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宗派。因创始人智顗常住浙江天台山而得名。其教义主要依据《妙 法莲华经》,故亦也称法华宗。
史略 天台宗学统自称是龙树、慧文、慧思、智顗、灌顶、智威、玄朗、 湛然九祖相承。该宗思想,虽肇于龙树,实则启蒙于北齐慧文。他从《大智度论》 卷二十七关于解释《大品》“道种智”、“一切智”和“一切种智”之文,悟解 到三智“一心中得”的道理,又结合《中论?观四谛品》的三是偈:“因缘所生法, 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确立了一心中观空、观假、观中的 “一心三观”理论。慧思继承此说,并结合《妙法莲华经》要义,又阐发“诸法 实相”之说,慧思兼重定慧,实为以后天台宗止观双修的起缘。后慧思传智顗, 智顗再发挥,终于形成以“一念三千”和“三谛圆融”为中心思想的独立学派。 智顗一本师传的宗旨,教观总持,解行并进,一变当时南义北禅的佛教学风。著 作主要有《法华玄义》、《法华文句》、《摩诃止观》,世称天台三大部。弟子 灌顶得其真传,作《涅槃玄义》和《涅槃经疏》,很有发挥。灌顶以后,四传到 湛然,以中兴天台宗为已任,对天台三大部都有翔实注解,发挥三谛圆融的义理。 又针对华严宗、法相宗和禅宗,写了《金刚錍 》、《法华五百问论》和《止观义 例》等著作,提出了无情有性的观点,虽不免门户之见,但对天台宗以后的发展 有很大影响。湛然的弟子有道邃、行满等。经过会昌禁佛和五代之乱,典籍湮没 殆尽,遂一蹶不振。道邃下五传弟子义寂,通过吴越王钱俶遣使到高丽、日本访 求天台宗典籍,高丽派谛观送来教典等,才使该宗学说得以延续和发展。义寂的 再传弟子知礼,因受同学之请,撰《释难扶宗记》,驳同门另一僧人晤恩等以 《金光明经玄义》广本为伪作而引起了一场历时七年的山家、山外之争。争论的 焦点是:真心观还是妄心观,色法具否三千等问题。山家主张妄心观与色心共具 三千;山外相反,主张真心观,色法不具三千。山外的主张有些接近华严宗的教 观,被山家斥为不纯,不久即衰。这次争论记载在《四明十义书》中。天台宗在 元、明两代式微。明末有智旭自“私淑台宗”,著《法华会义》等多种,对天台 教观颇有发挥。晚近有谛闲著《大乘止观述记》等十余种。
经典与判教 以《妙法莲华经》为宗旨,《大智度论》作指南,《大般涅 槃经》为扶疏,《大般若经》为观法。智顗的天台三大部,是该宗的根本典籍。
智顗判佛一代说法为五时八教。五时即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 法华涅槃时。这是根据《大般涅槃经》中从牛出乳、从乳出酪,次第而出生酥、 熟酥、醍醐五味的譬喻而立的。乳譬第一华严时,说《华严经》;酪譬第二鹿苑 时,说“阿含经”;生酥喻第三方等时,说《大方等大集经》、《宝积经》、 《维摩经》、《楞伽经》、《胜鬘经》等;熟酥喻第四般若时,说《般若经》; 醍醐喻第五法华涅槃时,说《妙法莲华经》、《大般涅槃经》。这是佛陀在不同 时机、对不同听众分五个阶段说出的五类不同教法,叫“别义五时”。又佛陀宣 说教法,并非按五大类绝对分界,而是将华严的义理分散在各个时教,如在鹿苑 时里,就间说到无相教法等,表明各时相互融通,谓之“通义五时”。从佛陀教 法的方式方面判为化仪四教,从其内容方面判为化法四教,合称八教。化仪四教 为顿、秘密、不定。