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端佛学移动版

主页 > 般若文海 > 心经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浅释(十七)云端佛学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浅释(十七)
  
  无苦、集、灭、道。
  
  苦、集、灭、道,合称为「四谛」,又名「四圣谛」,谓圣者所悟的真理,依此四法而修可以超凡入圣,以是名为「四圣谛」;此为声闻所修之法。「声闻」是释教中的一类小乘圣者,因为他们是因听闻佛陀的声教而开悟的,以是称为「声闻」。他们到底悟得了什么?他们领受了佛陀的开示后,相识到三界存亡中无穷「苦」迫(苦谛);同时又大白到苦的基础乃在于贪、瞋、痴三毒,是从身、口、意三业造诸恶业积「集」而成的(集谛);因此,假如可以或许把贪、瞋、痴断除,即能离苦而得到脱节寂「灭」之乐(灭谛);但要离苦断集,就必需修「道」(道谛)。
  
  如上所说,所谓「声闻」等于听闻佛陀四谛原理而开悟的修道者,可是我们要知道,佛活着时有佛说法,佛灭后,虽无佛直接说法,却有佛的遗教——统统经典传播,这是间接的说法。因此获得这些遗教的启迪而觉悟四谛真理的人,亦可以称为「声闻圣者」,并不必然要亲闻佛的音声,不然佛灭后就没有声闻圣者了。这么的话,三乘圣者只佛活着的时辰才有,佛灭度后就没有了,这是说不通的。
  
  四谛的意义,分释如下:
  
  一、苦谛:苦是欺凌性(亦即痛恼义),是说众生身心常被各种疾苦迫扰不安,以是说是欺凌性。正如《法华经》所说:「三界无安,众苦布满。」「众苦」,是指苦痛、苦恼很是之多;个中较重要的有下列五种:
  
  1. 依自身方面,有疾病老死,饥渴疲惫,丑恶残废等苦。
  
  2. 依心田方面,有贪瞋痴慢疑,妒忌憎恨,忧悲怖惧等苦。
  
  3. 依外界方面,有水火雷电,寒暑风雨的打击;以及旱潦瘟疫的灾患,虎狼蛇蝎的迫害等苦。
  
  4. 依人事方面,有刀兵盗贼,欺侮侵吞,威胁压制,讥骂嘲诮,怨毁仇杀,吃醋失恋,拘禁刑罚,以致内哄外祸等苦。
  
  5. 身后则有犯错恶趣苦的也许。
  
  总而言之,缠身的有老、病、死、苦,扰心的有贪、瞋、痴、慢、疑,随时有天灾人祸,身后有地狱鬼畜。依自身和心田所受的苦谓之「内苦」;依外界所受的苦谓之「外苦」;依人事所受的苦谓之「共苦」;身后所受的苦谓之「后苦」。我们众生糊口在此五浊恶世之中,其所感觉的,无论正报(身)和依报(疆域及统统外境)都是欺凌的、约束的、疾苦的、无常的、不安的,以是说为「苦谛」。
  
  既然明知且感觉到这些是苦,就应该想法消除它,就应该去追寻苦的来源──这就是「集谛」。
  
  二、集谛:「集」是「招感性」,上面所说各种的苦,到底从何而来?究竟上,非从天降,不是地生,亦非神赐,更不是人与,而是我们本身缔造出来的。由自心所起的贪、瞋、痴等差遣去妄造统统恶业,依业受报而招集来的,以是说是「招感性」。因为能招集存亡等苦,以是说它是「集谛」;它的自己就是「见思惑」,是招感统统苦法的业因,同时亦是三界存亡的来源。
  
  因为我们真切地感受着依业受报,存亡无尽的疾苦,因而急求脱节之道——这就是「灭谛」。
  
  三、灭谛:「灭」是「可证性」,谓「灭」去烦恼存亡之苦,「证」得涅槃寂「灭」之乐,以是说是「可证性」。亦即「寂灭」的意思,谓烦恼既「寂」,天然存亡永「灭」,以是说它是「灭谛」(指声闻所证之果——涅槃)。
  
