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波 罗 蜜
一、菩萨之意:
“菩萨”是梵语“菩提萨缍(土垂)”(Bodhisattva)的简称。“菩提”是 觉悟的意思;“萨缍(土垂)”是有情之意,“有情”简单地说既是众生;“菩 提萨缍(土垂)”就是觉悟的众生。觉悟的众生有三种:一者、罗汉--自己觉 悟;二者、菩萨--除了自己能觉悟之外,还可引导别人觉悟;三者、佛--自 己能觉悟,又可以引导众生觉悟,而且他的觉悟是最圆满。
二、菩萨之行为:
菩萨的行为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菩萨上求智慧使自己成佛,以慈悲 心度化一切众生;既是菩萨应学习种种智慧自度,做种种利益众生的事业,引导 其他众生也能走上解脱之道。
三、菩萨之开始:
菩萨都从凡夫做起,甚至于我们的导师释迦牟尼佛,过去在行菩萨道时,也 是凡夫。凡夫要发菩提心。发菩提心既是发成佛之心,是修行菩萨道的最初所应 具有之心,以此心去救度众生。如果只是贪求成佛之心,没有要救度众生之心, 那不等于说是发菩提心。发菩提心要以大悲心为基础,见众生受苦,就会以智 慧、悲心救度之,所以发此成佛之心才是真正的发菩提心。如果只是羡慕佛果是 至高无上的觉悟,为追求这样的觉悟而发心成佛,那是不想救度众生,只不过是 要求个人的解脱罢了,此种心并不是发菩提心。发了菩提心的凡夫既是菩萨,我 们称他为初发心菩萨。初发心菩萨必须发种种成佛度众生之愿望,以此愿望为目 标,以完成他的愿望为目的,愿望实现了,就是他成佛之日。
菩萨要努力实践六度,既是六度波罗蜜,以实现他成佛之愿。
四、六波罗蜜:
六波罗蜜是菩萨的行为。六波罗蜜是古印度话(parami),意思是度到彼岸; 另一个意思是完成了事情。凡夫在生死苦海中浮沉,一旦游到岸边,登上陆地就 安全、安稳,绝不会再度的在生死海中浮沉,所以称为度到彼岸。佛陀说众生在 生死苦海中飘浮,没法游到安全之陆地上,比喻修行者断除了烦恼,就是已经出 离了生死轮回,到达没有生死之彼岸,称为波罗蜜。发菩提心者,必须修种种的 六度万行,以完成他成佛之愿。六度就是六波罗蜜,也既是所谓的布施、持戒、 忍辱、精进、禅定和智慧。
㈠、布施:
①、财施:以钱财施舍给贫穷疾病者,或资助慈善团体。一切身外物称为外 财,所以财施也称外施。
②、无畏施:我们令众生不害怕,无恐怖,无灾害,称无畏施。菩萨行无畏 施时往往连自己的生命也布施给众生,故无畏施也称为内财施。佛说持戒就是一 种无畏施。
③、法施:以世间的善法,以及佛陀所宣扬的宇宙人生之真理,劝导人们修 善断恶,离苦得乐,乃至涅盘,称为法施。
为什么布施能度到彼岸呢?因为我们有种种烦恼,所谓贪瞋痴三毒,在此三 毒中影响最大的就是贪,要解决此大烦恼,就要从布施着手。因为众生认为千辛 万苦得来的财物是属于自己的,舍不得给别人,那就是贪心在作怪,我们要由捐 一毛钱,捐一块钱给众生,从中慢慢开始学习布施。吝啬与贪心的烦恼是每个人 都具有的,为有行布施才能对治我们悭贪之心。凡是贪心烦恼重的人,是不舍得 把自己的财物给予别人的,故佛陀教导众生要修行布施。但是以此方式布施,并 不能完全称为行菩萨道。因为此种布施只是度个人内心的烦恼而已,而菩萨是观 察到众生苦,愿令一切众生得乐,所以行布施;另外菩萨知道行布施是有因果、 有果报的,他要行菩萨道,利益众生,其本身必须要具足种种福德因缘,而此福 德因缘是要靠修行得来的。菩萨必须具有高尚的品德、地位、财富,这样对众生 的影响力才大,众生才会听他的话,所以菩萨要求种种福德。佛陀说他是一个求 福德的人,是福德圆满的觉者,他的福报是世间第一,即使是佛陀涅盘两千多年 后的今天,世人还建造金碧辉煌的庙宇来供奉他,而这种福德圆满是佛陀累劫修 行布施波罗蜜得来的。因为佛陀有很多福报,才能以无量无边的财富布施给众 生,故菩萨修行的第一步为布施。
一般人行布施可以得到将来的果报,不能称为到彼岸,这只是求人天福报罢 了。如果要求人生的解脱,对治悭贪的心,便要行布施。一个行菩萨道者,也要 行布施、因为要度自己悭贪之心,同时将来还可得到大福德;另一方面,菩萨看 见众生疾苦,以其所拥有的庞大财产布施给众生,令众生得乐,所以此三种布施 是行菩萨道者所应做的事。
一个发菩提心行菩萨道者,如有人向他讨钱,就应该布施,如果他一毛不 拔,舍不得施与,就没有资格称为菩萨,没资格达到解脱之境界,因为他还有悭 贪的烦恼,世间的善人都能慷慨解囊,慈悲济世,为慈善事业尽心尽力,何况是 菩萨行者呢?
