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俗称《多心经》的由来
由于梵文不容易懂,所以关于《心经》的经题在历史上也出现过很多笑话。
比如《西游记》第十九回《云栈洞悟空收八戒,浮屠山玄奘受心经》里就有这么一个故事:玄奘法师西行取经的途中,遇到一位乌巢禅师在树上坐禅。乌巢禅师告诉玄奘法师,这次取经是能够成功的,“路途虽远,终须有到之日”,但是路上也有障碍,“却只是魔瘴难消”。乌巢禅师随后又说:“我有《多心经》一卷,凡五十四句,共计二百七十字。若遇魔瘴之处,但念此经,自无伤害。”于是乌巢禅师就给玄奘法师传了这么一部《多心经》,相关经文在《西游记》里有,就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内容。
我今生第一次接触《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就是因为看了《西游记》。当时是上世纪的七十年代末,社会上没有佛经流通,我还是个孩子,正在上初中,很喜欢读小说。我在《西游记》中读到这部经,如获至宝,抄了一遍又一遍,还特意找来黄颜色的纸抄写以示郑重,并且把经文背诵下来。
有一件郁闷的事。我长大以后看到正式出版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时,突然发现:这部经我读了很多遍、抄了好多遍,却漏掉了其中四个字!后来因为竭力弥补纠正,到底漏掉的是哪四个字,现在我已经忘了,看来弥补得很成功。可是在当时,这在我心里是很大的的阴影啊!而且我小时候也不懂得这部经的由来和背景,一直以为这部经就应该叫做《多心经》。
这部经是不是玄奘法师从乌巢禅师那里得来的呢?这是小说家的笔法,我们不必当真。我们已经知道,《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玄奘法师西行求法归国之后翻译出来的,但是在玄奘法师去印度取经之前,汉地就已经有了《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的译本,在时间上至少早于玄奘法师两百多年。现在也有观点认为当年玄奘法师路上念诵的就是那部《大明咒经》。
《西游记》是明代的作品,但《多心经》的叫法并不是明代才开始有的。在敦煌发现的卷子中,至少有六卷抄写的经卷都把这部经称为《多心经》。
《多心经》这个名字很有意思。学佛的人知道:置心一处,无事不办。所以我们要一心一意才好,如果“多心”,好像有点麻烦。观音菩萨照见五蕴皆空,一个心都要让你空掉,你还要弄来很多的心吗?可是民间经常把这部经俗称为《多心经》,比如《全金元词》中记载着王哲的一首词《红窗迥》,其中有一句:“多心经、记得分明,无挂碍无挂碍。”《全唐文》里还有把《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称为《蜜多心经》的,《崇胜寺丁思礼造像记》中说:“敬镌阿弥陀佛一铺,《蜜多心经》一卷。”这个名字给人的感觉是不仅心多,而且还很甜蜜。
因此,如果大家以后看到书上写着《多心经》,不必惊讶,自古以来就有人这么写。但是我们要知道这样的称呼并不标准。出现这样的俗称并不奇怪,其实都是因为不懂梵文的缘故。
刚才讲过,“般若波罗蜜多”是梵文音译,其中的“多”是梵文单词的一个尾音。梵文的prajna音译“般若”,梵文的Paramita音译“波罗蜜多”,“多”是ta的音译。这种尾音是读不读都可以的,在巴利文中,这个词汇就不读尾音。如果不读尾音,Paramita可以音译为“波罗蜜”。但是中国的一些古人并不懂梵文,他们看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这个经题的时候,就把“多”乃至“蜜多”与“心”组合起来了,于是以为这部经不妨简称为《多心经》或《蜜多心经》。
(待续)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