  我们为了要灭苦断集求证涅槃,因而急求修证的要领——这就是「道谛」。
  
  四、道谛:「道」是「可修性」,既然相识到存亡等苦,是由集的业惑所变成,云端佛学,同时又知道有寂灭涅槃可证,因而向上追求断集的要领(道)。要知道业惑一除,则断证(断烦恼,证涅槃)两个题目便可同时得到办理。但要领是什么?就是修诸道法:略则戒、定、慧,广则三十七道品,依之实地真修,便可到达目标——断烦恼,了存亡,证涅槃,以是说是「可修性」。又「道」是「能通」义,依诸道法而修,可由凡地通达圣地,以是说它是「道谛」。
  
  总而言之,存亡等苦无非欺凌为苦谛;贪等业惑能招存亡为集谛;涅槃沉寂阔别存亡烦恼为灭谛;道品观法诸修行窍门为道谛。亦可说:感觉存亡业报叫做苦;身心积累罪恶叫做集;所证涅槃叫做灭;修行门径叫做道。若联合起来说:这实际人生事实是痛「苦」的,这些苦是从贪等烦恼招「集」而来的,假如想到达寂「灭」脱节安乐的抱负天下(涅槃),就应该要修「道」去断灭烦恼。苦是集的功效;集为苦的缘故起因;灭为修道的方针;道为求灭和断苦的器材。又苦、集二谛属实际界,灭、道二谛属抱负界;苦谛是人生题目,集谛为缘起题目,灭谛是证悟题目,道谛是涵养题目。试表列如下:
  
  苦谛……存亡 集的功效    实际界┬苦谛─人生题目
  
  集谛……业惑 苦的缘故起因          └集谛─缘起题目
  
  灭谛……涅槃 修道方针    抱负界┬灭谛─证悟题目
  
  道谛……窍门 断证器材          └道谛─涵养题目
  
  综观世出凡间统统诸法,实逃不出因、果二字。所谓「果不离因,无因不感果」。譬如种子为因,坚贞是果,若无种子又怎样能坚贞?今就四谛而言,集谛是因,苦谛为果;道谛是因,灭谛为果。换言之,集为苦之因,苦是集之果;道为灭之因,灭是道之果。没有贪等的集因,又焉会招感存亡的苦果?若无精修道法为因,又安得涅槃寂灭之果?苦是众生所感的业报,乃三界存亡苦果;集是众生妄起的业惑,乃三界存亡苦因;灭是圣者所证的真理,乃出世乐果;道是圣者所修的窍门,乃出世乐因。
  
  也就是说,苦、集二谛是凡间有漏因果(苦因、苦果),属迷方面。道、灭二谛是出凡间的无漏因果(乐因乐果),属悟方面。又苦、集二谛是拔苦;道、灭二谛是与乐。凡夫迷故以「集」为因而招存亡「苦」果;圣者悟故以「道」为因而证寂「灭」乐果。前者,是能生因果;苦由集生故(集为能生,苦为所生)。后者,是能显因果,灭为道显故。寂灭理性大家本具,不外由道表现罢了;道为能显,灭为所显。
  
  四谛若依次序来说,应该先因效果,谓之集、苦、道、灭。为什么却先说果尔后说因,说成是苦、集、灭、道?个中自有来由:由于果易晓而因难知,欲使其轻易化导,以是先示苦相令其厌离,次示业因,使他断集;继之则又先示以涅槃之乐相,令其欣慕,然后再以道法示之令其修持;目标无非为令他「知苦断集,慕灭修道」。这是佛陀修养众生,引诱小机的一种善巧利便,确实很值得我们进修。
  
  以上苦、集、灭、道的原理粗略地讲完了。(未完待续)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