法施令众生能听闻到正法,了解人生是很苦恼的,同时也使他们懂得解脱的 道理,能令他们走上解脱之道,这三种布施能度我们到达生死解脱之彼岸,故称 为波罗蜜。
有些人行布施是贪求地位、福报、名誉,这不能度到生死解脱的彼岸,故不 能称为波罗蜜。六度波罗蜜是为修学菩萨道的菩萨而讲的。
㈡、持戒:
戒律可分为三种,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
①、律仪戒:佛陀所制定的各种戒律,称为律仪戒。这些戒律是要防止我们 做各种坏事,既是防非止恶的戒法。五戒、十戒、比丘戒、比丘尼戒、菩萨戒 等,戒称为律仪戒。受持律仪戒的原因有三:
⒈为了防止坠落,确保我们在善道中受生。
⒉世间的善人都能奉公守法,遵守法律,何况是一个菩萨行人?所以菩萨行 者更应该杜绝各种侵犯众生的恶行。
⒊戒律能戒掉我们的烦恼,以它为依止,令我们不做因果上的恶行为,故戒 律可以度我们毁犯的恶行为。
②、摄善法戒:
菩萨行者发愿行一切善法,如果不这样做,就是他的过失,故应戒除。善法 有六度万行,称为菩萨学处。
③、饶益有情戒:
发心行菩萨道者,一定要发利益一切众生之心,以一切善法、资财、神通等 利益有情。菩萨行者起瞋心后,就不想利益众生,他应戒掉此恶心,生起利益众 生之心,称为饶益有情戒。
持戒是修行之根本,持戒则可产生定,生起智慧。贪心重的人,整天想侵害 众生,想从众生那儿得到利益,认为持戒有损己利,所以菩萨行者先要修学布 施,减少自己悭贪之心后,才来持戒。当然,此次地对个别的人来说有时是不一 定的,但对一般悭贪重的人来讲,那是肯定的。一个肯布施的人,他才肯持戒, 连布施都不肯做,他一定不肯持戒,因为他悭贪、吝啬,不愿意给众生利益。持 戒就是要防范他的贪瞋痴,他哪里愿意做呢?故菩萨的修学应从布施开始,然后 才发心持戒。
㈢、忍辱:
菩萨行者要忍耐种种苦。忍可分为忍辱与忍之不同。忍辱是忍受种种的恼害。 六度中的忍不止是忍受各种恼害而已,它可分为三种:
①、生忍(耐怨害忍):忍耐众生对菩萨所做的损害。
②、法忍(安受苦忍):菩萨在修道的过程中应忍受饥、渴、寒、热、天灾 人祸、疾病等世间的一切苦法。
③、无生法忍(谛察法忍):以坚韧的意志,审谛观察思维我们对佛法的认 可。比如有人讲一些佛法,我们听了内心没有不耐烦,不同意,可忍受那个道 理,称为无生法忍。万法本来是不生不灭的,这是真正究竟之法,我们听后能接 受吗?慢慢观察,了解后可真接受,既是无生法忍。
这三种忍可令菩萨度到无烦恼的生死解脱之彼岸。
做父母亲的可忍受孩子打他一巴掌,但这不能令他们度到彼岸,因为他是以 贪爱子女的心来忍受。如果我们被其他众生打骂,而能忍受,此即可度到彼岸, 理由是: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和合,如幻如化,众生执著实有,故不能忍受。当我 们能观察到一切都是如幻如化,没执著,就可以忍受。忍受并非是众生令我们苦 恼,我们要忍气吞声,强忍住,此为凡夫的忍辱。六度中的忍辱波罗蜜是要以智 慧看透世间之真相,接受此一事实。比如有人骂你“王八蛋”,你观察到众生有 烦恼,讲出此话,那只是声音罢了,看透,接受它,不起烦恼,以智慧观察而 忍,可令我们度到生死解脱之彼岸。
