受苦的业因,於今成熟。他明白为何该受此苦,即使他并不了知所有细节。如果他的了解能更深一点的话,他就会知道他所尝到的业果,实在如同扫帚一般,能扫除其苦因。
      当痛苦之果在我们生活中出现的时候,其因即不复存在。如是则我们所受的任何痛苦都是在净化我们的业。这并不是说我们非受苦不可;我们之所以受苦乃是由於过去生中曾犯过错。上例显示,在任何逆境我们都应不忘菩提心,都应将一切所知运用到我们生活中的实际情况。
      在好事上也是如此。我们假想有两个同样成功的商人,一个懂得佛法,晓得自己之所以成功一定是由於过去的善业。他一面追求成功,一面用成功所获之利益去谋他人之福,造未来之善。另一个则不懂佛法,以为他之所以成功乃是由於他此别人强。这种想法只能加强他的我执,对他有害无益。我们能产生多大利益,完全要看我们是否了解业理,我们随时都要牢记此点而应用之。
      第三要点是积聚福智二资粮,以加强菩提心。积聚福德有如制造适当容器,发展出来的智慧即是该容器所能盛之甘露。
      第四要点是修菩提心源,菩提心体和菩提心行,以令菩提心增长。修菩提心源意指观想四无量心。菩提心体是皈依时所发入菩提心之愿。菩提心行是将自己所有好的东西都回一切众生,例如:自己的财富、名声、快乐、健康、智慧等等。未回向之善有如未播之种,永远不能成长。已回向之善,亦即为利益一切众生而回向之善,有如已播之种,必会成熟。也许长出五十粒同样的种子,这些种子再如是繁衍成数百、数千等等。因此,功德回向有如修此功德,令其增长繁盛。
      第五要点是舍四黑法,行四白法,令菩提心永续不断。若先说明四黑法或四黑行,则四白法就容易懂了。
      第一种黑法是欺骗尊者或有时被称为「应供」者。这就是说欺骗三宝(佛、法、僧),或三根本(上师加持根本、本尊成就根本、护法行之根本),或父母师长,而欺骗的动机乃是为了自利。
      第二种黑法是令人悔其所不当悔。假定有人要放下俗务去修某种德行,发心极为清净,而我们却对他说:「你真傻!修那个干什麽?放著自己的事情不做而去帮别人的忙,毫无意义。」如是一来,我们使得这位做对了事的人感觉後悔,此即於不应悔处令生悔恨。
      第三种黑法是自以为是,而批评三宝或三根本。例如,我们可能说:「密勒日巴没受过教育,在一般的生活中连个工作都找不到,这就是为什麽他要跑到山里去住洞穴。」这种比较是我们不应作的。
  第四种黑法是为了自利而欺骗众生。
  四白法是四黑法之反。我们若能遵守所有上述五个要点,即可保持愿菩提心。


行菩提心戒----六波罗蜜
      愿菩提心是实际修行菩提心的基础。六波罗蜜涵盖此---修行的各方面。「波罗蜜」(意为彼岸)这一名词的含意,包括发展中的阶段(度人至彼岸)及已充分发展的阶段(圆成觉者之所行)。六波罗蜜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深悟)。


布   施
      修行布施是施所当施,心无贪著。这一点可从三个主要方面来研究,那就是财施、无畏施、法施。财施之教说明何为正当之施,何为不当之施。我们应舍不当之施,而行正当之施。
      布施的动机非常重要。若于施时居心不正,如意图害人、意图得名、或惟恐将来受穷等下劣动机,则此施即为不当之施。所施为何也很重要。例如,菩萨决不应施有害之物,并且於施所当施时,应慷慨为之,不应吝啬。施予何人,亦属重要,老是迎合狂妄及贪婪之人的愿望也非正当之施。最後,布施的方式也是重要的。菩萨不作勉强之   施、忿怒之施、不敬之施,以及轻蔑、嘲弄之施,这些布施悉属不当。
      正当的布施是布施我们所有的一切。有很多美妙动人的故事,讲述大菩萨施自身之肉给饥饿的动物吃。只要是我们有力施舍的东西,都该施予需要它的人,特别是代表三宝者,曾帮助过我们的人,尤其是我们的父母,患病无护之人,以及我们的死敌或竞争者。我们布施的方式,应该是愉快的、恭敬的、怀有悲心而无悔意的。最好亲自施舍而不假手他人,最好在适当的时机施舍,而且当然要对他人无害。平等之施最佳,并且智者只针对需求而施,做      得恰到好处。
  第二种施是无畏施。对那些惧怕他人、惧怕病死、惧怕灾难者,施予爱护,令得无畏。
  第三种施是法施。其意并非毫无选择的对任何人和每一个人说法;其意乃是帮助那些尊敬佛法者,尊敬正道者,了解佛法。我们应怀著非常纯正的动机,以谦虚慈悲的态度把我们从上师处所学得并且了知的正教传予他人。我们要避免把自己个人的看法掺入正统的法教,当然也不能有任何自私的动机。正道是希有而宝贵的,理应以愉快的心情在适当的地点演说,  
施教的正统方式,在显经中有详细的论述,一般说来,我们总该知道不应把佛法与俗事混为一谈。
      以上是布施的三种基本形式。布施被列为佛所说六波罗蜜中的第一个,乃是由於它最易懂,人人可行,同时它也是其馀五波罗蜜的基础。


