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端佛学移动版

主页 > 佛学名刊 >

《梵网经》-云端佛学

 《梵网经》,全称《梵网经卢舍那佛说菩萨心地戒品第十》,又称《梵网经菩萨心地品》、《菩萨戒经》、《梵网菩萨戒经》、《梵网戒品》。二卷。后秦鸠摩罗什(344-413,一说350-409)译。师东晋龟兹国(新疆疏勒)人。我国四大译经家之一。自幼聪敏,七岁从母入道,游学天竺,遍参名宿,博闻强记,誉满五天竺。后归故国,王奉为师。前秦苻坚闻其德,派遣骁骑将军吕光率兵迎师。途中,吕光闻苻坚败殁,遂于河西自立为王,罗什乃羁留凉州十六、七年。直至后秦姚兴攻破吕氏,罗什始得东至长安,时为东晋隆安五年(401)。姚兴礼为国师,居于逍遥园,与僧叡、僧肇等从事译经工作。

  自后秦弘始五年( 403)四月始,罗什先后译出《中论》、《百论》、《十二门论》、《般若经》、《法华经》、《大智度论》、《阿弥陀经》、《维摩经》、《十诵律》等经论,有系统地介绍龙树中观学派的学说。自佛教传入,汉译佛经日多,但所译多滞文格义,不与原本相应,罗什通达多种外国语言,所译经论内容卓拔,文体简洁晓畅,流通极广。罗什一生致力弘通的法门,当为般若系的大乘经典,与龙树、提婆系之中观部论书的翻译。所译的经典,对我国佛教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中论》、《百论》、《十二门论》,道生传于南方,经僧朗、僧诠、法朗,至隋吉藏而集三论宗之大成;再加上《大智度论》,而成四论学派。此外,所译的《法华经》,肇启天台宗的端绪;《成实论》为成实学派的根本要典;《阿弥陀经》及《十住毘婆沙论》为净土宗所依的经论;《弥勒成佛经》促成了弥勒信仰的发达;《坐禅三昧经》的译出,带动了“菩萨禅”的流行;《梵网经》一出,中土依之而传大乘戒;《十诵律》则提供了研究律学的重要资料。

  本经分为上、下二卷,主要是在说明菩萨修道的阶位及应受持的十重四十八轻的戒相。本经的广本卷数,历来有多种说法,据僧肇《梵网经序》所载,共有六十一品百二十卷,此为第十品。以大梵天王的因陀罗网重重交错,无相障阂,无量世界犹如网孔,一一世界,各各不同,别异无量,诸佛的教门也重重无尽,庄严法身无所障阂,所诠的法门重重无尽,譬如梵王之网,所以称为《梵网经》。

  上卷是佛陀于第四禅天普接大众,使归莲华藏世界的紫金刚光明宫中,向台上卢舍那佛请问菩萨的行因,卢舍那佛于是对千百亿的释迦广说十发趣心、十长养心、十金刚心等三十心及十地等四十法门。

