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佛教之六--智慧与慈悲
6 智慧与慈悲
问:我常听到佛教徒谈智慧与慈悲,它们是什么意思?
答:有些宗教相信慈爱或是爱(两字看来相似)是最重要的精神素质,但他们忽略了智慧,结果是你成为一个好心肠的傻瓜。一个心地善良的人但没什么体悟。 另一种想法,比如说科学则相信把所有感性的东西,包括慈悲排除后就能孕育出理性的智慧。它产生的后果是科学变成太过偏重于成效,却忘了科学的目的是来服务人类,不是去控制或占有他。不然的话,科学家那会竭尽所能去发展核子弹、细菌战或类似东西出来呢? 宗教常把理性和智慧当作梦或信仰感性东西的大敌。科学则一路来都把梦和信仰当作理由和客观的敌人。因此自然的,当科学发展,宗教走下坡。佛教则教导我们去发展平衡而完整的个性,你应要培育不止智慧也要慈悲。因它不是教条式的是基于经验和体悟。佛教没什么可畏惧科学的。
问:那据佛教的说法什么是智慧?
答:最高无上的智慧是看到买相。看到所有的现象都是不完整的、无常的而且无个我全体。这样的缭解是完全自在而且引向稳当安乐的境地叫做涅槃。 可是,佛陀本身并不多谈这层次的智慧,若我们只是单纯相信耳朵所听到的,这不算是智慧。算智慧是在于直接的见到和自我的体会。在这水平智慧的产生是保持开放而不是闭塞的头脑,用心去听多方的意见看法而不是执持己见,细心审视与我们信念思想相违的事实,而不是把头截入沙土里。养成客观的态度而不是偏见或壹派;给自己时间来思构自己的意见和信念而不是接纳在第一时间献出的或是最煽情的东西。而且随时以客观事实作根据来检视自己的信念。 一个人若能做到以上所说,肯定是有智慧的而到最终必能得到真理的体悟。接受传闻的道路是容易走的路,佛陀指引的道路须要勇气、耐心、变通活泼和聪智。
问:我想很少人能做到这点,若只是少数做得到,佛陀教诲又有何用?
答:这是真的,不是每一个人准备妥当来修学佛法。但是若是说,因为这样的话,我们应去宣扬一个虽是错误但却是人人可行的教理,那显然是荒唐的。佛教宗旨是在于教导宇宙人生真理,若不是每个人能有能力去理解它的话,他们可能在另一生中把条件凑足成熟。也因如此,佛教徒常彬彬有礼地,静默地努力去把佛教内涵与他人共享。佛陀以慈悲教导我们,我们也以慈悲教导他人。
问:那我们已谈到慈悲,慈悲依佛教说法又是什么?
答:就如智慧囊括我们本性中理解的一面,慈悲也包含了感性或是感情的一面。与智慧一样,慈悲是特殊的人性素质。慈悲在英文是由两字组成”Co’‘意思是在一起," Passion ”意思是强烈的感情。那是慈悲的意思。当我们看到某人在困境中,我们感受到有如自己所受的痛苦。这就是慈悲。因此人性中最美好,最与佛陀相似的素质诸如分享、慰藉、同情、关心和关怀一一全都是慈悲的表现。 您将注意到在一个慈悲的人身上,对他人的慈爱和关心是出自于对自己的慈爱和关心。我们能真正缭解自己时,我们也就能真正缭解到别人。当我们知道什么是对自己最好之时,我们也会知道什么是对别人最好。我们感受到自己之时,我们也感受到别人。因此,在佛教,个人本身精神素质的成长将如花之盛开一样,自然而然的发展出对他人的利益的关心。 佛陀一生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他花了六年为他的福慧奋斗,完成后,他成为一个能为人类利益贡献的人。
问:因此你是说我们能助己后才能更好的去帮助别人,那不会是自私一点吗?
答:我们通常把利他主义,也就是关心别人过于自己当作自私,也就是关心自己过于他人的反面。 佛教的看法并不自两者取一而是进一步视为两者的融合。当一个人把别人看做与自己没什么两样之时,真正的自我关怀将趋向成熟而发展出对他人的关心,这是真正的慈悲。慈悲是在佛陀教诲中一个最灿烂的瑰宝。
(责任编辑:admin) |