持   戒
      持戒也含有三个主要的方面:止恶、积善和助人。止恶意即不做伤害他人之事和不做自私自利之事。通常,所谓伤害他人之事就是十不善业中所讲的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货欲、膜恙、邪见。不过,如果动机纯正,则前七项(非属心者)是可以容许的。动机既是决定性的因素,同时又是属心的,显然後三种不善业是绝对不能容许的。动机不纯,就永不能成为纯粹的菩萨。要想有清净、善巧、端正或正当的行为,我们必须在
真知何为不善,并对其意义有体验者的指导之下,先研究何为不善。
      然後,从所发现的一切不善业中,我们选出自己确有把握可以避免者,并受与之有关的戒。例如,我们若能不再杀生,即受永不杀生之戒。我们若能避免杀生和偷盗,即受永不杀生和永不偷盗之戒。在我们自信能够不造的那些不善业方面受过戒後,我们就著手减轻在其他不善业方面的弱点,逐步努力予以尽除。
    持戒的第二个主要方面---积善---可应用於任何事物。佛法中有云,无一法不能成为菩萨行。行的种类可多如各种现象,而任何一种现象,无论善与不善,菩萨皆能将其转变为利益众生的机会。凡有益者,我们都应该依六波罗蜜的准则去实行。要想积善,必须先有愿意为善之心,而此愿意为善之心本身就是积善。
      大乘的方法非常简单,也非常巧妙。例如,我们若有贪欲,也许并不须要用很大的力量去止贪。首先,我们要了解贪欲,然後发展出对知足的了解和欣赏。随著我们对知足的了解,贪欲的减少会与知足的增长俱来。单是致力於了解,就能同时在三方面发生作用,不必分别致力於减少贪欲、增长知足和发展了解。如是,各种善巧的智慧都能发展出来,付诸实行;精进对治懈怠,智慧对治无明,禅定对治心乱,布施对治悭吝等等。大乘佛法对所有这些修行都有开示,我们应先从最容易的修起,逐渐发展,直到该做的都能做为止。
      持戒的第三个主要方面是利他。要想真能纯粹的、正当的利他,我们必须得到某种程度的证悟,以使我们的利他之行永无错误。但是,只要我们深信自己的动机纯正,即使无此证悟,也可开始行利他之事。不过,我们应遵守四个基本的准则:
 (一)   供给他人所需,帮助他们,实现他们的愿望,但我们所做的不得有害他们或其他的人。
 (二)依他人之愿,说他人想听的话,但我们所说的不得有害於他们。意思就是要说亲切的话,不说严厉的话,但当我们确信非说严厉的话不能令其获益时,我们就必须说严厉的话。
 (三)我们若能以任何方式令他人见道,即使只是窥见一点点,我们也必须去做。
 (四)不管我们修道的层次为何,不管我们实际上须不须要,我们都应依公认的标准及惯例而行。
      究竟说来,在获得解悟和智慧(以及对解悟和智慧的信心)之前,我们帮助他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在我们确信自己所行,无论情况如何,都不会为失望所损或为我慢所蔽之前,也是如此。话虽这麽说,我们还是要从自己现在的层次开始,依自己的了解,以自己所能行的有限方式帮助他人。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