如果众生辱骂我们,为了要做好人,而忍受他,这就是无智慧,因为你先认 为是苦恼,然后才把它忍住。《金刚经》中记载佛陀修忍辱波罗蜜时,有一世做 忍辱仙人,歌利王用刀肢解他的身体,他一点也没起瞋心,因为他对自己的身心 无执著,对众生的烦恼行为亦无执著;他能修忍辱波罗蜜,看透一切无常,在这 一切因缘和合的假相中,不认为有众生,有众生做出此行为来恼害我,我在忍 辱,故他是忍辱仙人。
我们对佛法生起坚定的信心,称为无生法忍。无生法忍对凡夫来说是不容易 生起的。凡夫往往对佛法一知半解,抱着一颗怀疑的心,没有真正的理解、真正 的信心;佛弟子以为佛法是佛陀为我们所开示,它必定是好的,如果是以此心态 去相信佛法,他如果在修行的过程中,发现到某个修行法不能使他解脱时,则会 生起毁傍之心,此即使没有无生法忍。根据佛经中的记载,有些佛弟子修道,自 己只是进入四禅,却以为已证悟了四果,当他临命终时,烦恼生起,就以为佛陀 欺骗他。他不能忍受佛陀所说的法,误解了。佛法中的涅盘法就是无生法,对此 种无生法生起坚定的信心,丝毫没怀疑,称为无生法忍。这样的忍辱才能使我们 到达生死戒脱之彼岸。
如果只是忍受有情所给予我们的苦恼,并不能度到彼岸,那只不过是凡夫之 忍。修学菩萨道者,应该观察这世间的苦、乐等等,都是我们的烦恼在作祟,看 透烦恼的作用后,我们就不会怨天尤人;看到一切都是五蕴、业行为的一连串发 生罢了,里面是苦、空、无常、、无我,既然无我,就无需忍,这才能真正到达 彼岸。了解真理者,一定能了解此忍辱。如果有人还是认为人家污辱他,而后才 生起要忍辱的心,那他就已经有不能忍的时候了。
如果有人不能忍别人给予他的苦,就得学习怎么忍受。如有一只狗吠你,你 听不动它的意思,就不用忍,因为你知道它愚痴,看到人就吠,你看透这个事 实,接受后就不用忍,这才是忍辱波罗蜜。有人骂你,你看到众生愚痴,闹起烦 恼,他的烦恼叫他骂你,他和狗吠一样,你看透此事实后,就知道原来是没有什 么可忍的,此忍辱波罗蜜才能使我们度到生死之彼岸。
㈣、精进:
勤劳不懒惰就是精进。以世间法说做事很卖力,就是精进;佛法中的精进是 努力的去行善,去做好事。菩萨要以精进的精神修行六度波罗蜜。
①、披甲精进:
于所修的善行不退。行善时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波折,一定要完成它,永不 退心。如一个兵士上战场时穿上铠甲,不容易被刀枪所伤害,他就勇敢地冲上前 杀敌;披甲精进也是这样,我们要有坚定的信心,一定要完成一件事情。有此坚 定的信心,我们才能完成所制定的目标,实现我们的誓愿。而菩萨广大慈悲,立 深誓愿都是很难完成与实现的,那就得加倍努力去完成它,称为披甲精进。
②、摄善法精进:
菩萨行者对一切善法都要努力的去修学,称为摄善法精进。
③、饶益有情精进:
它与饶益有情戒相似,但是有点儿不同。饶益有情戒是指凡是对众生有益之 事,都应该去做;而对众生有害的事,就不应为之;饶益有情精进是指菩萨做种 种利益众生的行为,就好像父母亲一心一意的希望子女完成学业、成家立业,这 样努力的去栽培他们。饶益有情精进是努力给予众生种种利乐,做种种利益他们 的事业,精进不懈怠。
精进通六度,例如布施,菩萨要精进的布施,甚至连自己的生命、财物、妻 子、子女等一切都布施个精光,这才是精进布施。持戒也是一样,一切微细地戒 律,菩萨都不犯,称为持戒精进。所以在六度中都有精进度在作用,才可完成精 进波罗蜜,故精进是十分重要的。菩萨行者更应该在禅定与智慧两度上加倍用 功。
㈤、禅定:
