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分段注解云端佛学
时间:2016-08-24 20:29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网络 点击:次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分段注解 信息来历:中国释教网 作者:黄昆山居士 宣布时刻:2012-05-18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分段注解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民国黄昆山居士著
此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分段注解缘起。1990年9月海南出书社出书了《苏东坡金刚经字帖》,在该字帖后附《金刚经》和《心经》分段注解。此注解系民国黄昆山老师所著。
本人亦很是喜读背诵《金刚经》,然颐魅障深重,难明如来‘真空妙有’真实意。多年来一向彷徨在无相大门之外而不得入。为此,曾拜读多家大经注解,在诸多注解中,愚觉得黄昆山老师注解甚佳,故保举给大德,望在网站上共用。若大德有所贯通,望敕教于吾,同证涅槃。
愚人培珍启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分段注解
题解:般若读作钵惹华意伶俐。波罗蜜华言到彼岸。经径也,为修行之路径也。
金刚稳固不坏,刚则最坚最利,光亮健壮,能制物而不为物制,以喻能断妄念也。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鸠摩罗什华言童寿,于后秦弘始四年,奉诏翻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这部金刚经,是由佛与须菩提一问一答,由阿难条记而成。
佛具十号:如来,应供,正偏知明,行足,善逝,凡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具此十德,方称世尊。
观世音菩萨,于已往无量劫前,为处死明如来。于此刻贤劫中,示现为观世音菩萨,救度众生统统灾祸。
四大天王,管领四大部洲。
韦驮菩萨,三洲感到,附和佛法。
释迦牟尼佛,又称释迦文佛。名悉达,父净饭王,于周昭王二十六年甲寅四月八日,从摩耶夫人右胁生,生时放大光亮,遍照十方,地涌金莲,天然捧足,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口即能言,颖慧夙成,不由师授。居王宫十九年,出家修道十二年,说法四十九年,涅槃于周穆王壬申二月十五日,住世七十九年。
须菩提生时,府库尽空,父卜云,既善且吉,故曰空生,亦名善现,又称吉利尊者。佛十大学生中解空第一。
迦叶(叶音室),华言饮光,以身有金光得名,苦行第一。佛在灵山会上拈花微笑,心印密传,为禅宗第一世祖。
阿难,释迦佛堂弟,父斛饭王,以佛成道日生,因名庆喜,学生中多闻第一。
法会原由分第一
所有经三十二段,为梁昭明太子所分。
祗园法会由此因由,时为周穆王九年戊子。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傲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己。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己。敷座而坐。
第一段是论述祗园法会为这次说法之因由。
如是我闻,阿难云:此经是我亲闻佛嗣魅者。舍卫国事波斯匿王国名。祗院太子援助一个有祗树的园子,给与孤傲父老,故名为祗树给孤傲园。大比丘,是有操行者,菩萨罗汉诸学生是也。
佛制,只食午时一餐,过午不食。舍卫大城内的人家,午饭煮好,必先留有一份奇怪的饭莱放在大门内,期待佛和学生来取。食时,是到了中中午。著衣持钵,著二十五条之僧迦黎衣,持四天王所献之绀琉璃钵。佛领率诸学生,入舍卫大城中,不分贫富,次第向人家各取了一份饭菜,回至本处,食完饭,收衣钵,洗了脚,敷座而坐。
佛行乞食法,折我娇心,生彼施福也。佛行洗足,洗则净身业也。布席跌坐,摄动归静,心同佛也。
善现启请分第二
时长老须菩提。在公共中。即从座起。左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敬服。而白佛言。罕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人善姑娘。发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啼听。当为汝说。善男人善姑娘。发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第二段是须菩提向佛请问说法的记实。
长老,是道高年长之称。合掌当胸,是心合道也。善男人善姑娘,是指在家之修行者。如者,真性之本体,来者,真性之适用,真性遍虚空天下,而常自如,又随所感而来现,故曰如来。佛,华言觉也,故佛称觉王,觉有三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三觉满,万德具,方得称佛。菩提萨唾,华言觉有情,上求佛觉,下化有情,称菩萨,省文也。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阿无也,褥多罗上也,三藐正等,三菩提正觉也。云何应住,是怎样住其道心,使得定静。云何降伏其心,是怎样降伏其妄念,使无骚动。发无上正等正觉心者,正性无可上之,故曰无上,圣凡同具,故曰正等,圆明无亏,故日正觉。
大乘正宗分第三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全部统统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如有色。若无色。如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若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故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第三段佛讲大乘法为至正之宗。
菩萨摩阿萨是菩萨中具大觉性者。卵生是鸡鸭等类,胎生是人,马牛等,湿生是在水中所生的微生虫。化生是由变革而生的蚊、萤等。有色是色界天,但有色身而绝情欲的天人。无色是无色界天,惟有灵识而无色身的天人。有想是有想界天,惟有想不复有色身的天人。无想是无想诸天界,一念寂然不动的天人。非有想非无想,长短想非非想诸天界的天人。
涅槃,音逆盘。涅不生,槃不灭、超脱循环地,如来真性明觉,能令众生灭绝嗔痴,度脱苦海,毫无剩义之为无余涅槃。涅槃不生不灭,真性常住,谓入于大胜妙之地,非谓死也。
菩萨度尽无量无数无边众生,而说无有一众生为我度者,何故故,佛告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以是者何,由于未悟的菩萨亦是众生;既悟的众生,等于菩萨,着实是众生自性自度,我无功也。
何谓四相,四相由我执而起,吾人一有执著,既有能执所执,能即我相,所即人相。各类别离即众生相,能执所执不绝,即寿者相,四相空,即我执空,又绅士空。
若存我能度生之念,不能忘我者,我相也。见所度之生,不能忘人者,人相也。所度之生中,别离灵蠢高下者,众生相也。欲身长存度世,念念续续,能所继承不绝,不能忘我人者,寿者相也。
众生无边誓愿度,原是菩萨之本愿,但四相不空,不得成菩萨。
妙行无住分第四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故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行考虑。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考虑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考虑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行考虑。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第四段是讲玄妙行法无所住。
