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忏是入道的前方便(上)-云端佛学
时间:2016-09-02 12:06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网络 点击:
次
礼忏是入道的前方便(上)-中国佛教文化网 用七种心忏悔 1、一般居士学佛停留什么程度? 佛名经上说:“欲灭此烦恼障、业障、果报障三障罪者,当与七种心以为方
用七种心忏悔
1、一般居士学佛停留什么程度?
佛名经上说:“欲灭此烦恼障、业障、果报障三障罪者,当与七种心以为方便,然后此罪乃可得灭。何等为七:一者惭愧心,二者恐怖心,三者厌离生死心,四者菩提悲智心,五者怨亲平等心,六者念报佛恩心,七者观罪性本空心。”
这七种心,实乃每一个学发菩萨心者,进入佛道的七个修行次第。而一般居士学佛的程度,因为周遭环境、人事、情缠的牵绊,大都定留在前两个惭愧心与恐怖心的学佛阶级,不能进步。
一个欲求礼忏者,如果不能深刻地用心体悟什么是烦恼障,什么是业障,什么是果报障。那么惭愧心(悔悟心、向道心)与恐怖心(警惕心、无常心)根本就激发不起来。悔悟与恐怖堕落恶道的警惕心、无常心不能时时激发出来,继续随著贪、嗔、痴等烦恼心造业、受果,轮回六道,便失去礼忏的意义,更遑论以下七种心。
甚且现在的学佛者,大多在懂了几本佛经或看了几本论著后,反而不认识自已所以生在五浊恶世的因缘。对於“忏悔、求道的次第与内容”,往往因所知障而流於著重形式、名相上的美丽名辞,换取佛陀所预记的“斗争坚固时期”。学佛第一步的基础发心:惭愧心、悔悟心、警惕心、无常心都发不出来,不能在日常生活中时时警觉,持续下去,再下去的厌离生死心、学发菩提心——,就有如空中楼阁般的遥不可及。
如果人人从踏入佛门起,皆能在善知识的提携下,走向正确的信佛、学法之路,脚踏实地从怖因果、明业力、学忏悔、发大愿的修行次第,一点一滴做去,则佛教幸甚!正法兴盛!
2、认识七种心的相互关系
当知惭愧心由恐怖堕落恶道而发,恐怖心由惭愧做错事情而生,两者是一体两面的;厌离生死心由恐怖心(无常心)深刻体认而生;菩提悲智心由解脱生死心牢固而坚定;怨亲平等心由求佛悲智心力行而显发;报答佛恩心由实践四无量心,亲证平等法性而表露;罪性本空心则由前六种心坚固显相而现前。
我们现在仅是站在凡夫地,学发经上所说这七种心,以为未来修行道上做善因缘。这七种心以修证的立场而言,是次第相生,也是相辅相成的,亦是礼忏发心、往生净土的根本重点。诚如经上所说:“礼忏者若能以这七种心向弥陀擎拳合掌,至诚恳切,惭愧改革,身心发露,誓不再犯,如此忏悔,何罪不灭?何障不消”现在就将这七种心略作解释。
3、为什么要发惭愧心来礼忏? 不能发惭愧心忏悔即失去礼忏的根本意义。 如果你没有察觉出做错事情,为什么要忏悔?就因为深刻地觉悟到错误的思想及行为呈现在眼前,这样惭愧心、悔悟心与向道心才能启发得出来。佛弟子回向时,常常称念一句偈:愿消三障诸烦恼,愿得智慧真明了,普愿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萨道。
因为深切地从这句偈体会出:从无始以来,由自已身、口、意三业造作了太多贪、、嗔、痴、杀、盗、淫等恶业,累积了无量的烦恼惑业(烦恼障),生生世世因自作自受的善恶业行(业障),一直在三界果报中受生(果报障),阻碍修道的发心。三障不消,智慧不开;智慧不开,罪障未除;由是障碍菩萨道的行持。佛弟子一定要有这样的觉悟,礼忏才有目的。如果不能体认这层“我因为警觉到过去生中及今生积集了太多的业障、烦恼障、果报障,任何潜藏在内心的贪、嗔、痴、慢、疑、杀、盗、淫、妄、嫉妒等心理没有断除,都会在各种因缘聚会时(如人情因素被牵扯下去或许多事件突发时),足以牵引我们造作恶业,堕落恶道去。因为深怕堕入恶道,所以一定要时时发惭愧心、悔悟心来反省自已的思想、行为,导入学佛修行的正轨。”
否则礼忏只会流於宗教情操的发泄,不能将众生学佛的程度升。
所以礼忏者应当痛下功夫,深刻地从“三障”的意义及忏悔的目的等多方面的佛法知见,来认识此处所说的发惭愧心、悔悟心忏悔的重要性。
4、为什么要发恐怖心来礼忏?