配合五时,佛陀对具有高深教理知识的众生说《华严经》, 令其顿悟究竟教理,为顿;佛陀对教理知识较差的众生渐次说《阿含经》(鹿苑 时)、《大方等大集经》、《大般若经》,使其由浅入深,转小向大,渐次深悟 教理,为渐;在顿、渐中都有秘密和不定二教,秘密与不定只是显与隐的区别, 同席听讲,各自悟解的教理浅深不同,或顿或渐,隐而互不相知的为秘密教;显 而互知的为不定教;到了讲《妙法莲华经》、《大般涅槃经》时,听众已经成熟, 佛陀演教超出于方式之外,称之为非顿、非渐、非秘密、非不定。化法四教为藏、 通、别、圆,与五时所说诸经相配,《华严经》就是圆教,并兼别教。鹿苑时 “阿含经”是藏教,小乘奉为圭臬。《大方等大集经》没有一定,四教比较对说, 看其所对而异,是别教。《般若经》中诸部般若,是阐明通、别、圆三教的,称 为通教。最后《妙法莲华经》、《大般涅槃经》专显圆理,是纯圆教。
理论 此宗的主要思想是实相和止观,以实相阐明理论,用止观指导实修。 实相渊源于南岳慧思。他建立“十如”(即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 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的诸法实相说。智顗用 以与十法界(即佛、菩萨、缘觉、声闻四圣与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 狱六凡)、三种世间(即五阴世间、众生世间、依报国土世间)等相配,构成 “一念三千”的理论。认为一心具有十法界,十法界一一互具成百法界。而十法 界又各具有三种世间,成三十种世间。依此推算,百法界就具有三千种世间。这 三千种世间,都不过是具在介尔(微细)一念心中,谓之“一念三千”,亦名 “性具”,或名“理具”。依此理具三千,而有事造三千。智顗又用此三千诸法 为介尔现前一念心的所观之境,进而联系慧文的“一心三观”来考察,认为一切 事物都由因缘所生,没有固定不变的实体,即空;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又是相貌 宛然,即假;空、假原是诸法一体的两个对立侧面,从全体看不应偏于任何一面, 空即假,假即空,空假不二即是中。空、假、中同时具于一念,叫做“一念三千 空假中”。空、假、中都是真实,称为三谛。三即一,一即三,三一融通无障无 碍,是为三谛圆融。修此一念三千空、假、中的三谛圆融,见空为一切智,见假 为道种智,见中为一切种智。所以三谛圆融也就是三智圆融。通过圆修三谛,达 到顿断三惑,圆证三智,此即天台宗的中心理论。用此一念三千和三谛圆融两层 实相说作为观法修行,即观三千、三谛诸法具于现前介尔阴妄一念之心,心即诸 法,诸法即心,心法一体,无待绝待,谓之“观不思议境”,此中能观之智对所 观之境为第一重能所,能观智境对所观阴妄一念为第二重能所,这是总观。另有 九种助观,即真正发菩提心、善巧安心、破法遍、识通塞、道品调适,对治助开、 知位次、能安忍、离法爱等。合称十乘观法。是为天台宗的圆顿止观(禅法)。 止观是融为一体的。止是定,观是慧,摄(散)心入止为定,静明观照为慧,止 中有观,观中有止。“止观明静”,即含止观并运、定慧力等之意。
影响 该宗是中国佛教最早创立的一个宗派。它集合南北各家义学和禅观 之说,加以整理和发展而成一家之言,当时得到朝野的支持和信奉,对隋唐以后 成立的各宗派多有影响。元明以后,该宗学者往往兼倡并净土,形成“教在天台, 行归净土”之风。该宗在汉族地区虽几经兴衰,但仍廷续至今不绝。
9世纪初,日本僧人最澄将此宗传到日本,在平安时代(784~1192),与真 言宗并列发展,史称“平安二宗”。13世纪由此宗分出日莲宗。当今,日本天台 本宗、日莲宗都很兴旺,而日莲宗在20世纪又分出几个新兴教派。
(王 新)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