菩萨于法,即于无上正等正觉之法。住者著也。布施是布己之全部,施之于人也。菩萨发心,度生为事,菩萨六行,布施居先,此以布施无相为降伏,又即以无住为住也。布施不住色声香味触法此六者,以一乾二净故也。六度者,布施度铿吝,持戒度淫邪,忍辱度嗔恚,精进度懈退,禅定度狼藉,般若则六度兼该,万行具备。
凡夫布施,都住根尘,以求福报,纵得福,亦有限。菩萨无相布施,三轮体空,清净益利,原无心求福也,而天然离存亡苦,受大快乐,得证佛果,其福德不行思议称量也。勿谓无相布施,虚而无福也,无相之福甚大,即如虚空无相,其边际不行心考虑度。
四维者,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合上下为十方。
菩萨无相布施,行清净施也,其福德亦如十方之虚空无量无边也。
按:天文学家,知道地球是圆形的,环绕太阳运行,地球上下四维虚空,另有无数太阳系,这是近百年的事,而我佛陀二千五百年前,已知道三千大千天下,天空中有无数无量的太阳系了,这证明佛的伶俐是超科学的,为当代科学家所瞠乎其后。
如理实见分第五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行以身相得见如来。何故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全部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第五段是说悟如如理,实见如来。
如来真性佛也。色身是相,法身是性。如来说:丈六身相,特大圆镜智,所现影像耳,非真实法身相,不特佛相如是,凡统统人物全部之相,皆属虚妄,若不执诸相为实相,而见诸相即非相,则知色身中具有法身,则见自性如来矣。
度生布施,固不行著相也。恐意中或执一佛相。故本段复以诸相非相破之。
四智者,一大圆镜智,二妙调查智,三划一性智,四成所作智。
本经经义至此包罗己尽,往后问答,皆破疑阐理,开示学人。
正信罕有分第六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嗣魅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念。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万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以致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故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犯科相。何故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何故故。若取犯科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该取法。不该取犯科。所以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况且犯科。
第六段讲生真正信念,最为世所罕有,可是实信有(之)人仍须推及无相。
前段示离相度生,以彰妙慧,无相布施,以称妙福,非相见佛,以印妙心,空生逐一信受,又欲众生同生信念,佛告以果能净信,不单证法空,且脱法空之障矣。
须菩提很敬服对佛说:世尊,众生们对付以上佛所说,都能真实信托吗?佛告须菩提,莫说此刻众生,能生实信,即至后五百年,魔强法逆之时,亦必有闻此经而生信念者。夫能净信于五百余岁之后,其善根必需种于五百余岁之前,早已敬服三宝,累劫熏修,于自性福田中,深植善根。
一念者,即纯一不杂之意。净信者,至诚无为之意。诚能感格,故悉知悉见,佛具慧眼,洞悉此净信众生,得如十方虚空无相之福德。何故知浮(深)信者便得福德?由于能信此章句者,定然四相皆空。二执俱化,灭嗔痴,度苦海,而得益利无量也。
何故知净信者,人法皆空?是诸众生,若心有所取,即住于相也。住于法,则法亦相也,住于犯科,则犯科亦相也。层层翻驳,总之一有所执,即不能净信念矣。故能净信者,不行著有,亦不行著无,法适宜空,犯科之相亦宜泯。
未渡须筏,既渡当离筏。喻人未悟真性,不行无佛法,既悟不行执佛法,云云则佛法尚当舍,况且非佛法乎。
无得无说分第七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故故。如来所说法。皆不行取。不行说。犯科。非犯科。以是者何。统统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不同。
第七段解真空妙理,本无形相,天然无得亦无可说之义。
上言佛非相见法,不行取,何故如来此刻说法,故破此疑。
佛告须菩提说:你要知道,如来固然是已经觉智圆满,宇宙之真理,无所不知,然而如来有必然之法可得吗?有确定之法可说吗?须菩提答复说:我相识佛所说的意思,正等正觉全在性灵中,无定法可名,而无上菩提,更深妙难名,正觉之用,应机而酬,亦无可说。以是如来所说的法,其真理无可名,亦无可说。由于无上菩提法是要性修,而不能以色相取,如以相取,就不能深造到性理之妙。
这个原理,只可专心传,而不能以口说,如果可以说,又怎样能超出言思之表呢?很多法,是佛给众生说法时所用的方法,并不是真实不移,永世遵循的法。以是说犯科。可是佛假此理开悟众生,不可否认它的真理,以是又不能说是犯科。所谓无为,是天然觉性,不借工钱,以心悟性,以性印心,玄妙圆通,既不著于有,亦不沦于无,以是无定(为)者何,此法本无事作为,如四果三贤十圣,皆用此无为法以自修,但根有利钝,悟有浅深,则所证有不同耳。
声闻悟心无为,缘觉悟法无为,十地菩萨悟法空无为,妙觉菩萨悟真无为,而无不为。无为法者,常清常净,无实无虚,不与天地相终始,解者应不作断灭相。
依法出生分第八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天下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故故。是福德。即非福德行。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以致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故故。须菩提。统统诸佛。及诸佛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以后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第八段言诸佛之法皆以后经出生。
媒介无得无说,恐人忽略此经,不知应怎样修持?以是本节讲欲显无为之福,先言有漏之因,盖以人间之福,离不开缘与业,缘业偶然能尽,惟有出世之福慧,本由性生,而永世无尽也。
因此佛召呼须菩提问道:若是有人,用三千大千天下的宝贵七宝,那样珍贵,那样多,去施给众生,接济众生,而此人得到之福德,可以说是许多吧?须菩提知佛之意,急答复说:世尊,是许多。可是聚宝布施是藉物而修,物之离合,稀有有限,其福德天然有限。此种福德是人世之福,非福德行,即使许多,仍不能超出循环。所谓福德行者,等于从性中伶俐而出之福德。
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之于心,耐久不忘,以致四名偈等,为他人说,先觉觉人,自利利他,其所得性中之福德,胜彼七宝布施之福德多矣。何故故,统统三身四智诸佛,及无上菩提之法,皆以后笔墨般若而出,故称般若为佛母。佛又恐人执著有法,随又扫去曰:即非佛法,盖所谓佛法者,不外藉以开悟众生耳。六祖曰:佛者觉也,法者悟也,若不觉不悟,而外求他法,即非佛法。
本经以福德与伶俐相较,前后九番,此段是第一番。