(1)恐怖心要如何才能发得深刻?
恐怖心也就是警惕心与无常心。因为深刻地醒悟到一刻定留在三界中,就有沦堕恶道的危险,因恐怖堕落恶道,才会发惭愧心、悔悟心、向善心来忏悔。
如果一个佛弟子不能在日常生活中时时有恐怖堕落恶道,深怕轮回无期的无常启示,此处所说的惭愧心、悔悟心、警惕心、恐怖心、无常心根本就激发不出来。惭愧心、恐怖心发不出来,下一个出离生死心更发不出来。一般学佛者多停留在用惭愧心及恐怖心礼忏的阶段,成凡成圣就出在下面一个“出离生死心”的发心上。
(2)发忏悔心念佛是下品往生的基础
而下品往生者,在造了许多罪过之后,听闻善知识开导佛法时,“惭愧心、悔悟心、向道心、恐怖心、无常心、忏悔心”一定要强烈地激发出来,以此强而有力的忏悔心来十念念佛,求生净土才有可能。
(3)如何分辨自已在学佛的道路上是“初学”还是“久学”?
当知“惭愧后、悔悟心、警惕心、恐怖心、无常心、向道心”,是为自已学佛的道路而发,不发此六心,学佛根本就没有上路,空谈名相理论而不骛实修,只会增长自已的骄傲心、我慢心、争斗心、好胜心、嫉妒心,产生眼高手底、好高骛远的情形,在学佛的道路上仍然是个“初学”,因为连最基本的惭愧心、恐怖心、无常心、向道心都不能时时警惕在心,发不出来,再上一着地深入修行问题,便止於空谈,产生理与事分离的现象。
(4)如何证明礼忏者已经进入事忏的阶级?
而如何证明礼忏者真的发出惭愧心与恐怖心来忏悔?一定要做到如大本生心地观经卷三所说的:“涕泪悲泣身毛竖,於所造罪深惭愧;对於十方三宝所,及以六道众生前;至诚发露无世来,所有恼乱诸众生;起於无碍大悲心,不惜生命悔三业;已作之罪皆发露,未作之恶更不造,以惭愧水洗尘劳,身心俱为清净器。”的程度,才能稍微将无始以来散乱的心暂时平静下来。长久保持这种惭愧、警惕的忏悔心学佛下去,便证明你确实进入事忏的阶段了。
5、为什么要发厌离生死心来礼忏?
(1)发厌离生死心礼忏的基本目的
虽然今世用悔悟心、惭愧心、警惕心忏悔了,来世绝对还会做错事情,甚至宿业现前,再以悔悟心来礼忏——。如此忏悔了又犯,犯了再忏悔,生生世世,就在改过、犯错中礼忏无期。而犯错的根本源动力乃在“生死”的投生与再生中。如果没有“生与死”的投胎与再生、就不会场有堕落恶道的忧虑,因此经上说要发出离生死心来礼忏。
(2)一般居士离发出离生死心来忏悔
但是一般居士,要他发出离生死心来忏悔,非常不容易。然而你今世不发此心,不用方法来培养(诸如多供养三宝、多参访修行者、阅读高僧传、多听法师说法、看经——),来世就没有修道的机会。不发出离娑婆生死苦海的决心来念佛,则往生净土绝对不可能。这是往生净土礼忏发心的根本重心。凡是正在进行礼忏者,皆应重视、反省这个问题。同时这也是中品往生者必备的净业资粮。(请参阅“净土探究”第十四愿中品往生者具备声闻行者修行的条件一文。)
(3)禅、修密、修净皆是以厌离生死心为入道的起步
无论修禅、修净、修密、,皆是惭愧心、悔悟心、恐怖心、无常心、向道心、出离生死心为入道的起步。修禅者悔悟心、恐怖心、无常心、在日常生活中发得强烈,才会愈发精进禅修;相对的,在静定中,此三心的基础稳固,才愈加能在禅定中激发厌离生死的发心。
(4)世间知苦、悟苦者有三种人
世间人难发出离生死心来学佛、念佛,因为这是世间人造作情缠业缘、作茧自缚的结果。佛说世间有三等人:一是先知先觉者,今生没吃过什么大苦,就能在看到人类生老病死的苦果中知苦、悟苦,发出离生死苦海心来修行;如佛陀即是。一是后知后觉者,第二等人要尝尽苦头,历尽悲欢离合、生离死别、人事沦桑之苦,才能知苦、悟苦,发出苦心来修行;如高僧大德,多有出生在贫苦环境中而知苦、悟苦,发出苦心来修行。一种是不知不觉者,凡夫众生纵然历尽沦桑、穷困撩倒,知苦、悟苦,但隙以苦为乐,不能发出苦心来寻求超脱生死苦海之法。经上说:“菩萨畏因,众生畏果。”就是先知先觉者与不知不觉者在苦因的觉醒上,最好的说明。
佛生长在富贵家庭中,发出苦心最难,所以说是第一等人——先知先觉者。现在能发出离生死苦海心来礼忏的佛弟子,虽是后知后觉者,但在了悟出离生死的发心,是要透过“持戒”、“观照”、“修定”的过程,才能发得坚固,以此发心,就已经种下超凡入圣的修行种子,相当难能可贵。
(5)出离生死的心不发,绝不能转凡夫业成圣人业
倘若礼忏者前二心的基础没有巩固,此厌离生死心根本发不出来。出离生死心不坚固,下一个求成佛道的菩提心又如何能发得深刻呢?