  □十发趣心:舍心、戒心、忍心、进心、定心、慧心、愿心、护心、喜心、顶心。

  □十长养心:慈心、悲心、喜心、舍心、施心、好语心、益心、同心、定心、慧心。

  □十金刚心:信心、念心、回向心、达心、直心、不退心、大乘心、无相心、慧心、不坏心。

  □十地:体性平等地、体性善慧地、体性光明地、体性尔焰地、体性慧照地、体性华光地、体性满足地、体性佛吼地、体性华严地、体性入佛界地。

  此四十法门,是卢舍那佛先为菩萨时,所修入佛果的根原。因此,一切众生入发趣、长养、金刚、十地,证当成果,无为无相,大满常住,十力、十八不共行,法身智身满足。

  下卷主要是记叙佛陀在娑婆世界阎浮提的菩提树下为大众说示菩萨戒的十重波罗提木叉、四十八轻戒,以及受持菩萨戒的利益。

    一、十重波罗提木叉

  □杀戒:佛子不得自杀、教人杀、方便杀、赞叹杀、随喜杀、咒杀、杀因、杀缘、杀法、杀业,乃至一切有生命者,不得故杀。菩萨应起常住慈悲心、孝顺心,方便救护一切众生,而反恣心快意杀生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盗戒:佛子不得自盗、教人盗、方便盗、咒盗、盗因、盗缘、盗法、盗业,乃至鬼神有主劫贼物,一切财物,一针一草,不得故盗。菩萨应生佛性孝顺心、慈悲心,常助一切人生福生乐,而反更盗人财物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婬戒:佛子不得自婬、教人婬,乃至一切女人不得故婬,婬因、婬缘、婬法、婬业,乃至畜生女、诸天鬼神女,及非道行婬。菩萨应生孝顺心,救度一切众生,净法与人,而反更起一切人婬,不择畜生等,无慈悲心,是菩萨波罗夷罪。

  □妄语戒:佛子不得自妄语,教人妄语、方便妄语、妄语因、妄语缘、妄语法、妄语业,乃至不见言见,见言不见,身心妄语。菩萨常生正语正见,亦生一切众生正语正见,而反更起一切众生邪语、邪见、邪业,是菩萨波罗夷罪。

  □酤酒戒:佛子不得自酤酒、教人酤酒、酤酒因、酤酒缘、酤酒法、酤酒业,一切酒不得酤,是酒起罪因缘。菩萨应生一切众生明达之慧,而反更生一切众生颠倒之心,是菩萨波罗夷罪。

  □说四众过戒:佛子不得口自说出家、在家菩萨、比丘、比丘尼罪过,教人说罪过、罪过因、罪过缘、罪过法、罪过业。菩萨闻外道恶人及二乘恶人说佛法中非法非律,常生悲心教化是恶人辈,令生大乘善信,而菩萨反更自说佛法中罪过,是菩萨波罗夷罪。

  □自赞毁他戒:佛子不得自赞毁他,亦教人自赞毁他、毁他因、毁他缘、毁他法、毁他业。菩萨应代一切众生受加毁辱,恶事向己,好事与他。若自扬己德,隐他好事,令他受毁,是菩萨波罗夷罪。

  □悭惜加毁戒:佛子不得自悭、教人悭、悭因、悭缘、悭法、悭业。菩萨见一切贫人来乞,应随其所须,一切给与。菩萨反以恶心、瞋心,乃至不施一钱一针一草。有求法者,不为说一句一偈,一微尘许法,反更骂辱,是菩萨波罗夷罪。

  □瞋心不受悔戒:佛子不得自瞋、教人瞋、瞋因、瞋法、瞋缘、瞋业。菩萨应生一切众生中善根无诤之事,常生悲心,而反更于一切众生非众生中恶口骂辱,加以手打、刀杖,意犹不息,前人求悔忏谢,瞋犹不解,是菩萨波罗夷罪。

  □谤三宝戒:佛子不得自谤三宝、教人谤三宝、谤因、谤缘、谤法、谤业。菩萨见外道及恶人一言谤佛音声,如三百矛刺心,况口自谤,不生信心、孝顺心,反更助恶人邪见人谤,是菩萨波罗夷罪。