菩萨要利益众生,度化众生,而自己却心乱如麻,没有定力,就没有智慧。 没有定力的人比较容易生起烦恼,如何利益众生呢?故菩萨行者一定要修禅定。 如有人以求各种神通之心而修禅定,此既是以凡夫心来修禅定,不可称为禅定波 罗蜜;又如有人为解脱而修禅定,引发种种神通,生起种种智慧,以神通、智慧 等等得到解脱,此可称为到彼岸;但是菩萨除了使自己能度到生死解脱的彼岸 外,他还要通过修学禅定获得种种智慧、神通力来度化众生,以引导他们也走上 解脱之道,这才称为禅定波罗蜜。
禅定可分为三种:
①、安住静虑:
禅定古印度文称为禅那,意思既是静静的思维修行,也既是静虑。安住静虑 既是安住禅定。我们有昏沉与掉举的烦恼业习,使我们的心不能敏锐的观察此世 间,不容易发觉吾人心念的起落,所以要通过修禅定使他轻安,时时刻刻保持 它,不生起昏沉、掉举的烦恼,这样我们才能敏锐的观察世间,不容易被迷惑。
②、引发静虑:
既是引发禅定,菩萨要给予众生利益,没有神通力,他所给予的利益是不大 的;菩萨必定要认真修四禅八定,在深的禅定中可以引发种种神通,以种种的善 巧方便度化、利益众生,故菩萨要修引发静虑。
③、办事静虑:
行、住、坐、卧都在定中,称为办事静虑。此种静虑也称为那伽定,既是菩 萨在一切时都在定中,有此定力的菩萨则可进入世间做各种利益众生的事业。
这三种静虑,使我们远离昏沉的烦恼,能更敏锐的观察世间,而生起智慧, 所以禅定能生起智慧,智慧能使我们解脱,度到生死解脱的彼岸。如有人修禅定 只是为了求各种神通,则不能称为禅定波罗蜜。
㈥、智慧:
智慧可分为世间智慧与出世间智慧。
①、世间智慧:古印度称为五明,既是世俗慧。
⒈声明:世间的种种语言。
⒉因明:世间的哲理、辩论的法则以及逻辑推理的论断方式,称为因明。
⒊医方明:医学知识,医治众生种种疾病的学问、方法,称为医方明。
⒋工巧明:世间的种种科技、技术,称为工巧明。
⒌内明:佛教以三藏十二部教法为内明,己是佛陀及其弟子所说的一切佛法。
佛法称为内学,其他的知识称为外学。这五种学问称为世俗的智慧,我们以 世间分析、聪明智慧,就可学习他。
②、圣义谛慧:
通达人、法二种无我真实的智慧。既是要以此智慧觉悟这个世间“人无 我”、“法无我”。所谓的“人无我”既是无作者、受者之众生;“法无我”既 是一切法空无自性。修行者觉悟到人、法二无我之智慧,称为圣义谛慧。此智慧 是世间最究竟、最优胜的道理,它既是佛陀所说的无我、无常、苦、空,也就是 一切万法无自性空。觉悟此智慧者就是能够解脱,故唯有佛陀与阿罗汉等解脱者 能觉悟的智慧,并不是世俗人所能完成的。
③、饶益有情慧:
此智慧只是佛与大菩萨才能完成,既是说佛、大菩萨能有种种智慧判断,知 道如何给众生利益;众生有何烦恼,要以何法来度化,使他们解脱生死等等,称 为饶益有情之妙慧。佛陀有无上的智慧,他教导贪心重的众生,修布施来对治 它;淫欲心重的众生,修不净观来对治它,此既是饶益有情慧。
饶益有情慧既是一切智慧,这些智慧是我们真正修行之所在,被称为“眼 睛”。就好像一个人走路要到达目的地,就要有眼睛;如果菩萨没有智慧,在修 行过程中,就会做出一些不得要领的盲修瞎练,所以佛法中说“五度如盲,智慧 如眼。”既是此意。
