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经讲演录(普贤菩萨劝发品第二十八)云端佛学
时间:2016-08-24 14:10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网络 点击:次
法华经讲演录(普贤菩萨劝发品第二十八) 信息来历:中国释教网 作者:太虚人人 宣布时刻:2012-05-18 法华经讲演录 (普贤菩萨劝发品第二十八)
太虚人人报告 民国十年秋在北京
普贤菩萨劝发品第二十八
欲护佛法,必应护持是经;欲护持是经,必应劝人发心──对付是经,应受持、读诵、讲解、誊写、扶养、星期、惊叹、及畅通,为劝发心──故有此品。
能劝发之人,为普贤菩萨。周遍含容为普,德慧妙善曰贤。此普贤菩萨,以法界为身,无地、无时、无事不行示现,故无定相,无方所。凡修等同法界之统统菩萨行者,即无不为普贤之行,故普贤菩萨无自他之相可得。凡十方三世统统菩萨,皆为普贤菩萨之两全,故普贤菩萨亦无去来之相可得。有果前普贤,即统统修因未满、上求佛果之菩萨行者。有果后普贤,即统统因圆果满、下化众生之菩萨行者。为明发心者、及劝人发心者,必皆具有普贤之德,方能受持是经,即方能畅通是经,故有此品。在禀命畅通中为第五节,在全经品第中则居第二十八,为最末一品。
丙五 护持劝发力以畅通 丁一 普贤来轨
尔时、普贤菩萨以自在神通力,威德名闻,与大菩萨无量无边不行称数,从东方来。所经诸国,普皆震动,雨宝莲华,作无量百万万亿各种伎乐。又与无数诸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侯罗伽、人非人等公共环绕,各现威德神通之力,到娑婆天下耆阇崛山中,头面礼释迦牟尼佛,右绕七匝。
普贤以威德名闻,能摄受十方界之修普贤行者,故随行之大菩萨极众。以极众故,因有雨华、动地之瑞应。天龙八部并皆侍从,盖法界众生,无不以普贤为导首而趣向佛地也。
丁二 启白闻经
白佛言:“世尊!我于宝威德上王佛国,遥闻此娑婆世定义法华经,与无量无边百万万亿诸菩萨众共来听受,惟愿世尊当为说之!若善男人、善姑娘,于如来灭后,云何能得是法华经”?
宝威德上王、为东方佛国主。修佛道者无不修普贤行,而修普贤行者即无不由持法华经。惟佛灭度后,既失如来说权说实、周到疏导之修养,复有末世小乘贫法、外道邪见之娆乱,修行者当以何法修习为能得于佛之知见,即为得是法华经乎?故普贤率众兴问。
丁三 佛告四法
佛告普贤菩萨:“若善男人、善姑娘成绩四法,于如来灭后当得是法华经。一者、为诸佛护念,二者、植众德本,三者、入正定聚,四者、发救统统众生之心。善男人、善姑娘如是成绩四法,于如来灭后必得是经”。
一、先须心所信愿者,口所称道者,身所履行者,线人所思察者,志意所希求者,功业所倾向者,逐一皆为佛之伶俐,佛之好事,佛之智见;既在在随处知随顺于佛法,斯能为诸佛之所护念。二、次须所修习者为大乘经典,所承事者为大乘法师;精修波罗密,广行菩萨道,而逐一皆起于无上觉心;复逐一能生无量好事,斯为植众德本。三、信为正信,解为正解,举动抉择行;法惟一乘无有迷惑,众善普会能得总持,一真常住,千魔不转,必得自在到不退地,是为入正定聚。四、应谛念如来出世一大人缘,本为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应念经与众生原为同体,众生不觉仍滞存亡,当起大悲及诸利便,本恻隐心,发宏誓愿,荷担如来,修养众生,说统统法,救统统苦。更知无有一法可说,亦实无有众生得灭度者;斯度众生之心一发永发,亦无发而无不发矣,是为发救统统众生之心。如是修行成此四法,即为得是法华经矣。
丁四 普贤劝发 戊一 明劝发相 己一 与现益
尔时、普贤菩萨白佛言:“世尊!于后五百岁浊恶世中,其有受持是经典者,我当保卫──除其衰患,令得安隐,使无伺求得其便者。若魔、若魔子、若魔女、若魔民、若为魔所著者,若夜叉、若罗刹、若鸠槃荼、若毗舍阇、若吉蔗、若富单那、若韦陀罗等诸恼人者,皆不得便。
