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奘法师:名人出家之我见-云端佛学
时间:2016-09-04 00:56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网络 点击:次
一百年的反孔,一百年的反封建,一百年的革新革命,终于革的普罗大众对于传统文化生活的陌生,革的传统日常生活的完全隔阂,彷佛我们这个族群,这个时代出生的人凭空的生在一个与过去完全没有联结的孤立的荒漠之中一般。 比如出家这件事,自从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六十七年)请来摄摩腾和竺法兰二位胡僧之后的四百年,直到公元一九五三年,出家和出家生活就在平常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了。没有谁会觉得奇怪,也没有谁会对身边的某个人出家引起太多的在意,因为出家是每一个个体的自由,也是每一个个体都有可能面对的选择,因此对出家和出家生活保持一颗平常心才好,就如渴了喝水,就如饿了想吃,困了想睡一样普通自然。 但是由于对出家和出家生活的陌生和无知,现在谁的身边出了出家人,那简直是离经叛道的不得了,也轰动的不得了。尤其这个出家的是个名人或者社会公众人物的话。 其实,如果我们愿意补课的话,可以全民族补上一课,就是生命生活的这一课。五十年代初期,我们的生活是理想主义占了上风,尽管不强调信仰,但是那种理想主义,比宗教的极端信仰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个状态是属于精神生活大过物质生活的状态,也就是理性生活高于动物本能生活的状态。然后过了二十多年的波荡,重新梳理之后的生活,物质本能生活的比重远远大过精神生活,物质相对发展,物欲相对容易满足,但是人们活的并不是最开心的状态,因为人的生活不单纯局限于满足物欲和动物的属性的那个部分就够了,人的生活,除了物质生活,理性精神生活,还有灵性生活。因此,只有三个生活都得到充分满足的状态才可算是生命富足的状态。 目前的社会状态,是物质相对富足,精神生活空间比较大而相对自由,但是灵性生活并没有在所有的人群中复苏和复醒。尽管灵性生活已经在一部分中间开展了,不过跟人的生命本能需求和自然需求相较而言,还远远不足。 追求人的物质物欲和动物(满足衣食住行,解决生老病死,传宗接代)属性的生活,为全人类所熟悉和了解,因此只要符合社会正义和法律的规定,怎么做都得到理解和接受。因此过这样的世俗生活,为人群所接纳,也制造必须遵从这样世俗生活的规范和压力,让普罗大众按部就班的成为世俗的一份子,而又压制离经叛道的那个部分。 追求精神生活的富足和满足(艺术的、哲学的、诗意的、文学的、宗教的),能够为部分大众所接受,但是不一定为大众所了解,但是被接受就足够给这类人群和这类心性提供足够的空间了。试想一个不受打扰的想入非非者躺在油菜花中杜撰他的可传世可不传世的诗句,这个状态,就让多少人羡慕而称叹了。比之老陶的世外桃源,也相差无多了。 追求灵性生活的自在和本然(超越宗教的、抛弃艺术的、解构哲学的),这个就远远不被人所了解,即使那些注重精神生活的人,也很难明白这是怎么一回事。更何况那些只能明白和接纳世俗生活的普罗大众(这里的普罗大众,跟教育收入无关,只跟精神认知深度有关)了。所以一旦有人的生活和思维远离了人们的习惯认知,那就是轰动和奇异了。 目今是一个陈晓旭出家,已经闹得沸沸扬扬,可以理解,但是大可不必。以我对她的了解和认识,这样的一个社会关注,带给她的压力可想而知。如果她是那种禅者的无牵无挂的出家还好,可惜她是净空老法师的虔诚弟子,一个注重宗教行仪,注重宗教知识和礼数的人,又被社会这样关注,绝不是什么好事。 在这里,诚心的祈祷佛教徒们不要拿她的出家来证明什么佛法高深美妙如何如何。更诚心的祈祷社会给以一个宽松的环境空间,不要对自己不知的灵性生活妄加评判。更诚心的祈祷每一个想要走上这条灵性生命之路的而又有社会影响力的精英人物们,不必在意来自本体(佛教团体)和非团体(社会大众)的好与坏,接纳与非议的评判。只要过好自己的那份生活足矣。 其实更重要的是佛教徒们,不要再给她什么压力。随一个出家人的意愿,过自己的那份出家僧涯。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现代人如何修行-云端佛学
- 下一篇:试说「真空妙有」-云端佛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