学佛基本的目的,就是在学习如何转凡夫业成圣人业,亦即是以此出离生死的发心为基础。所以一定要用各种方便修持方法,如持戒、修定、观想、发愿等方法将“出离生死心”培养起来,不再造作与这个世间相应的轮回苦果,将今世的夫妻缘、父母缘、儿女缘、朋友缘转变成佛道法缘,来世不要再与众生缠结情缘下去。有此省悟,出离生死的心才能熏发出来,方能将身心带入下一个发菩提心学佛的悲愿中。
(6)如何证明礼忏者确实发出出离生死的心来忏悔?
而如何证明礼忏者真的发出厌离生死的心来忏悔?一定要做到经上所说的:“一心勇猛忏诸罪,发大精进心无退;涕泪交横不觉知,遍身流汗哀求佛;长跪合掌心不乱,发露无始生死业;唯愿十方三世佛,以大慈悲哀愍我;我处轮回无所依,生死长夜常不觉;我在凡夫具诸缚,狂心颠倒遍攀缘;我处三界火宅中,妄染六尘无救护;我生贫穷下贱家,不得自在常受苦;我生邪见父母家,造罪依於恶眷属,愿出三界生死业,愿涤罪障净六根,我愿坚持不退转,不惜身命出生死。”的程度,长久保持这种至诚、恳切的厌离生死心来礼忏,才能证明你的“心思”确实已在“道”上行了。
尤其禅观者,在将出欲界,进入初禅的定境中,当观照到自身的不净秽脏时,才能真正发出离生死心来修行。
修净土者,更要多安排自已念佛(修定)、拜佛(忏悔)、助念时间,将此出离生死心稳固了,往生净土才有保障。
6、为什么要发菩提心来礼忏?
(1)最彻底转变与众生结恶缘的修行方法
以嗔制嗔,以暴制暴,必然与众生来世再结恶缘;冤冤相报,无有了期。最彻底转变无始以来与众生所结恶缘的方法,就是学习用佛的慈悲心与智慧心来对治与众生纠缠的罪恶心与仇恨心,用自已的德行去感化仇家,才能化解过去生中与众生所结的无数恶缘。
佛的智慧心与慈悲心是从六度万行一点一滴、由浅入深的修证而来(后续诸愿有详细说明)。礼忏者唯有用此处所说的发七种忏悔心来行六度,才能获得佛的一分慈悲与智慧,用真诚的慈悲心去对待众生,才能宽恕与转化过去、现在与我有恩有怨的一切众生,方能踏上学佛发慈悲心的正途,才能上品往生。
(2)佛门智慧心与慈悲心的学习分入世与出世两种
佛门智慧心的修学次第,分为入世智慧心与出世智慧心两种(后续布施愿与般若愿有详细说明)。佛门慈悲心的行持次第,也有入世慈悲心与出世慈悲心两种之别;入世慈悲心,首先一定从布施下手修学;出世慈悲心,则要深入地用佛法智慧引导众生走出一条长远出苦的道路(后愿有说明)。
(3)修行到什么程度才能广度与我们有恩有怨的众生?
我们看迦诺迦尊者用他在禅定中所获得的出世慈悲心与智悲心,加持清凉泉水成为大悲甘露水,才能洗涤悟达国师与人面疮宿世中所结的仇恨。而且悟达国师在这次冤业消除后,终身依所作“水忏”在山中礼忏、修行,终老山林,迹不入俗,死前预知时至,右胁而卧,自在往生。这即是提醒我们:一定要发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成佛心,学习诸佛的慈悲心与智慧心,才能尽度与净化无量劫以来与我们有恩有怨的一切众生。并且未有在第三种“出离生死”的发心彻底成就——了脱生死,身心自在,才能在自利利他的成佛道上,勇往直前,永不退转。
(4)凡夫众生发菩提心礼忏的基本意义
而此处所说的发菩提心来礼忏,基本的目的,就是在於启发礼忏者求学弥陀的慈悲心与智慧心;并且唯有深入地认识与力行诸佛的慈悲心与智慧心,才能方便地运用“悲智”之心,有希望去感化宿世与今世的仇家,从此也踏上学佛的正途,不再与众生结怨。
7、为什么要发怨亲平等心来礼忏?