本品意旨,全在以下数节,就受持是经者功候之浅深。约分上、中、下三品觉得疏导。此所劝发者为下品。佛法期间,以每五百岁计较,如第一五百岁,第二五百岁,第三五百岁等。至最后之五百岁,则已为末法期间,故曰后五百岁浊恶世中。自此以下至为诸如来手摩其头止,均为与现益,谓与修持是经者现身之好处也。魔子、魔民等,指修禅定者不绝淫欲、必落魔道,如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等是。毗舍阇、即啖精气之鬼。韦陀罗、即厌祷鬼,谓作厌胜之法以祟人者,皆恶鬼神,常伺便恼人,阻行者之修习,故普贤发愿,为受持是经者之保卫。
“是人若行、若立读诵此经,我尔时乘六牙白象王,与大菩萨众俱诣其所而自现身,扶养保卫,慰藉其心,亦为扶养法华经故。是人若坐思惟此经,尔时我复乘白象王现其人前。其人若于法华经有所忘失一句、一偈,我当教之,与共读诵,还令通利。尔时受持、读诵法华经者,得见我身,甚大欢欣,转复精进。以见我故,即得三昧,及陀罗尼──名为旋陀罗尼,百万万亿旋陀罗尼,法音利便陀罗尼,得如是等陀罗尼。
此所劝发者为中品。行立读诵、属闻慧,谓以闻慧受持是经。象、为陆地上最富于负荷力者,普贤菩萨乘白象王现身其前,喻修习大乘即为荷担清净佛法也。普贤现身,不惟保卫,并加扶养;既令持经者定心精进,亦即为扶养是经,所以经为诸佛菩萨好事之怙恃也。
若坐思惟是经,谓于禅定中思惟是经,即以思慧思一乘实相之理以受持是经也。如有忘失,普贤即于禅定之中教共读诵。盖已见普贤现身,故能受教。又以能见故欢欣,以欢欣故精进,以精进故得定。定、即所得三昧也。以所见为普贤,故此三昧即可名为普贤三昧。旋、谓旋转,旋陀罗尼,谓能旋统统不同之法而入于无相划一真如法性,以转生统统清净好事之法,斯统统法即一法矣。由是一法生无量法,转为百万万亿陀罗尼。以得此陀罗尼,故能即同心用心显统统法,亦可由一法显同心用心。因得四无碍辩,起利便善巧,能以无量义纳于一句、一字之中,即以一句一字显无量义,使法音宣流于世,此即为法音利便陀罗尼。中品修持者,以普贤保卫神通之力,可得此益。
“世尊!若后裔后五百岁浊恶世中,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求索者、受持者、读诵者、誊写者,欲修习是法华经,于三七日中应同心用心精进。满三七日已,我当乘六牙白象,与无量菩萨而自环绕,以统统众生所喜见身,现其人前而为说法,示、教、利、喜,亦复与其陀罗尼咒。得是陀罗尼故,无有非人能粉碎者,亦不为姑娘之所惑乱;我身亦自常护是人。惟愿世尊听我说此陀罗尼咒”!即于佛前而说咒曰:“阿檀地 檀陀婆地 檀陀婆帝 檀陀鸠舍隶 檀陀修陀隶 修陀隶 修陀罗婆底 佛驮波膻祢 萨婆陀罗尼阿婆多尼 萨婆婆沙阿婆多尼 修阿婆多尼 僧伽婆履叉尼 僧伽涅伽陀尼 阿僧祇 僧伽婆伽地 帝隶阿惰僧伽兜略阿罗帝波罗帝 萨婆僧伽地三摩地伽兰地 萨婆达磨修波利刹帝 萨婆萨埵楼驮憍舍略阿冕伽地 辛阿毗祥瑞地帝。
此所劝发者为上品。求索、谓尚未得闻是经而求索是经。求索既得,因加受持及读诵、誊写、修习。如理而解,如解而修,越发三七日同心用心精进。普贤法身本无所不在,况行者已得普贤三昧?由是故复见普贤现身其前。所喜见身、谓各行者心所崇敬之身相。盖菩萨身相本无必然,众生喜见与否,又随种种众生之各别识心觉得不同。今以各所喜见之身相现前说法,则众生精进之心益随法喜而增长矣。非人、指上鬼神等。姑娘之不修行者,每能惑乱行者之戒定力,故普贤自说陀罗尼,令行者持之觉得保卫,而普贤亦自以身保卫之也。此陀罗尼共二十句,即名普贤陀罗尼。
“世尊!如有菩萨得闻是陀罗尼者,当知普贤神通之力。若法华经行阎浮提有受持者,应作此念:皆是普贤威神之力。如有受持、读诵、正忆念、解其义趣、如说修行,当知是人行普贤行,于无量无边诸佛所深种善根,为诸如来手摩其头。