释迦牟尼佛称为觉者,就是智慧的觉悟。身为佛弟子的我们,就是要学习佛 陀智慧的觉悟,并非要学习佛陀走路、善心或功德;而其他的各种修道法都是学 习怎样去完成智慧的觉悟。觉悟是修行者的最终目标,学佛者如不知道佛陀是一 个觉者,只认为他是一位品德高尚,了不得的大人物,那就容易误解学佛的目 的。佛是觉者: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圣者,所以我们修行的最终目标就是智 慧。而菩萨所修行的六度,最终是要完成智慧波罗蜜。如果一个菩萨行者能完成 智慧波罗蜜,那肯定前五度也完成,还必须完成智慧波罗蜜。
菩萨以修学一切佛法,观察世间,通达人、法二无我,然后要学习种种利益 众生的方法。如果菩萨觉悟,证得果位后,而不会利益众生的方法,就得努力修 学,如一些中国禅宗开悟之后的祖师一样,要跟随另一位祖师学习接引渡化众生 的方法。因为众生的根机不同,化度他们的法则也不一样。如果教导他们的方法 不合根机,则不能另众生觉悟。
佛陀时代的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他教导两个弟子修行,一个弟子修不净 观;另一个修数息观。他们修学了一段时候、都没有成就,舍利弗尊者就去请教 佛陀。佛陀说:“你的两个弟子,一个在家时是打铁的,应修数息观,而不是不 净观;另一个在家时是替人收尸的,应修不净观,而不是数息观。你不懂得利用 适合众生根机的修行方法教导他们,所以没有成就。舍利弗的两个弟子听从佛陀 的教导去修行,很快就证果了。由此可见,舍利弗尊者自己能够修行觉悟,却不 懂得如何应机缘教导令人觉悟,所以我们修学菩萨道者要令众生觉悟,就得学习 饶益有情慧,既是学习给众生利益的种种智慧观察力。 五、修行六度的加行法:
所谓的加行,就是用自利利他的心,勇猛地修行不退,称为加行。菩萨的加 行以布施来说是菩萨应该观察:我要给予众生利益,现在有众生来求助于我,就 要欢欢喜喜地布施给他;另一方面,布施可得大财福德,将来会有更多的大财 宝、福德布施给众生,所以要努力布施;在另一方面是菩萨深知自己有悭贪的 心,要用布施来对治他,故要努力布施,此就是布施的加行。
持戒的加行也是一样,菩萨观察:我要给众生利益,就要持戒,不要损害他 们;另一方面,菩萨若不持戒,自己就会坠落,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那又怎 样去利益众生呢?所以菩萨以自利利他两种心,努力去观察修行六度,勇猛不退 的去完成六波罗蜜,称为加行。
六、修行六波罗蜜之功德:
修行六波罗蜜具有四种最殊胜的威德:
㈠、修布施可度悭贪;修持戒可度毁犯;修忍辱可度瞋心;修精进可度懈 怠;修禅定可度散乱;修智慧可破一切邪见。
㈡、修行六度是成佛之资粮:古时的人出远门,有些地方是没有东西吃的, 所以身边要带一些钱、食物与饮品等必需品,称为资粮;而修行也要有资粮,菩 萨修行六度是成佛的资粮。
㈢、修行六度在现世法中,自己得到利益,从摄受众生中也可得到利益。
㈣、修六度将来可得到广大无量的异熟果。所谓异熟果是:现在做业,将来 在不同时候、不同地点才得到果报。例如:杀母是逆罪,今生死后必定下地狱受 苦,这就是一种异熟果。修六度将来可得到种种好的果报,所以六度能令菩萨到 达生死解脱之彼岸。
七、总结:
布施度悭贪;持戒度毁犯;忍辱度瞋心;精进度懈怠;禅定度散乱;智慧度 愚痴(邪见)。此六度可度我们的烦恼,同时也能度众生,所以它被称为六波罗 蜜。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