  以上十重戒,通僧俗二众,一切菩萨应当学,并敬心奉持不犯。此十重戒与《璎珞经》同;《善生经》单明在家六重,而无后四;《地持经》单明出家八重,而无酤酒、说过二戒。

    二、四十八轻戒

  □不敬师友戒:一切受佛戒人皆应敬重师友,而菩萨反生憍心、慢心、痴心,见师友不起承迎礼拜,犯轻垢罪。

  □饮酒戒:饮酒能生无量过失,若菩萨自饮教人饮,犯轻垢罪。

  □食肉戒:一切众生肉不得食,以一切众生皆有佛性,食噉其肉,断大悲种,菩萨食肉,得无量罪。

  □食五辛戒:佛子不得食五辛臭秽。以其妨于净法,故制此戒。五辛是指大蒜、革□、慈□、兰□、兴蕖。

  □不教悔罪戒:菩萨见众生犯一切戒罪,不教忏悔,不举其罪,教其悔过,犯轻垢罪。

  □不供给请法戒:佛子见大乘师友来往,应迎来送去,礼拜供养,四事无缺,常请说法,不生瞋心、患恼之心,若不如此,犯轻垢罪。

  □不往听法戒:凡有讲说经律之处,新学菩萨应持经律,至法师所听受谘问,若不往者,犯轻垢罪。

  □心背大乘戒:佛子心背大乘常住经律,而受持二乘声闻外道恶见一切禁戒、邪见经律者,犯轻垢罪。

  □不看病戒:见一切病人常应供养如佛无异,云端佛学,而菩萨以瞋恨心不往探视,乃至于各处见病不救济者,犯轻垢罪。

  □畜杀具戒:佛子不得畜刀杖、弓箭、矛斧等杀生之具,若故畜者,犯轻垢罪。

  □国使戒:佛子不得为利养恶心故,通国使命,作者犯轻垢罪。

  □贩卖戒:佛子不得贩卖人、畜等,作者犯轻垢罪。

  □谤毁戒:佛子以恶心,无事谤良善之人及以师僧等,犯轻垢罪。

  □放火焚烧戒:佛子以恶心放火烧山林旷野、屋宅及一切有主物等,犯轻垢罪。

  □僻教戒:佛子自佛弟子及外道恶人、六亲、一切善知识,应一一教受持大乘经律,菩萨以恶心瞋心横教(即非应病与药)二乘声闻经律、外道邪见论等,犯轻垢罪。

  □为利倒说戒:佛子应好心先学大乘威仪经律,广开解义味,见后新学菩萨不远千里来求大乘经律,应如法一一次第为说正法,使心开意解。若菩萨为利养故,于新学菩萨来求法时,应答不答,倒说经律文字,无前无后,谤三宝说者,犯轻垢罪。

  □恃势乞求戒:佛子自为名闻利养等,亲近国王百官,恃势横取财物,恶求多求者,犯轻垢罪。

  □无解作师戒:佛子应学十二部经,日夜六时持菩萨戒,解其义理,而菩萨不解经律,诈言能解,一切法不知,为他人作师授戒者,犯轻垢罪。

  □两舌戒:佛子若以恶心谤欺贤人,无恶不造者,犯轻垢罪。

  □不行放救戒:佛子应以慈心行放生业,若见世人杀畜生时,应方便救护,解其苦难,亲人往生之日,应请法师讲说菩萨戒经律,福资亡者,若不依此行者,犯轻垢罪。

  □瞋打报仇戒:佛子不得以瞋报瞋,以打报打,若杀父母兄弟六亲,不得加报,若国主为他人杀者,亦不得加报,而出家菩萨无慈心报仇,乃至六亲中故报者,犯轻垢罪。

  □憍慢不请法戒:佛子初始出家,未有所解,自恃聪明有智、高贵、年宿、大姓高门等,不谘受先学法师经律者,犯轻垢罪。

  □憍慢僻说戒:佛子于佛灭度后,欲以好心受菩萨戒时,于佛菩萨形像前自誓受戒,当七日佛前忏悔,得见好相便得戒;若不得好相,不名得戒。若在菩萨戒法师前受戒时,不须要见好相。若法师自倚解经律、大乘学戒,与国王百官为善友,新学菩萨来问经律义,法师轻心、恶心、慢心,不一一好答问者,犯轻垢罪。