此正明普贤劝发之益。菩萨得闻是咒,由普贤力,所以咒为普贤所说故。阎浮提有受持者,皆普贤力,以持经者为所保卫故。真能受持修行之人,即行同普贤,觉得普贤所劝发故。而此如说修行之人,即为如来之所摄受,以具有胜因故有胜缘也。
己二 与后益
“若但誊写,是性命终当生忉利天上。是时、八万四千天女作众伎乐而来迎之;其人即著七宝冠,于采女中娱乐快乐。况且受持、读诵、正忆念、解其义趣、如说修行?如有人受持、读诵、解其义趣,是性命终,为千佛授手,令不可怕,不堕恶趣,即往兜率天上弥勒菩萨所──弥勒菩萨有三十二相──大菩萨众所共环绕,有百万万亿天女家族而于中生。
此释与后益。谓后生所得之益,明非仅现身得益已也。授手、接引之意。言能广写是经,则畅通既富,由是使大乘教义普益群生,故得命终生忉利天之福报。若更受持、忆念、相识、修行,则命终即永离恶趣,为千佛所接引。十方佛土,随其本愿迫令往生;并得往生兜率天内院承事弥勒。盖修习大乘教义,行菩萨自利利他之行者,命终当生兜率天内院也。入弥勒内院,即入菩萨不退职位。兜率内院为菩萨众,外院为天人众,故外院有天女家族等生于个中。
戊二 结劝发心
“有如是等好事好处,是故智者该当同心用心自书、若使人书,受持、读诵、正忆念、如说修行。世尊!我今以神通力故保卫是经,于如来灭后阎浮提内,广令流布,使不绝绝”。
此释结劝发心。
丁五 释迦赞劝 戊一 歌咏普贤
尔时、释迦牟尼佛赞言:“善哉!善哉!普贤!汝能护助是经,令多所众生安乐好处。汝已成绩不行思议好事,深大慈悲,从长远来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意,而能作是神通之愿保卫是经。我当以神通力,保卫能受持普贤菩萨名者。
普贤菩萨以神通愿保卫是经,佛即愿以神通力受护能受持普贤菩萨名者。显欲护持是经令不失坠,必众生各具普贤之行;而保卫是能受持普贤名者,即以是保卫普贤之行,以保卫是妙法华经耳。
戊二 赞持经者
“普贤!如有受持、读诵、正忆念、修习、誊写是法华经者,当知是人则见释迦牟尼佛,如从佛口闻此经典。当知是人扶养释迦牟尼佛,当知是人佛赞善哉,当知是工钱释迦牟尼佛手摩其头,当知是工钱释迦牟尼佛衣之所覆。
此赞持经者为已见佛。
“如是之人,不复贪著世乐,欠好外道经书手笔,亦复不喜亲密其人;及诸恶者──若屠儿,若畜猪、羊、鸡、狗,若猎师,若炫卖女色。是民气意质直,有正忆念,有福德力;是人不为三毒所恼,亦不为妒忌、我慢、邪慢、增上慢所恼;是人少欲知足,能修普贤之行。
此赞持经者为已离恶。但能受持是经,如说修行,则可疾入佛道,不遮恶而恶自离矣。
“普贤!若如来灭后后五百岁,如有人见受持、读诵法华经者,应作是念:此人不久当诣道场,破诸魔众,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转******,击法鼓,吹法螺,雨法雨,当坐天人公共中师子法座上。
此赞持经者为当得出世成佛。道场、成道之场,如释尊不成正觉誓不起座之处是也。言善持是经,已具足普贤行,即为直趣佛果,破无明,成正觉,为说法度生之正因行也。
“普贤!若于后裔受持、读诵是经典者,是人不复贪著衣服、卧具、饮食资生之物,所愿不虚,亦于现世得其福报。
此赞持经者为已不著凡间。盖资生等物,现虽无缺,行者之心早无取著,不复再造存亡之业,以惟有真实不虚度生大志在耳。
戊三 明违顺相
“如有人轻毁之言:‘汝狂人耳!空作是行,终无所获’。如是罪报,当世世无眼。如有扶养惊叹之者,当于现代得现果报。
首明轻毁者之罪相。毁者世世无眼,以毁众人能照见佛法之眼故。惊叹者现得福报,以助人种善根故。
“若复见受持是经者,出其过恶若实、若不实,此人现世得白癞病。若轻笑之者,当世世牙齿疏缺,丑唇、平鼻,手脚缭戾,眼目角睐,身材臭秽,恶疮脓血,水腹、短气,诸恶重病。是故普贤!若见受持是经典者,当起远迎,当如敬佛”。