一相无相分第九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故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故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故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故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第九段言四相归一,毕竟无相;如有一相,即无得果。此段破不行得果之念。上言佛法不行执著,此言佛果亦不行著相。修中有果,随证随空。空生承四果之问,返躬自照,即以佛之所许而证之也。
本节所言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四种小乘果位之贤人,较凡夫已为道高德重,惟佛仍恐人不知圣者以无念为宗,每鼓起所得之心。因而向须菩提说:须陀洹在修行时是自认已得果,已得道了吗?须菩提深知佛意。即答复说:没有。世尊,须陀洹原为入流。是方才步入涅槃之圣流,初入无相之门,仅得预圣流之雅号,而心无所得,以是说而无所入,只是不入六尘地步,因而名须陀洹。
佛又接著问,须菩提,你觉得第二果斯陀含。他是已经渐修精进,修无漏业,念念不住六尘地步,而斯陀含亦自觉得己得声闻第二果否?须菩提答复说:没有。是什么缘故起因呢?斯陀含心恝于道,只余生平一灭,前念方著,后念即离,心不著生灭之相,是谓斯陀含。
佛又问须菩提说:阿那含在修行时,自觉得得声闻第三果吗?须菩提说:没有。是什么缘故起因呢?阿那含不来欲界受生,内无欲心,外无欲境,习定已深,六尘四相,逐一证空,而无不来之相,是谓阿那含。
佛再问:须菩提,你觉得无生阿罗汉当修行时,自念已得声闻第四果吗?须菩提答复说:不是。世尊,是什么缘故起因呢?阿罗汉诸漏已尽,诸法不受,心空相灭,没有得道之心,又怎能有得果之念呢?假如于道有得,于法著名,乃凡夫之行,也就是已著我人众生寿者四相。道与法皆是化名,在举动道,在教道法,佛法本空,有何可得。以是阿罗汉,若自念得道,就是著四相,何故能为阿罗汉呢?须菩提接著说:佛以为我没有竞物心到精妙处,是学生中解空第一人,四相皆已灭绝,爱染不生的离欲阿罗汉。佛固然云云称道我,但我实不作得道想,若作此念,等于心有生灭,就不能名之为阿罗汉了。接著须菩提又说:世尊,我如果作得道之念,就是心存有我,便生诤心,佛也不能说我是乐沉寂行之人。现实我是原无所得,也实无所行,惟有天职上一尘不著,也就是因此而得名须菩提,以是佛说我是乐沉寂之行者。
阿罗汉,华言无学,谓位断三界,烦恼俱净,毕竟真理,无法可学。
四十二章经曰,阿罗汉航行自在,旷劫常存。阿那含寿终生天,直证罗汉。斯陀含再受生平,即证罗汉。须陀洹七死七生,方证罗汉。
三昧,作正定,正受,正看法。不见心名正定。不受诸妄名正受。阔别九十六种邪见名正见。
六祖曰,诤是胜亏心,与道相违反,便生四相心,何由得三昧。离欲即脱节,以离欲故得无诤。
肃静净土分第十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肃静佛土不。不也。世尊。何故故。肃静佛土者。即非肃静。是名肃静。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该往色生心。不该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往。而生其心。须菩提。譬若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故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第十段言净明心地等于肃静。
昔莲华海内有婆罗门,生子名释提洹竭,出家成道,即然灯佛,又名定光佛,生时遍体放光,照彻十方。一大天下,必有一佛说化,谓之佛土。肃静即整肃之义。以定慧之宝,肃静心内佛土者,菩萨也。以金珠之宝,肃静凡间佛土者,凡夫也。
昔文殊问佛曰,何名大身,佛言非身是名大身。非身者,法身也,即真性也。
上节言小乘圣者无得。这节说大乘圣亦无得。以是佛向须菩提说:我早年在本师定光佛前听法时,并未持有得之心,你说是否?须菩提答复说:是的!世尊对付法,实无所得。由于觉悟自性,原来清净,原无尘劳,寂而常照,即自成佛。
佛又问须菩提说:菩萨肃静佛土否?须菩提言,不也。如来以无得为得,菩萨亦岂以肃静为肃静。何故故,肃静乃法性肃静,非形相肃静,如黄金为地,七宝为台,此不外是形相肃静耳。佛土,即净土也。肃静既不在外饰,则当内净诸心,心净,则佛土自净,肃静莫甚矣。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该住色生心,不该住声香味触法生心,欲尘净尽,则无所住而生清净心,盖清净心,包容太虚,布满法界,无物可比其大。
佛欲众生觉悟此心,故以大身为问,须菩提,譬若有人,其身大如须弥山王,高广有三百三十六万里,为众山之王,你的意思怎样?是身为大否?须菩提答复说:甚大世尊,但此身虽大,终受循环,非真实性,是浮名大身。佛曾说:凡有形相,有生灭,皆是虚妄。三千大千天下亦是虚妄。惟有佛说之非相法身,无漏无为,是名清净大身。何故既有形相,皆为虚妄呢?由于已具有形相,无有不粉碎者,即使暂且不粉碎,亦是业力支持,业尽仍须坏,惟真性无形相,乃无从坏起,真性常住稳固,以是说,非身是名大身。
无为福胜分第十一
须菩提。如恒河中全部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况且其沙。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如有善男于善姑娘。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天下。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若善男人善姑娘。于此经中。以致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第十一段述说持经度人,修无为福胜于七宝布施。
此分较劲财与法两种布施,以表白无为之胜。能生清净心,便得无为福,以是佛更以福慧较胜,频频付托,但愿众生精进。
印度雪山之顶有池,周遭五十由旬,八好事水布满个中,池水东出为恒河,沙细如面,佛尝居此说法。
佛说:须菩提,譬如恒河中全部的细沙,已经许多,再将恒河全部细沙,一粒沙化成一个恒河,原有的细沙,本已无法计较,若再计较新河的沙数,不是更多了吗?须菩提,我今实告汝,若有很多男女善人,将他们多量的金银财宝去布施,而这些财宝的数目,犹如恒河沙数,甚可能更以一沙一天下计较,他的财宝,堆满那很多个三千大千天下的财宝,用以布施,这种布施所得的福德,多不多呢?须菩提答复说:世尊!得福许多。
佛又告须菩提说:其它有很多男女善人,皆能在此经中,接管其义理而持守之,以致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讲说,其结果不单本身不为恶业所缚,而能悟明真性,而且使大家能明心见性,离开循环,永超存亡,而这种福德,较量恒河沙数之天下财宝布施,所得之福德,超出无量倍数。这就是财施有尽,法施无限,财施不出欲界,法施能出三界,以是说此福德胜前福德。
尊重正教分第十二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以致四句偈等。当知此处。统统凡间天、人、阿修罗。皆应扶养。如佛塔庙。况且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绩最上第一罕有之法。如果经典地址之处。即为有佛。若尊重学生。
第十二段讲受持正教之人,天人皆予恭顺。
此段承上文极言持经之胜,果能净心持此经典,岂只得福多,且可成绩般若法身,渐证佛果矣。
阿修罗,华言非天,言荣华同天,而无天德也。因嗔恨心重,故托生此种。
此节申言怎样胜福之义,云端佛学,并言说经为益之大。佛说:须菩提,你要知道,岂论对付凡夫圣贤,可强人多人少,以及城乡、富贵市区,或是幽静地处,更无论昼夜,以实时刻黑白,如遇机遇,当为说此经典,以致起码四句偈等,为人讲解。既然有人受持读诵演说,他的好事威力,天然很大。以是这个说经的处所,等于犹如塔庙一样。由于说经,能使听者除迷妄心,悟原来佛性,以是天道、人性、阿修罗道,皆应来扶养持经的人。演说一经一偈,即有此好事,况且能持诵全经呢?
须菩提你该当知道,这种人无漏无为,成最上法身,好事完善,成绩第一报身,众圣独尊,成罕有应身,见性无疑。心常清净,不生不灭,无诸妄念,已成绩最上第一罕有之法。佛经等于瑰宝,既有佛,等于佛宝,若尊重学生,就是僧宝,三宝俱在,可不尊重那?