  □不习佛戒:佛子不勤学修习经律、大乘、法、正见、正性、正法身,反学邪见二乘、外道俗典等,非行菩萨道,犯轻垢罪。

  □不善知众戒:佛子于佛灭度后,任寺院职事,应生慈心,善和斗诤,善守三宝物如自己有,若有乱众斗诤,恣心用三宝物者,犯轻垢罪。

  □独受利养戒:佛子先在僧坊中住,客菩萨比丘来,先住僧应迎来送去,四事供养。若有檀越来请,先住僧独受请而不差客僧者,犯轻垢罪。

  □受别请戒:佛子一切不得受别请,利养入己,以此利养属十方僧众,别受请者,即是取十方僧物入己,及八福田诸佛圣人,一一师僧父母病人物自己故用,犯轻垢罪。

  □别请僧戒:凡有请僧福田求愿时,应入僧坊次第请。若别请僧者,是外道法,犯轻垢罪。

  □邪命戒:佛子以恶心故,利养敬贩卖男女色、解梦占相、咒术工巧、和合百种毒药等,犯轻垢罪。

  □经理白衣戒:佛子以恶心故,自身谤三宝,诈现亲附,为白衣通致男女,交会婬色,作诸缚着,于六斋日,年三长斋月,作杀盗破斋犯戒者,犯轻垢罪。

  □不行救赎戒:菩萨见外道、一切恶人、劫贼,贩卖佛菩萨、父母形像、经律、比丘、比丘尼等,菩萨应生慈悲心,方便救护,处处教化,取物赎佛菩萨形像,及比丘、比丘尼等。若不赎者,犯轻垢罪。

  □损害众生戒:佛子不得畜刀杖弓箭,贩卖轻秤小斗,倚官势取人财物,害心系缚,破坏成功,长养□狸猪狗,若故作者,犯轻垢罪。

  □邪业觉观戒:佛子不得以恶心故观一切男女、军阵、兵将、劫贼等斗,不得听吹贝鼓角等,不得樗蒲、围棋等,不得作盗贼使命,若故作者,犯轻垢罪。

  □暂离菩提心戒:佛子应护持禁戒,行住坐卧,日夜六时读诵是戒,如持浮囊,欲度大海,如草系比丘,常生大乘善信,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发菩提心,护菩提心,念念不去,若起一念二乘外道心,犯轻垢罪。

  □不发愿戒:佛子常应发一切愿:孝顺父母师僧、愿得好师、同学善知识,常教我大乘经律、十发趣、十长养、十金刚、十地,使我开解,如法修行,坚持佛戒,宁舍身命,念念不去心。若不发是愿者,犯轻垢罪。

  □不发誓戒:佛子持佛禁戒,誓不破戒,不以破戒之六根,受檀越四事供养、恭敬礼拜,又愿一切众生悉得成佛。若不发是愿,犯轻垢罪。

  □冒难游行戒:佛子常应二时行头陀行,冬夏坐禅,结夏安居,常用杨枝、澡豆等十八物。行头陀时,以十八物随身,不可入诸难处,如恶国王、师子虎狼、水火风难等。若故入者,犯轻垢罪。

  □乖世尊卑次第戒:佛子应如法次第坐,不问老少尊卑,先受戒者在前坐,后受戒者在后坐。若不如法次第坐者,犯轻垢罪。

  □不修福慧戒:佛子常应教化一切众生,建立僧坊、山林、园田,制令修福;讲说大乘经律,制令修慧。若不依此而行,犯轻垢罪。

  □拣择受戒戒:佛子与人受戒时,不应拣于品类,上自国王,下至鬼神,除作七逆者,尽得受戒。若有千百里来求戒者,菩萨法师以恶心瞋心而不即与授一切众生戒者,犯轻垢罪。

  □为利作师戒:若佛子不解大乘经律,不解轻重是非之相,不解第一义谛等,为名闻利养,恶求多求,诈现解一切经律,自欺欺人,故与人授戒者,犯轻垢罪。

  □为恶人说戒戒:佛子不得为利养故,于未受菩萨戒者、外道恶人、邪见人前说此千佛大戒。违者,犯轻垢罪。

  □故起犯戒心戒:佛子本以信心受佛正戒,故起心毁犯圣戒者,犯轻垢罪。□不供养经典戒:佛子常应一心受持读诵大乘经律,常以七宝等为香囊,盛经律卷,若不如法供养者,犯轻垢罪。

