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我们对人很了解的话,我们就知道说,什么时候给他讲什么,什么时候怎么去帮助对方,我们应该要让对方怎么样子能够很好来学习佛法、护持三宝、发心。那么就犹如我们在这个讲堂当中。如果我们对这个讲堂很了解,那自己走进来的时候,香放在什么地方啊,蜡烛放在什么地方啊,电灯的开关在什么地方,门在什么地方啊,窗户在什么地方啊,很了解了,我们从哪里进来从哪里出去???/SPAN>它就会井然有序。这个只是对环境的了解,对物品的功用、性能的了解。那我们对人的了解,对人心的了解,对人性的了解,对业果的了解等等呢,它需要很长很长的时间。那么,我们会不会有那么大的心胸去了解别人呢?还有时候,我们住在一个庙里边,或者说在一个单位里边,可能几年下来,我们都不知道对方叫什么名字,都是有可能的。
住在公寓里头,可能住几十年都不知道我们楼上楼下住的什么人。而现在人他也不希望说别人来了解自己,他也不愿意让别人知道。那么这个要怎么办呢?这个就是我们时代的一些特点,或者说一些的问题。所以我们学习佛法,佛法的利益要在哪里得到呢?一个方面要从佛菩萨那里得到经验、得到加持;同时呢,要在众生分上得到,就是说我们通过佛法来实践的过程当中,很多的人因为我们的努力,因为我们的发心,因为我们的造业,所以得到佛法的利益。那么这些众生就是我们弘法的对象,就是我们发心的对象,就是我们利益的对象,利益众生嘛。那么,如果没有这些众生,没有这些苦难的众生,那我们要行菩萨道,就很困难,就很不容易了。这样子的话,也就是说,比较有问题的人、有困难的人、烦恼重的人、痛苦多的人,恰恰是我们发心利益的对象,行菩萨道的对象,是当下我们要去努力帮助的对象。那么这个时间对我们来讲,就是第一时间,最重要的时间,最好的机会。那么我们有时候呢,我们在帮助人、利益人的过程当中,常常会听到一句说:“好人没有好报嘛”。那为什么好人没有好报?做好事怎么会没有好报?原因就是你帮助他,而对方呢不接受,对方呢不领情,对方不听你这一套。那我们要怎么办呢?它原因在哪里呢?我们去帮别人的时候,没有效果,达不到目的。这原因是对方吗?我觉得这是一个我们发心要去检讨的地方。其原因就是我们的慈悲还不够,智慧还不够,善巧还不够,也就是我们的功力还不够,我们利益众生的心还不够,所以就帮助不过来。就犹如一个人生病一样,他病得很严重,很严重。那我们医生,我们的医术还不够,我们的药的这种质量还不够,我们很难这个把眼前的这个病人治好。
因为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常常会遇到这样子一些境界啦,不等于说,我们学了佛法以后,遇到的人全部都是好人,遇到的人都是我们自己看得惯、符合我们自己兴趣的人,那个不一定。我们在学佛法的过程当中,依然还会遇到许许多多我们意想不到的境界,我们意想不到的人和事,甚至会遇到许许多多我们自己意想不到的困难和问题。这样子的话,也就是需要不断去培养我们认识烦恼、对治烦恼,这样子一种能力啦。人在烦恼的时候,有时候呢,粗猛的烦恼比较容易看得到,比如一个人骂人了,比如打人、发脾气了,我们比较容易察觉到。但是如果一个人的烦恼很细微、很细微的时候,我们就很难体会得到,我们就看不到、体察不出来,而实际上还是一种烦恼。那么就举一个例子来说,比如我们在寺庙里边做事情,那有时候呢,我们可能只会做某一方面的事情,或者说我们只会说喜欢做某一方面的事情。但是呢,有时候我们的法师们又要让我们去做另外一种事情,那个时候,我们内心就很不顺畅,甚至很不满意啦。就是说,常常会遇到自己不喜欢做的,那么别人又让我们去做。那这个就是要去认识的一个问题。如果我们在社会上面、在家里,这种的习性是很重的,自己不喜欢做的肯定不会去做,那么如果在庙里边的话,就不一样了,自己不喜欢做的要不要去做呢?这个是面对自己习气的一个好时候。如果我们依然还是顺着我们自己的一种习气在做人在做事的话,这种习气就会不断得到增长;如果我们要违逆这种习气,就是对治这种习气,是很痛苦的事情,也很不容易的事情。同时呢,又是增长我们另外一方面能力的时候。那我们如果能够这样子去认识,就是一个不同的发心。但是呢,我们常常会认为说别人不了解我们,别人安排的事情呢不合理,别人让我们做的事情是不是很如理、很如法,等等。所有这些,我们来到庙里边,都要很用心去体会,怎么叫做如理。所谓如理不是说自己对佛法所理解的那种道理,符合不符合自己的行为这样子叫做如理。