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所以名字。汝当奉持。以是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天下。全部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天下。非天下。是名天下。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行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故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长短相。是名三十二相。须菩提。如有善男人善姑娘。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以致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第十三段佛指明持说此经,成绩罕有之法,当永行持。此经之妙,以天性之伶俐,成无上之菩提,如大而天下,细而微尘,妙而佛之身相,皆为虚妄而不实,不若心中般若波罗蜜。
性中伶俐,如金刚之光亮健壮,能斩截尘根缠缚,破执扫空,度脱苦海,直超彼岸。
须菩提说:持说此经,能有云云罕有的成绩,学生该当遵命持诵。但不知受持之法,因而请问世尊说:此经应标示何种名称?我等应怎样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乘此圣利之伶俐,能达到安乐之彼岸。所以名字,汝等该当恳切奉持,同心用心流布于全国后裔。但恐众生迷于法执,由于既是说般若波罗蜜者,妙觉天性,湛若太虚,休既虚无,何名之有?故曰,即非般若波罗蜜。又恐人生断见,因权立此名,以便于奉持,故曰,是名般若波罗蜜。
佛又说:须菩提,你觉得如来有所说法否?良心元净,诸法皆空,更有何法可说,二乘之人,执著人空法有,才有所说,而菩萨了悟人法皆空,即无所说。以是须菩提向佛说:世尊,佛是无法可说。
接著佛问须菩提,三千大千天下,全部微尘是为多否?须菩提言,甚多。佛告须菩提,微尘虽多,然无定体,终为虚妄,是名为微尘耳。天下虽大,然劫尽则坏,非为真实,是名为天下耳。
佛又问须菩提,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否?须菩提说:否也,不行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如来真性佛,般若真性,法身相也。三十二响应身相也。应相可见,法相则不行见。何以不行见?由于佛虽现色身为三十二相,至涅槃时,则皆无有,以是不能见真性如来。
佛告须菩提说:如有善男人善姑娘,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以致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讲解,其福甚多。此言舍身求福,比财施更进矣。但未来日诰日性,事实不如持经,自利利人,使大家知身内各具般若真性,则持经之福甚多也。财施也,命施也,总为有漏之因,见性也,明心也,实获无为之福。佛具三身,清净法身,圆满报身,百万万亿化身,应身即化身也。
如来具模样相好十二种,身材相好十种,手足相好十种,以三十二种净行,修成三十二种相好。
身命布施,喻也,无非委身事佛之意,不行以舍身冒死,投崖饲虎视之,忍令人立就死地哉。
离相寂灭分第十四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罕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不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念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绩第一罕有好事。世尊。是实相者。则长短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敷为难。若当下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罕有。何故故。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以是者何。我相即长短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长短相。何故故。离统统诸相。则名诸佛。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罕有。何故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何故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材。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故故。我于往昔。节节分割时。如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须菩提。又念已往。于五百世。作忍辱神仙。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统统相。发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该住色生心。不该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则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该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好处统统众生故。应如是布施。如来说统统诸相。即长短相。又说统统众生。即非众生。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亮照。见各种色。须菩提。当来之世。如有善男人善姑娘。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则为如来。以佛伶俐。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绩无量无边好事。
第十四段述能离诸相,得意沉寂,妄念磨灭。
空生于离相见佛,已悟异常真谛。以是他听了佛说此经往后,已经了悟人法两空,深得中道之理,感极涕零的(地)对佛说:罕有世尊,我昔所得慧眼,于有见空,今闻是经,于空不遣,乃悟向取证之道尚浅也。世尊!如果有人,得闻是经,信得自心原来清净,具有般若真性,健壮常存,非幻非虚,不生不灭,则生实相。当知是人,超出诸乘,成绩第一罕有好事。世尊,毕竟此实相者,如太虚空,无有形迹,即长短相,如来说名实相罢了。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其理,解其义,遭受修持,并不为难。若当下世,后五百岁,乱世末法时,去佛迢遥,苦海茫茫,是人闻经信受,心皈佛法,是人则为第一罕有。何故故?盖所以人,能无四相已证人空矣。何故知是人能无四相?是人已悟非相,能空非相之相矣。何以须要离相,能离统统有相,离统统空相,证真空无相之妙,则成正觉矣。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此经旨趣深妙,如非有大根器的人,听了不免惊慌,以是听了此经不惊是无困惑,不畏是无退心,不怖是无难心。倾听受持、永不退转,当知是人甚为罕有。何故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原以诸经皆以后出,乘此伶俐到彼岸,岂果有彼岸之可执,特名之为第一波罗蜜罢了。
按:六波罗蜜,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伶俐。伶俐虽居第六,着实废除疑纲,是第一义,忍辱最难,故特揭出之。
六波罗蜜中第三种是忍辱波罗蜜。能做到忍辱,才不起嗔恨心,嗔恨不起,方得不昏乱真性,真性不乱,才气达到诸佛彼岸。可是真性中现实无此忍辱,由于了悟人法两空,即无所谓忍辱之相,是己到达了我人众生寿者之四非相,以是说非忍辱是名忍辱,这是要忘辱忘忍。佛又说:何故要忘忍忘辱呢?须菩提,我要向你们讲一个现实的例子,以前有一位无道暴君歌利王,率采女在田野游猎,遇我适在坐禅,王曾令人堵截我的手足耳鼻,我在当时辰,宁静不动,任其割截,实具有般若正智,通过一真法界,以是四相皆空,万念俱寂。何故知无相呢?我在其时,身材被他节节分割时,假设我不能万念俱空,忘怀我人之相,则必生恨心。佛以慈忍力,还复依旧。详见涅槃经。
如来说:喂授前五百世,作忍辱神仙,修忍辱波罗蜜行,欲令众天生忍辱波罗蜜法。不著诸相,以致于恶骂捶打皆忍受。能忍必由无相。
佛告须菩提,菩萨受如来无相教法,欲成佛道,须要发菩萨无上道心,亦即清净无相心。不起生灭,湛然清净,不应当住著全部形色而生出的动机。譬如说爱高楼大厦,瑰丽器皿,又不妥住著于声香滋味,以及由所打仗而生的心,如称赞与异趣,娇娜美男,甚且泥于法而不能见真性的心念,也不该住著,心无所住则见真性。以是佛说菩萨心,为无所住心,不能以布施求欲望之满意。
须菩提!菩萨是要俭于己,而奢于人,有利众生,极力为之,故应如是无相布施。
佛所说人我统统诸相,原是指示菩萨之讲解,着实本体全空,原长短相。所谓统统众生,也是引导诸菩萨灭度耳,着实众生,若见天性即非众生。
佛说了以上这番话,恐众生不信托,乃夸大说:如来所说的话,是真语者,真而不妄。实语者,实而不虚。如语者,如而当理。不诳语者,不欺人。不异语者,不二说。
佛告须菩提,如来所得法,心体空寂,无相可得,以是说此法无实;无形可观,而妙有无方,欲言其虚,自性具足,故曰此法无虚。无实无虚,既离有相又离空相,不著双方,乃是真空无相之相。
佛又说:假如修行人,修养众生住著于法,而行法布施,不达三轮体空,则为无明所障,暗淡蔽塞,不能见真空无相之理,如入暗室,则无所见。若不住法而行布施,豁金刚眼,燃般若灯,性光四照,洞彻真空妙理,如人有双目,像日光亮照见各种色。