次明说过者与轻笑者之罪相。出人过恶,无论实与不实,均得癞病恶报。盖持经者纵然曾有隐恶,然现既受持是经,则其怨恨往业已转意向佛可知。今仍鼓吹其恶,不惟娆乱其心使难定心修道,甚至故障其成绩;且令曾由此持经者所接引向道之人,亦尽顿生疑诽,而难免群焉退沮。是说修行者之过恶,其影响于度生之事甚大。故无论所说之过实与不实,而谤者之罪固不易怨恨而煎除也。癞病、遍体痛痒不安,与被谤者终日局蹐不宁相似,此为与所造罪相似之恶报。轻笑持经者,亦令世世得被人轻笑之报相,如唇、齿、眼、鼻、身材各种短缺秽恶等是。缭戾、愚昧不正之状,视斜曰睐,水腹则有腹大之相,短气为语声低促之相,皆人所贱恶之病。末复言见持是经者应如见佛,以真持是经一偈、一句皆当成佛故耳。
丁六 时众获益
说是普贤劝发品时,恒河沙等无量无边菩萨得百万万亿旋陀罗尼,三千大千天下微尘等诸菩萨具普贤道。
此明时众获益,以结本品。
佛说是经时,普贤等诸菩萨、舍利弗等诸声闻,及诸天、龙、人非人等统统大会,皆大欢欣,受持佛语,作礼而去。
此释会众欢欣受持,以结全经。
贯经义
以上释妙法莲华经竟。兹更条贯全经义譬喻下:
就全经二十八品之笔墨相言之,可谓今已释竟。但妙法莲华之经义,无量无边,则永无有尽。所谓遍虚空界,尽将来际,亦不能以众生之说话心量阐之令尽也。但约其义于此七卷经文中,亦并未见其有所罅漏而显为未尽,故说经者之言语相即亦当尽于此也。且无量义即产生于一实相无相之法,若更将全经七卷之义约之于一卷,或更约之于一品,或更约之于一偈、一句,仍亦未见其义有所少,故全经之义,直可以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一句摄之。所以之故,统统法即皆为教菩萨法,即皆为一乘妙法,此正宗分第一品利便品之要旨,亦即法华全经之要旨也。全经科判,原列为序分、正宗分、畅通分三者,分摄二十八品。兹即以全经妙法之总义──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一句,分显教、理、行、果四义,则序品一品即以覆盖全经。其利便以下各品,已如佛光中所现不同之境矣。故自利便品至劝发品共二十七品,直可皆谓为此经之正宗分,别无畅通分之可言。关于经末佛说是经时一段,即谓仅此二举动畅通分可也。试本开示悟入四义及教理行果四法,以约分诸品如下:自利便品以下至法师品共九品,为开佛知见、以会一乘之教。以独一佛乘利便说为三乘、五乘,而开权显实往后会归一乘,云端佛学,皆授佛记。故此诸品即为开佛知见,以废除若二、若三之众朝气教,而开出不二之佛知见也。法师品兼畅通此分。自见宝塔品至安乐行品共四品,为示佛知见、以显一乘之理。如在见宝塔品,显过现、主伴诸佛之法身划一;天授品、显违顺、罪福众生之法身划一。专示佛知见之法性,故此诸品即为示佛知见。持品、明持经人,安乐行品、明持经行,畅通此分。自从地涌出品至嘱累品,为悟佛知见、以起一乘之行。以此诸品,显佛已由始觉至毕竟觉,成自受用圆满报身,伶俐无尽,福德无尽,慈悲无尽,愿力无尽,利便无尽,应化无尽,系由地涌出诸菩萨依佛毕竟觉为因地心故,进明佛之圆满果觉真身寿命久远,悟而起大乘之行也。神力、嘱累,畅通此分。自药王品以下、至劝发品共六品,为入佛知见、以证一乘之果。药王品证自利果德;妙音密化,观音救难,陀罗尼咒破恶卫善,妙肃静王回邪入正,为证利他果德;普贤劝发以要二利之终,故此诸品为入佛知见。入者、即修习证入,皆菩萨渐次证入一乘实相之果位。而普贤行通于佛果前后,果前为等觉之菩萨,邻极佛果;果后利他无尽,亦明此经之终而无终也。
准上开示悟入四义及教理行果四法,以约分利便以下二十七品皆为正宗,正以彰妙法华经之无尽,故无有特判数品为畅通分之须要。以由此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之义,分显一乘教理行果,等于畅通此无尽之教义;而畅通之功力,即亦与为无尽。然因此益见行者当于是担当持、读诵、讲授、誊写、能于一偈、一句之名言,见一乘实相之无尽义,如说而解,如解而行,由行而证,尽具普贤道,同获法性身,而是经方为流布不绝绝于世也。(周秉清记)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