那是这个佛,佛他说的道理,那我们自己对佛法的道理的体会的这样子一种道理还是很肤浅的。那我们可能对方、其他的法师他为我们讲的这个道理,他为我们做的这个决定,也有可能说,也不是非常圆满的,但是呢会不会比我们准确、会不会比我们深刻,这是很重要的。那我们如果说相信了这一点,说,这个法师们的理解总体上面来讲,比我们要准确,那我们去做就不会错。从根本上面来讲,比我们理解要准确,我们照着去做就不会错。如果不是这样子的话,我们学了佛法以后,弄不好还会麻烦更大。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就很容易用佛法的名词、用佛法的一些道理把自己包装起来。就是说,遇到一件事情的时候,我们可以讲出一大通的道理。那我们自己讲出一大通的道理,同我们此时此刻的内心的状态或境界是两回事。那么好说道理的人,常常是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他不能在我们自己的内心的境界上面,去突破这种困局,在内心的这种境界上面去做功夫,而是遇到外缘的时候、遇到外境的时候,我们讲出另外的一套道理为自己作说明、为自己作解释。那么这样子的话,就不是一种很正确的学佛的态度,那么这一点是非常非常的微细的。所以我们学习佛法,为什么说要有良师益友呢,原因就是在这里。平时呢,大家可能没有事的时候可以拿着经论来读诵、来研讨、来谈体会等等,那么这些当然也是很好的,但是毕竟是坐而论道,因为你坐在这里论,那我们真正去实践又是一回事。要把这些佛法真正实践出来,体现出来,长时间没有间断地去实践,任运无间饶益有情,这就是要有真正的功夫。没有真正的功夫,肯定做不到。不要说任运无间饶益有情,我们做一件事情,做完了我们都累得不得了,下次要不要再做还要考虑考虑。我们参加了一个法会、两个法会,听课听了一次、两次,还会不会有那么大的动力,意乐有没有那么强,都是不一定的。刚刚开始学佛法的时候,可能觉得很新鲜,寺庙的环境也很新鲜,寺庙这些法师、这些同行道友大家,彼此之间互相很陌生,都是一些新的朋友,很客气。时间长了,彼此之间认识了,熟悉了,他心里面就是另外一种状态,就是无所谓的这种心理又出来。我们原来未学佛以前、未皈依以前的那种状态又出来了,觉得,这些人也没有什么了不起,在庙里边做事情跟家里做事情也差不多,甚至还不如,等等,诸如此类的解释都会出来。那么这些都是没有真正认识到说,今生今世,哪些人对我们来讲是最重要的?哪些事对我们来讲是最重要的?我们当下要去做什么事情?如果当下都不知道做什么事情,当下都没有实际去造作,那你当下在空过嘛。每一个当下都在空过,就是你每天都在空过,这是肯定的。所以我们学习佛法的人,就是要非常清楚我们要做什么事,我们要跟谁一起去做什么事情,我们怎么去做这些事情。内心里面非常的笃定,什么叫做正见,什么叫做正思惟,因为我们把这个事情认识清楚了,就照着这些认识清楚的事情,我们去思考,怎么去做,把它做出来,把它做好,这是非常关键的。
不等于说我们学佛学了多少年,那我们就知道说自己要做什么事,这不一定的,我们学了多少年,只是代表一个时间,我们学了多少年的时间,不等于说我们的成绩有多么好,那是两回事的。也就是说,在世间上面一个人,他可能活了七十岁,八十岁,那不等于说他很有智慧的。当然他也有很多经验,自己的经验,那么我们自己的经验跟别人的经验来比,跟一个有大成就、大智慧的人的经验来比,跟佛菩萨、跟祖师大德们的经验来比,那是不能比的。人家就是不是一个档次的,不具有可比性的。我们是要去学习,就要老老实实,本本分分地去学习,我们才能够成长。那么,如果我们去比的话,那本身就是不对的。那地上的泥土怎么可以跟黄金去比呀?它本身材料就是不一样了,那绝对是不一样。那我们凡夫,只有认识到说,我们自己真正的问题在哪里,我们要怎么去学习?怎么去发心?怎么去培养动力?那么,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非常非常的重要。