佛又指示须菩提说:无论此刻的凡间,或将来的天下,假若有善行的男女,能对这部经典,直下顿悟真空,不稍暂舍的读诵行持,就能为诸佛如来以佛之伶俐去完全了知其人,成绩无量无边的好事。
持经好事分第十五
须菩提。如有善男人善姑娘。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万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念不逆。其福胜彼。况且誊写。受持读诵。为人讲解。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行思议。不行称量。无边好事。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如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绩。不行量。不行称。无有边。不行思议好事。如是人等。则为荷担如来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何故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讲解。须菩提。在在随处。如有此经。统统凡间。天人阿修罗。所应扶养。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敬服。作礼环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第十五段是说持诵此经,好事无量
佛恐执著忍辱之说,只知舍身,而不悟性。以是这段是第四次以擅度摄精进之福,与慧相较,益见般若之好事宏深也。
佛对须菩提说:假设有善行的男人姑娘,他们清晨午时晚间,一日三次,用恒河沙数那样多的身命,颠末不行以年代计较的百仟万亿劫之时刻去行布施,此人当然受无量福报。但这是凡间福,易染烦恼之因。假设有人闻此经典,若能心无忤逆,深信此经,即种善根。善根既种,日见增添,这谓之出凡间福。这种福要比凡间福性大。
须菩提你知道吗?此经要义,在指点性灵觉悟群迷,其好事行大无比,不行以心思口议,不行以轻重黑白计较,无法求其边际与限度。般如果佛之母,本经为上根人,开导大乘心,载度统统众生,而佛又能兼菩萨度之。这就是最上乘,也可以说是佛乘,心量若太虚,更无余乘可说。如果有大根器的人,深明此理,了悟佛意,持此大乘经典为人传闻,使学者各见自性无相之理,此人印契佛心,入佛知见,故佛悉能知见。此人定能成绩,无有边际,不行称量之好事,你该当知道这些人,就是负荷如来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佛乘的真正学生。
佛告须菩提,如果兴趣小乘佛法的人,凡夫痴顽不能听信宽大无上菩提妙道,执著于我人众生寿者四相,天然对付此经不能读诵,又何能为人讲解?须菩提,你应知道,无论那里,如有此经,常人天道人性阿修罗的众生,皆应扶养,而生敬信,由于置经之处,应视为如来塔庙,该当恭谨作礼环绕致敬,并用香花散布扶养。
按:以恒河沙等身布施,极言大并且难,无非勉力精进之意,不必作舍身解。时刻极长,不行以年纪计,名之为劫。
誊写此经,手具般若,身根胜也。受持此经,心具般若,意根胜也。读诵此经,口具般若,舌根胜也。
乘以载运而名。声闻乘,如罗汉独善其身,是自载之小乘罢了。缘觉乘,半为已半为人是中乘。菩萨乘普度众生为大乘。若佛乘,则兼度菩萨,为最上乘。一有见执,即落小乘,不能证无上菩提矣。
扶养十事,一香、二花、三苏灯、四缨烙、五幢幡、六宝盖、七衣服、八果食、九音乐、十合掌礼。
阿修罗,八部中神王也。天者逸乐心。人者善恶心。阿修罗嗔恨心,但存是心,不能脱节耳。
塔有四,生处塔、成道塔、转******塔、般涅槃塔。
能净颐魅障分第十六
复次须菩提。如有善男人善姑娘。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现代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没落。当得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我念已往无量阿僧抵劫。于燃灯佛前。得值八百四万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扶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好事于我所扶养诸佛好事。百分不及一。万万亿分。以致算数比方。所不能及。须菩提若善男人善姑娘。于后未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好事。我若具嗣魅者。或有人闻。心即狂乱。疑心不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行思议。果报亦不行思议。
十六段说若常读诵此经,即能净除颐魅障,果报亦不行思议。
如来维护众人读诵此经,记挂很是殷勤。假设有人读诵此经,为人轻贱,骂为迷信,此人先世罪业,应堕入地狱,饿鬼,牲畜三恶道者,如来则以佛之威力,使其先世罪业没落。此人知道宿世罪业己得没落,免堕恶道,则读经修行,更为精进,当得无上正等正觉。此段是佛令人定心读诵此经,不虑被人轻贱之法子也。
佛告须菩提说:我追念已往,未碰着燃灯佛早年,已颠末无数劫运,我曾碰见八百四万万亿,无数目的诸佛出世,我皆扶养承事无空过者。可是供佛好事,与持经好事,和受持此经相较,实有差异。受持此经,得悟真性,胜前好事,百万万亿倍。以是假若有人,在往后末法世中,能受持读诵此经,与我所扶养诸佛好事相较,已跨越万万亿分,我之供佛好事,更难及其亿万尘沙之一也。盖以供佛只得凡间福报,而持经能洞见天性,求脱循环也。
佛又说:须菩提以上固然详述持经之重要,以及较劲福德之多寡,不外略述大意。假设有积德男女,未来在末法世中,受持读诵此经,天然应得无量好事,如我把那些福报好事,全说出来,那些未达性的人们,听了之后,必然要发疯而迷乱,可能对我说的此种好事生起迷惑来,不能信受。须菩提你要知道,此经之深意,不行思议;而其果报亦不行思议也。释迦如来,是贤劫第四佛,历三阿僧祗劫修行,经五十五位菩萨证果。第一劫满,遇宝髻如来。第二劫满,遇然灯如来。第三劫满,遇胜观如来。
那由他西方数名言其多也。
毕竟无我分第十七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人善姑娘。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战胜其心。佛告须菩提。善男人善姑娘。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统统众生。灭度统统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何故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以是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如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然灯佛即不与我授记。汝于下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下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何故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如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统统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统统法者。即非统统法。是故名统统法。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即为非大身。是名大身。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即不名菩萨。何故故。须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统统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肃静佛土。是不名菩萨。何故故。如来说肃静佛土者。即非肃静。是名肃静。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第十七段直穷毕竟,总归无我。
空生前问为初发心菩萨求住降,此问为已发心菩萨求住降。初发心者著于相,已发心者著于法,终未得毕竟之义。世尊答以实无有法发菩萨之心,法尚无有,何有住降之法。但以灭度众生,而不著灭度之相,即此是住心,即此是降伏,不必更求也。又是破情显智,废除四相粗执,显出般若真智。此是忘智显理,剔净四相细执,显明真如妙理,由贤而入圣也。
佛告须菩提,善行男女,发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统统众生,度生本菩萨分内事,但灭统统众生已,至所愿圆满之后,而无有一众生为我度者。何故故,须菩提,若菩萨存有我能灭众生之心,即为著相,有四相,即非菩萨矣。以是者何,真性中实无发菩提心之法,但得度愿满,而能度所度两忘,方是发菩提心者。
佛恐须菩提疑既无法发菩提心,怎样可得菩提法,因此佛以己身无得以证之。凡物初无目前有曰得,故反言问之。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无上正等正觉心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莲花城中,然灯佛授记之时,息息相通,无有法可得,并无有得见,岂别有菩提法可执,而云有得哉。佛言,诚如是言,我尔时所修诸行,实无有得菩提之法,盖菩提心中自具,不待外求,若谓有法可得,则心外有法矣,怎样授记。若有法可授,则然灯佛应不与我授记,当下即传以成佛之法矣,何须悬记下世,方得作佛耶?
