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浅释(二十四)
「自觉」是异凡夫之迷而不觉,则超六凡法界;「觉他」是异二乘之自觉,则超声闻法界;「觉满」是异菩萨之分证,则超菩萨法界。总之,约佛陀的自证说就是「自觉」;约佛陀的化他说就是「觉他」;自行化他的事变做到彻底就是「觉满」。「自觉」是就理智(觉悟)方面讲,以宇宙人生为其觉悟的工具;「觉他」是就其悲行(化度)方面讲,以统统有情为其救度的工具;「觉满」是就其知行合一方面讲,以自利、利他,福慧圆满为其独一的方针。由此可见,佛陀确实是一个彻底觉悟人生真理,毕竟做到圆满利他的巨大人品的圣者。
归纳综合地说,佛陀觉悟的内容即在外悟统统缘起性空之理,内悟自心本具之佛性。但「觉」是「迷」的后面,众生痴迷长受存亡疾苦,佛陀觉悟永得脱节安乐;有觉悟的佛陀才显出了痴迷的众生。原来心、佛、众生是三无不同的,其差异就在于迷、悟之间。要知道大家本具佛性,众生如能从迷梦中醒来,且能效法佛陀自利利他的救世精力,实施并贯彻到底,培福修慧,直至圆满,也就是佛了。
不外也许有人会问,二乘不是也有了觉悟吗?为什么不能称为佛?缘故起因是他们的觉悟只获得偏空真理(自觉未圆),尤其是只顾自利,自求小我私人了脱存亡,可是觉他全无,以是不足称为佛。尚有菩萨不也做了许多觉他的奇迹吗?为什么亦不能称为佛?由于其觉他的好事还未做到圆满(福未足),同时另有微细无明未断,所证未圆,如十四夜月(慧未足),因此也同样不能称为佛。
由此可见,在三乘圣者中独显出佛陀的崇高巨大,以是唯有佛陀才配得上被称为「大觉者」。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因修行功满,由始觉智契本觉理,理智合一,始本不二,达毕竟觉,名之曰得。着实得未尝得,因本有故。
「阿」译为「无」,「耨多罗」译为「上」,「三」译为「正」,「藐」译为「等」,「菩提」译为「正觉」,合起来等于「无上,正等,正觉」。现别离略作表明:
「正觉」(「正」者不邪,「觉」者不迷),谓正确的觉悟——离颠倒戏论的一种正智;此为拣别凡夫之不觉,和外道之邪觉。由于众生自无始来,贪图执着将本觉真心隐蔽于五蕴之中,迷而不觉,谓之「不觉众生」;外道心外求法,所觉之道非妄即邪,以是他们均没有被称为正觉的资格。
「正等」(「正」者不偏,「等」是划一),自觉之后,绝不自私地,能真「正」平「等」,力行利他事变;此为拣别二乘之独觉。二乘虽有正觉,但求自利,不能利他,乃偏而不正,没有划一广泛心,不能称为正等。
「无上」,三觉圆满,万德具备,没有能过其上者——其自证方面,则伶俐(慧)圆满无上;其利他方面则好事(福)圆满无上。此为拣别菩萨之分证。菩萨虽真俗等观,可以或许自觉、觉他,唯其自证的伶俐未圆,另有微细无明未破,利他的好事未满,尚有上位佛果可求。因此,仅可称为「正等正觉」,不足称为「无上」。唯佛一人福慧两足,毕竟圆满,才够得上「无上正等正觉」之称(正觉即自觉,正等即觉他,无上即觉满)。此「阿耨」等九字,何以不直译为「无上正等正觉」而仍存梵音呢?由于它是佛陀三觉圆满之德号,为了暗示尊重,以是不翻。此为「四例翻经」的「翻字不翻音」,及「五不翻」中的「尊重不翻」。
此刻明诸佛「得智果」的文,则举三世,而上面明菩萨「得断果」的文,理应亦指十方,谓十方菩提萨埵,方为适当。固然文中并未说起,也许是经文的大略。盖言三世必具十方,举十方必赅三世;三世是竖──时刻,十方是横──空间;横表无边,竖表无尽,无尽无边的诸佛菩萨,悉皆依此般若而修而证,可见般若窍门其实是太玄妙了!如是则只修此《心经》一卷,就成佛有余矣。是故,经云「般若为诸佛之母」,来由就是在这里。
综上所说,「罣碍」,是存亡的业因;「可怕」,是存亡的业果;「颠倒」、「空想」是存亡的业惑;「涅槃」、「三菩提」是脱节的功效(涅槃能断统统烦恼存亡是「断果」。菩提能成绩统统福德伶俐是「智果」)。既无存亡业因(罣碍),天然永久脱节(毕竟涅槃),而证无上佛果(三菩提)。
前文说「空不异色,空等于色」,显着有而非空;次云「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智亦无得」,显着是指空而非有;此刻却又说「菩萨证涅槃,诸佛得菩提」,岂不是说完「空而不空」,又翻来覆去的再说「不空又空」;这样一下子「忽有忽空」,一下子又「忽空忽有」,初学佛的人听起来就很轻易会误解──由于他们不相识般若真空实义,无法贯通中道圆融之理,对这「空有」之说,没有正确的熟悉,就不免要产生误会。殊不知「空」是指「真空」,而不是小乘的「偏空」,更非外道的「断见空」;盖「真空」实乃「不空」,以是缘起之诸法宛然;而「有」是「妙有」,不是凡夫之「妄计有」,也不是外道之「常见有」;盖妙有非有,以是因果万法一如。不有不空,亦有亦空,即中道义。假如能真正明白此佛法的中道观,天然就不会产生误解。这亦是佛法华夏理论的高明之处,初学者天然难以大白及领略。
要知道,佛陀的对众生的修养,无非是对机说法,应病与药。正如《中观论》云:「大圣说空法,为离诸见故,若复见于空,诸佛所不化」。《金刚经》亦说:「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故故?如来所说法,皆不行取,不行说」。此等于上述所说的「中道」义。由于凡夫着有,以是说空对治之,有病既除,空亦当遣,不然着空(住空、逗留于空)如故是一种短处。要之,当能不取于有无,云端佛学,同时又能不舍于有无,这才是恰到甜头方单入中道妙理。
须知此部心经,它所施展的「若观」、「若境」,当体无非即空、即假、即中。故对付着有者,则用空观破之,执空者则用假观破之,执二边者则用中观破之。随处圆融,总不离乎同心用心三观,一境三谛。「谛」即实相般若,「观」即观照般若,「境」即笔墨般若;纷歧不异也。中道第一义谛,无非就在于不执、不着、不落双方,亦不住中间。修行佛法,着实别无巧妙,若统统执之,则事事隔碍;统统融之,则法法圆通。佛陀确已证得圆融无碍之中道妙谛,以是可以或许和光同尘,周旋十界,随缘稳固,稳固随缘。
全句合起来的意思是说,不只菩萨们依了般若,而获到毕竟涅槃;就是此刻、已往、将来的三世诸佛,在因地中亦莫差异样的依此般若胜妙窍门修行,而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的圆满佛果。
(未完待续)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