缘起法,是佛教的根本,那么缘起法的特点是什么呢?就是和合。人与人和合,事与事和合,物与物和合,就是所有的规范。比如我们一个佛堂,那这个佛像啊、供桌啊、拜垫啊,怎么摆,才是最合适的,最规范的,那么这个是物与物和合。还有人还要跟物和合的,人要排得整齐,前后左右都是对齐的,一排一排,等等。那我们做的事情也要和合了,我们请师、唱赞、请圣、忏悔等等,在佛堂里面就是念经、闻法、礼拜,就是谈一些跟佛法相关的事情。这样子的话,我们在佛堂里面做的事情,就跟这个场地符合了。那如果我们在佛堂里边做别的事情,就不和合了,比如在里面聊天哪、在里面打电话啊,这都不和合了。那么缘起的法的和合,怎么样去体会?体会到它的和合?那怎么样子叫做缘起法?那这个法又是什么呢?要怎么去体会?我们大家都知道,人都是有感受的、有感觉的嘛,那么感受有三种:一种是痛苦的感受,就是我们常常所讲到的,苦苦;一种是快乐的感受,就是我们常常所谈到的坏苦,那么这个快乐会过去;一种是不苦不乐的感受,舍受,叫做行苦。那么世间上面所有的一切感受,或者说一切的痛苦,无非这三种,苦受、乐受、舍受,苦乐舍三受都是痛苦,诸受皆苦,它的本质就是痛苦的。
那么诸受皆苦,一切的感受都是痛苦,这个跟缘起法又有什么关系呢?就是说,我们哪些的行为的造作会引发诸受皆苦?我们哪些行为的造作哪些行为的和合,才能够消除这些痛苦,达到快乐,不一样的。就是两种缘起,清净法的缘起,染污法的缘起,是不一样的。学习佛法目的就是要让染污法的缘起,变成清净法的缘起。那么染污法的缘起,跟清净法的缘起的关键点在哪里呢?在于人的发心,在于人的心态,在于人内心当中对佛法的成就,从这方面来衡量和看待的。比如说,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跟一个心理有疾病的人,这是不一样的两种人。心理健康的人他对事物的看法很乐观,心理有疾病的人他对事物的看法就是悲观的,就是消极的,不同的认识。因为你心理有毛病了,自然而然,你认知的结果也就是负面的;你心理很健康,你对外在事物的认识,也就是比较乐观,比较正面。那么用佛法的观点来讲,无论你是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还是心理有疾病的人,这些都算世间法、世间善法。世间善法还是呢导致我们的生死轮回,不能解脱。唯有把世间善法变成出世间善法、无漏善法,才是有希望的,才是殊胜最好的,才是我们所需要的。要把世间善法变成无漏善法,肯定要靠修行,靠对治烦恼,调伏烦恼,才有办法转变过来。也就是说,假如我们是以一颗带着烦恼的心去做事的时候,那我们所做的事情就是世间善法。
不是因为说,你是佛教徒,那我们做的事情就是佛法,不是这么一回事的。我们只有认识到说,自己所作所为的这些善法,是成佛的资粮,是在菩提道上面的累积,是资粮的积聚。这样子的话,我们的所作所为才是非常有意义的,也就是说我们做的一切的事情要跟自己的生命的方向、生命的归宿、生命的目标、终极的信仰联系在一起的。如果我们忘记掉了,自然而然,我们这个动力就差了,我们的方向就会有问题。那么不等于说,我们今天记起来的时候,就符合佛法,那明天也符合佛法、后天也符合佛法。因为今天我们记起来的时候,今天佛法能够在内心出现,是非常好的、非常正确的。但是我们出了佛堂、出了庙门,回到家里,回到你的单位去,佛法又忘记掉了。我们跟人相处的时候,我们工作的时候,我们原来世间的这种心态又会复原,那佛法又会回到庙里头去了。那个是不一样的。那么这个过程,就需要很长很长的时间去熏习,不断不断去提醒自己,我们做事情的目的干什么。所以,我们在庙里边,常常的,做一件事情以前,都需要做前行,就要提醒大家,我们做事情干什么,我们来到庙里面要做什么,让大家不要忘记,我们做的事情是为了要给成佛积聚资粮,要时时刻刻提醒我们。
所以呢,我们大家来皈依,寻找心灵的依靠,寻找生命当中最需要帮助我们的人,寻找我们生命的方向和归宿。我们不能把皈依的法会、把皈依的意义等同就是一般的事情来看待。那么今天同大家讲的这些内容,可能有些初学的人听起来比较费劲,这个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怎么办呢?怎么样子能够把今天的道理理解得更加深刻?一个方面,大家皈依以后,还要精进深入地去思考,我今天所讲的这些佛法的意思。同时呢,要对我过去前几节课所谈的内容要结合起来。因为我今天讲的这些,是顺着前几次的开示下来,是一节课一节课的。如果我们前面的课程如果不了解的话,今天的课你就很不容易领会。但是呢,我们学佛法,最关键的,听了以后能不能接受,接受了以后能不能去做。你真正接受了,照着去做,才是有用的。所以大家听了以后,就要发这个心,认真去实践佛法。这样子的话,我们才能够得到佛法的真实的利益。以此祝愿大家。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