释迦,华言能仁,是心量无边,宏含统统。牟尼,华言寂默,是心体本寂,新闻不干,即此佛号,意义可思也。授记者,非授成佛之法,乃预定下世成佛之名号,谓能了悟,未来肯定成佛也。
须菩提,汝知如来之命意乎?如来者,天性湛然,不染不著,如其原来,故名如来。倘人不知此旨,而谬谓如来别有法得菩提。须菩提,要知真如自具等于菩提,别无有法可得菩提。
须菩提,如来所得菩提,于中无实无虚,菩提无色相,故无实;色相净处,等于菩提,故无虚。无实无虚,恰是真空妙境。是故如来说统统法,皆是佛法,各种法中,能自悟真如皆是佛法。
须菩提,所言统统法者,即非统统法,法不行泥于有,所言统统法者,非实有此统统法,但化名为统统法耳,是故名统统法。
佛又说:譬如人身长大。须菩提常闻佛说此语,并已明白其义,以是急白世尊而答曰:如来说人身长大,则非真实大身,是浮名为大身。色身有相,为非大身,法身无相,宽大无边,是名大身。清净法体,量等虚空,方是大身,今所说大身,有生灭,便有限何足为大,不外是名大身罢了。
须菩提,菩萨亦如是,真如清净,方名为菩萨,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则不名菩萨。度生本菩萨分内事,若云我当是居然自命为菩萨,即此便有我相非菩萨矣。何故故,须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统统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真性空朴陋洞,不惟无众生,并无所谓菩萨,只此清浮者名菩萨,实无别法名菩萨。性中本无四相,则并无菩萨可知也。
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肃静佛土,是不名菩萨。何故故,七宝肃静,不外外饰耳,非真肃静,是名为肃静罢了,故意度生肃静,皆不名菩萨,若直下大悟,四通八达,人空法空,廓然无我,我身既无,何有度生肃静之心,云云,真是菩萨。
一体同观分第十八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高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高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恒河中全部沙。佛说是沙不。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全部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诸恒河全部沙数佛天下。如是。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尔所疆域中。全部众生。多少种心。如来悉知。何故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以是者何。须菩提。已往心不行得。此刻心不行得。将来心不行得。
第十八段指明众生一体,同入观照,万法归一,更无异样。
前段言不见人与我,亦不见诸法,则如来何需五眼?此段佛破此疑。五眼老是性中明觉,佛呼须菩提说:你的意思觉得怎样,佛有肉眼没有?须菩提答复说:如来有肉眼,见统统色,表里空寂。佛又问如来有天眼没有?须菩提答复说:如来有天眼,见自真性,是法划一。佛又问如来有慧眼没有?须菩提答复说:如来有慧眼,能见自性中之般若。佛又问如来有高眼没有?须菩提答复说:如来有高眼,见相无相,见法无法。佛又问如来有佛眼没有?须菩提答复说如来有佛眼,能见前际无烦恼可断,中际无自性可守,后际无佛可求。佛先举五眼差异之成果。后言天下之大,众生之多,以见佛之玄妙。
佛说譬如恒河中的很多细沙,这沙的数目多不?须菩提答复说:这沙的数目许多。佛又说假如以恒河沙数,每一粒沙,均作一恒河算,则同其细沙那样多的恒河,实无法计较,而佛天下又如细沙之恒河那样多,可见佛天下之宽大矣。况且众生之各种心呢?以是佛告须菩提说:凡尔天下每个疆域中,全部众生,他们差异的各类心如来悉皆知道。这是什么缘故呢?由于此心,概生于妄,也可以嗣魅真性中生此贪图心,佛视此等妄心,都无实相,统一幻性,故佛悉能知之。实以人之心田原来虚静,统统妄念,因为喜怒哀乐爱恶悲恐中生,颠倒贪图,各种纷歧。如来说,这些妄念,都是其后所生,非原来常住之真心,假如能鉴别出妄念为非心,而菩萨良心始现,这才可名之为心也。
佛说为什么要云云呢?须菩提你应知道,妄心虽有多种,不过已往此刻与未来,此三种差异时刻的心,皆从缘生,本来无有,以是要三心俱空,方能湛然清净,已往无留滞心,此刻无执著心,将来无攀登心,已往已灭,将来未起,此刻不住,三世推求,了不行得。
佛俱五神通:又曰五通,五种变。不思议为神,自在为通,不思议自在之用有五种:一天眼通,谓色界四大所造之清净眼根,色界及欲界六道中之诸物,或近或远,或粗或细,无一不照者。二天耳通,为色界四大所造之清净耳根,能闻统统声者。三他心通,得知统统他人之心者。四宿命通,得知自心之前生事者;五快意通又曰神境通,神足通,航行自在,石壁无碍。又得行化石为金,变火为水等之奇变者。见智度论五。
法界通化分第十九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有人满三千大千天下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以人缘。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所以人缘。得福甚多。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端。如来说得福德多。
第十九段谈慧充法界,通化无边。
媒介心不行得,或疑福不行修,故以无福之福,其福甚大破之。此是第六次言布施人缘,福由外种,不如福慧双修,福自性生也。心有住著,则为非心。而布施人缘,岂可心著福果哉,惟福性本空,而福从慧出,福无量耳。佛欲示无为福德,先言有漏人缘。有因斯有缘,即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之意。
佛告须菩提,你的意思怎样?如有人以三千大千的宽大土地,用七宝满置个中,就用这些贵重而又多的法宝去布施,这小我私人所得的福德多否?须菩提答复说:此人所以人缘,得福甚多。佛说:此乃人天小果,为有漏之福,以有相之福德为实,则心著福果,何足为多。惟以伶俐为本,行无住相布施,则无求福之心,而福无漏掉,方为多耳。
离色离相分第二十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该以具足色身见。何故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该以具足诸相见。何故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第二十段言色相皆妄,离妄才可以见真。
前云法身非相,怎样现有可见之色身呢?故讲解此疑。此段言不行著相,佛恐众人忽其本真,著于色相,因重问住降毕竟,而复详言之久。
佛问须菩提,你的意思怎样?你可以去见如来的具足色身否?具足者,圆满成绩之意。色身者,三十二相也。如来以净行故,具足三十二相。须菩提答复说:不也,欲见法身如来,视自良心,见自天性足矣,岂能见于具足色身?何故故,如来以净行,修成清净妙色身,具足三身,四智,六通,八脱节,若云色身具足,非真具足,是名具足罢了,佛有清净妙色身,则现具统统色身三昧即是法身如来,即非具足色身可知。由于不是具足色身,而说是具足色身,这就是证明如来三十二相是假相,不如持经见性为真。不单三十二相是假相,即变革神通,亦非真实之相也。
佛又问须菩提,你的意思怎样?佛可以具足诸相见不?诸相,即变革各种之相,不止三十二相也。须菩提说:不也。色身既属卖弄,诸相亦非真实。诸相,即色身之别用,色身乃诸相之总体。
如来不该以具足诸相见,觉性如虚空,不应当以具足色身见,无身而见一亲自,无相而见统统相,是名色身具足。如业心既空寂,湛然清净,岂有色身诸相可见?如来变现之相,法界为体,遍满太虚,隐现无定,不泥迹象,故曰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非说所说分第二十一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故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将下世。闻说是法。生信念不。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故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第二十一段言法无可说,所说犯科。
佛恐众人因色相俱不行见,如作甚人说法呢?本段用以破此疑?佛告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如来因时机相感,随人悟性,为之指点,初未尝有说法之念。何故故,若人不解此意,是疑佛有法律见矣,故为谤佛。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真空妙理,原来无法,不外为众生清除外妄而说,是名为说法罢了。