  □不化众生戒:佛子常起大悲心,入一切处,皆使一切众生发菩提心。菩萨若不教化众生者,犯轻垢罪。

  □说法不如法戒:佛子常行教化,起大悲心,如法说法。若不顺说法仪规,犯轻垢罪。

  □非法制限戒:凡国王百官、四部弟子信心受佛戒后,不得自恃高贵,破灭佛法。若故作破法者,犯轻垢罪。

  □破法戒:佛子以好心出家,为名闻利养,于国王百官前说佛戒,横与比丘、比丘尼菩萨戒弟子作非法治罚,此是佛子自破佛法。若故作者,犯轻垢罪。

  以上属四十八轻戒,其中禁止食肉、食五辛,劝放生,及名利私欲的禁止、日常礼仪的规定等,均给予后世极大的影响。

    三、受持菩萨戒的利益

  受持菩萨戒有下列五种利益:

  □十方诸佛愍念守护。

  □临命终时,正见心欢喜。

  □所生之处与诸菩萨为友。

  □功德多聚,戒度成就。

  □今世后世性戒福慧圆满。

  本经的特色:

  一、本经不但具有经的性质,也具有律的性质,而且是以律为重点,因此可称之为“经中之律”。

  二、本经的内容异于小乘律,不分出家、在家,均可受持,是以开显自己的佛性为目的之“佛性戒”。如经中说:“光明金刚宝戒,是一切佛本源,一切菩萨本源、佛性种子。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意识、色、心,是情是心,皆入佛性戒中。”又说:“是诸佛之本源,行菩萨道之根本,是大众诸佛之根本。”“一切有心者,皆应摄佛戒,众生受佛戒,即入诸佛位。”这是以佛子基于自觉而行菩萨道的戒,同时也说明了本经平等共摄的全体大用。

  三、本经着重于对父母、师僧、三宝的孝顺,以慈悲孝顺为持戒的根本。因此,戒相虽然开立有十重四十八轻,而受持的根本要义,不外是孝顺与慈悲二心,此二心更可由一“孝”字而总摄之。经文中孝顺、慈悲二心并举的地方甚多,如“菩萨应起常住慈悲心、孝顺心,方便救护一切众生。”“应生佛性孝顺、慈悲心,常助一切人生福生乐。”

  至于孝顺心,在本经十重四十八轻的戒相文中,亦多次提及,且无论轻重戒都以“孝顺心”前后呼应,如十重的第一戒与第十戒,四十八轻的第一戒与第四十八戒,都是以孝顺之心为要件。经云:“孝顺至道之法,孝名为戒,亦名制止。”这是说就戒的本质而言,孝就是戒,戒也是孝的异名;就戒的功用而言,孝亦名为制止,因为孝则不作诸恶。

  本经在说示十重四十八轻戒的大乘戒相外,同时也揭示受戒的作法、大乘布萨集会的作法等,是有系统的戒经。今收录于《高丽藏》第十四册、《碛砂藏》第十四册、《龙藏》第六十四册、《卍正藏》第三十一册、《大正藏》第二十四册。其注疏如下:

  □菩萨戒义疏       二卷  隋.智顗说、灌顶记

  □天台菩萨戒疏      三卷  唐.明旷删补

  □梵网经菩萨戒本疏    六卷  唐.法藏撰

  □菩萨戒本疏       三卷  新罗.义寂述

  □梵网经古□记      三卷  新罗.太贤集

  □梵网经玄义       一卷  明.智旭述

  □梵网经合注       七卷  明.智旭注

  □试述本经的主旨。

  □试述受持菩萨戒的利益。

  □试述十重戒的内容。

  □试述本经的特色及对中国佛教的影响。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