(1)什么是怨亲平等心?
在今生我们一定会碰到很多过去生中的怨亲债属及现在再结下的怨亲债属。学佛者唯有用无怨、无恨的平等心去对待今生认识与不认识的众生,在无意、有意间、才能逐渐打开宿世和现在与众生所结缠的“心结”,从此与众生广结善缘不再造恶。
(2)入世平等心与出世平等心的差别在哪里?
怨亲平等心同样有入世平等心与出世平等心的学习次第(后愿有说明)。而入世与出世之别,就出在如何对待向我们赞叹或怒骂的众生的态度上。众生以恶言相向时,凡夫“心”若能不嗔、不忧、不动,自然不会与众生恶结缘、缠缘。这是要经过修慈心三昧、悲心三昧、喜心三昧、舍心三昧成就,才能真正巩固怨亲平等心(后愿有说明)。如人间的初果圣地,在遭遇逆境、无食物活命时,纵然眼前只有一头羊,但证果圣人深悟不可再与众生结怨,以至於障碍未来修行的道理,於是宁愿自已身亡,也不会杀羊食其肉苟活。这种以清净心、平等心自决的行为,因“心境”不同,而异於凡夫自杀的结果。凡夫众生不可模仿,也不是世俗凡夫所能做到的(见《大智度论》)。
(3)凡夫众生学习用平等心度众的第一步
凡夫众生所要学的是:不杀害仇家,不报复、不记恨对我有仇恨、不满的人,学著用怨亲平等心去对待与我有恩有怨的一切众生,你做得到吗?能够做到“怨亲平等心”,已经不是庸夫俗子,代表你真的已经踏上学佛的道路了!
在这七种忏悔心里,最不容易做到的,就是怨亲平等。这是现实生活中的每一位凡夫众生深有同感的!
(4)真正启开怨亲平等心是在什么时候?
并且学佛者一定要在第四种“菩提心”显发之后,才能真正启开怨亲平等的智慧与发心。
而修行要确实达到怨亲平等的程度,必须“嗔心断”,入色界禅定,修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亲证平等法性才能圆融成就(后愿有详细说明)。
(5)为何说佛将怨亲平等心做得最圆满最彻底?
而入世平等心与出世平等心做得最圆满最彻底的,自然表现在佛的身上。我们看无论大、小乘经典都叙述:佛不论碰到任何毁谤、赞叹、供养、辱骂、论义——等种种际遇,内心不动、不喜、不嗔、不贪。遇著任何顺逆境界现前,都是和颜悦色,心无贪、怒,真正做到怨亲平等。因为在佛的心里,早已没有嗔恨心、贪爱心——,早已超越凡夫的喜怒、爱恨相对境界。
(6)发怨亲平等心礼忏的基本目的
这里所说的发怨亲平等心来礼忏,目的在使忏悔者长期藉礼忏的作用,培养怨亲平等的观念与发心,如此学佛,一定能随缘化解今生或前世正在现前的逆境,化解对我有恩有怨的一切宿业冤亲债属的仇恨心与万一。
8、为什么要发感怀佛恩心来礼忏?
(1)发感怀佛恩心礼忏的基本意义
如果没有佛为我们开示修行的方法、忏悔罪业方法,凡夫众生根本无由踏上正确忏悔罪业、了脱生死的修持道路,所以当然要发感谢、怀念佛陀说法、教诲、恩德之心来礼忏。但是凡夫众生遇到逆境现前时(诸如自已子女、父母、夫妻——)逢遇横祸、病故时,就是非常虔诚的佛教徒,也难免没有怨天尤人之憾,甚至从此丧失学佛的信心。
(2)坚固地发出感怀佛恩心忏悔是在什么时候?
而真正、坚固地感怀佛恩心,一定要在第五种发心(怨亲平等心)稳固时,内心达到“无怨、无恨、无善、无恶”的无执、寂静、平等境界,亲证平等法性,才能称为真正从佛口生,从法化生的真佛子。修行至此程度,学佛的信心才会坚固,才能彻底觉悟诸佛所言不虚,有善恶报应,有生死可了,有真理可证,有佛道可成!方能真发感怀佛恩心来忏悔。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