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将下世,闻说是法,生信念不?慧命者,法华经云:慧以德言,命以寿言,即父老之意。空生恐将来众生,闻是无法之法,无说之说,不能信解,故有此问。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众生各具有佛性,故云非众生,现未脱节,故云非不众生。何故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众生之所觉得众生者,但未了悟耳。若能了悟,即可立地成佛,超于众生之外,现犹未免为众生耳。以是佛说非众生,是名众生。若能相识众生真意,又何忧众生之不信佛法无说之说耶。
无法可得分第二十二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致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第二十二段言妙法本空,无法可得。
媒介佛于菩提实无所得,空生悟彻此理,因又直言请证之。
须菩提闻佛无法可说之义,恍然解悟而对佛说:世尊佛得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
此正是悟语非疑语,益有法可得,便为法缚,无法可得,方得脱节。妙性本空,实无有一法可得,既无一法可得,何故有菩提可证呢?我佛是否由于无得可证,无名可名,才谓之为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佛听了往后,深觉得须菩提所言正确,以是说:如是如是!由于无上菩提者,原来是清净伶俐,非别有法可得,惟不留一法,乃通万法,方为无上菩提。
须菩提,我于无上菩提,无丝毫可得,盖有得即有失,如以得失来说,是为外物,而非自性也。自性菩提大家具足,不能谓之得或不得,如有少法可得,亦是著相,以是佛说:我于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无有少法可得,是名无上菩提。
净心积德分第二十三
复次。须菩提。是法划一。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统统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第二十三段言以清净心,行诸善法。
其次佛告须菩提,是法划一,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法即真性也。真性在圣不增,居然不减,故曰划一,佛与众生无有高下,是名无上菩提。以此划同心用心,修划一法,所谓划一,真法界也。以划一成正觉,法无高下也。佛又说: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统统善法,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真性中本无我人众生寿者,因此四相,由妄缘中现,而真性划一无四相之异。划一是真性之体,修善是真性之用,因真性原是满腔仁慈,而修善乃是示意仁慈。可是修统统善法,要离相而修,始能脱节。离诸相而修善法,即得无上菩提。
佛又呼须菩提而告之曰:所云善法者,乃天性中天然之妙。如来说,即非善法者,因众生天性无恶,何以名之为善,只因用此法开悟众生,乃从权谓为善法耳。上段云无少法可得。此段言修统统善法,盖一恐执著。一恐怠惰也。
福智无比分第二十四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天下中。全部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以致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万万亿分。以致算数比方。所不能及。
第二十四段言福德伶俐相悬,无物可以比喻。
佛恐众人因非善法之言,而忽略此经,故说此段话。此第七次福舆慧相较也。如来说经一番便较劲一番,周到付嘱,不惮再三,可见读经之重要。
佛告须菩提说:如有人用一千大千天下中,全部百万万亿须弥山那样高的金银珠宝,持用布施,获福天然很大。若人以此笔墨般若,以之修善法,观照自性,又指引他人,共修善法,是修自性福德,是积贮自身中七宝,比以七宝布施福德,要跨越百万万亿倍。由于前者是凡间福,受享或有尽时,后者是出凡间福,无尽期也。假如佛无经教,众生何由而开悟?因此,持经好究竟乃无比。
此段总结前八段,十一段,十三段等之意而申言之,以明持经之福。
化无所化分第二十五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故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即有我人众生寿者。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觉得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即不凡夫。是名凡夫。
第二十五段言圣凡同性,化无所化。化即灭度之意。此是申诉如来无我,以叫醒众生及凡夫也。划一法界,众生与佛,同在性中,佛与凡夫同归一体,一片慈心,欲其自悟,即以是度也。法既划一,怎样有受度的众生,其间岂有高下。
佛告须菩提说: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如来度人,只就彼人觉性,指引脱悟,原当彼自性自度,故不作度生之念,岂有我所当度之心。
须菩提,汝亦莫作是念,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作是念,则以佛自待,以众生待彼,便有四相,便有高下,而非划一矣。
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则非有我,而凡夫之人,觉得有我。如来以法身无我之真我,对人说我,是口虽说我而无我见。凡夫贪著,觉得实有我,必需佛度化之,假如无我,佛将何故度之?因而凡夫觉得有我。佛又说:所谓凡夫者,疑惑就是凡夫,觉悟就是佛,佛与凡夫,本统一体,原是划一,但能了悟,即不凡夫,未能觉悟,是名凡夫也。
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等于如来。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尔时世尊。而说偈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二十六段述清净法身,原长短相。
法身具足,而外现好相,此诚中形外之理也。但不行执相以求。媒介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佛恐空生执相之病未除,故复设此问。
佛问须菩提说: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否?见从泛言,观者有评审推详之意。空买卖谓濒流亦可寻源,应化相好,即从法身表露,似欲观如来者,未必离三十二相也。故曰,如是如是,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则转轮圣王亦是如来了。因圣王统四全国,调查人世各恶,其福业甚重,亦具有三十二相,色身同佛,但他是享凡间福,不能与佛三身四智对比。空生聆佛论示后,迷心顿悟,乃对佛说:现在我解佛所说深义不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也。
尔时佛示以离相二揭,觉得垂诫,揭曰: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如来法身等如虚空,灵觉含真,妙体湛寂,离彼形迹之间,超诸线人之外。汝等若徒以颜色睹其形容,或徒执声教听其磬骇。此等之人,泥于色身佛,欲以此二者,求见佛之真性,是舍正路而向外去驰求,等于行邪道,决不能见如来之原来脸孔也。欲亲见如来常住之真性,当求之于佛经之精义中,岂可以声音笑貌为哉。
无断无灭分第二十七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故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第二十七段言依法修持,不该断灭。
此段破学者之著无,著无就是断灭,前说俱以无相无法无得无说,如不加以声名,予以拦截,学者定执空矣。以是此段是全经关锁。如来以三十二种净行,修成三十二种相好,此为修持之因,菩提证果,由此而得。以是若想求得无上正等正觉真性的心,必需由佛法修行,不行断灭佛法。
因而佛反言问空生说:汝觉得轮王具足三十二相而非佛,疑佛不以具足相故,获得菩提耶?汝切勿作是念,因又正言告曰,如来诚然不因具足此妙相故,而遂得无上菩提也。又反言警曰,汝若谓不因修福,便得正觉,则统统法,皆可废而不消,以至沉空滞寂,灭心冥智,而成断灭相矣,此念决不行起,又正言以明之。盖发正觉心者,必依佛法修行,要在空而不绝,无而不灭。
永嘉证道歌云,弃有著无病亦然,还如避溺而投火。
不受不贪分第二十八
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天下七宝。持用布施。若复有人。知统统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好事。何故故。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该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
第二十八段言心不求福,不贪不受。
此段是破学者著有。为本经第八次以七宝布施之菩萨,与成于能忍菩萨,相较胜也。法非断灭,修证为真,但要无修而修,无证而证,好事乃胜。故必以法无我,得成于忍为宗。不能忍,安能无我,惟无我故能成于忍,此成佛精进坚定之本事,全经五千余言,只疏此十字,是如来精要语。
佛告须菩提说:设有善行人发菩提心,以多如恒河沙数之珍宝,持用布施,其福固多。可是假若有人深悟统统,万法不生,本无我相,而更能以忍成之,时时忍,事事忍,僵持经久,渐至忍而忘忍,到达无我地步,此乃能忍菩萨之功,则较施宝菩萨之好事为大。何故故?由于菩萨度生,无非得福。但菩萨不享凡间荣华,只积福于性空,是谓之不受福德,此乃自离相之因,而得殊胜之果也。
须菩提觉得因果受施,理之天然,怎样菩萨不受福德?佛曰:菩萨本不为福德而度众生,若为作福德而度众生,是乃贪著福德,欲享其果。原非为贪著,故说不受福德。不贪著,即不受也。不受故无我,人有为善而不欲人知,是为阴德。施恩而不望人报,是为忘善,等于不受不贪也。
威仪沉寂分第二十九
须菩提。如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故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从去。故名如来。
第二十九段言真性沉寂,不假威仪。
此段阐发如来之真义,以示法身无相。此即应身以表法身,扫去应化不定之迹,指出如来常寂法身也。
佛告须菩提说:假若有人说,如来也可以来,也可以去,也能坐,也能卧,这人就是不相识我所说的真义。真佛无相,以是不行以往复坐卧形容之。何故故,真佛既然无形相,岂有往复?真性如如,布满法界,随感而现,来固非来,偶然潜匿,去亦非去,惟无去来,故名如来,即寂不动,感而遂通之意。真性实不行以言语形容。
水清见月,月本非来。云遮月隐,月亦非去。如心净见佛,非是佛来,心垢不见,非是佛去。
一公道相分第三十
须菩提。若善男人善姑娘。以三千大千天下。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故故。如果微尘众实有者。佛即不说是微尘众。以是者何。佛说微尘众。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天下。即非天下。是名天下。何故故。若天下实有者。等于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须菩提。一合相者。等于不行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
第三十段言一合之理,实为虚相。
此段言法身虽无相,天下现有者,实为一合假相。
佛告须菩提说:假如以三千大千天下之宽大土地,碎为微尘,你的意思觉得这些微尘,是为多否?须菩提言,以见非实,乃见其多耳。何故故,微尘虽多,然无定体,起灭无常,终非实有。微尘有生即有灭,终归虚妄。以是佛说微尘众,则非微尘众,乃浮名之为微尘众耳。不特微尘非实有,即天下亦非真实也。何故故,因天下现有的统统动植矿物,都是由极渺小的化学原子构成,名之为一合相。一合相有成即有坏,科学家亦以为天下末日,地球亦有歼灭的一天。以是一合相实非实相,三千大千天下亦非真实,凡全部相皆是虚妄。如果一合相构成的化学原子解析后,则非一合相了。如再能合成,是名一合相。可是一合相合成的各类种种化学工程式,很是微妙伟大,不能简票据以声名。以是,佛告须菩提说:一合相者是不行说,但凡夫之人,锢蔽妙来日诰日性,贪著面前,认幻缘为实境,认各种假像为真空实相,而不能悟也。
知见不生分第三十一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故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统统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犯科相。是名法相。
第三十一段言如是知见,法相不生。
此段上离四见,下离法见。以无见明无相,欲人弃相见性也。佛告须菩提说:假若有人具有四相之见,须菩提,你觉得怎样?这种人他们能相识我报告此经之深意否?须菩提言:世尊,这些人不能相识如来说此经之真意。佛言四相之见,只应见性,不见其相,是别离弃相见性之义,破相取性,统归寂灭,所谓四相之见,凡夫觉得实有,但真性中并无此也。以是说,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学佛之人,是要学无求无著,无求即心不生,无著即心不灭,不生不灭等于如来。
若见自性具足,是清净我见人见,于自性中本无烦恼,是清净众生见,自性无变无异无生无灭,是清净寿者见。化名之为我人众生寿者见耳。
佛又告须菩提说:凡发正等正觉心者,既悟无相妙理,自行无相妙行,如是觉得知,则知无所蔽。如是觉得见,则见无所障。如是觉得信解,乃为妙悟而不生法相,不生法相,永不退转,斯可得真空无相之妙也。
法相本空,即犯科相也。空中有相,是名法相也。即所谓真空法相。
此经立义,皆随举随扫,举以明理,扫以破执也。
应化非真分第三十二
须菩提。如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祗天下七宝。持用布施。如有善男人善姑娘。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以致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云作甚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故故。统统有为法。如海市蜃楼。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统统凡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欣。信受履行。
三十二段述应身化现,毕竟非真。
此段是第九次福慧相较,盖施宝获福,受享几时,惟出世之福,无遗无漏,受享无限。佛说此经至篇末,又复提示众人持经为胜,叮哼反覆,欲人净信此经获福之慈心也。
媒介人法皆空,恐学者疑人法既空,持经何益,故于经末作如下之报告。佛告须菩提说:假若有人以无量数之天下珍宝,用以布施。如有积德的男姑娘,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以致四句偈子等。受持读诵,为人讲解,其福德胜于施宝之人,因施宝所得之福,为凡间福,终偶然而尽,何况受福多,活着间作恶之机遇亦多。假如能参经悟道,澈见自性,并且更能为人讲演讲解,使他人悟道见性,此为出凡间福,其福德无边无尽也。
然而如作甚人演说?该当不著相不动心,真心湛然,表里皆如,寂然不动。何故故,凡凡间由人缘所造作而发生的事物,皆为虚妄,现灭无常,如梦乡幻缘,浮泡虚影,朝露即晞息,闪电条过,凡属有为法应作此六者观。
阿难纪说此经圆满。长老须菩说起出家之善男善女,在家之善男善女,与天龙八部中,有情无情等,莫不听经而受作用,妙契良心,法喜布满,信受畅通,身材力行。
上言所谓不取于相,即万法皆空也。如如不动,即圆满自在也。观即觉性,即佛慧,即金刚般若。观有为之皆妄,悟真性之常住,如月之澄空。影有隐现,而月自如,如久魅照物,物有去来,而镜自如。此总结到不取相也,毕竟菩提妙谛,无非般若真空耳。
所谓应如是住者,正住于此如如不动之真性。如是降伏者,正降此统统有为之妄心。总结全文直大旨也。何谓有为法?按照佛学辞典的表明,为者造作之意,有造作谓之有为,即人缘所生之事物尽有为也。能生之人缘是造作所生之事物者,所生之事物,必有此人缘之造作,故云有为法。
本经大旨,以无相为宗。如所说度生布施,见佛说法,持戒忍辱,证道得果,肃静大身,微尘寰界,反覆详言,无非指示离名绝相。如佛所云,如来无所说法,旋云受持读颂,广为人说。如云凡全部相,皆是虚妄,旋云如佛塔庙,即为有佛。佛经无非点空接引,故左说右说,以宣其义。
我释教人不行著有,亦不行著空。所谓空者,非断灭之空,又非邪见者之谓空,空无全部。乃是真空而妙有也。总之相见之虚,彰明般若之实。学者善会此经深意,即深契佛心矣。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
金刚赞
断疑生信,绝相超宗,顿忘人法解真空,般若味重重,四句融通,福德叹无限。南无祗园会上佛菩萨。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